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引言
纵观世界资本市场发展史,历次大规模的资本市场危机无不与会计有着内在的联系,反过来,资本市场危机也推动了会计的发展020世纪30年代经济大萧条导致了美国公认会计原则的出现,80年代美国储蓄信贷机构危机催生了公允价值会计,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推动了全球高质量会计准则的制订,本轮金融危机加快了国际会计准则改革的步伐。正如美国著名会计学家迈克尔查特菲尔德在其名著《会计思想史》中写道:“会计的发展是反应性的,也就是说,会计主要是应一定时期的商业需要而发展的,并与经济的发展密切相关。”一般而言,资本市场危机总会伴随着会计制度的变迁与发展。本文选取1929年美国资本市场危机,试图运用制度变迁理论对资本市场危机与会计发展之间的关系进行解读。在分析危机爆发前美国会计制度变迁供求的非均衡之后,我们探讨了美国会计制度变迁的方式以及结果,即1929年美国资本市场危机对会计制度发展的推动作用。
二、危机爆发前的美国会计实务:会计制度变迁的起因
(一)20世纪20年代的美国会计实务
20世纪20年代美国的会计实务呈现极度自由化的局面,会计程序和会计处理方法没有明确的规定,大多数企业不能定期编报财务报表,只有少数上市公司为了从社会上获取更多的资本才报送财务报表,但报表的格式与内容却互不相同,根本不具有可比性。会计实务的自由化主要表现为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缺乏统一会计标准。20世纪20年代,美国的企业甚至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和目的自行确立会计原则,会计方法完全由管理者自由选择,“会计的一般特性就因行业的不同,公司的不同,甚至于地方的不同而异”。在1930年美国会计师年会上,纽约证券交易所股票注册委员会助理霍克西大力抨击了当时的会计实务,指出:折旧会计和合并报表的方法过于多样化;缺乏折旧政策的信息,未报告销售收入总额数字;非经营收益和经营收益未作明确划分;实发股利超过报表上已宣告的股利,还有不少企业试图低估利润等。在审计方面,注册会计师没有任何可以作为指南的先例可援,而是在各种审计情况下根据对环境的判断而各行其是。可以说,20世纪20年代美国会计实务混乱的主要原因在于缺乏有效的统一会计标准。
第二,信息披露制度不健全。在1929年资本市场危机爆发前,美国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是一种自愿性选择而非强制性要求,没有明确的法律规定要求上市公司的年度报表必须经由注册会计师审计之后方能对外发布。进入20世纪,美国企业的所有权与经营权进一步分离,股权进一步分散化,但是在危机爆发之前还没有形成公司财务公开的惯例。后来,基于信息披露成本的考虑,许多公司又产生了隐瞒公司的销售额和利润额的动机,正如当时美国火柴大王克鲁吉吹嘘其成功的秘诀是“保密(secrecy),更保密(more secrecy)和进一步保密(and even more secrecy)”。信息披露成本主要是指提供信息的成本、竞争劣势成本、行为管制成本、诉讼成本和政治成本等。信息披露是保证资本市场有效的重要制度安排,正是信息披露制度的匮乏加剧了危机爆发之前美国资本市场的虚假繁荣。
(二)危机爆发前美国会计制度变迁供求的非均衡
如上所述,进入20世纪,美国公司的所有权与经营权进一步分离,而美国的会计实务却处于极度自由化的局面,这样“经理资本主义”严重损害了资本市场投资者的利益,公司管理层的机会主义行为给股东造成了沉重的损失。相对于原有的会计制度安排,资本市场的繁荣、经济的高速发展,对股东、会计职业界以及管理层而言是巨大的潜在“外部利润”。一方面,会计制度的制订权掌握在公司的管理层手中,管理层的机会主义行为使得股东无法获得这些“外部利润”。另一方面,美国政府对会计制度安排的干预损害了会计职业界的自主性和利益,使得会计职业界也无法获取这些“外部利润”。