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的宝典 智慧的结晶

来源 :书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angbaol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最近,《鲁迅箴言》(三联书店2010年版)风行图书市场,该书封面通体蓝色,与“红宝书”既形成对照,又似乎有某种联系,堪称“蓝宝书”吧。该书没有编者署名,版权页上署的是“《鲁迅箴言》编辑组”,比文化大革命时期的《鲁迅语录》署具体单位如“新北大井冈山兵团鲁迅纵队”更多些神秘性,这种只突出鲁迅、不显摆编者的做法,大约是想凸显鲁迅著作的文化经典地位。我们看儒家经典《论语》,就并没有署编者之名。
  《鲁迅箴言》腰封上印着毛泽东对鲁迅的评价:“鲁迅在中国的价值,据我看要算是中国的第一等圣人。孔夫子是封建社会的圣人,鲁迅则是新中国的圣人。”将两个伟人联系起来,固然有促销的意图,可以理解,但这两位伟人的确深刻影响了中国现代文化,“文革”时期《毛主席语录》大量发行,《鲁迅语录》也随之兴盛,不久前,红色封面的《毛泽东箴言》出版,颇受欢迎。
  而腰封背面引用的是蔡元培《〈鲁迅全集〉序言》中的一段话:“感想之丰富,观察之深刻,意境之隽永,字句之正确,他人所苦思力索而不易得当的,他就很自然地写出来,这是何等天才!又是何等学力!”鲁迅一面继承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一面汲取外国先进文化的营养,融会贯通,去陈言,创新义,成为中国新文化的杰出代表。他不但作为卓越的小说家,以生动的形象描绘事态人情,更是一位杂文大师,在社会批评和文明批评的实践中,用投枪匕首解剖刀一样的文字分析人性,暴露社会的弊端。他深刻的思想,既来自他对中国历史文化的深入了解,也来自他对社会进步的热切期待。
  该书共分十二类,总计三百六十五条箴言,显示了编者希望读者将鲁迅箴言月月读、天天读的匠心。鲁迅日常的谈话及未经鲁迅审定的演讲稿没有收录。每个条目都注明了出处,在学术上是颇为严谨的。
  《鲁迅箴言》每个类目都用鲁迅自己的词句为题,如“人世间真是难处的地方”、“做人处世的法子”、“改革如长江大河的流行”、“深沉的韧性的战斗”、“使所读的书活起来”,等等。从所分的十二类看,鲁迅写人生体验及众生相的比较多,谈文艺和读书做文章的也不少。我们看“翻开历史一查”部分,每一条都直击要害,令人沉思。如第八十四条:“人往往憎和尚,憎尼姑,憎回教徒,憎耶教徒,而不憎道士。懂得此理者,懂得中国大半。”又如第九十四条:“至今为止的统治阶级的革命,不过是争夺一把旧椅子。去推的时候,好像这椅子很可恨,一夺到手,就又觉得是宝贝了,而同时也自觉了自己正和这‘旧的’一气。”在“没落的古国人民的精神的特色”部分中,深刻的论断、批判的锋芒也令人震撼。如第一百零五条:“可惜中国太难改变了,即使搬动一张桌子,改装一个火炉,几乎也要血;而且即使有了血,也未必一定能搬动,能改装。不是很大的鞭子打在背上,中国自己是不肯动弹的。”第一百零八条:“我们究竟还是未经革新的古国的人民,所以也还是各不相通,并且连自己的手也几乎不懂自己的足。”第一百二十一条:“中国人的不敢正视各方面,用瞒和骗,造出奇妙的逃路来,而自以为是正路。在这路上,就证明着国民性的怯弱,懒惰,而又巧滑。一天一天的满足着,即一天一天的堕落着,但却又觉得日见其光荣。”
