明清官服补子纹样符号化表现

来源 :人间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ijiayu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补子是中国封建社会礼教在服制中的体现,凝聚了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内涵,是时代的产物。符号化的补子纹样具有丰富的形式及意义。本文以明清时期官服补子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相关实例,总结叙述其符号化表现。
  关键词:明清;补子;符号化
  中图分类号:TS9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11-0181-01
  补服是明清时期官员所穿之服,补服在明代作为常服,到清代主要为祭祀和庆典的礼服,补子则缀于其上。在周锡保的专著《中国古代服饰史》对补服中上的补子进行了表述,从其纹样简要概括了其图案所代表的官阶地位。补子作为身份、等级的标志,是封建礼教制度在服饰中最典型代表之一。
  一、补子的历史演变
  (一)补子的概念。
  补子,简称为“补”,亦可称“胸背”或“官补”, 是在胸前或后背上织缀的一块圆形或方形织物。根据官位不同,纹样形式亦不同。“补服”的得名也源于这块补子。明代补子一般为40厘米左右的正方形,清代有所缩小,30厘米左右的正方形或圆形。
  (二)补子的历史背景。
  中国古代封建时期有着森严的等级制度,长幼尊卑在服饰上有明确体现。据史料记载,官服补子的根源要追溯到唐代武则天统治时期,唐代武则天时期,为赏赐文武大臣,特绣制绣袍,袍上绣有文字和禽兽图案。在元代服饰中,也有形似补子的服饰实物及资料,“胸背”一词最早记载于元代文献《通治条格》第九卷《服色》中,“大德元年(1299)三月十二日,中书省奏:街市卖的段子,似上位穿的御用大龙,则少壹个爪儿,肆个爪儿的织着卖有。
  明清时期的补子是随官位而存在的。明代统治者意识到到“古昔帝王治天下,必定制礼以辨贵贱,明等威”、“服饰在人,其事情若小,而所系甚大”。
  明朝朱元璋时期,吸收唐代绣袍的内容和形式,并将绣袍上的图案改为缀于袍服上的补子。为了加强巩固其政治地位,在服制上有了更加明确的等级划分,尤其以官服的等级表现最为突出,从头到脚皆有所区别,特别是补子的图案内容,对于区别品官的文武、官阶等进行了符号化的概括,不同的内容皆有所指,有明确的功能性。同时由于当时工艺的局限性,纹样直接绣于袍服之上耗时耗力,故而明代后期补子从40厘米见方逐渐变为30厘米左右。到了清朝,改令易服,虽然强制推行满族服饰,但仍保留了一部分汉族服饰的精华。虽仍承袭明朝服制的补子形式,但不再像明代将补子绣于常服之上,而是缀于补服之上,更加便于补服的制作更改。纹样也更加规范化、系统化,符号意义更加深刻,将补子的功能作用表现得更为淋漓尽致。
  二、补子纹样符号化表现
  明清时期的补子不再绣以文字来传递统治者对文武百官的寄语,将政治思想、封建伦理观念、祭祀祈福愿望等都通过图案符号呈现。相比较明代而言,清代补子的符号化表现更为突出、更为系统,将明代常以多个禽兽做主纹改成了一只禽兽,主纹的面积也增大,约占整个补子面积的五分之三,更有助于突出主纹主体,提高辨识度。
  (一)图腾文化符号化。
  图腾是动植物、非生物或自然现象的实物化和符号化。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一直存在着图腾文化的痕迹。在中国,图腾文化更是作为氏族标志,人们认为图腾上的物是自己氏族的守护神,护佑氏族人民平安吉祥。
  在每个民族有自己图腾的同时,我们中华民族也共同的图腾,即“龙”。龙都代表着至高无上的权利和地位,是最厉害的神兽。封建统治者为了稳定民心,将自己视为真龙天子,龙的化身,使之成为百姓的信仰,控制愚昧无知的百姓。“龙纹”作为皇帝专属的符号,《说文解字》中提到:“龙,鳞虫之长,能幽能明,能细能巨,能短能长,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潜渊。”这样的龙是通天的神,是世间最厉害的物。龙的形象是在有无尽生命的蛇的形象基础上想象出来的,是人们对于生命生生不息的渴望。所以,早在原始社会,就已经有了对龙的崇拜,自然也称为龙帝王的象征。
  (二)“礼”的符号化。
  明清时期的补子折射出的封建等级制度关系,是在“礼”的束缚下的规范化。在封建社会中,服饰是表达礼仪的重要形式,在服饰中有着严格的等级划分,而在服饰中,越是近于朝廷,礼仪越严格。补子则是这种礼仪最为典型的呈现方式。
  儒家思想在几千年的岁月中灌输着人们长幼尊卑、高低贵贱的思想,烙印在人们的心中无法磨灭。补子就是这种封建礼教的符號化形式,是封建社会的产物,不断提醒人们恪守礼教。因此,儒家思想也称为了封建统治者控制百姓思想的重要手段,主要为了维护上层阶级的利益。