如州际间商业委员会(Interstate Commerce Commission,ICC)在铁路行业推行统一的报告格式与方法,导致了一些铁路公司不再聘请注册会计师对其年度报告进行独立审计。统一会计制度在受管制的行业(银行、保险、公用事业等)付诸应用后,注册会计师在这些行业和部门的客户及订单随之减少。再者,如果公司管理层的自利动机过于严重,管理层将会面临被解雇的风险,不再拥有企业的经营权和控制权,自然无法获得企业进一步发展所带来的“外部利润”。这样,原有的会计制度就有了变迁的需求。但是会计制度的变迁是有成本的,而且会计制度属于一种“公共物品”,任何企业和个人都可以近乎无偿使用,会计制度变迁的收益很难完全界定给变迁主体,这致使会计制度变迁的供给要迟于当时经济发展的需要。也即:由于外部性和“搭便车”等原因,归根结底是由于会计制度变迁成本的关系,潜在的会计制度变迁需求虽然能够变成现实的会计制度变迁需求,但是潜在的会计制度变迁供给却不能变成现实的会计制度变迁供给,因而出现了会计制度变迁供求的非均衡。会计制度变迁供求的非均衡在某种程度上推动了1929年资本市场危机的爆发,而资本市场危机的爆发标志着会计制度变迁供求的非均衡达到了极点。为减缓会计制度变迁供求的矛盾,美国政府开始干预会计制度的安排,会计制度面临着强制性变迁。
三、危机对美国会计发展的推动作用:会计制度变迁的结果
(一)危机列美国会计发展的推动作用
1929年10月29日,美国股票市场崩溃,“黑色星期二”揭开了美国资本市场危机的序幕。随后,美国经济发生了可怕的连锁反应:民众兑现、银行倒闭、工厂破产、工人失业、贫困加剧等。美国经济的衰退逐步蔓延到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导致了世界范围内的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事后,广大投资者认识到这场股灾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上市公司缺乏统一的会计标准,信息披露制度不健全,提供虚假财务信息。于是,制订一套为企业界、投资者、社会公众等利益相关者广为接受的公认会计原则成为当务之急。
第一,公认会计原则01933年,美国会计师协会(AIA,后更名为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即AICPA)成立了会计原则发展特别委员会,该委员会向纽约证券交易所建议了五项原则,并提出审计报告书的第一个标准格式,在该格式中首次使用了“公认会计原则”这个词。这五项原则是指:收益账户不应包括未实现利润,实现是指销售后的后果;资本溢余(准备)不可用于记录收入借项;在兼并前的子公司盈利溢余(收入准备)不能作为母公司的综合盈利溢余;支付给库存股票的股利不能贷记收益;来自公司官员、职员和附属公司的应收款项必须单独列示。1933年和1934年美国国会先后通过了《证券法》和《证 券交易法》,规定所有上市公司必须提供统一的会计信息,并授权证券交易委员会(Securities and Exchange Commission,SEC)负责制订统一的会计规则或准则。证券交易委员会具有权威确定:必须报告信息的形式和格式,资产负债表和盈利表应列示的项目或细节,报告报表、评估或计价资产和负债、确定折旧与折耗、区分经常收益和非常收益、区分经营收益和投资收益、(如委员会认为必要)编报……合并资产负债表或合并收益表等中所遵循的方法。1938年,证券交易委员会将制订会计准则的权限授予美国会计师协会,从此由会计专业团体来制订会计准则。美国公认会计原则的制订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会计程序委员会(1938~1958)、会计原则委员会(1959~1973)和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1973至今),其研究成果分别称为《会计研究公报》、《会计原则委员会意见书》和《财务会计准则公告》,上述文件构成了美国公认会计原则的主体内容。