  鲁迅的文章,或发呐喊之声,意在警醒世人;或论说辩证,以理服人;或讽刺、冷嘲,意在立人。我们阅读他的著作,时而如醍醐灌顶,大彻大悟;时而如嚼橄榄,意味绵长。真所谓锦言纷至,妙语层出,让人有如行山阴道上,目不暇接之感。鲁迅的很多文字已经成为人们朗朗上口的名言警句。他的文字,即便是写个人感受,也总能上升到普世层面,因此既是个人的,又是大众的,既是中国的,又是世界的。鲁迅的思想,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
  就这本《鲁迅箴言》而言,它可以同古今中外很多贤哲的名言录媲美,有拉罗什富科的精辟透彻,有约翰逊的博大深厚,也有朱子、王阳明、吕坤等儒学大师的明快。他的很多论述,固然可能被人称为“世故”——他生前就曾被封为“世故老人”——但同时也说明他并不是一个人们印象中的愤世、偏激的文人。相反,他是一个具有健全理性的内心丰富、文采灼灼的大师。
  正如折子戏是一出戏的精华那样,醒人耳目、发人深思和容易记诵,是箴言的优点。我们平时引用别人的话证明自己的观点,特别用圣人哲人的现成话证明自己事业或观念正当性,是一种方便法门。但选本、选段、语录、箴言有其局限性,甚至危险性,是不必讳言的。《鲁迅箴言》中收录的一些条目,就可以作为对读者的提醒。例如第三百四十一、三百四十二条对“选本”的论述,第三百四十七条关于“摘句”“能引读者入于迷途”的警告,特别是第三百六十五条关于谚语的一段话:“谚语固然好像一时代一国民的意思的结晶,但其实,却不过是一部分的人们的意思。”等名言,都在提醒我们,对语录、箴言之类体裁,在吸取其营养的同时,一定要有所戒备。鲁迅的文章有特定的语境,有具体的针对性,词句本有其上下文,摘录出来又加以分类,自然难免断章取义。在文化大革命期间出版发行的某些鲁迅“语录”,同毛主席语录一样,为了当时的斗争需要,出现歪曲、篡改的现象,造成不良影响,是需要做深刻反思的。
  鲁迅在广大读者中仍极具吸引力。要想全面了解中国社会,特别是从旧到新演变过程中的中国社会和文化,不能不读鲁迅著作;要想直观地快捷地感知鲁迅文字的力量和独特风格,不妨读一读这本《鲁迅箴言》。
其他文献
罗威廉(William T. Rowe),约翰·霍普金斯大学东亚系主任,著有《汉口:一个中国城市的商业和社会,1796—1889》、《汉口:一个中国城市的冲突和社会共同体,1796—1895》、《救世:陈宏谋与十八世纪中国的精英意识》、《红雨:一个中国县七百年的暴力史》等。任美国《晚期中华帝国》(Late Imperial China )杂志主编,美国《近代中国》(Modern China)和《城
(一)    独裁与荒诞就像是一对孪生兄弟。有什么样的专制独裁,就会有什么样的荒诞事情发生。  在前罗马尼亚共产党总书记齐奥塞斯库所推行的政策中,最恐怖、最荒诞的要算他的禁止节育和人口增长政策。为了提高人口数量,增强国力,1966年齐奥塞斯库废除了以前关于个人可以自由流产的法律,实施了禁止堕胎的政策。他宣称,胎儿是社会的财富,不生育孩子的人就是背叛国家的人。他规定,禁止离婚,每对罗马尼亚夫妻至少要
当代著名古典文学研究家、戏曲评论家、文学批评家、书法家和诗人吴小如先生温文尔雅,不谙世故,尘外孤标,犹滚滚红尘中岿然挺立之鲁殿灵光。  2008年8月,先生“敬贻”余《莎斋笔记》,扉页挥毫数行:“仆平生读书治学并无谬巧,惟疾虚妄实事求是而已。业余爱好为聆歌与写字,亦重实学而轻浮夸。拙著虽皆零星小文,此意庶可体现。”寥寥数语,其治学为文宗旨一目了然。  先生晚年尝自责一直未能写出全须全尾五脏俱全的整
