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理工科院校学生的特点决定了上好《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这门课,必须从以下四个方面努力:一是教师的综合素质是上好这门课的关键;二是学生参与学习的热情是学好这门课的基础;三是多媒体教学是上好这门课的重要媒介;四是实践教学是上好这门课的深化。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增强教学感染力、影响力和实效性,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理工科院校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教学效果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5)01(c)-0135-02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是全国高校学生必修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其教学目的是让青年大学生认识近现代中国社会的发展、革命进程及其内在规律,帮助他们了解国史、国情,深刻领会历史和人民是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理工科院校作为培养祖国未来工程师、科学家的摇篮,其学生在学习这门课时具有两个特点,一是绝大多数理工科学生的历史知识比较欠缺,据调查很多理工科学生当初选理科时就是因为对文科特别是历史不感兴趣。二是在当前市场经济的影响下,历史被大多数学生认为是没有任何实用价值的。理工科学生的这两个特点决定了在理工科院校上好《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这门课具有一定的挑战性,很多学生对这门课没有多大兴趣,只希望能通过考试。如何克服理工科学生的特点,上好这门课,切实提高教学的有效性,使这门课真正成为理工科学生喜爱的一门公共理论课,是一个亟需探讨的课题。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和教学反思,就如何提高《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的教学效果,提出一些实践性的建议与方法。
1 教师的综合素质是上好这门课的关键
教学的过程是师生互动的过程,要想上好《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到达预期的教学效果,首先,需要教师具有坚定的政治素养。因为这门课不是单纯的历史课,它又是高校的一门思想政治理论课,要求学生在正确了解国史国情的基础上,掌握近现代社会发展规律,革命进程及其规律,理解“三个选择”的历史原因。这就首先要求教师对“三个选择”有个正确的认识,并对“三个选择”有坚定的政治立场。只有思政课教师真懂、真信,才能在教学中以自己饱满的热情感染学生真懂、真信,才会使学生真正坚定“三个选择”的历史性和正确性,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其次,教师除了需要具有坚定的政治素养外,还需要教师具有良好的师德,热爱学生、热爱教育事业。教师必须自觉加强道德品质修养,严于律己,以德施教,在政治思想、道德品质和学识学风上,以身作则,率先垂范,以自身的高尚情操和无言的身教来感化学生,影响学生,塑造学生,教给他们做人做事做学问的道理。[1]教师只有具有良好的师德,才能将满腔的爱投入到教学工作中,热爱学生,才会为了学生的成长而默默奉献自己的光和热。具有良好师德的教师,他们热爱学生,对学生负责,把学生的进步和成长看作是最快乐的事,所以他们认真备好每一次课,以满腔的热情上好每一节课,以自己对党的教育事业和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感染所有的学生。在理工科院校里,特别需要思政课教师上课有激情,以自己的人格魅力感染他们喜欢这门课,坚定他们对党、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的信仰。再次,需要教师具有历史学的专业知识,特别是要有中国近现代史研究方向的专业知识。只有这样才能对教材有个全方位的把握,才能够更好的将教材体系转化为教学体系,才能更好的理解教学内容,在教学中实现教学目的。现在有的高校从事《中国近现代史》课教学的是老师原来不是学习历史的,他们没有经过历史专业的培养和教育,在把握整体历史上是有所欠缺的。非专业历史出身的教师在上这门课时,由于本身知识结构的欠缺,要想把这门课上好是有一定难度的,对于本身就对历史不感兴趣的理工科学生来说,教学效果就可想而知了。
教师作为教学中的主导者,其综合素质在教学过程起关键性作用。为此,高校要特别重视思政课教师的培养和培训工作,不断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为学生喜欢这门课打下坚实的师资队伍。
2 学生参与学习的热情是学好这门课的基础