第二,信息披露及监管。1933年美国《证券法》可以说是一项主要规范信息披露的法律,该法的出发点是为新发行证券的潜在购买者提供信息。1933年《证券法》规定:凡是公开发行证券(包括股票和债券)的公司,必须向证券交易委员会呈送登记表,其中包括由注册会计师审计过的财务报表。1933年《证券法》对注册会计师提出了严格的要求:只要注册会计师具有普通过失,就对第三者负有责任;将不少举证责任由原告转向被告,原告(证券购买人)仅需证明他遭受了损失以及登记表是令人误解的,而不需要证明他依赖了登记表或注册会计师具有过失,这方面的举证责任转向被告(注册会计师)。1934年《证券交易法》规定:每个在证券交易委员会管辖下的公开发行公司(具有100万美元以上的总资产和500位以上的股东),均须向证券交易委员会呈送经注册会计师审计过的年度财务报表。如果这些年度财务报表令人误解,呈送公司和它的注册会计师对于买卖公司证券的任何人负有责任,除非被告确能证明他本身行为出于善意,且并不知道财务报表是虚伪不实或令人误解的。美国《证券法》和《证券交易法》的颁布以及证券交易委员会的成立,标志着美国国家集中统一的资本市场监管模式的建立。根据上述两法的规定,所有上市公司必须向证券交易委员会提供统一的会计信息。
资本市场危机爆发后,美国国会授权证券交易委员会负责制订统一的会计规则或准则。美国政府对公认会计原则制订的干预加速了美国会计制度的变迁,有助于实现会计制度变迁供求的平衡,即:在潜在利润诱致的制度变迁不能满足社会对有效制度的需求的情况下,政府的强制性制度变迁成为必然。《证券法》和《证券交易法》关于公认会计原则制订以及信息披露制度的规定,是对会计制度变迁供求非均衡的应对,是为缓和资本市场危机而采取的强制性会计制度变迁。随后,证券交易委员会将公认会计原则的制订权授予美国会计师协会同时保留了监督权和否决权。虽然美国政府参与到会计制度变迁的过程中,但是会计制度的变迁从根本上讲仍属于诱致性制度变迁:首先,公认会计原则是以公告形式而不是以法律形式颁布的,不具备强制性;其次,拥有公认会计原则制订权的美国会计师协会是会计职业界的行业协会,很容易受到市场的影响,公认会计原则的制订也会体现出市场的意志,第三,市场中的企业管理层仍拥有相当大的会计制度剩余制订权。美国会计制度变迁的主体仍以市场为主,实际上体现了美国经济政治的民主性,这是美国会计制度变迁过程中的路径依赖现象。
四、总结
资本市场本质上是一个产权交易的场所,而会计制度“反映产权关系、体现产权结构、维护产权意志”,是保障资本市场正常运转的制度之一。危机爆发之前,美国会计制度已经产生了变迁的需求,但是变迁成本过高导致美国会计制度变迁供给不足,进而产生了会计制度变迁供求的非均衡,1929年资本市场危机标志着美国会计制度变迁供求的非均衡达到了极点。资本市场危机爆发后,美国政府开始干预公认会计原则的制订,继而证券交易委员会将公认会计原则的制订权授予美国会计师协会,因此,美国会计制度的变迁从根本上讲仍属于诱致性制度变迁,更确切地说,是一种半诱致半强制结构的制度变迁。
资本市场越发达,资本市场的保障基础便越重要,会计及其信息与会计监控的作用也便越明显(郭道扬,2007)。会计发展的滞后性加速了1929年美国资本市场危机的爆发,但是此次危机也推动了美国会计制度的变迁:公认会计原则的诞生和信息披露及监管制度的完善。美国公认会计原则经过七十多年的发展,逐步成为市场经济转型国家甚至是世界各国财务会计准则的典范,对提升会计信息质量、限制企业短视行为、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等发挥了重要作用;信息披露及监管制度的完善则有助于资本市场投资者的正确决策,发挥会计对资本市场的监督作用,有效地促进资本市场的完善和发展。之后,美国财务会计准则不断丰富和完善,其规定的相关会计政策为开展金融创新和发展虚拟经济奠定了制度基础。美国公认会计原则和相应的审计制度实质上是一种有助于减少交易费用的制度安排,不仅可以降低契约成本,而且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增强企业抵御风险的能力。总之,只有会计信息和会计监控的保障,资本市场才能有本质性的提高和发展,才能充分发挥作为重要产权中心和资源配置中心的作用-同时,资本市场的发展对会计提出了新的要求,推动了会计制度的变迁和会计理论的进步。
