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广东何以能“异军突起”

来源 :同舟共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hongtao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地处五岭之南的广东,虽然早自秦朝一统天下的年代起,就已成为中国一个以“南海”命名的郡。但由于远离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并且隔着颇难逾越的崇山峻岭,在其后很长的岁月里,一直被视为蛮荒之地。事实也是如此,在整个农耕文明时代,尽管广东也不断发展,但一直到清代初期,广东不要说无法与中原、江南这些发达的地区相比,甚至也远落后于邻近的湖南和江西。这一点,只要看看从宋代到明代,光是江西,就曾涌现出王安石、欧阳修、黄庭坚、朱熹、杨万里、宋应星、汤显祖等一大批著名人物,便不难窥见其背后的经济文化发展状况。的确,在中国古代,广东是相对后进的地区。
  然而,当进入19世纪中叶,情况却发生了令人意想不到的变化。广东由于拥有广州这个当时唯一的海上对外通商口岸,首先受到工业文明风潮和西方列强坚船利炮的双重鼓荡和夹击,在社会的各个方面,包括经济、政治、军事、文化,乃至民众的日常生活,都开始发生裂变。尽管这种变化在其初始阶段,并不完全是自觉和主动的,但无可否认,却具有开启中国近代史的意义。随着时间的推移,由此萌生的各種新鲜事物、发生的各种前所未闻的事件,包括其先知先觉人物的一系列思想、言论和行动,更是以各种方式和渠道不断向内地传播辐射,在全国引起强烈的关注和影响。同样以人物为例,这一时期的广东,破天荒地出现了洪秀全、容闳、郑观应、黄遵宪、邓世昌、康有为、詹天佑、梁启超、孙中山等具有全国影响的人物。这些人物的成批涌现,无疑同样是广东社会发展的一个集中反映。它显示着广东从此由农业文明时代的后发地区,一跃而成为中国工业文明的出发点,开始在启蒙和实践两个方面,发挥着引领时代潮流的作用。
  这确实是一次异军突起,而且是一次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异军突起。因为在中国以往的历史上,尽管也不止一次发生过异军突起的情形,包括江南地区取代中原成为全国经济、文化乃至政治中心那样重大的变迁,但都无一不是发生于农耕文明的范畴之内;而出现在广东的这一次,却体现了中国从传统的农耕文明向新兴的工业文明突破的历史要求,是文明的一次质的飞跃,无论是思想观念、生产方式还是社会治理方法等方面都面临根本性改造,就其深刻程度而言,是以往那些变迁所不能比拟的。
  那么,这样一种历史使命,为何会首先落到广东这片土地上,使之在中国近代史上扮演异军突起的角色?要回答这个问题,无疑可以也必须从多个方面进行探究,而其中绕不开的一点,则是它与广东精神的一种内在联系。
  说到精神,无疑是一切社会变革的首要条件。它产生于一定的经济发展土壤,又反过来推动和引领社会的变革。广东地处五岭以南。这个地区的文化大致说来,是由三个源头“杂交”形成。首先是当地百越族人创造的以蛇图腾、断发纹身习俗和干栏式巢居建筑等为特征的原生态文化;其次是纳入全国大一统版图之后的两千多年间,通过历代的驻兵和移民,源源不绝地输入的中原文化;三是作为海上丝绸之路的发源地,来自西洋、南洋甚至非洲、美洲等地的异域文化。当然,三个源头中,中原文化长期以来作为一种先进的高位文化,其渗透力和同化力之强自不待言;而最终成为主流,也是理所当然的事。
  不过尽管如此,作为一种居于南海之滨,并由几个源头杂交融合而成的文化,广东在中国文化的大格局中是颇为独特的,为内陆单一型文化所少有。其内涵可以说更为多样,个性更为独特,生命力更加顽强,适应性也更加广泛。也正因此,当西方文明强力进入时,与中国其他地区往往是深闭固拒相比,广东人却有着不同的态度。而正是这种态度,最终令广东在中国近代化的道路上率先迈出了第一步。
