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好“减法”,实现地理课堂教学设计的最优化

来源 :学子·教育新理念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284198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偶尔在网页上浏览到柳宗元的《蝜蝂传》,说有一种小虫子,看到什么都要往背上背,最后被背上的东西活活压死了。它原意是讽刺那些贪得无厌、不自量力的人,而用它来形容我们许多教师上课的现状,我认为是最恰当不过的了。因为他们在备课过程中觉得什么都好,于是什么都要,甚至还拿来很多课外知识作补充,其实施的结果不是走马观花、浮光掠影,就是有始无终、完不成教学任务。教师因内容太多而疲惫不堪,学生因缺少消化能力而被撑死,整节课的教学效果大打折扣。古人云: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也就是说,欲上好课就必先优化教学设计,这样就有可能运筹帷幄,决胜千里,而要达到设计的优化就得做好减法。下面以我校开展的一次“自然灾害对人类的危害”(湘教版)同课异构的教研活动为例,结合两位教师的教学实践,就如何做好减法以达到设计优化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减去导入环节中不必要的教学步骤
  导入好比是提琴家上弦和歌唱家定调,第一个音定准了,就为演奏或歌唱的成功奠定了基础。同样道理,教师的导入如果能导在学生的心坎上或教材的要害处,就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起学生的学习动机,使他们进入一个良好的学习情景中,为接下来的教学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但如果在新课导入过程中,拖泥带水,又未揭示教材的本质问题,就既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也不能快速开启他们的心扉,就不利于教学任务的圆满完成。以“自然灾害对人类的危害”的新课导入为例,我们先来看W老师在新课导入时安排的几个步骤:
  1.多媒体呈现1998年长江洪涝视频,2008年汶川地震视频。
  2.请同学说说发生在身边的自然灾害。
  这一环节共耗时15分钟,很显然,导入部分存在拖沓冗长、穿靴戴帽的问题。一节课才45分钟,单在导入环节就用这么多时间,是没有必要且很不合理的。可以说,精彩的导入一般都是简洁、干净的,而拖泥带水往往是导致一堂课失败的重要因素。W老师设计前两问的目的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及导出这节课所要学习的内容,但是很明显,这两者内容重复,而且多个视频很耗时。
  再来看看J老师对这一节课的导入:
  1.多媒体呈现不同类型的自然灾害图片。
  2.请学生说说那个灾害更严重,判断依据是什么?
  这样的导入共用了5分钟的时间,简单明了,既让学生感知了自然灾害的类型多样,也让其感知自然灾害危害很严重,往往会造成人员的大量死亡,从而激发其进一步学习的动机。
  二、减去授课过程中不必要的教材内容
  教材是教师实施教学活动最重要的课程资源,能否正确理解和把握教材内容对课堂教学质量的影响很大。在教学设计时,教师需要对教材内容进行加工处理,对一些“赘余”的教学内容要大胆减去或一笔带过。在这次活动中,两位老师对自然灾害的概念、特点、危害等内容进行了不同的处理:J老师在上课过程中基本省略了这一内容,而W老师在讲这个内容时却颇为详细。
  这一节课的课程目标是“以某一自然灾害为例,分析自然灾害对人类的危害,从而增强学生的减灾防灾意识”。因此,在讲解这节内容时J老师选取了我国常见的一种自然灾害——洪涝,以本地区的一条河流——曹娥江为例,重点分析了洪涝产生的原因及解决途径。对自然灾害概念、特点、分类、危害等内容,花了四五分钟,简单地交代过了,而把大量的时间放在了洪涝产生的原因及解决措施上,实现了课堂的高效教学。而W老师却把这一内容作为重点知识一一详细讲解,结果整节课的时间安排上就出现了问题,并且还大大增加了学生的记忆内容,这样的处理极大地影响了整节课的教学效果。当然删减教材内容得有一定的依据,既要根据课程标准和教材的要求,还要基于学生的学习特点与需求等。课标中没有要求的内容但课本有的应尽量减去,如,“自然灾害的特征”“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主要的洪涝灾害”这些知识应该是编者为了内容的完整性而加上去的,上课时可以不讲,也可以让学生简单阅读就行。还有学生一看就一目了然的或者在初中时已经掌握了的,再说也并非本课的教学重点的,也可以减去。在减去不必要的教学内容后,就有足够的时间解决本节课的重难点问题了。