纵观世界资本市场发展史,历次大规模的资本市场危机无不与会计有着内在的联系,反过来,资本市场危机也推动了会计的发展020世纪30年代经济大萧条导致了美国公认会计原则的出现,80年代美国储蓄信贷机构危机催生了公允价值会计,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推动了全球高质量会计准则的制订,本轮金融危机加快了国际会计准则改革的步伐。正如美国著名会计学家迈克尔查特菲尔德在其名著《会计思想史》中写道:“会计的发展是反应性的,也就是说,会计主要是应一定时期的商业需要而发展的,并与经济的发展密切相关。”一般而言,资本市场危机总会伴随着会计制度的变迁与发展。本文选取1929年美国资本市场危机,试图运用制度变迁理论对资本市场危机与会计发展之间的关系进行解读。在分析危机爆发前美国会计制度变迁供求的非均衡之后,我们探讨了美国会计制度变迁的方式以及结果,即1929年美国资本市场危机对会计制度发展的推动作用。
二、危机爆发前的美国会计实务:会计制度变迁的起因
(一)20世纪20年代的美国会计实务
20世纪20年代美国的会计实务呈现极度自由化的局面,会计程序和会计处理方法没有明确的规定,大多数企业不能定期编报财务报表,只有少数上市公司为了从社会上获取更多的资本才报送财务报表,但报表的格式与内容却互不相同,根本不具有可比性。会计实务的自由化主要表现为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缺乏统一会计标准。20世纪20年代,美国的企业甚至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和目的自行确立会计原则,会计方法完全由管理者自由选择,“会计的一般特性就因行业的不同,公司的不同,甚至于地方的不同而异”。在1930年美国会计师年会上,纽约证券交易所股票注册委员会助理霍克西大力抨击了当时的会计实务,指出:折旧会计和合并报表的方法过于多样化;缺乏折旧政策的信息,未报告销售收入总额数字;非经营收益和经营收益未作明确划分;实发股利超过报表上已宣告的股利,还有不少企业试图低估利润等。在审计方面,注册会计师没有任何可以作为指南的先例可援,而是在各种审计情况下根据对环境的判断而各行其是。可以说,20世纪20年代美国会计实务混乱的主要原因在于缺乏有效的统一会计标准。
第二,信息披露制度不健全。在1929年资本市场危机爆发前,美国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是一种自愿性选择而非强制性要求,没有明确的法律规定要求上市公司的年度报表必须经由注册会计师审计之后方能对外发布。进入20世纪,美国企业的所有权与经营权进一步分离,股权进一步分散化,但是在危机爆发之前还没有形成公司财务公开的惯例。后来,基于信息披露成本的考虑,许多公司又产生了隐瞒公司的销售额和利润额的动机,正如当时美国火柴大王克鲁吉吹嘘其成功的秘诀是“保密(secrecy),更保密(more secrecy)和进一步保密(and even more secrecy)”。信息披露成本主要是指提供信息的成本、竞争劣势成本、行为管制成本、诉讼成本和政治成本等。信息披露是保证资本市场有效的重要制度安排,正是信息披露制度的匮乏加剧了危机爆发之前美国资本市场的虚假繁荣。
(二)危机爆发前美国会计制度变迁供求的非均衡
如上所述,进入20世纪,美国公司的所有权与经营权进一步分离,而美国的会计实务却处于极度自由化的局面,这样“经理资本主义”严重损害了资本市场投资者的利益,公司管理层的机会主义行为给股东造成了沉重的损失。相对于原有的会计制度安排,资本市场的繁荣、经济的高速发展,对股东、会计职业界以及管理层而言是巨大的潜在“外部利润”。一方面,会计制度的制订权掌握在公司的管理层手中,管理层的机会主义行为使得股东无法获得这些“外部利润”。另一方面,美国政府对会计制度安排的干预损害了会计职业界的自主性和利益,使得会计职业界也无法获取这些“外部利润”。如州际间商业委员会(Interstate Commerce Commission,ICC)在铁路行业推行统一的报告格式与方法,导致了一些铁路公司不再聘请注册会计师对其年度报告进行独立审计。