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来源 :学周刊·A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nji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生成功的神秘通道是什么?长期以来,人们一直认为是“智商”因素,可现代学者认为:成功=情商(80%)+智商(20%),情商是人生成功的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教育专家朱小蔓也指出:情商这一概念,对当前的素质教育有许多积极的启示,它提醒人们应多多关注教育过程中的情感、情绪的塑造与培养,强调情感智力的发展,让素质教育真正舒展“情感性”的翼翅,塑造学生完美的人格。我们应充分认识情商在语文教学中的特殊性和重要意义。
  现代教学论认为:教学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情感心理状态如何。从语文学科偏重于形象思维的特点出发,“情”是语文教学的灵魂。胡适曾说:“情感者文学之灵魂,文学无灵魂,如人之无魂,木偶而已。”古人亦云:“情乃为文之本”、“情者文之经”。作者赋予作品以情感,写得动情,教师又教得动情,那么学生就一定能学得动情。语文教师必须情动于中,形诸于言,把自己的情感渗透到语文教学之中,去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引起学生感情的更大投入,充分发挥情感宝藏的优势,教学就能取得满意的效果,并跨上新台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学校里的学习不是毫无热情地把知识从一个头脑里装进另一个头脑里,而是师生之间每时每刻都在进行心灵的接触。”如果我们在教学上不动声色、无情无味,没有充满生机与活力的表情达意,而只是铺陈呆板的教条框框,就不能构筑一种富有诱惑力的“召唤结构”。著名学者朱光潜先生说得好,说话人对自己所说的话毫无情感,把自己隐藏在幕后,也不理睬听众是谁,背诵一些冰冷冷的条条儿,没有一丝人情味,这只能是掠过空中的一种不明来历去向的声响。“耳边风”怎么能让人发生兴趣,感动人、说服人呢?因此,任何没有动“情感”的语文教学,都不会产生感人的艺术力量,更失去语文课应有的价值。
  课文内容本身就是“情”的载体,蕴含着丰富的情感内容:《荷花淀》、《离不开你》的夫妻情;《雨中璧泰山》、《土地》的爱国情;《幼学纪事》的师生情等。我们应以深厚的情感体验、饱满的情绪、昂扬的热情去感染和激励学生,真正发挥语文学科的教育功能。带有高度情感因素的内容,会令记忆更为深刻。因为大脑的情感中心,很紧密地与长期记忆存储系统相连,能使语文课的知识得到尽快的消化,牢牢印在脑子里,使学到的知识在大脑里发生综合反映,如若把这些知识灵活地运用于社会实践,就能发挥巨大的作用。
  教学方法上,语文课更讲究“情”的传递与激发,通过一定的声、势、境作用于学生的感觉器官,使教学从悦耳悦目到悦神悦心。我们在教学中喜欢用充满情味的语言去拨动学生的心弦,挖出文章的情味、情趣、情调。教《雨中登泰山》,我是这样导入的:同学们游览过祖国的山川吗?你看那奔腾咆哮、一泻千里的黄河,那千姿百态、气势磅礴的三山五岳,这些孕育着我们民族的古老文明,一想到这些,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就会充满心头;那有拔地通天之能、擎天捧日之势的泰山就是这样一座山,曾有多少历代文人墨客写诗撰文讴歌赞美它。今天,我们学习李健吾的《雨中登泰山》,请作者作向导,带领我们去攀登吧!这样的语言引导学生很快进入境界,表现出一种强烈的感情冲撞力量。没有情感的语言是一杯难以波动的水,而这杯水融进了情味后,就像奔腾的急流并形成鲜红的血液,沸腾着学生的每一根血管。
  教学设计也要从“情”入手,关键处层层启发,疑难处启疑导思,或问或读,调动双方的情感因素,营造出一种教学氛围,让学生去体味文章的动人之处,以一颗赤热之心去解剖其深刻内含及言外之意。列宁说:“缺乏情感的认识便失去了认识的深入,人的思想只有被浓厚的情感渗透时,才能得到力量,引起积极的注意、记忆和思考。”如我们讲《纪念刘和珍君》时,紧紧抓住作者悲愤之情,先展示作家义愤填膺,怒不可遏,挥笔疾书;接着抓住相关段落,认识刘和珍君,再激发情感,使之渗透学生思维,让认识得到升华,开口读、动手写,一吐为快,通过对比激发了学生对死难烈士的钦佩之情、对反动派的痛恨之怒,这样教学如于漪所说:“体作者之情,察作者之意,文脉、情脉双理清”。
  联想、想象是情感的伴侣。确实,联想、想象是以情感为动力的,倘若没有情感的推动,联想、想象的翘膀难以伸展,更难以腾飞;倘若联想、想象达到腾飞的境界,又会推动情感的发展,促进情感的深化,从而激发起内心更强的情感。刘勰所说的“情以物兴,物以情观”正是这个道理。我们讲《雨霖铃》,请学生针对“杨柳岸、晓风残月”展开丰富想象,唤起他们的生活经验,体会到画面所表现出的气氛凄凉,风景冷清,客情冷落,离愁绵长,这样以情教学,极大地开发了学生的创造思维,收到了满意的效果。
  “人非草木,孰能无情”,宇宙间万事万物都离不开情感的滋润。没有情感,自然就难以进化,人类就难以进步,社会就难以发展。因此,动“情”教书,动“情”育人,认真把握情商(情感)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必将得到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这正是因材施教、因势利导的具体体现,并且充分调动学生的情感投入,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也是当代语文教学观念更新的重要举措。
其他文献
摘要:语文课应该教什么?应该着眼于言语形式。任何一部言语作品都是言语内容和言语形式的统一,两者互为依存,不可分割。学习言语形式才能真正内化内容,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本文就言语形式的涵义、言语形式教学的策略两个方面进行阐述。  关键词:语文课 言语形式    一、什么是言语形式    去年下半年,我有幸成为浙江省农村骨干教师培训班的一名学员,聆听了浙江师范大学王尚文老师的课,并
期刊