  三、减去补充知识中不必要的链接与拓展
  地理本来就是丰富多彩,但囿于篇幅的限制,教材呈现的往往是高度凝练、概括力极强的语言。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增加了一些阅读材料,如,在“自然灾害对人类的危害”一节中,就增加了《中国的自然灾害》《20世纪90年代我国洪涝灾害》《1998年长江流域的洪涝灾害》《2003年淮河流域的洪涝灾害》四则阅读材料。用这些阅读材料作为教学案例,既有助于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有助于突出学习重点和突破学习难点,培养地理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事实上,引用阅读材料来丰富教学已成为绝大多数教师的共识。但有些教师在引用材料时却出现了一些问题:有动辄就链接材料,一节课下来使学生疲惫不堪的。有链接长篇大论,导致材料与问题不在同一幻灯片上,因操作不便而影响了教学效果的。有同一问题链接多则材料,名之曰加强巩固,实则浪费时间的。不知从何下手的。我们从以上这些链接导致的结果中不难看出,它们或多或少地影响了教学目标的有效实现,因此,在教学设计时对这部分内容应减去或作适当修改。也就是说,在教学过程中链接的材料必须精心选择,要有可读性和针对性。另外,还要控制总量,不能因为链接太多而冲淡教学重点,喧宾夺主。在这方面,J老师在备课时对教学案例进行了大胆取舍,减去了那些不必要的部分,因此,链接就比较合理。如,他在讲“洪涝灾害危害”这一内容时,选取了身边河流——曹娥江,内容如下:
  材料一:曹娥江分布图
  材料二:曹娥江为绍兴市最大河流之一,发源于金华市磐安县尖公岭,流经新昌、嵊州、上虞,在绍兴县新三江闸以下注入杭州湾,流域面积6046平方公里,涉及绍兴、杭州、金华、台州、宁波等5个市。上游四大支流:澄潭、新昌、长乐、黄泽,先后在嵊县城关附近会合。曹娥江干流(自嵊县东桥始),旧时按流经县域分段命名,嵊县段称剡;上虞段(含姚江)在今百官龙山以上称舜江,上虞龙山以下到三江口,俗称前海,其北,俗称后海,即今杭州湾。东汉江安二年(143年)五月初五日,曹娥之父盱,因龙舟竞渡溺于江苏,尸不得见,投江自溺求父尸,以孝女闻名,始以庙前一段江称曹娥江。民国始,统称自嵊县城关至入海口为曹娥江。   从材料一曹娥江分布图让学生认识曹娥江流向,流经地区的地形,气候,及干支流情况。而材料二则具体介绍其流域特征。然后通过这两则材料分析其产生的自然灾害及原因。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增强了其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感,也使学生在解决问题中学会学习,体现新课程“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这一理念。
  另外,教学中适时的拓展可以激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丰富教学内容,拓展教学空间,同时又能推进教学的顺利进程。但教师一定要注意对教学重难点的把握,所补充的材料要围绕教学目标,切不可冲淡教学主题,更不能让地理课成为故事会。在这次同课异构中,金老师简单补充了泥石流爆发,在山区的你我应该如何逃生这样情景,增强了学生的防灾意识。黄老师在讲解中国洪涝灾害时,对1998年长江的洪涝灾害,淮河洪涝灾害情况做了大量描述,她想通过这些补充内容让学生进一步了解我国洪涝灾害很严重,但其实这块内容在这里中并不是教学的重点,因此,教师只要简单提及一下就可以了,没有必要大篇幅的拓展。这一现象很多教师在新课讲授过程中都时有发生,他们总是对自己感兴趣的内容滔滔不绝地“一泻千里”,其结果往往是“离题万里”。
  四、减去辅助手段中不必要的知识呈现
  这里的知识呈现主要指的是幻灯片上显示的内容。由于受时间与能力的限制,传统“一支粉笔加一张嘴”的教学方式无法在黑板上手写大量的文字,所以不重要的知识一般也不会在黑板上呈现。但自从有了现代多媒体技术以后,情况就不同了。由于课件都是在备课时制作的,时间相对比较充裕,因此,很多教师喜欢把一些知识的注解、拓展都一股脑儿地呈现在幻灯片上。而在实际操作时,由于时间所限,一些教师还没等学生看清楚幻灯片中的内容就走马观花般地一晃而过,这样,往往造成学生的视觉疲劳;还有些教师恰好相反,他们会详细讲述呈现的所有内容,结果往往是冲淡了教学的重点,无形中增加了学生的负担。如,前面提到的“洪涝的概念、特点”“20世纪以来自然灾害的典型事件”,W老师都一一地呈现在幻灯片上实在有点画蛇添足,极大地影响了一节课的质量,的确有删减的必要。
