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和它的缘分,应该是注定的。
记得那是1996年吧,突然心血来潮,特别想画画。来深圳8年,一直像头鸵鸟般埋头忙于生存,忙于所谓的事业。自己学油画专业,在这里却未提画笔整8年。这想再闻一下油彩味儿的心情,一旦兴起,就像久旱的土地渴望沐浴一场春雨那样,特别的急切。
早就知道布吉镇的大芬村,听说它是个有些规模的油画复制生产基地;听说油画用品在那里是应有尽有,更听说那里有不少从全国各地来的同行画友,对于未去过身边名曰油画村的我,仿佛真有点说不过去。
兴致一来,便急匆匆地开车赶去。
虽然来深圳后,从未去过布吉,但方位是知道的,而这迫切的冲动心理,竟闹得迷了路,那年,进大芬油画村的路没有明显的标志,我开着车,左转右拐,问了又问,瞎转了一趟布吉镇,冤枉多花了一个多小时,总算给找着了。
进村里,眼前灰灰蒙蒙一片,那些农民的房子没有规则地、密密地挤建着,街道杂乱又不整洁。专门卖油画用品的店铺也没几家,价钱倒是比深圳市内的便宜一些,但质量高档的不多。顿时,刚来的兴致飞到九霄云外,还有些后悔和懊恼,随便买了些所需的材料,预定了一些画布架,匆匆地离去。
再也没有想去那里的念头了,预定的画布架,请朋友帮忙去拿回。之后,偶尔再想要一些油画用品,去市内博雅书店,便补充了。
第二次拜谒大芬油画村,是8年以后。
一位好朋友生日,想送她一幅画作为礼物,无奈自己没时间画。听说大芬村有不少画家的原创油画,画得非常好,有些画家的画已有一定收藏价值,便想去那里碰碰运气。凭自己的专业眼光,自信能收几张有升值潜力的作品。
那时,大芬油画村在政府的扶植下,已是“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在短短十多年时间里,它创了全世界60%油画市场占有率的奇迹,每年油画的出口额都在一亿元人民币以上。这里汇集了5000多名画家及画师画匠,有600多家以油画为主的各类经营门店,附带有国画、书法等,并有画框、颜料等配套产品的经营,每年生产和销售的油画达到100多万张。报纸杂志电视上也时不时地提起它。
想想,那些油画随着“大芬”的名字,五彩斑斓地漂洋过海,开始蜚声遐迩。真是让人刮目相看!
我开着车,经过刚撤了二线关的布吉关口,在深圳往惠州的高速公路上,便能看到路边一块巨大的广告牌,上面赫然写着“大芬油画村”几个醒目的大字。沿着广告路牌上的箭头往前开,没多久,老远就看见村口一座标志性的雕塑——一只巨手握着一支画笔,笔头上扬,直指蓝天。
进了村。哇!整个村街竟是一个画的世界。
图画的山、图画的海——街巷两边的楼房上下全被涂抹了色彩,一楼二楼的临街铺面全是敞门开张的画店。店堂内外摆着的、挂着的、堆着的、摞着的全是成品的或半成品的油画作品,更准确地应该叫“油画商品”。
嘿,这真称得上一个彻彻底底的旧貌换新颜!
