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中,你是我最美的相遇

来源 :西部散文选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bx50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姐妹两个字,有多少亲切的情愫在里面。姐妹之间,那是心照不宣的感悟,那是心灵相通的情感。贴心的话语,委屈的泪水,在姐妹面前都可以毫无顾忌地道出。不管在何时,不管在何地,姐妹之间没有什么不能说的秘密,姐妹之间没有什么不能讲的心事。最好的闺蜜,莫过于自己的亲姐妹。
  我的同龄人有很多都是独生子,我很庆幸自己出生在一个兄弟姐妹众多的大家庭里。作为一个女孩子,有姐姐、有妹妹是件很幸福的事。
  大姐
  在我们姐妹几个中,大姐永远都是那个最懂事、最勤快的。她好强、能干。家里的很多事情,都要她拿主意。所以很多时候,大姐就是家里的顶梁柱。
  由于弟弟年龄还小,父亲又常年出门在外,所以作为家里的老大,大姐从小就特别懂事,特别勤快,懂得为母亲分担家务。大姐比我大六岁,所以我出生的时候,她刚好赶上照看我。大姐只上完小学就辍学了。就算只上了几年学,大姐也曾是班里的少先队长,学习成绩也名列前茅。我和二姐相继出生以后,母亲肩负的的担子越来越重。她每天早出晚归,家里家外,全要母亲一个人忙。母亲的辛苦,大姐看在眼里,于是她决定缀学,帮母亲分担繁重的家务劳动。从此,母亲多了一个好帮手。大姐帮母亲照顾我和二姐,帮母亲做饭、洗碗、割草、放羊,家里家外能帮的,她都帮母亲做。
  十六岁的时候,大姐跟随着父亲进了榆林城。到了城里,她依然是那样的勤快、认真。几年后,母亲和我们其他几个姐妹也都陆续跟随父亲进城了。城里不比农村,出门就得花钱,大姐逐渐意识到,必须得有个手艺才行。于是她开始拜师学艺。努力学习了两年,她终于学到了精湛的手艺,也有了自己的店面。
  我上高中的时候,父亲生意败落。于是,大姐承担起了我所有的学费。高中三年,我所有的吃穿用度,从生活到学习,都是大姐支付的。那时候,母亲经常对我说,以后大了不能忘了你大姐,没有你大姐的话,你哪能念上书了。是的,多亏了大姐,我才能顺顺利利地安心上学。
  大姐,请容许我对你说一声“谢谢”!
  二姐
  人们常说:“疼大的,爱小的,苦了中间的二女子。”
  二姐就是我们家的二女子。母親经常跟我们欣慰地说起关于二姐小时候的一件事:那时候,二姐才十一岁,母亲只是让她在家照顾小弟和小妹。有一次,母亲在田里干农活回家,远远地看到家里的烟囱在往外冒烟。她想,家里来了哪个亲戚呢?是谁在做饭呢?等母亲回到家里以后,才发现是二姐在帮她做饭呢!