2004年8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指出:“努力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2]。由此可见,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特别强调教育的吸引力、感染力是非常重要的。在课堂上,大多是教师在讲台上唱独角戏,学生几乎都是被动的受众,其主体性地位得不到体现,学生没有任何学习热情。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成为学习的主体者,需要教师想办法的积极引导。本身就对历史没有多少兴趣的理工科学生来说,更需要教师调动一切积极的因素激发学生的学习《纲要》课的热情。
一是通过问题的方式让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让他们动手、动脑、动嘴,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教师在上课前要对班级同学情况做一个调查,了解他们对历史的喜欢程度,并出一些简单的历史知识给他们测试一下。在调查的基础上,了解班级同学历史知识掌握情况,有针对性的分成几个小组。在上课过程中,教师对班级同学历史知识掌握情况做到心中有数,实行因材施教原则,积极引导,饱含激情的讲解后,结合教材提出难易程度不同的问题,要求学生带着问题去看书,几分钟后要求学生回答问题。这时候教师根据事先调查好的学生的历史知识水平,有针对性的要求学生回答难易不同的问题。在回答问题环节积极鼓励曾经不喜欢历史,而历史基础知识又不好的同学。根据同学的不同情况,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激发同学们学习本课程的积极性。经过多次训练,让每一个同学都参与到教学过程中,让他们切身感受到原来学习《纲要》课还这么有趣,从而喜欢上这门课,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是在教学过程中,针对一些和现实联系较密切的历史问题,展开小组讨论的形式。事先将讨论题目分给各组准备。同学们通过课前查阅大量的资料,带着这些问题在课堂上和教师与学生展开充分的交流。这样经过思考而掌握了的理论知识逐渐内化为学生自身知识体系的一部分,学生才能真正地掌握知识。如在讲到第二章“对国家出路早期探索的探索”“洋务运动”时,可布置学生查阅日本明治维新运动的相关资料,学生在此过程中会发现为什么同是在被西方坚船利炮敲开国门后,同是向西方学习,同是先从器物之变开始的向西方学习的一场运动,但是结果却是天壤之别,日本一跃成为世界强国之一,中国却是更加贫弱。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了中日两国同途殊归?中国洋务运动和日本明治维新运动有什么不同呢?同学们通过讨论了解到当时的晚清政府已经是腐朽没落至极,无可救药了。中国社会要想发展进步,只有进行社会革命,推翻清政府的统治,才有出路,才有希望。怎样推翻这个政府呢?同学们在讨论过程中自然而然引出辛亥革命的内容。同学们通过事先在搜集资料、讨论问题的过程中不断激发问题的火花,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断激发他们学习《纲要课》的热情。 三是让学生参与教学过程,即每学期留出两节课时间让学生当老师,给大家上课,然后根据各组上课情况评选优秀小组及个人。这一过程积极地激发了学生学习这门课的热情,各个小组为了上好课,课下各小组成员积极配合,找材料的、备课的、上课的及制作幻灯片的,大家都忙得不亦乐乎,都希望自己小组表现最好。让同学们参与教学的过程极大的激发了他们学习《纲要》的积极性,培养他们的合作能力,让他们体会到做教师的不易与辛苦。同学们说经过自己备课上课准备的内容记得特别深刻特别牢固。
3 多媒体教学是上好这门课的重要媒介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作为一门思想政治理论课具有双重性,既具有历史课的一些特点,又具有政治理论课的特征。对于历史课来说,它所讲述的是已经发生过的人和事,这些人和事大多都发生在遥远的过去,远离了我们的生活,但同时历史又是一个包罗万象的学科,历史尤其是近现代史给我们留下了大量的实物、图片、影像资料等,教师完全可以把这些丰富的历史资料以多媒体的形式展现给学生,激起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对问题的思考。这个时候教师利用多媒体在教学过程中展示一些真实的历史图片资料及历史影响资料将极大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利用每次课剩余时间,放一些有关近现代史的影像资料,如《百年中国》《复兴之路》等,学生都非常感兴趣而且看得十分投入。一学期下来要求学生将看过的影像资料写一篇观后感交上来,收上来之后教师认真检查,发现学生都写得很真实,对整个中国近现代历史进程、基本规律都有所掌握,对“三个选择”也有自己深刻理解。通过多媒体辅助技术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这门课的兴趣,获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4 实践教学是上好这门课的深化