统一会计制度在受管制的行业(银行、保险、公用事业等)付诸应用后,注册会计师在这些行业和部门的客户及订单随之减少。再者,如果公司管理层的自利动机过于严重,管理层将会面临被解雇的风险,不再拥有企业的经营权和控制权,自然无法获得企业进一步发展所带来的“外部利润”。这样,原有的会计制度就有了变迁的需求。但是会计制度的变迁是有成本的,而且会计制度属于一种“公共物品”,任何企业和个人都可以近乎无偿使用,会计制度变迁的收益很难完全界定给变迁主体,这致使会计制度变迁的供给要迟于当时经济发展的需要。也即:由于外部性和“搭便车”等原因,归根结底是由于会计制度变迁成本的关系,潜在的会计制度变迁需求虽然能够变成现实的会计制度变迁需求,但是潜在的会计制度变迁供给却不能变成现实的会计制度变迁供给,因而出现了会计制度变迁供求的非均衡。会计制度变迁供求的非均衡在某种程度上推动了1929年资本市场危机的爆发,而资本市场危机的爆发标志着会计制度变迁供求的非均衡达到了极点。为减缓会计制度变迁供求的矛盾,美国政府开始干预会计制度的安排,会计制度面临着强制性变迁。
三、危机对美国会计发展的推动作用:会计制度变迁的结果
(一)危机列美国会计发展的推动作用
1929年10月29日,美国股票市场崩溃,“黑色星期二”揭开了美国资本市场危机的序幕。随后,美国经济发生了可怕的连锁反应:民众兑现、银行倒闭、工厂破产、工人失业、贫困加剧等。美国经济的衰退逐步蔓延到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导致了世界范围内的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事后,广大投资者认识到这场股灾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上市公司缺乏统一的会计标准,信息披露制度不健全,提供虚假财务信息。于是,制订一套为企业界、投资者、社会公众等利益相关者广为接受的公认会计原则成为当务之急。
第一,公认会计原则01933年,美国会计师协会(AIA,后更名为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即AICPA)成立了会计原则发展特别委员会,该委员会向纽约证券交易所建议了五项原则,并提出审计报告书的第一个标准格式,在该格式中首次使用了“公认会计原则”这个词。这五项原则是指:收益账户不应包括未实现利润,实现是指销售后的后果;资本溢余(准备)不可用于记录收入借项;在兼并前的子公司盈利溢余(收入准备)不能作为母公司的综合盈利溢余;支付给库存股票的股利不能贷记收益;来自公司官员、职员和附属公司的应收款项必须单独列示。1933年和1934年美国国会先后通过了《证券法》和《证 券交易法》,规定所有上市公司必须提供统一的会计信息,并授权证券交易委员会(Securities and Exchange Commission,SEC)负责制订统一的会计规则或准则。证券交易委员会具有权威确定:必须报告信息的形式和格式,资产负债表和盈利表应列示的项目或细节,报告报表、评估或计价资产和负债、确定折旧与折耗、区分经常收益和非常收益、区分经营收益和投资收益、(如委员会认为必要)编报……合并资产负债表或合并收益表等中所遵循的方法。1938年,证券交易委员会将制订会计准则的权限授予美国会计师协会,从此由会计专业团体来制订会计准则。美国公认会计原则的制订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会计程序委员会(1938~1958)、会计原则委员会(1959~1973)和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1973至今),其研究成果分别称为《会计研究公报》、《会计原则委员会意见书》和《财务会计准则公告》,上述文件构成了美国公认会计原则的主体内容。