  二姐温柔敦厚,脾气特别好,做什么事都很有耐心,不急不躁,稳稳妥妥。也许是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吧。母亲交给二姐的事,二姐总能出色地完成。母亲常说,小峡做事我最放心了。
  只可惜,二姐也和大姐一样,小学毕业之后再也没有上过学。那时家里已有我们姐弟五个孩子了,而且我们都跟随父亲进了城,城里的生活完全不同于农村,开销很大。虽然大姐已经辍学,但家里的生活依然无法维持。二姐只好辍学。二姐上学时还是学校里的体育小明星呢,退学之后,她着实难过了好一阵子。
  如今,二姐已经是两个孩子的母亲了。她的贴心小棉袄也如同她那般懂事。二姐天性中的那些美好、温柔、贤惠、孝顺、善良,却是有目共睹的。作为一个贤淑的妻子,作为一个伟大的母亲,她是无可挑剔的。二姐不仅家务活做得好,而且也很会做饭。擀面、包饺子、烩菜、炖肉,这些对她来说都不在话下。她对孩子的暖心呵护,让我们都为之赞叹。
  有一次,我们一起带着孩子们去游乐场玩,孩子们正玩得高兴的时候,突然滑梯倒了,在我还没有反应过来的时候,二姐穿着高跟鞋纵身翻过了游乐场的护栏,及时扶住了滑梯。我是真的被震撼到了。
  还有一次,二姐骑着摩托车带着孩子去找小妹。不巧,路上下起了大雨。她平时会习惯性地在摩托车的背箱里放着雨披,她用雨披把孩子挡在前面,孩子没有淋到一滴雨,而她的后背却被雨淋得湿透了。小妹告诉我,她看到二姐母女来时的情景,打心底里的佩服二姐。我能够想象到,在大雨瓢泼的街上,二姐骑着摩托车在艰难前行的情景。
  现在,我们姐妹几个都有了各自的家庭,也都有了各自的孩子。每逢周末或假期的时候,我们总是都喜欢把孩子送到二姐家,因为二姐照顾孩子周到,饭也做得香,对孩子很有耐心,孩子们也都特别喜欢她。
  小妹
  每次翻开相册,小妹小时候的那张照片总是让我忍俊不禁。
  小妹七、八岁的时候,正逢换牙。她站在老家的一面土墙前面,留着一头自来卷短发,脸晒得黑黝黝的,咧着嘴笑着,露出一排牙齿,却少了一颗大门牙!每次翻看到这张照片,我总是跟小妹开玩笑地说:“你看你像不像难民孩子?”
  她嘴一撇,“哼!你见过笑得这么开心的难民孩子吗?”
  由于是超生,小妹的户口迟迟未上。所以她只能到民办学校上学。而且都是那种刚新开办的民办学校,办了一两年就办不下去的那种。所以小妹上小学的时候,转过好几个学校。往往是她刚适应了一个学校,适应了一个班级,就又要转学了。频繁的转学导致小妹的学习成绩怎么都好不起来。好在上了中学之后,大姐帮她借了别人的户口,她才能上了正规的学校。再顺利地上了高中,也读完了大学。
  小妹是我们姐妹中年龄最小的,所以我对她的的印象一直都停留在她那张可爱而好笑的照片上。我总觉得小妹还是那个不懂事的孩子,还没有长大,还是个涉世未深的小女孩。然而渐渐地我发现,在我异地求学的这几年,小妹早已经长大了。她坚强、执著、有责任心,她清楚地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样的生活。
  学会计的小妹刚毕业的时候在一家小公司打杂。慢慢地,公司的假账、经理的无能,让她忍无可忍,小妹毅然决然地选择离开。虽然还未找好下家单位,但她说一点也不后悔离开那样的公司。我很佩服小妹的勇气。
  因为我也曾有过同样的经历。我在刚毕业的时候也有过同样的境况:我忍受着老板以各种理由不发工资,还以各种理由克扣我那点可怜的工资;我忍受着在零下十几度却没有暖气的办公室工作。在那样的境况下,我还忍气吞声地上了半年多的班。所以当小妹告诉我说她辞职的时候,我特别佩服她的勇气和决心。   后来,她和大姐一样,经过自己的努力,开了一家属于自己的店面。她说,虽然自己开店确实辛苦,大事小事都要自己亲力亲为,但日子过得很舒坦。