思想理论课理论性较强,学生觉得与自己的实际生活太遥远,都不愿意学,而《纲要》课虽是思政课的一个组成部分,但是它又不是纯粹的思政课,它是一门通过近现代中国活生生的历史现象、历史事实而发挥着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课。近现代历史的发展给后人留下了很多珍贵的历史遗址,为了让学生能够更加切身地体会到一代又一代的志士仁人为了中国的出路而不惜抛头颅洒热血,根据就近原则,带领学生参观南京大屠杀纪念馆、中山陵、皖南事变遗址及新四军军部旧址等革命遗址。通过实践教学,让学生亲临革命现场,学生们切身感受到中国人民为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不惜牺牲自己宝贵生命而努力奋斗的精神;在参观过遗址的过程中,有的同学被革命者大无畏的革命精神感动地留下了激动的泪水,更对当年日本人对中国犯下的滔天罪行义愤填膺,他们表示一定要好好珍惜现在的和平环境,好好学习,将来把我国建设的更加繁荣富强,让外国人再也不敢侵略中国。实践教学让学生在学习书本的过程中加深了对书本知识的学习和理解,真正理解了我们现在美好生活的来之不易,真正懂得了历史和人民为什么选择了共产党、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社会主义,真正认识到我们国家必须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指导、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必要性和重要性,从而真正达到思想教育的目的。
理工科院校的《纲要》教师,针对理工科学生的特点,要上好這门课,提高教学实效性,让学生真正受到教育,需要投入很多的时间和精力,不仅需要不断加强自身的综合素质,而且还要在教学过程中利用各种方法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同时还要利用现代多媒体技术,增强学生对这门课的直观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另外,为了达到理论联系实际,教师还要组织学生积极参加实践教学,让学生亲身感受历史教育,激发爱国、爱党、爱人民情怀,从而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司冬梅.高校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教师的定位与发展[J].教育探索,2007(10):94-94.
[2] 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M].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179.
关键词:理工科院校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教学效果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5)01(c)-0135-02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是全国高校学生必修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其教学目的是让青年大学生认识近现代中国社会的发展、革命进程及其内在规律,帮助他们了解国史、国情,深刻领会历史和人民是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理工科院校作为培养祖国未来工程师、科学家的摇篮,其学生在学习这门课时具有两个特点,一是绝大多数理工科学生的历史知识比较欠缺,据调查很多理工科学生当初选理科时就是因为对文科特别是历史不感兴趣。二是在当前市场经济的影响下,历史被大多数学生认为是没有任何实用价值的。理工科学生的这两个特点决定了在理工科院校上好《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这门课具有一定的挑战性,很多学生对这门课没有多大兴趣,只希望能通过考试。如何克服理工科学生的特点,上好这门课,切实提高教学的有效性,使这门课真正成为理工科学生喜爱的一门公共理论课,是一个亟需探讨的课题。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和教学反思,就如何提高《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的教学效果,提出一些实践性的建议与方法。
1 教师的综合素质是上好这门课的关键
