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首届篆刻艺术展举办

来源 :上海采风月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inbin15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上海文联打造跨界融合平台的指引下,由上海市书协主办的上海市首届篆刻艺术展近日在上海文艺会堂展厅举办,得到了上海篆刻作者的积极响应,共收到来稿作品214件。作品经过评审,最终评出优秀奖作者孙佩荣、周建国、舒文扬等10人,提名奖作者程建强、施元亮等10人,入展作者66名。展览同时展出了韩天衡、高式熊、童衍方、刘一闻、徐正濂等展览顾问、评委的作品,以及顾振乐、吴颐人、茅子良、陆康等特邀名家的作品,全面检阅了上海的篆刻队伍。同时,展览特别陈列了“开天辟地——中华创世神话故事”主题组印16方印章原石,邀请了40位上海籍以篆刻入社的西泠印社社员提供作品参加展览,还展出了吴昌硕等16位海派大家的原石与印谱。作为上海市首届篆刻艺术展,展览专门设置了“上海当代篆刻源流年表”板块,并展出韩天衡、童衍方、刘一闻、徐正濂、孙慰祖、徐庆华等现代海派篆刻名家学术著作、印谱板块等。展览陈列方面首次与专业布展团队合作,对于作品装裱、原石陈列方式进行探索,成立了策展团队,首创印石和印屏相结合。为提高大众篆刻审美水平,本次篆刻艺术展特别邀请了童衍方、刘一闻、徐正濂等十位篆刻名家为观众做现场点评导览。同时,展览以跨界融合为引领,在展示艺术作品的同时,增加了观众体验区。展览开幕式当天下午,来自上海市内外的四十余位篆刻界专家学者围绕上海的篆刻人才现状、上海篆刻的审美风格取向、上海篆刻的實力以及在全国的地位、上海篆刻的未来发展路径四个方面展开了深入讨论。
其他文献
当然,我是一个理想主义者!  一袭黑衣、两鬓微斑的李杨导演,说这句话时有那么一瞬敛了脸上的微笑,双眸射出略有些凌厉的精光,随即又恢复笑容补充道,我认为自己是个乐观的悲观主义者。  受邀参加第二十届上海国际电影节期间,他住在毗邻淮海路的花园饭店,对闹中取静的宽敞花园和原法国俱乐部改建的巴洛克风格的裙楼很满意。适逢闷热潮湿的梅雨季,但他并不抱怨连续降雨使出行不便,稍有闲暇便想去看老房子。  采访的前一
期刊
我的人生乐趣里,有一项是饭局。  好多年里,饭局的名声很不好,大概中国人的饭局多半累人,好多人要借饭局之名办事应酬接待,还有些人压力过大要借酒装疯,这种饭局当然不好玩。  我对饭局印象良好,大概一是因为无权无职,没人要求你,来往吃饭的全是朋友,所以吃饭很轻松。都是几个草民,平时做自己做惯了,完全不必借酒卸下伪装,就是轻轻松松吃吃聊聊。  二是长期在家工作,吃饭对于我来说,就是一种休息。写完一天稿,
期刊
吃夜宵,是都市夜生活的一部分,对于那些喜欢夜生活的人来说,这甚至是夜生活中最富于乐趣的部分。种种“夜猫子”食客或孤身一人,或呼朋引类,在街头巷尾寻寻觅觅,寻找的不仅是可口的饭食,而且寻找可以消磨午夜孤寂时光的方式。有人把吃夜宵称作“消夜”,也是恰如其分的。而在某一僻静街角处,有一家小饭店,适时地从午夜十二点开始营业。午夜食客陆续到达这里,于是,在这家不大的小食店里,上演了一幕幕午夜人生戏剧,成为日
期刊
记得前几年中央电视台举办全国钢琴小提琴大赛,主持人问一个小选手:你上台来紧张不紧张?小选手回答:紧张。  主持人接着问:那你怎么解决紧张?小选手回答:我的老师说,你就把台下的观众都当成大白菜。  全场的“大白菜”哄笑一片。  坐在大赛评论席上的两个教授被感染了,也扯起观众问题。著名小提琴家薛某说:我的老师教我,你上台就把观众当死人,你就不紧张了。  啊?“当死人”?我不知道堂堂教授是否得罪观众,反
期刊
人民日报刊文说,1937年7月29日清晨,住在西单牌楼左近胡同里的朱自清接到朋友的电话:“北平的局面变了!”这一天,距离“七七事变”不过三个星期。这一天起,北平沦陷,城内百万中国人流离失所。“一个大时代就要来临,文化人应该挺身起来,加入保卫祖国的阵营。”即将投笔从戎、奔赴战场的弟子前来辞行,朱自清激动地对他说。这一天,他为弟子题写了岳飞《满江红》的诗句,作为最珍重的送别:“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
期刊
“上海市舞台艺术精品创作——2017年度剧本研讨会(上半年)”日前在沪召开。会议由市委宣传部、市文广影视局、市文联、市作協指导,上海市重大文艺创作领导小组舞台艺术推进小组主办,上海市剧本创作中心承办。 去年,上海分别召开了四次舞台艺术精品创作会议,共产生了36部重点选题。2017年以来又出现了一批新的选题和新的作品。为确保从选题谋划到剧本创作有计划、有节点、有成效地务实推进,为上海舞台艺术精品佳作
期刊
中国文化报刊文说,把源于百姓口头的民间文学用文字记录下来并加以出版,是保护民间文学、提高民间文学地位的重要方法。民间文学传播与保存的最大困难在于口头语言的随生随灭。如果没有文字记录,现场之外的任何人都无法知晓它的存在。因此,中国现代民间文学研究必须从采集、记录民间文学作品开始。  1918年,《北京大学日刊》发表刘半农起草的《北京大学征集全国近世歌谣简章》,振臂一呼,全国响应。从此,原本局限于各地
期刊
日前,由上海话剧艺术中心主办的第二十一届“佐临话剧艺术奖”颁奖典礼在上海话剧艺术中心的艺术剧院正式拉开帷幕。现场从12位入围名单中揭晓了“最佳男/女配角獎”“最佳男/女主角奖”等奖项。上海话剧艺术中心众表演艺术家——郑毓芝、许承先、宋忆宁、张先衡、朱茵、周野芒、徐幸、李建华等也作为颁奖嘉宾,共同亮相典礼现场。“佐临话剧艺术奖”是上海话剧艺术中心为纪念话剧大师黄佐临先生在1996年设立的,以弘扬黄佐
期刊
山西日报刊文说,一个人一生能封几次笔?在河北廊坊举办的第27届全国图书交易博览会上,余秋雨推出新作《泥步修行》,面对读者,他表示:“这是我最后一本书了。”他好像在自问自答:“别写了,再写下去谁看?虽然我的书很好卖。”看到这则消息,我的感觉是:余秋雨很有可能又要自打耳光了。在出版散文集《借我一生》时,余秋雨感慨,写那些文章纯粹“是一种自己跟自己过不去的劳累活,一提笔就感岁月陡增”,因此明言要从此“封
期刊
由上海市文联、上海市文广局、上海广播电视台、上海视协共同举办的第九届上海“德艺双馨电视艺术工作者”评选活动日前揭晓。经过近两个月自下而上的推选,评委会在严格程序、坚持评选标准的基础上,对16名候选人逐个进行评议,最终以无记名投票的方式产生10名第九届上海“德藝双馨电视艺术工作者”,以及6名第九届上海“德艺双馨电视艺术工作者”提名。荣获第九届上海“德艺双馨电视艺术工作者”荣誉称号的是:吕京、李振宇、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