  广东人的精神表现在哪里?首先,较之中国其他地区,广东人的秉性可以说更加务实;做人做事,不盲目迷信条条框框;判断是非、决定取舍时特别注重实效,且善于审时度势,权衡利弊,能及时做出调整。当时中原人在交通十分落后的情况下,远涉千山万水,移民到岭南来,说到底就是为了谋生,为了寻找新的活路,这就决定了他们必须打破一成不变的旧有观念,放弃循规蹈矩的生存方式,想方设法适应新的环境,以图在激烈的生存竞争中站稳脚跟。另外,不断涌入的外来移民往往来自不同地域,再加上大量土著居民,观念和习俗的差异使彼此的关系变得格外复杂,也只有秉持不拘一格的心态,才能互相适应,相处共存。
  其次,广东精神里还有一种与生俱来的多元和包容的心态。这源于岭南文化是“杂交”生成的,本身就是多元的产物,因此它天然地具有包容性。而且这种包容性不是居高临下式的仁慈与恩赐,而更多地体现为横向的平民意识。说来这与其移民历史也颇有关系。就当时来说,所谓移民,说到底,绝大多数都是出于各种原因不得不远走他乡的“落难者”,而对于土著居民来说,他们又是毫无根基的“外来者”,因此谁也不比谁更优越、更显贵,自然就得用一种较为平等谦和的态度来处理彼此的关系了。事实上,移民离乡背井到了岭南,原有的一切都不复存在,也不被承认,一切都得重头开始。你想站稳脚跟,就得自力更生。而由于远离政治权力中心,门阀等级的防范限制相对薄弱,只要有真本事,也就容易有出头之日。在这种生存环境下,加上海外贸易的发展,民间的依附心理也随之淡化,相反催生出一种较普遍的平民意识和自立意识。
  至于岭南精神的第三个特点,就是不保守,愿意尝试和冒险。为了生存和发展,不惜经常变换生活的环境和方式。这可以说也是一种典型的移民心态——当年离开故土,就是因为不肯固守一隅,坐以待毙。因此为了活得更好,不断转换方式也是理所当然的事。如果岭南活得不顺心,他们就干脆跑到海外去。
  强烈的务实、包容和进取的精神,明白了这几大特点,那么回过头看广东人在近代以来的表现,就不难发现,广东能在这个历史的大转折关头异军突起,并不是偶然的。事实上,近代化即现代化。在生产力方面,是指以现代工业、科学和技术为推动,实现从农业社会的家庭作坊式生产,向现代大工业分工的生产方式转化;在经济生活方面,实现从以农业为重心向以商业为重心的转化,努力发展近代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在思想观念方面,则是争取自由、民主、科学。而要实现这种变革,从当时中国的社会实际出发,最主要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突破——改变对商业行为的鄙视,促使市场经济的发育;打破对科学技术的恐惧,促使落后的生产方式向先进的生产方式转化;冲破三从四德、三纲五常观念的束缚,提倡民主和自由,促使传统的宗法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此外,联系到中国当时的国际处境,还必须完成政治上反抗侵略,争取民族独立这一十分重要的课题。   从以上几大历史任务看,可以说,在历经世事沧桑所积淀下来的广东精神里,已经较充分地蕴含着实现突破的原动力。例如对于发展商品经济,在内地还普遍实行重农抑商国策时,远处岭南的广东,商业氛围就一直在蓬勃滋长。特别是对外贸易,起码远自唐代起,就基本没有间断过。直到清代十三行之设,广州更成了全国唯一的对外通商口岸。这对民众心理的影响无疑是广泛和深远的。而重商精神,则是近代化的重要催生条件。
  又如在接纳先进的科学技术方面,當时清朝统治者推崇程朱理学,主张“存天理,灭人欲”,排斥所谓“奇技淫巧”,科学技术的发展长期得不到重视,极大地阻碍了生产力的提高和突破。而广东,作为南北中外杂处的移民地区,社会风气有着更强的务实性。当时的移民,之所以冒着千难万险到岭南来找活路,就是出于对现世生活的强烈、执著追求。对他们来说,最有吸引力的不是空洞的说教,而是能实实在在提高生活质量的方法。因此,他们对于一切有利于提高生产力的新科学新技术,有着一种天然的热情。这同样为进入近代社会准备了心理条件。
