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实介绍应力求准确

来源 :历史教学·中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efang198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英法联军,半壁江山,反侵略
  [中图分类号]06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0457—6241(2012)03—0068-05
  人教版《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第二课“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列强侵华罪行”,主要讲授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的中外关系,内容包括:火烧圆明园、沙俄侵占我国大片领土和太平军抗击洋枪队。由于教材处理得当,作为上承第一次鸦片战争、下启中国边疆新危机的过渡性一课,本课内容安排是合理有效的,教材的立意和重难点处理是成功的,再加上制作精美、内容丰富的插图,比较好地达到了课标所规定的教学要求。美中不足的是,教材在部分史实的介绍和资料引用方面还存在一些值得商榷之处。下文将详细分析,不当之处,敬请批评和指正。
  一、火烧圆明园的是英法联军吗?
  关于1860年英法联军攻占北京,对圆明园进行公开劫掠焚毁的史实在人教版教材中是这样论述的:“为掩人耳目,他们又放火焚烧。圆明园的大火烧了三天三夜。”很明显,这里的他们指的是英法联军。那么真正的史事是怎样的呢?让我们先来还原一下当时的历史现场。
  1860年10月上旬,北京陷落前夕,清廷将之前扣留的包括巴夏礼在内的英法和谈人员释放,但由于长时期的扣留和虐待,其中有二十人死亡。英法方面除了要求清廷对此加以抚恤赔偿外,还将侵略的魔爪伸向了皇家园林圆明园,在大肆进行了一番公开的劫掠和破坏后,额尔金、格兰特和巴夏礼等人还决意将圆明园焚毁,以此作为对咸丰帝的最直接的惩罚。额尔金还编造出一系列“合情合理”的理由来为这种野蛮举动进行辩护:火烧圆明园是对清政府扣留英法和谈人员并致死二十人的正当报复;圆明园是咸丰帝的避暑行宫,故此这种报复对咸丰帝而言最为直接和具有威慑力;火烧圆明园对中国民众而言并不产生什么影响,因此不会加重普通民众的负担等。额尔金对这种报复方式非常满意:“最后我下了一个结论,我们想到的几种方法内,毁坏圆明园一计,算是最无瑕疵的。”任英国远征军司令格兰特通译的Swinhoe忆及此事:“米启尔(General Michel)将军所指挥的第一师特别被遣来做这件毁坏的工作,并且十八日很早就开向行宫。”曾参与此次战争的英国步兵九十队队长卧耳斯莱在此后也回忆道:“十二年后,吾人亲见额尔金爵士所破坏之残景,巨梯已毁,上载铜塔,附近亭观,亦皆残破。”从上述英国当事人的记述中不难看出,火烧圆明园的是英国军队,并无法国军队参与其中。而法国当事人的回忆也可证明这一点。针对额尔金等人提议的这项报复措施,法国公使葛罗和法国侵略军司令孟托班都明确地加以反对或拒绝。葛罗在致额尔金的信函中指出:“焚而毁之,实系无益之报复。余等所引为伤心者,前此不幸惨酷之事,非能因此而补偿,故余等不宜存此想。”在致孟托班的信函中,葛罗认为:“额尔金爵士处,已尽我全力,劝勿焚毁圆明园,然终于无效……今公亦反对此举,予甚欣喜。”由此可见,力主并纵兵焚毁圆明园的是英国侵略者,法国公使和法国侵略军司令孟托班均不赞成这样做,其实,教材在所引用雨果的一段话里也有暗示,火烧圆明园的是英国军队而非英法联军。“有一天,两个强盗闯入了夏宫,一个动手抢劫,一个把它付诸一炬……一个强盗就会被人们叫做法兰西,另一个叫做英吉利。”与教材配套的教师教学用书中所提供的资料也同样说明了这一点:“10月18日清晨,英国骑兵团3500人,开进圆明园,手执火把,到处纵火。”
  综上所述,历史的事实是,英国侵略军司令格兰特和公使额尔金由于对清廷扣留并虐待致死二十名英法和谈代表团人员的不满,决定火烧圆明园以示报复,而法国公使葛罗和法军司令孟托班不同意这样做,因此并未参与火烧圆明园的行动。准确地说,抢劫、破坏圆明园的是英法联军,但纵火将圆明园烧毁以示对清政府进行报复的是英国侵略者。