(一)    王微究竟应该感到失意还是得意呢?她身为娱乐圈大牌红星的日子,委实太长了。从明朝万历末年到天启年间,再到崇祯初年,那幅晚明士人分花拂柳、醉吟风月的行乐长卷上,时时能看到王微的身影。她浪游杭州、南京、嘉定的足迹,牵连起董其昌、陈继儒、钱谦益、谭元春、许誉卿等一大串文化名人——他们有的跟她是诗文之交,有些则有或深或浅的情缘。  王微(修微)和她的闺蜜杨宛(宛叔)都是茅元仪姬妾,但王微不久即
作为中国近现代名家画集,人民美术出版社的“大红袍”收了三位湖南画家:齐白石、黄永玉、杨福音。白石老人在文人画中注入民间趣味,风范天下,但把中国画画小了,画甜了。黄永玉脚踩美术文学,如石榴百籽,他的声誉有着绘画之外的因素。杨福音处在手接先贤接力棒的位置,事实上,他已经画出一些前辈画不出的作品。比照白石老人和黄永玉的寿龄,杨福音还有几十年好画可画。    水天下    中国画不是被中国山水逼出来的,而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吃”成了中外老百姓第一件大事。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吃”也跟着发展,吃出了健康,吃出了心情,也吃出了怪状!    空吃名气    经济在发展,吃喝水平在提高。现今的宴席上,高档的燕窝、熊掌、鱿鱼、海参屡见不鲜,中档的甲鱼、螃蟹等时髦名菜自然不可少,一时间似乎无名菜不成待君之礼。  名菜,笔者吃过不少,但从未品出味来,心中也真纳闷:是吃其美味吃其营养还是吃其名气?近读《镜花
周末去潘家园,跟在熙熙攘攘的人潮后,无意中在一个地摊上淘得一套李剑农在国立师范学院(今湖南师范大学)任教时编写的《中国近百年政治史》,线装,字体优雅,装帧精美,1943年由蓝田书报合作社出版发行,发行人粱尚彝,惜不全,存二册六本(每册装订为三本)。我一听摊主的口音就知道是湖南人,而且还对此书此人略知一二。此书今天来自湖南,摆在一个曾经在湖南师范大学度过了最宝贵年华的一介书生眼前,多少是一份缘,一份
第一次出版《毛泽东选集》  ——1944年    《毛泽东选集》是马列主义经典著作,是毛泽东思想的集中代表,对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毛泽东选集》出现过多种版本,我们现在所常用的《毛泽东选集》是1991年出版的四卷本。第一本《毛泽东选集》的出版则是在1944年。  1944年初,为了贯彻毛泽东思想于边区全党,系统地宣传毛泽东思想,进一步加强对延安整风运动的思想领导,中共中央晋
2012年初春,笔者在整理近年收集的抗战军政文化资料时,对连震东前辈抗战时期的遗文敬佩有加。尤其是发表在1944年《战干》月刊第二○一期的《台湾与中国》一文,洋洋洒洒万余言,字里行间浸透着连先生拥有的中华文化的深厚功底和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以及民族气节。  1904年生于台南、毕业于日本庆应义塾大学经济科的连震东,1931年在其父连横的安排下赴大陆,在国民党元老张继的帮助提携下加入国民党。1932
一、神父之惑    下面这段话,据说是一位在纳粹屠刀下遇难的德国新教神父留下的,近年来在国内引用甚频,几乎每位试图强调“积极自由”之必要性的学者,撰文时都会用它来为观点鸣锣开道:    起初他们追杀共产主义者,我不是共产主义者,我不说话;接着他们追杀犹太人,我不是犹太人,我不说话;此后他们追杀工会会员,我不是工会会员,我继续不说话;再后来他们追杀天主教徒,我不是天主教徒,我还是不说话;最后他们奔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