  (三)寓意符号化。
  “图必有意,意必吉祥”的民族文化表现形式是对明清时期的纹饰最好的概括。以武官一二品的狮子纹为例,因其凶猛,常被看作驱灾辟邪的祥瑞之兽。
  以清代文官一品补子为例,主纹为一只单腿站立的鹤,鹤四周从上至下分别饰以云纹、太阳纹、蝙蝠、寿桃、灵芝、寿石、平水纹和勾云纹。蝙蝠寓意为“福”,寿桃与灵芝寓意“长寿”,云纹与蝙蝠一起寓意为“洪福齐天”。鹤头朝向左上角的太阳纹,意为忠于君王。鹤作为一品文官的补子纹样,仅次于“凤”,之所以有“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地位,是由于人们对于鹤一直有着一种精神的寄托。《诗经》中曾记载“鹤鸣于于九皋,声闻于野”,鹤是人们对生命不息的精神寄托的符号。
  鹤之所以象征长寿之意,首先源于更早的远古先民的图腾崇拜,鸟可以在天上飞,这样的能力被先民所崇拜,认为鸟是自己的祖先。而后在道家得到成仙的思想中,将鹤与神仙联系在一起,有了“羽化升仙”的涵义,更是寄托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虽然主纹也具有其寓意的表达,但主纹更主要的是划分官阶等级,辅纹则是寓意的符号化表达的主要形式。主纹四周一般配太阳纹、云纹、水纹、山石纹四种。太阳纹在清代才出现,清代的符号化表现突出,太阳纹在补子左上方为官员所缀,而右上的太阳纹通常则为同等级夫人所着。
  三、总结
  中国古代服饰一直带有明显的等级色彩,纹样更是象征身份的符号。补子的出现是几千年来服饰发展的凝练,是在时代背景下的产物。纹样本身只是一种装饰性的图案,当在人们心理作用外化出神灵崇拜、政治思想、伦理观念后,具有了等级区别、文化内涵和世俗观念。具有了政治功能的纹样将一切的大小尊卑概括成符号化来表现,成为了封建社会统治者的工具,也体现了古代人民的智慧。
  参考文献:
  [1]刘廷矶(清).在园杂志[M].北京:中华书局,2005,P15
  [2]明实录:第十册,卷五十五[M],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
  [3]许慎.说文解字 [M].北京:中华书局.2004.p67.
其他文献
本文通过对荣华二采区10
语文是一门语言教学,需要学生去学会理解和运用所学语言文字,对于初中双语班的学生来说,既要学会本民族的语言文字,又要学会掌握汉语言文字,并且能够熟练运用于自己的生活实际当中
党的基层组织是党在社会基层组织中的战斗堡垒,是党的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基层党组织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决定了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将成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永葆党的生
本文从生态学视角,挖掘影响大学生志愿服务工作有效性的生态因子,基于生态系统的整体观,构建大学生志愿服务工作有效性影响模型.同时,在问卷调研基础上,对服务主体、服务客体
彝族阿细支系是一个神秘的部落,阿细人在漫长的历史发展长河中,形成独具特色的语言、服饰、礼仪、音乐、舞蹈、摔跤、斗牛、节日等民族文化,本文以云南省红河州弥勒县红万村民族
期刊
【摘 要】新课程要求我们在教学中改变课堂教学模式,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要,实行开放式教学,让学生自主地进行探究性学习。在课堂上应注重激发学生自主意识、培养质疑精神、促进创新能力,让学生通过"学、思、疑、问、探"等多种方式,去挖掘自己的内在潜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关键词】探究性学习、自主意识、质疑精神、創新能力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儿童学习的最根本的途径应该是活动
《河南省职业培训条例》(简称《条例》)作为我国在省级层面制定的第一部有关职业培训的地方法规,它的出台,对弘扬“工匠精神”、提升劳动者素质、厚植人力资源优势、规范职业
期刊
本文通过对荣华二采区10
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使他们在今后的学习工作中能用英语有效地进行交际.普通高校理工的大学生英语听说能力水平普遍较低,课堂口语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