摘要:探究式学习是新课程提倡的基本理念,逐步培养学生改变以往的先接受后记忆的学习方式,逐步培养学生学会探究的方法及过程,提出问题,进行合理预测学习设计实验,并用实验验证和对知识进行积极拓展的过程。  关键词:探究 拓展 创设情景    探究式学习是新课程提倡的基本教学理念,是在教师指导下,以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讨论为前提,以现行教材为基本内容,使学生有自由质疑,并把所学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学
期刊
以应试为目标的传统教育,学生的学习偏重于机械记忆、浅层理解和简单运用,仅仅立足于被动地接受教师的知识传输。这种学习方式不利于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也不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自我体现。研究性学习旨在改变原有的单纯接受式的学习方式,在开展有效地接受学习的同时,形成一种主动探求知识,并注重解决实际问题的学习方式。值得注意的是,从教育过程和学生的发展而言,研究性学习和接受性学习这两种
期刊
摘要: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对传统的课堂教学提出了严峻的挑战,新课改的重要理念就是“以学生为本”,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注重发展学生的科学素质、学科素养和创新能力,这就要求学生课堂上善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而学生能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源于强烈的问题意识。  关键词:培养 问题意识 思考    一、培养学生“问题意识”是实施新课程标准的目标    “不愤不悱,不悱不发”,古人早就认识到问题对学生的
期刊
良好的教学环境对提高学生的道德、文化、身体和心理等素质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教学环境是指学校教学活动所需的各种客观条件的综合,它由物质环境形成硬环境,由社会环境形成软环境。其中硬环境包括教学媒体、教学设施等;软环境包括教学气氛、人际环境等。优化教学环境是提高学生能力、促进素质教育、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根据教学环境构成要素及其相互间的关系,我们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一些探索和实践。    一、优化
期刊
Abstract:Context plays a very important part in the understanding of word meaning. This paper contributes to an understanding of word meaning, context, their close relationship and the impact of conte
期刊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要“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和广阔的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 学生如果能对习作产生兴趣,视习作为乐事,乐意写,自觉自愿写,那么对学生来说,作文绝不是件苦差事,而是一件对未来充满憧憬的乐事。那么,如何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作文呢?    一、激发兴趣,让学生爱上作文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期刊
初中物理教学中,评价的重要目的是为了全面地了解学生学和教师教的情况,主要涉及到以下几个方面:通过综合评估学生物理学习过程,敦促教师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帮助学生客观认识自己在物理某一阶段学习中所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不足,从而形成科学的学习方法。实践证明,建立科学的物理教学评价体系,既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物理学习兴趣,又有利于提高教师教学质量。    一、物理教学中迫切要求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    1.传统物
期刊
摘要:实验是学习化学的一种重要方法,通过实验能锻炼学生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智力,教师要善于从日常实验中一点一滴慢慢引导学生,使学生养成良好的思考习惯,使自己的能力逐步提高。  关键词:验证性 探究性 探索法    化学试验在教学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化学教学本身不只是传授给学生一些初步的化学概念和规律,而是通过一系列有效的教学手段,全面提高学生的智能,使他们能够掌握和运用一些化学原理和试验手段,学会
期刊
摘要: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无论是新授课还是复习课,经常要用到知识的类化,知识的类化在学习新知、巩固旧知上发挥着很大的作用。如果在每天的教学中都有意识地去带领学生进行类化训练,不仅能培养学生思维的严谨性、深刻性,更重要的是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学会了怎样学习。  关键词:知识的类化 对比 类比 系统化 联想力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无论是新授课还是复习课,经常要用到知识的类化,知识的类化在学习新知、巩固旧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