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苏轼对陶琴无弦问题的还原与阐释

来源 :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y72445806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苏轼对陶琴无弦问题的关注,可能受到欧阳修的启发.欧公下世之后,苏轼对陶琴无弦作了持续跟进和深度思考,他跳脱“不解音律”的旧说,通过沉潜陶诗,追和渊明,还原陶渊明的生活情境和人格性情,从情理之真的角度推论陶琴无弦的原因,发明渊明托意无弦而有待外物的生命底色,借鉴禅宗不二法门,揭示渊明未达于死生的思想真相.苏轼关于陶琴无弦的经典论断和阐释思路,形塑了后世文人对此问题的基本看法,在陶渊明经典化历程中具有拐点意义.
其他文献
亚东图书馆在文学出版方面取得了突出成就,与其文学广告的推动作用密不可分.亚东图书馆的文学广告,能够站在时代高度把握文学出版物的内在精神,提炼精炼的广告语;善于打破惯用陈述句式,运用否定、疑问和感叹等句式吸引读者的注意;在修辞上灵活运用比喻、引用和对比等手法,形成了形象鲜明的文本,让读者对出版物印象深刻;在构思上充分利用商业思维,洞悉读者心理,刺激读者的购买欲望.亚东图书馆的文学广告形成了独特的文本策略,使亚东版文学图书影响深远,对其后的文学广告具有较强的启示意义.
修辞学在古希腊城邦事务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审美之维是修辞学的内在话语力量,实践之维是修辞学的外在话语力量,从智术师到柏拉图再到亚里士多德都在努力促成二者的统一.智术师生活的时代是古希腊的全盛时期,雅典民主制为修辞活动的进行提供了便利,民主政体对辩论、演说的需要也使智术师们大有用武之地.同时也产生了一些不好的倾向,那就是过分注重语词的华美,尤其是以“说服”为目的 而忽视话语背后更重要的真和善,所以就有了柏拉图对修辞学的“审美批判”,其目的 是要从更高的维度上重建一种政治修辞学或哲学修辞学.而亚里士多德则将修辞
美国的“中共学”是美国乃至西方了解中国共产党的一个重要窗口和桥梁.美国“中共学”经由几代人的努力,形成以研究队伍为智力基础、以研究机构提供项目支持以及以多元化文献载体为传播和宣传途径的“三位一体”的支撑体系.与此同时,美国的“中共学”也面临着多重现实困境.在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到来之际,对美国“中共学”进行系统梳理,甄别真伪、激浊扬清,有助于我们更有针对性地系统普及党史教育,讲好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故事,全面提升中国共产党的国际形象.
着题是一种创作的观念和衡量诗歌艺术效果的标准.其概念有两个维度:一是指诗歌的表述与生活的实际情况相合,二是指诗歌的写作需要处处围绕题目甚至贴切题字.着题的写作方式是在诗歌写作自身发展历程中逐渐形成的,大约在晚唐明确成为诗人的主动追求和诗歌艺术优劣的衡量标准,并影响到宋以及宋代以后诗歌的创作实践和理论.唐省试诗作为一种赋题诗歌,天然都是着题诗.省试诗因其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地位以及其着题的写作特点,在着题观念影响力日隆的过程中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省试诗通过着题的创作观念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主流诗歌史的走向.
上海构建新时代托底民生保障体系,必须符合上海的战略定位和发展目标,应遵循保障内容全面、覆盖范围合理、保障水平适当、风险储备前置等基本原则.为此,需要回答托底民生保障思路框架的三个基本问题.一是托什么底,即托底民生保障的内容构成;二是托谁的底,即托底民生保障的对象范围;三是底在哪里,即托底民生保障的标准.
反智主义在美国有着深远的历史,它以反理性、反知识和反精英为核心,成为统治者维护其统治的复杂策略.二战以来,美国政治中的反智主义进一步强化和发展,呈现出思想保守化、政治极端化、手段民粹化等新特征.作为民众获取信息最主要的渠道,大众媒体在二战后美国政治反智主义的发展中扮演了重要角色.麦卡锡掀起的反共主义、华莱士推动的种族主义、小布什发起的单边主义反恐战争和特朗普掀起的反智主义新浪潮等美国政治反智主义的典型案例,揭示了美国政治精英如何借助乃至操纵电视、互联网等新兴大众媒体,助长和推动民众的反智言行.这折射出美国
“新帝国主义论”与列宁帝国主义论的关系如何?是继承,超越,还是否定?虽然“新帝国主义”理论被冠以“新”的名称,但并没有超越列宁关于帝国主义的研究水平,也没有走出资本主义的时代背景,而是在部分否定中扩宽了研究对象、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新帝国主义论”作为二战后的新理论延展了列宁帝国主义理论的研究空间,注重从历史、经济、国家等视角去认识发达与不发达的关系以及帝国主义霸权的根源,从而试图回答战后资本主义发展所带来的当代实证性难题.这也从一定程度上彰显了列宁帝国主义理论的当代价值.
地域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密不可分,地域文化是高校《中国传统文化》课程的丰富资源.地域文化因契合《中国传统文化》课程内容,可丰富《中国传统文化》教学案例,是《中国传统文化》课程思政建设的方向,故有必要将其融入《中国传统文化》课程.地域文化融入《中国传统文化》课程的改革,在内容上体现为教学中大量增加学校所在省市的地域文化,挖掘本省市地域文化素材库的建设;在形式上体现为课堂讲授、专题活动、以赛促学、课外巩固、更改考核方式、增加校外合作等方式促进地域文化与课程的有机结合.地域文化融入课程促使学生发现、了解身边的传统
回顾《给代表大会的信》和《我们怎样改组工农检察院》的主要内容和公布过程,可以发现斯大林和托洛茨基等人不断尝试利用列宁“遗嘱”为自己争取政治信任和党内权威,试图接收列宁逝世后释放的党内最高权力.这一现象既反映了早期苏共党内政治生态的恶化趋势,更凸显了其党内制度建设的缺陷,即缺乏健全的党内最高权力继承机制、有效的党内矛盾处理化解机制、完善的党内决策民主协商机制.在苏共亡党、苏联解体30周年与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交汇之际,考察早期苏共党内政治生态乱象,反思苏共党内制度建设的缺陷,之于中国共产党坚持推进全面从
乡村问题既指现代化转型过程当中乡村所面临的一系列现实问题,又指以问题为导向的研究思路和学者们总结、提炼出的一切有关乡村的理论问题.值得注意的是,我国乡村在过去相当长的时期内都是一个正面象征,直到20世纪初叶才逐渐成为社会问题、学术问题和国家问题.同时,关注乡村现实际遇是中国早期社会学的一个重要面向,但在学科发轫之初并未将其看作是一个问题,而是倾向于承认乡村原有组织能够缓和社会矛盾、实现自我调和.可见,“近代乡村何以成为问题?”既是一个亟需被重新讲述的故事,也是一个亟待研究的、悬而未决的学术疑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