教学的过程是师生互动的过程,要想上好《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到达预期的教学效果,首先,需要教师具有坚定的政治素养。因为这门课不是单纯的历史课,它又是高校的一门思想政治理论课,要求学生在正确了解国史国情的基础上,掌握近现代社会发展规律,革命进程及其规律,理解“三个选择”的历史原因。这就首先要求教师对“三个选择”有个正确的认识,并对“三个选择”有坚定的政治立场。只有思政课教师真懂、真信,才能在教学中以自己饱满的热情感染学生真懂、真信,才会使学生真正坚定“三个选择”的历史性和正确性,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其次,教师除了需要具有坚定的政治素养外,还需要教师具有良好的师德,热爱学生、热爱教育事业。教师必须自觉加强道德品质修养,严于律己,以德施教,在政治思想、道德品质和学识学风上,以身作则,率先垂范,以自身的高尚情操和无言的身教来感化学生,影响学生,塑造学生,教给他们做人做事做学问的道理。[1]教师只有具有良好的师德,才能将满腔的爱投入到教学工作中,热爱学生,才会为了学生的成长而默默奉献自己的光和热。具有良好师德的教师,他们热爱学生,对学生负责,把学生的进步和成长看作是最快乐的事,所以他们认真备好每一次课,以满腔的热情上好每一节课,以自己对党的教育事业和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感染所有的学生。在理工科院校里,特别需要思政课教师上课有激情,以自己的人格魅力感染他们喜欢这门课,坚定他们对党、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的信仰。再次,需要教师具有历史学的专业知识,特别是要有中国近现代史研究方向的专业知识。只有这样才能对教材有个全方位的把握,才能够更好的将教材体系转化为教学体系,才能更好的理解教学内容,在教学中实现教学目的。现在有的高校从事《中国近现代史》课教学的是老师原来不是学习历史的,他们没有经过历史专业的培养和教育,在把握整体历史上是有所欠缺的。非专业历史出身的教师在上这门课时,由于本身知识结构的欠缺,要想把这门课上好是有一定难度的,对于本身就对历史不感兴趣的理工科学生来说,教学效果就可想而知了。
教师作为教学中的主导者,其综合素质在教学过程起关键性作用。为此,高校要特别重视思政课教师的培养和培训工作,不断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为学生喜欢这门课打下坚实的师资队伍。
2 学生参与学习的热情是学好这门课的基础
2004年8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指出:“努力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2]。由此可见,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特别强调教育的吸引力、感染力是非常重要的。在课堂上,大多是教师在讲台上唱独角戏,学生几乎都是被动的受众,其主体性地位得不到体现,学生没有任何学习热情。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成为学习的主体者,需要教师想办法的积极引导。本身就对历史没有多少兴趣的理工科学生来说,更需要教师调动一切积极的因素激发学生的学习《纲要》课的热情。
一是通过问题的方式让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让他们动手、动脑、动嘴,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教师在上课前要对班级同学情况做一个调查,了解他们对历史的喜欢程度,并出一些简单的历史知识给他们测试一下。在调查的基础上,了解班级同学历史知识掌握情况,有针对性的分成几个小组。在上课过程中,教师对班级同学历史知识掌握情况做到心中有数,实行因材施教原则,积极引导,饱含激情的讲解后,结合教材提出难易程度不同的问题,要求学生带着问题去看书,几分钟后要求学生回答问题。这时候教师根据事先调查好的学生的历史知识水平,有针对性的要求学生回答难易不同的问题。在回答问题环节积极鼓励曾经不喜欢历史,而历史基础知识又不好的同学。根据同学的不同情况,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激发同学们学习本课程的积极性。经过多次训练,让每一个同学都参与到教学过程中,让他们切身感受到原来学习《纲要》课还这么有趣,从而喜欢上这门课,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是在教学过程中,针对一些和现实联系较密切的历史问题,展开小组讨论的形式。事先将讨论题目分给各组准备。同学们通过课前查阅大量的资料,带着这些问题在课堂上和教师与学生展开充分的交流。这样经过思考而掌握了的理论知识逐渐内化为学生自身知识体系的一部分,学生才能真正地掌握知识。如在讲到第二章“对国家出路早期探索的探索”“洋务运动”时,可布置学生查阅日本明治维新运动的相关资料,学生在此过程中会发现为什么同是在被西方坚船利炮敲开国门后,同是向西方学习,同是先从器物之变开始的向西方学习的一场运动,但是结果却是天壤之别,日本一跃成为世界强国之一,中国却是更加贫弱。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了中日两国同途殊归?中国洋务运动和日本明治维新运动有什么不同呢?同学们通过讨论了解到当时的晚清政府已经是腐朽没落至极,无可救药了。中国社会要想发展进步,只有进行社会革命,推翻清政府的统治,才有出路,才有希望。怎样推翻这个政府呢?同学们在讨论过程中自然而然引出辛亥革命的内容。同学们通过事先在搜集资料、讨论问题的过程中不断激发问题的火花,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断激发他们学习《纲要课》的热情。 三是让学生参与教学过程,即每学期留出两节课时间让学生当老师,给大家上课,然后根据各组上课情况评选优秀小组及个人。这一过程积极地激发了学生学习这门课的热情,各个小组为了上好课,课下各小组成员积极配合,找材料的、备课的、上课的及制作幻灯片的,大家都忙得不亦乐乎,都希望自己小组表现最好。让同学们参与教学的过程极大的激发了他们学习《纲要》的积极性,培养他们的合作能力,让他们体会到做教师的不易与辛苦。同学们说经过自己备课上课准备的内容记得特别深刻特别牢固。