  小妹长着一张娃娃脸,看起来就像个学生。她说,经常会有顾客问她:“你老板呢?”她就笑着说:“怎么,看我不像老板吗?”我特别佩服小妹的定力,她想做什么就会努力去做,而且做到自己满意为止。不管别人怎样说,她都有自己的主见。
  虽然挣得不是很多,但她总是给父母买这买那。虽然店里很忙,她还总是时不时地抽空回去看望母亲,陪母亲聊天。现在我们几个姐姐都已成家,每天不得不为各自的小家而奔波忙碌,现在能经常陪着父母的,也只有小妹了。
  这就是我的两个姐姐和小妹,我深深爱着的姐妹。
  家乡有句俗话:“亲兄弟,高打墙。亲姐妹,远离乡。”
  意思是说,就算是親兄弟、亲姐妹,也要离得远一些,如果住得太近,就容易出现不必要的争吵或者说容易出现家庭纠纷。住得远一些,偶尔走动走动,才会觉得亲切。
  但是我们姐妹几个住得并不远,算不得家乡人说得“远离乡”。我们走动得也很频繁,平日里更是电话不断。这么多年以来,我们一起成长,一起经历人生路上的风风雨雨。
  每当逢年过节,我们都带着爱人,领着孩子,去看望父母。一家人其乐融融的。大姐勤快又爱干净,总是屋里屋外地帮忙收拾,打扫卫生、洗衣服、洗碗。二姐有一手好厨艺,所以总是会走进厨房帮母亲做饭,还未嫁人的小妹则会带着我们几家的孩子们去院子里玩。弟弟和他的几个姐夫们摆开酒场,谈论着属于男人们的话题。父亲偶尔也会参与到年轻人的活动中来,但更多的是询问我们关于工作上的事。这样的场景每年都有,年复一年地重复着。我看到母亲脸上的微笑,我看到父亲欣慰的眼神。
  平日里,姐姐们去商场买衣服,也会顺便给我和小妹买一件。我给孩子买玩具,也会顺便给小外甥们各买一个。姐姐家的孩子穿过的衣服,来年小的不能穿了,就会送给我家的孩子穿。于是乎,我们姐妹几个经常会有同款样式的衣服,孩子们也经常会有同款样式的玩具。时光在指缝间悄悄流过,不知不觉中,孩子们都已经到了上学的年龄。逢周末或假期,几家的孩子依然常常凑在一起玩,玩着玩着就开战了,不一会儿,又嘻嘻哈哈地和好了。我们姐妹几个也不理会他们,任他们闹。
  看着孩子们纯真无暇的笑脸,我想他们长大以后也一定会是最亲的兄弟姐妹!
  ——选自中国西部散文学会微信公众平台
其他文献
生活是艰难的,生活也是曲折的,但生活带给我们的回忆却是美好的。这本书,就是三十位师生对当年生活的美好回忆。  无论如何,高家堡中学初中六七级都是一个奇迹。五十多位生长在饥饿贫困中的乡村孩子,在来自陕北本土和关中平原的几位老师带领下,愉快地追求理想的人生之梦。然而,时间仅仅两年,正当他们怀揣梦想艰难前行之时,一场变故击碎了他们的美梦,学业中断了,他们分别通过各种途径融入社会。应该说,奔向社会的是一群
期刊
密雪听窗知,午醉晚来初觉。人与胆瓶梅蕊,共此时萧索。倚窗闲看六花飞,风轻止还作。个里有诗谁会,满疏篱寒雀。  ——赵可《好事近》  历来读到的诗词,要么羁旅情愁、山水田园,要么建功立业、保家卫国,要么咏物怀古、悼亡讽喻等等,连大大方方无遮掩说自己小儿女情怀的,所见都不多。这或许是导向问题,但毕竟在情感世界里,还是觉得颇有遗憾不够完整,总觉缺点什么。  近来偶然读到金人赵可的词《好事近·密雪听窗知》
期刊
一、照相机咏叹调  才几年的时间,智能手机横空而出。看这文章,我只好作几年一叹  ——济白水记  那时,相机是侈奢品。  因而,那时会想,有个相机必定是很称心的事。春夏秋冬、天南海北、张三李四,举手之劳就能留住青春、定格欢乐、固定真情。  呵呵,因而啊,临毕业前就果断出手,买下个135虎丘。更伟大的是,这相机是熟人帮着以出厂价购得。  同学都以我的这个“伟大”而欢呼、而幸福、而沾光。翻看那些有的已