  我们再来看一下J老师对这一内容在幻灯片上的知识呈现:
  1.自然灾害概念。
  2.自然灾害危害。
  3.洪涝灾害。
  (1)原因。
  (2)措施。
  高考答案要求尽量做到高度概括、语言精练,尽可能地用地理学科语言回答。但这些能力的具备不是一蹴而就的,除自己平时的训练积累外,也有教师的引导影响。J老师通过对教材的处理,就自然灾害的概况以两个大标题呈现,灾害的原因最终概括为以上几点,简洁明了、要点清晰,符合高考答案要求,久而久之,就能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而有些教师则喜欢把要讲的重要知识点、课堂设问的答案完整地显示出来,这样既不便于学生做课堂笔记,也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因此,我们要减去辅助手段中不必要的知识呈现,也就是说课件也需要简而精。
  古人云:“预则立,不预则废。”教师要想上好课,必须有一个好的教学设计,这就如同打仗,没有有效的作战方案岂能获得最后的胜利?教师如果在教学设计过程中大胆取舍,减去那些烦琐、复杂的教学步骤,减去那些可有可无的、影响主要目标的教学内容,就能让课堂由多到精,以少胜多,就能以优化的设计赢得课堂的精彩高效。■
  (作者单位:浙江诸暨市草塔中学)
其他文献
问题是思维的起点,探究的开端,有了问题,才能激发学生学习探究的意识。一句精彩的提问,可激发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从而迅速引起学生对学习内容的高度注意,启发学生思维。对课堂教学中“提问”的优化在学生科学素养的形成和发展中有着非凡的意义。笔者结合科学学科的特点及自己教学实践就优化科学课堂提问作了一些尝试。  一、课前精心地进行提问设计  首先对课堂提问的重要性要有充分认识。不要认为课堂提问是一种
一、校长应将“发展学生”作为课改的“第一目标”    课堂教学改革势在必行,“向课改要质量”已是当前各级各类学校校长的共识,关键是看向课改要什么样的“质量”?  谈起“质量”,我们的脑海里马上就会出现教学成绩、升学率这些词。而发展学生、关注生命这些词往往被后置或闲置,甚至一部分校长把“质量”和教学成绩直接划等号。  抓教学成绩、升学率本无可厚非,升学率也是素质教育中一项重要指标,尤其是在当前的教育
研究了工程造价管理机构在推行清单计价中应发挥的作用,从清单计价和定额计价的概念入手,指出了二者的区别,对工程造价管理机构在推行清单计价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了分析,并
【摘 要】  小学阶段是学生发展的关键时期,而低年级教学更是基础中的基础,作为语文教师要特别重视小学低年级的教学。写话教学在低年级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能够在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同时,也促进学生语言交际能力的提高,所以,我们要构建有效写话的课堂。  【关键词】  小学低年级 写话教学 能力提升  语文学科具有很强的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特点,作为语文教师,要注重逐渐优化自己的教学手段,引导学生掌握丰富的语文
男性家长是幼儿园教育的重要参与主体。研究者以上海市为例,采用问卷法、访谈法、观察法和实物分析法对男性家长参与幼儿园教育的现状进行研究,涉及男性家长参与幼儿园教育的
对便携式落锤弯沉仪进行了介绍,通过便携式落锤弯沉仪(PFWD)对新旧路基路面强度进行检测,得到了不同新旧路基之间的回弹模量差异,体现了PFWD的优越性,从而推广便携式弯沉仪的应用。
运用灰色系统中有关灰色关联度分析的理论,采用系统工程中层次分析的方法,结合工程实例,具体阐述了如何为施工方案的选择提供科学合理的决策依据,以使结果具有科学性和实用性。
创办于1904年的上海市金山区松隐小学已经走过了100多年的历程,有着十分深厚的文化积淀。近年来学校倡导科学人文交融,形成了“拨动教育情弦缔造礼乐人生”的礼乐教育办学理念,
从图纸会审的重要性、审图内容、如何增加审图能力三个方面,并结合实例提出专业施工队伍在审图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以提高施工单位的工作效率,保证工程质量。
作品以“节能,安全”为创新目的,设计巧妙,构思独特,具有较高的创新性。采用简单的光电装置和机械机构改造现有的天然气灶.具有提高现有燃气灶的安全性和节省天然气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