  至于近代化所要求的自由和民主,也与广东文化的平民精神有共通之处。广东自古没有传统意义的高门望族,等级观念远不如岭北内地浓厚。人们的精神气质,也是不卑不亢,不讲究出身,也不太看重师承和来历,信奉平等精神。广东社会平民化、大众化的色彩极强,对于人也好,文化也好,天然地没有门槛,谁都很容易进来,进来以后凭自己的本事立足;好比一片阳光灿烂的沃土,最适合来自各方的种子普遍发芽,草木自由生长。广东人甚至对“参天大树”有一种天然的排斥心态,似乎担心它遮蔽了阳光,剥夺了众多草木的生长权利。这样一种深入骨髓的平民特质,同样为近代社会的生成提供了天然土壤。
  作为历代中原移民的最后退守地之一,广东精神中还有一股公认的雄直之气。无论是宋末元初,还是明末清初,广东都是把反抗民族压迫坚持到最后的地方之一。而鸦片战争中的民众反侵略运动首先在广东打响,同样证明了这一点。
  基于以上分析,在中国进入近代以后,广东在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方面出现一种全方位的井喷现象也就毫不出奇。除了前面说到的那一大批具有全国影响的人物之外,还出现了《资政新篇》这样最早提出的完整资本主义建国方略;出现了四批留美幼童中,广东籍占百分之八十的盛况;出现了第一间采用先进机械生产的民营资本企业、第一批新式买办和现代公司,并提出“商战”的战略性思想等。与此同时,广东还成为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国共合作的策源地,其中黄埔军校的创立,对现代历史的贡献更是直接而巨大。至此,广东确实无可争议地成为一支突起的“异军”。
  也正是由于沿袭了这个传统,直到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中国实行改革开放后,广东在经济发展方式和生活观念变革、制度创新等方面才会继续发扬务实、求真、包容,以及敢闯敢试的创新精神,义无反顾,奋身先行,为市场经济建设和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作出了同样有目共睹的贡献。
  原载于《同舟共进》2014年第11期,转载请注明出处
其他文献
1949年,国共决战关头,蒋介石开国民大会定宪法选总统,毛泽东邀请民主党派开政协会议成立中央政府。共和国的诞生,既是打出来的,也是谈出来的。但谁能赢得民主进程的合法性?  国共双方摆开对台戏,唱赢的关键在于争取中间角色。国民党的国民大会,只有青年党、国社党等个别党派参加,而民革、民盟等八个民主党派却响应了共产党。那么,政协会议的阻力只是来自国民党的破坏?以往关于中共与民主党派关系的记载,大多是一呼
期刊
案件的审理报批制度,是法院内部通行的、在合议庭对个案拿出审判意见后,报主管庭长、院长签发,或报上一级法院批准的制度。长期以来,该制度对提高法官的办案水平、保证案件裁判质量,防止关系案、人情案和司法活动中的钱权交易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但也暴露出严重问题:  一是判审分离的问题。案件由合议庭审理,却要报院长、庭长审批,导致审者不判、判者不审。本来,在案件审理中,法官应当亲自审查控辩双方提交的证据,并出
期刊
方德万(Hans J.van de Ven),英国剑桥大学中国近代史教授,著有《中国的民族主义和战争(1925-1945)》等作品。  田波澜:今年是一战100周年,在欧洲的公共舆论和社会生活中,有无对此比较重要的讨论和纪念活动?公众都有哪些感兴趣的主题?  方德万:在欧洲开展了很多纪念活动,所有参加了一战的国家都在铭记本国作出的牺牲,但每个国家的纪念形式不一样。我不大清楚在法国、荷兰或比利时如何
期刊