期刊
小时,农村家家户户酿酒。每到冬天,糯米收成之后,走在乡间,总不时会闻到那糯米蒸熟飘起来的香味,红曲里飘出的酒的气息。这个季节,就是酿酒的季节。  这才是真正的粮食酒——米酒。糯米、红曲、水,放在一个酒瓶里,用泥封口。就在那黑暗的空间里,就在时间的沉淀里,不可思议地转换融合之间,浓成了酒。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水土酿一方酒。我们这里的酒,没有茅台酒的奢华,没有绍兴加饭酒的历史。永康的黄酒,犹如永
期刊
鄂尔多斯人是以“勤劳勇敢、能歌善舞、大碗吃肉、大碗喝酒、热情好客、豪爽耿直”而闻名遐迩。这一点都不假。  说到喝酒,我就想起这么一句俗话,有其父必有其子。在我们四川也有同样的说法:有种敢(象)种,无种不生。这句话说的一点都没错。我和父亲一样沾酒脸就通红。有人说,喝酒脸红的人心好。我不是夸奖自己,我最大的优点就是心地善良,但缺点就是怕喝酒。所以,我平素是很难饮洒的。除非家里来客或在外应酬。父亲又告诉
期刊
始于天涯,起于微末。未出寒淖,已怀沧海之志;甫近贵德,乃萌济世之心。襟抱关山,回护桑梓,造化万物,哺育生灵。蒙泽则山青,流韻则川媚。升腾而为云霓,潜伏而为草露。沁浥春蕾,唤醒梨英万树;呢喃垄亩,赢来麦秀千顷。且也,载舟楫,抱商埠,净天宇,洁城廓,赉能源,利百业。泽被苍生,恩同再造。  至若禾稻半枯之秋,一瓢难得;旷原龟裂之时,万斛不拒。焦土苟得痛饮,珠玉何啻粪土。甚者,冰川退,雪峰融,江河痩,湖泊
期刊
这是一台实景演出的剧目。  虽是舞台剧,但考虑到主角均系未曾驯化的野畜之缘故,是即兴表演,因而这也是一台只能在旷野上演的大型剧目——它应该是一种全新的剧种,叫田野剧。舞台就是一片一望无际的草原,背景是地平线之上的巴颜喀拉和天空,惟一的舞台道具是两道望不到尽头的铁丝网——铁丝网架设在一根根一人高的水泥柱上。为本剧担纲主角的野畜分别是两头藏野驴、两只藏原羚(也叫黄羊)、一匹狼和三只狐狸。参与本场演出的
期刊
海北即青海湖以北的门源县,“夏观油菜花海”已为青海一大盛事。现在,又可续加“秋赏青稞美景”。两样高原农事见花见果,汗水加雨水的劳动生产,一跃升级为舉世瞩目的大地艺术,七月观罢油菜花,八月再访青稞地,美哉壮哉,痛快过瘾哉!  百万亩油菜花海连年备受追捧,不多说它。回想青稞,是不是曾被忽略冷落了?此纯属无意。当青稞一展碧翠芒刺,会听到惊呼:这就是青稞?好生漂亮!油菜花,心仪久之;青稞,不期而艳遇。如此
期刊
对于上班族来说,周末如同镜花水月,兴高采烈地踏着霞光而来,垂头丧气地夹着尾巴而去。不管怎样,醉倒在这短暂的闲暇时分,是我退休前不懈的追求。除了美美地睡到自愿起以外,我还有个雷打不动的任务,那就是去超市为两个小毛球采购鸡胸肉,这对于它们而言可是饕餮盛宴。  小家伙们接到家里已经五十天了,眼看着它们从惊慌失措的“小巴掌”变成无法无天的“山大王”。眉目里的害羞胆怯逐渐褪去,长成气宇轩昂的风火之狮。它们是
期刊
一  坐在白马寺的一方石阶上,眼前是湟水河河谷。河谷其实足够开阔,尽管南北山之间的距离,不过半小时车程。湟水河的身影时常被楼层和树木遮住,偶尔闪现出来的一两段,有微白光斑跃于其上,看不出缓慢前行的模样,亦听不到泠泠水声。南山显得遥远,始终看不清山峰的容貌,烟云罩着那里,有时是炫目阳光。山脊上,草木应该没有多少,也肯定没有牛羊。河谷的大部分地方,是密集的灰色楼层,高低参差,一些信号塔矗立其间,还布有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