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文本视角下《三国演义》三个英文节译本研究

来源 :明清小说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c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于中国古典名著《三国演义》的英译本,除了两个知名度较高的全译本(邓罗译本和罗慕士译本),另有近三十个英文节译本,但鲜有文章对此展开深入研究.本文选取《三国演义》卜舫济节译本、潘子延节译本、1852年不具名译者节译本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译本序言、出版社信息、脚注、译者演讲及报道等副文本信息,结合译本正文中的语言特色,阐述副文本中的翻译目的、目标读者、译本之间的互文关系、译本与西方文学作品的类比,以此探讨副文本中书写的价值取向,探究副文本在翻译研究中的作用,也为中国古典文学译介提供参考路径.
其他文献
《三国志演义》的创作倾向与历代对三国历史及人物的评价密切相关.从唐诗可以看出,唐代对魏、蜀的态度具有明显的阶段性.初盛唐时期曹魏题材强势存在,仅咏曹操的作品就有19首
胡适曾提出中国旧小说“简直没有”描写风景的能力、《老残游记》是白话写景“前无古人”的典范等观点,是“以西律中国小说”得出的误判.理由一,中国旧小说植入诗赋骈文等来
不同国家的文化差异往往体现在语言和交际中。文化差异会产生文化冲突,这种冲突不仅仅在字面中,语法交际中找到,更多的是来自文化内涵。任何一种语言多存在于文化中,语言就是
明清鼎革之后,王仕云、陈忱等人对清廷顺逆有别的政治态度,及对清人身份的接纳与对遗民身份的持守,导致其对金批《水浒》的接受始终呈现出冲突对立的论争态势.围绕梁山诸人是
中职英语任务型教学就是让学生通过在完成学习任务过程中体会英语知识生成和发展的过程,进而夯实基础转化技能新型教学法。结合中职英语的教学特点,对如何践行任务型教学进行
传统英语教学中,教师过多关注学生语言知识和技能的获取而忽视了学生英语学习的积极情感态度的目标达成,导致学生怕学、厌学,老师教得费劲,学生学得费心,让英语教学费时低效
版画与小说文本皆存在视角问题.二者所使用的视角既有相同之处,又有很大不同,这一点在明代金陵小说版画中体现尤为明显.画者在构图时,经常使用“全知视角”“窥视角”以及“
课堂是师生交流探讨问题,使一个个问题不断解决的过程。作为一名普通的语文老师,不可能让每节课都精彩无限,让学生过目不忘,也不可能一节课从头到尾妙语连珠,妙趣横生,但我们
吴克岐记录于《犬窝谭红》中的“四象桥本”《红楼梦》保留了大量独有的异文,因此本今已不存,而所录异文无从查考,以至于学界对其真伪存有争论.本文打破一般的版本文字优劣比
插图当属接受《儒林外史》的重要形式.但是,海左书局《全图儒林外史》的插图与小说,在叙事层面并不能直接划等号,前者是对后者的不可靠叙述,由此弱化了为人称道的讽刺效果.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