眼前是个繁华的小城镇,虽然现在这里仍是六七层高的楼房,但很新、很整洁,所有的道路、广场、环卫设施全都铺设得极具艺术氛围。“村”的概念已经完全走了调,在这里不仅街面纷繁喧闹,全副闹市打扮。进了楼房内,又别有洞天。在2楼以上楼层的墙壁上、窗户上、阳台上、走廊上,则是挂满了“×××油画工作室”、“×××油画经销部”等等各种各样的牌匾横幅,大多是以油画经营为主体,国画、书法、雕刻、刺绣、装潢、影像等艺术种类掺杂其中,与之相配套的还有各类绘画纸笔,颜料工具用品店、装裱工艺店等等。
这哪里还是“农村”呢?分明是进了一个艺术之城。满眼都是油彩,扑鼻尽是墨香。
当年,这里是个让艺术家们有点嗤之以鼻的地方。从“美术”角度去看大芬村,它仅仅和“术”字搭上了一点边,认为它仅仅是一个油画的买卖市场或是一个临摹生产的小作坊集结地。与“美术”的核心,创造美的艺术相比,仿佛仅仅是躯壳。因为创造才是艺术品的灵魂。
而今天,这里却如春潮涌动般在孕变……
再次和它见面,又是一个8年。
2010年的隆冬时节,“深圳第二届创意书法展”在深圳大芬美术馆隆重举行开幕式。“创意12月”活动唤起了鹏城艺术家和民众参与文化创意的无比热情。一个汇集鹏城书法家们的艺术灵感,又别具特色的书法艺术展在油画村开幕。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中国国家画院院长杨晓阳,画院书法篆刻研究院执行院长曾来德等多位国内知名专家艺术家应邀出席……20年大芬油画村勇于开拓创新的前卫观念,在这里组合成一部波澜壮阔的创意史诗,呈现了30年特区建设文化多元性的发展历程。
因为艺术,大芬村天翻地覆。
这个当年小小的深圳布吉街道下辖的村民小组,土生土长的男女老少加在一起只有300多人的大芬村,短短十几年的变化,不仅见证了深圳的改革开放,更是让那些绘画爱好者、美院毕业生,还有那些尚未出名的画家--有了心灵的寄托,有了生存的保障,有了事业追求的奔头。他们在大芬村开始自画自卖的“画工生涯”,到实现成为举世闻名大画家的梦想,从这里开始。
因为艺术,大芬村时来运转。
一场前所未有的新型文化产业的话剧,就此拉开序幕。
从当年香港的黄江带领一群“新客家人”开进大芬,开始油画的收购、加工、中转等一条龙生产营销。此后,越来越多的画商、画师、画工们纷至沓来。街上现有书画等经营门店约800多家。还有各种形式的美术书画培训学校、中心等10多家。他们以大芬为营地,以油画为灵魂,以画商为核心,以画师为旗帜,以画工为团队,形成了一个个创造美的序列方阵。大芬村形成了油画产销集散地之后,不仅对周边的乡镇社区产生了巨大的辐射作用,而且推动了深圳市的文化产业发展。这里除了在从事油画生产的数万名画师、画工。另外还有许多画师被邀请到外地各省市开设各种培训班,形成了庞大的外围基地和人才队伍。历届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都以大芬为分会场,并举办讲座论坛、临摹大赛、展览及拍卖会。
今天,这里被誉为"中国油画第一村"。
因为艺术,大芬村枯木逢春。
最开心的是,8年前我在这里买的那几张原创油画,现在市场价已升了8倍多。一年涨一倍。
最难得的是,因为大芬村,艺术的春天竟又开始在我久旱的心田萌芽、灿烂。
记得那是1996年吧,突然心血来潮,特别想画画。来深圳8年,一直像头鸵鸟般埋头忙于生存,忙于所谓的事业。自己学油画专业,在这里却未提画笔整8年。这想再闻一下油彩味儿的心情,一旦兴起,就像久旱的土地渴望沐浴一场春雨那样,特别的急切。
早就知道布吉镇的大芬村,听说它是个有些规模的油画复制生产基地;听说油画用品在那里是应有尽有,更听说那里有不少从全国各地来的同行画友,对于未去过身边名曰油画村的我,仿佛真有点说不过去。
兴致一来,便急匆匆地开车赶去。
虽然来深圳后,从未去过布吉,但方位是知道的,而这迫切的冲动心理,竟闹得迷了路,那年,进大芬油画村的路没有明显的标志,我开着车,左转右拐,问了又问,瞎转了一趟布吉镇,冤枉多花了一个多小时,总算给找着了。
进村里,眼前灰灰蒙蒙一片,那些农民的房子没有规则地、密密地挤建着,街道杂乱又不整洁。专门卖油画用品的店铺也没几家,价钱倒是比深圳市内的便宜一些,但质量高档的不多。顿时,刚来的兴致飞到九霄云外,还有些后悔和懊恼,随便买了些所需的材料,预定了一些画布架,匆匆地离去。
再也没有想去那里的念头了,预定的画布架,请朋友帮忙去拿回。之后,偶尔再想要一些油画用品,去市内博雅书店,便补充了。
第二次拜谒大芬油画村,是8年以后。
一位好朋友生日,想送她一幅画作为礼物,无奈自己没时间画。听说大芬村有不少画家的原创油画,画得非常好,有些画家的画已有一定收藏价值,便想去那里碰碰运气。凭自己的专业眼光,自信能收几张有升值潜力的作品。
那时,大芬油画村在政府的扶植下,已是“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在短短十多年时间里,它创了全世界60%油画市场占有率的奇迹,每年油画的出口额都在一亿元人民币以上。这里汇集了5000多名画家及画师画匠,有600多家以油画为主的各类经营门店,附带有国画、书法等,并有画框、颜料等配套产品的经营,每年生产和销售的油画达到100多万张。报纸杂志电视上也时不时地提起它。
想想,那些油画随着“大芬”的名字,五彩斑斓地漂洋过海,开始蜚声遐迩。真是让人刮目相看!