在思想迷茫、经济压力、政治浮躁等多重压力和互联网助推下,21世纪初叶的中国大陆和香港、台湾两岸三地,某种程度上共同陷入了集体的焦虑与迷失之中。  面对资本的焦虑——从李嘉诚被质疑说起  前不久发生的内地幼童在香港街头便溺的事件,原本是一件稀松平常的小事,却持续发酵成为两地经久不息的对骂和笔战,有内地网民发帖呼吁利用五一假期,带着孩童到香港街头便溺,演绎名副其实的“黄金周”。香港作家陶杰则在一篇评论
期刊
“笔杆部队”让悲惨的南京成为“王道乐土”  1937年12月13日傍晚,分多路进击包抄的日军完全占领了南京,俘虏了中国守军约10万人。晚10时,枪炮声依稀可闻,担任进攻南京城中山门、太平门、光华门一线的日本“上海派遣军”,向日本本土拍发占领南京的第一份战报:  我进攻南京城的军队已于今天傍晚占领了该城。江南的碧空中,夕阳映照着城头的太阳旗,军威大振紫金山。  骄横狂妄、不可一世的心态溢于言表。  
期刊
孙哲,清华大学国际问题研究所教授、博导,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  中国离全面赶超美国还差得远  蒋保信:请您对比分析一下中美两国之间的硬实力和软实力。  孙哲:对这个问题,“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我只能说说自己的看法。  从1979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经济上确实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但是,中国是不是能全面超越美国呢?要做这样的分析,总得有几个参考指标才行。我在研究这个问题的时候,定了以下五个指标:
期刊
1949年9月21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在北平中南海怀仁堂隆重开幕。出席开幕式的各党派、团体代表634人,来宾300人。这是决定新中国诞生的重要会议,也是中国历史步入新时代的象征。  但这次会议是否完全如同电影《建国大业》表现的,中共领袖和民主人士济济一堂,亲切握手,把酒同乐,一派普天同庆的气象呢?当年政协代表宋云彬先生的日记《红尘冷眼》,记载了许多有意思的细节。我们不妨换个角度,
期刊
1950年5月,北京大学在红楼辟出专室,用以纪念中共创始人之一、当年北大图书馆主任李大钊,用以彰显当年在北大图书馆工作过的毛泽东的业绩。郭沫若为之题写“李大钊同志纪念室”“毛泽东主席工作处”,标牌分别悬挂在此室门楣的左右两侧。如果记忆不误的话,照片显示“毛泽东主席工作处”挂在右侧。兴之所至,郭沫若赋《咏红楼》一首:  星火燎大原,滥觞成瀛海。  红楼弦歌处,毛李笔砚在。  力量看方生,勋勤垂后代。
期刊
找到最大公约数是民主真谛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成立65周年大会上强调“民主不是装饰品”,“找到全社会意愿和要求的最大公约数,是人民民主的真谛”。这种“商量式”的协商民主如何更实在地发挥作用?对此,政协委员畅谈自己的理解。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成立65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三次提到坚持人民政协性质定位,中共中央对这个问题的态度始终是明确的,就是不能把政协搞成一
期刊
在今天,尽管一个人的尊严并不取决于他赚了多少钱,但拥有大量财富的人,总是会受到人们的羡慕与敬重。如果一个人拥有的财富不但远超普通人群,甚至到了富可敌国的地位,恐怕即便他不想声名显赫,不想举足轻重,也由不得他了。然而,一个多世纪以前,彼时的世界首富,却没有因他所拥有的巨额财富而获得必要的尊严与荣誉。不仅大小官员不时勒索他、挤兑他,就连一般的草根民众,也人云亦云地诅咒他是汉奸、卖国贼——虽然背地里人们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