3 多媒体教学是上好这门课的重要媒介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作为一门思想政治理论课具有双重性,既具有历史课的一些特点,又具有政治理论课的特征。对于历史课来说,它所讲述的是已经发生过的人和事,这些人和事大多都发生在遥远的过去,远离了我们的生活,但同时历史又是一个包罗万象的学科,历史尤其是近现代史给我们留下了大量的实物、图片、影像资料等,教师完全可以把这些丰富的历史资料以多媒体的形式展现给学生,激起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对问题的思考。这个时候教师利用多媒体在教学过程中展示一些真实的历史图片资料及历史影响资料将极大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利用每次课剩余时间,放一些有关近现代史的影像资料,如《百年中国》《复兴之路》等,学生都非常感兴趣而且看得十分投入。一学期下来要求学生将看过的影像资料写一篇观后感交上来,收上来之后教师认真检查,发现学生都写得很真实,对整个中国近现代历史进程、基本规律都有所掌握,对“三个选择”也有自己深刻理解。通过多媒体辅助技术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这门课的兴趣,获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4 实践教学是上好这门课的深化
思想理论课理论性较强,学生觉得与自己的实际生活太遥远,都不愿意学,而《纲要》课虽是思政课的一个组成部分,但是它又不是纯粹的思政课,它是一门通过近现代中国活生生的历史现象、历史事实而发挥着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课。近现代历史的发展给后人留下了很多珍贵的历史遗址,为了让学生能够更加切身地体会到一代又一代的志士仁人为了中国的出路而不惜抛头颅洒热血,根据就近原则,带领学生参观南京大屠杀纪念馆、中山陵、皖南事变遗址及新四军军部旧址等革命遗址。通过实践教学,让学生亲临革命现场,学生们切身感受到中国人民为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不惜牺牲自己宝贵生命而努力奋斗的精神;在参观过遗址的过程中,有的同学被革命者大无畏的革命精神感动地留下了激动的泪水,更对当年日本人对中国犯下的滔天罪行义愤填膺,他们表示一定要好好珍惜现在的和平环境,好好学习,将来把我国建设的更加繁荣富强,让外国人再也不敢侵略中国。实践教学让学生在学习书本的过程中加深了对书本知识的学习和理解,真正理解了我们现在美好生活的来之不易,真正懂得了历史和人民为什么选择了共产党、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社会主义,真正认识到我们国家必须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指导、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必要性和重要性,从而真正达到思想教育的目的。
理工科院校的《纲要》教师,针对理工科学生的特点,要上好這门课,提高教学实效性,让学生真正受到教育,需要投入很多的时间和精力,不仅需要不断加强自身的综合素质,而且还要在教学过程中利用各种方法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同时还要利用现代多媒体技术,增强学生对这门课的直观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另外,为了达到理论联系实际,教师还要组织学生积极参加实践教学,让学生亲身感受历史教育,激发爱国、爱党、爱人民情怀,从而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司冬梅.高校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教师的定位与发展[J].教育探索,2007(10):94-94.
[2] 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M].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1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