我开着车,经过刚撤了二线关的布吉关口,在深圳往惠州的高速公路上,便能看到路边一块巨大的广告牌,上面赫然写着“大芬油画村”几个醒目的大字。沿着广告路牌上的箭头往前开,没多久,老远就看见村口一座标志性的雕塑——一只巨手握着一支画笔,笔头上扬,直指蓝天。
进了村。哇!整个村街竟是一个画的世界。
图画的山、图画的海——街巷两边的楼房上下全被涂抹了色彩,一楼二楼的临街铺面全是敞门开张的画店。店堂内外摆着的、挂着的、堆着的、摞着的全是成品的或半成品的油画作品,更准确地应该叫“油画商品”。
嘿,这真称得上一个彻彻底底的旧貌换新颜!
眼前是个繁华的小城镇,虽然现在这里仍是六七层高的楼房,但很新、很整洁,所有的道路、广场、环卫设施全都铺设得极具艺术氛围。“村”的概念已经完全走了调,在这里不仅街面纷繁喧闹,全副闹市打扮。进了楼房内,又别有洞天。在2楼以上楼层的墙壁上、窗户上、阳台上、走廊上,则是挂满了“×××油画工作室”、“×××油画经销部”等等各种各样的牌匾横幅,大多是以油画经营为主体,国画、书法、雕刻、刺绣、装潢、影像等艺术种类掺杂其中,与之相配套的还有各类绘画纸笔,颜料工具用品店、装裱工艺店等等。
这哪里还是“农村”呢?分明是进了一个艺术之城。满眼都是油彩,扑鼻尽是墨香。
当年,这里是个让艺术家们有点嗤之以鼻的地方。从“美术”角度去看大芬村,它仅仅和“术”字搭上了一点边,认为它仅仅是一个油画的买卖市场或是一个临摹生产的小作坊集结地。与“美术”的核心,创造美的艺术相比,仿佛仅仅是躯壳。因为创造才是艺术品的灵魂。
而今天,这里却如春潮涌动般在孕变……
再次和它见面,又是一个8年。
2010年的隆冬时节,“深圳第二届创意书法展”在深圳大芬美术馆隆重举行开幕式。“创意12月”活动唤起了鹏城艺术家和民众参与文化创意的无比热情。一个汇集鹏城书法家们的艺术灵感,又别具特色的书法艺术展在油画村开幕。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中国国家画院院长杨晓阳,画院书法篆刻研究院执行院长曾来德等多位国内知名专家艺术家应邀出席……20年大芬油画村勇于开拓创新的前卫观念,在这里组合成一部波澜壮阔的创意史诗,呈现了30年特区建设文化多元性的发展历程。
因为艺术,大芬村天翻地覆。
这个当年小小的深圳布吉街道下辖的村民小组,土生土长的男女老少加在一起只有300多人的大芬村,短短十几年的变化,不仅见证了深圳的改革开放,更是让那些绘画爱好者、美院毕业生,还有那些尚未出名的画家--有了心灵的寄托,有了生存的保障,有了事业追求的奔头。他们在大芬村开始自画自卖的“画工生涯”,到实现成为举世闻名大画家的梦想,从这里开始。
因为艺术,大芬村时来运转。
一场前所未有的新型文化产业的话剧,就此拉开序幕。
从当年香港的黄江带领一群“新客家人”开进大芬,开始油画的收购、加工、中转等一条龙生产营销。此后,越来越多的画商、画师、画工们纷至沓来。街上现有书画等经营门店约800多家。还有各种形式的美术书画培训学校、中心等10多家。他们以大芬为营地,以油画为灵魂,以画商为核心,以画师为旗帜,以画工为团队,形成了一个个创造美的序列方阵。大芬村形成了油画产销集散地之后,不仅对周边的乡镇社区产生了巨大的辐射作用,而且推动了深圳市的文化产业发展。这里除了在从事油画生产的数万名画师、画工。另外还有许多画师被邀请到外地各省市开设各种培训班,形成了庞大的外围基地和人才队伍。历届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都以大芬为分会场,并举办讲座论坛、临摹大赛、展览及拍卖会。
今天,这里被誉为"中国油画第一村"。
因为艺术,大芬村枯木逢春。
最开心的是,8年前我在这里买的那几张原创油画,现在市场价已升了8倍多。一年涨一倍。
最难得的是,因为大芬村,艺术的春天竟又开始在我久旱的心田萌芽、灿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