第二,信息披露及监管。1933年美国《证券法》可以说是一项主要规范信息披露的法律,该法的出发点是为新发行证券的潜在购买者提供信息。1933年《证券法》规定:凡是公开发行证券(包括股票和债券)的公司,必须向证券交易委员会呈送登记表,其中包括由注册会计师审计过的财务报表。1933年《证券法》对注册会计师提出了严格的要求:只要注册会计师具有普通过失,就对第三者负有责任;将不少举证责任由原告转向被告,原告(证券购买人)仅需证明他遭受了损失以及登记表是令人误解的,而不需要证明他依赖了登记表或注册会计师具有过失,这方面的举证责任转向被告(注册会计师)。1934年《证券交易法》规定:每个在证券交易委员会管辖下的公开发行公司(具有100万美元以上的总资产和500位以上的股东),均须向证券交易委员会呈送经注册会计师审计过的年度财务报表。如果这些年度财务报表令人误解,呈送公司和它的注册会计师对于买卖公司证券的任何人负有责任,除非被告确能证明他本身行为出于善意,且并不知道财务报表是虚伪不实或令人误解的。美国《证券法》和《证券交易法》的颁布以及证券交易委员会的成立,标志着美国国家集中统一的资本市场监管模式的建立。根据上述两法的规定,所有上市公司必须向证券交易委员会提供统一的会计信息。
资本市场危机爆发后,美国国会授权证券交易委员会负责制订统一的会计规则或准则。美国政府对公认会计原则制订的干预加速了美国会计制度的变迁,有助于实现会计制度变迁供求的平衡,即:在潜在利润诱致的制度变迁不能满足社会对有效制度的需求的情况下,政府的强制性制度变迁成为必然。《证券法》和《证券交易法》关于公认会计原则制订以及信息披露制度的规定,是对会计制度变迁供求非均衡的应对,是为缓和资本市场危机而采取的强制性会计制度变迁。随后,证券交易委员会将公认会计原则的制订权授予美国会计师协会同时保留了监督权和否决权。虽然美国政府参与到会计制度变迁的过程中,但是会计制度的变迁从根本上讲仍属于诱致性制度变迁:首先,公认会计原则是以公告形式而不是以法律形式颁布的,不具备强制性;其次,拥有公认会计原则制订权的美国会计师协会是会计职业界的行业协会,很容易受到市场的影响,公认会计原则的制订也会体现出市场的意志,第三,市场中的企业管理层仍拥有相当大的会计制度剩余制订权。美国会计制度变迁的主体仍以市场为主,实际上体现了美国经济政治的民主性,这是美国会计制度变迁过程中的路径依赖现象。
四、总结
资本市场本质上是一个产权交易的场所,而会计制度“反映产权关系、体现产权结构、维护产权意志”,是保障资本市场正常运转的制度之一。危机爆发之前,美国会计制度已经产生了变迁的需求,但是变迁成本过高导致美国会计制度变迁供给不足,进而产生了会计制度变迁供求的非均衡,1929年资本市场危机标志着美国会计制度变迁供求的非均衡达到了极点。资本市场危机爆发后,美国政府开始干预公认会计原则的制订,继而证券交易委员会将公认会计原则的制订权授予美国会计师协会,因此,美国会计制度的变迁从根本上讲仍属于诱致性制度变迁,更确切地说,是一种半诱致半强制结构的制度变迁。
资本市场越发达,资本市场的保障基础便越重要,会计及其信息与会计监控的作用也便越明显(郭道扬,2007)。会计发展的滞后性加速了1929年美国资本市场危机的爆发,但是此次危机也推动了美国会计制度的变迁:公认会计原则的诞生和信息披露及监管制度的完善。美国公认会计原则经过七十多年的发展,逐步成为市场经济转型国家甚至是世界各国财务会计准则的典范,对提升会计信息质量、限制企业短视行为、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等发挥了重要作用;信息披露及监管制度的完善则有助于资本市场投资者的正确决策,发挥会计对资本市场的监督作用,有效地促进资本市场的完善和发展。之后,美国财务会计准则不断丰富和完善,其规定的相关会计政策为开展金融创新和发展虚拟经济奠定了制度基础。美国公认会计原则和相应的审计制度实质上是一种有助于减少交易费用的制度安排,不仅可以降低契约成本,而且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增强企业抵御风险的能力。总之,只有会计信息和会计监控的保障,资本市场才能有本质性的提高和发展,才能充分发挥作为重要产权中心和资源配置中心的作用-同时,资本市场的发展对会计提出了新的要求,推动了会计制度的变迁和会计理论的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