  当然,辨明火烧圆明园系英国侵略者所为,并非是为法国开脱或是减轻他们的罪责,在抢劫、破坏圆明园方面,法国军队的罪恶行径丝毫不亚于英国军队。最先进入圆明园进行抢劫的就是法国军队,在圆明园内进行大肆破坏活动的同样有法国军队。Swinhoe曾这样讥讽法国人:“法人拒绝同我们合作,因为他们把这种策略,算作野蛮的事情,但是忘记主要的祸害,乃是他们先下手的。”时任英国随军牧师的Gree也指出:“英军的军官和士卒们所得的物件,大都买自法军,所以如果你问一位军官,这样古玩,或者一件衣服或一只表,从什么地方得来,十次中至少有七八次,他将要告诉你是从法军营盘买来。”因此,在指出法国侵略者所犯罪行的同时,将其与火烧圆明园一事分开,并非是为法国人辩解,而是对基本史实的澄清。我们也无须为法国军队辩解,因为同为法国人的雨果对法国军队的罪行已经发出了愤怒和正义的声讨。
  因此,建议教师在讲授这段史事时,可以这样向学生们讲解:“英法联军争先恐后,掠夺珍宝。抢不走的东西,他们就砸碎。之后,英国侵略者又放火焚烧了圆明园。”学生可能会产生疑问,即为什么法国军队没有参与火烧圆明园的野蛮之举,教师一方面可鼓励学生查阅资料加以分析,同时也可以适时补充清政府扣留英法人质一事,进而可以引导学生多角度对这一问题进行思考。
  二、焚毁圆明园所造成的
  损失是多少
  关于破坏、焚毁圆明园所造成的损失情况,教材在论及英法联军对圆明园的破坏、焚毁行径时,曾引用了英国《泰晤士报》一篇报道称:“据估计,被劫掠和破坏的财产,总值超过600万英镑。”600万英镑在当时的价值是多少,这个问题的回答似乎并不难。只要看一下西方人当时的报道或回忆,就能得出一个大致的结论。例如,Swinhoe在回忆录中指出:英国方面坚持要求银三十万两(约十万金镑)作为被害人家属的抚恤费船。RenIlie在回忆录述及“一个士卒所得的钱财,计十七银元,约合英币七十二先令。”曾参加过太平天国运动的英国人呤唎在其回忆录中写道:时任常胜军统领的英人戈登月俸为一千二百两饷银(合四百英镑)。因此,关于英镑和中国白银当时的比值,可以大致得出一英镑约值三两白银的结论。那么是否意味着圆明园的全部损失换算成中国白银大约是一千八百万两,仅仅略高于第一次鸦片战争后《南京条约》中规定的对英国的赔款?这种估计是真实的吗?答案远非如此简单和直接。
  其实,关于圆明园被劫焚后的确切损失是多少,显然是一个无法厘清的问题。圆明园被誉为“万园之园”,其建筑价值、艺术价值和实物价值的估计则极为困难。加之圆明园的被劫掠是全面的,焚毁是彻底的,更造成该问题的定量解释既不可能,也无此必要。如果轻易接受600万英镑这种说法,则会与诸多同类史料相冲突,出现不是高估,就是低估的争论。例如,据史料记载:1860年11月11日,英军司令格兰特将英军于圆明园抢得之赃物在德胜门外驻地拍卖,“拍 卖持续三日,共获得拍卖款三万两千块银元”。连续拍卖三天劫掠品,总计两万多两白银,似乎圆明园的整体损失不大可能是600万英镑。但另一方面,类似的材料又提醒我们,圆明园的整体损失绝不止600万英镑。以考订史事见长的郭廷以先生在《近代中国史纲》中指出:“有一个英国军官抢到一座金塔,价值两万两千英镑,一个法国军官抢得的珍宝价值八十万法郎,每一士兵所得,值数万以至百万法郎。”根据当时金本位制下五法郎约值白银一两的比价,再虑及当时进入北京的英法联军两万余人,但就英法联军士兵劫掠所得的价值来说,就不会低于一千八百万两白银,更不要说圆明园被焚毁所造成的损失了。如果再与课后《自由阅读卡》中所提供的资料(我国有关方面曾花费数千万元购回三件铜兽首)联系起来看,圆明园被列强劫焚,明显系一种无法估量的损失。
  因此,建议教师在讲授这一部分内容时不应将圆明园的损失定位在600万英镑的数值上,而是主要从其建筑价值、艺术价值和实物价值来启发学生,这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圆明园的真正价值,同时这并不影响学生对英法联军暴行的义愤和教学目标的实现。
  三、太平天国全盛时期
  拥有中国的半壁江山吗?
  新版教科书一改此前多种教材、论著的提法,对太平天国的发展壮大有如下新的提法:“全盛时,太平天国已拥有中国的半壁江山。”历史是一门严谨的学科,对太平天国的这种描述是否准确呢?
  就“半壁江山”一词的通常意义来理解,应该是占有某一国家全部领土的一半左右,起码是据有相当规模的统治区域,离一半领土的规模不会相去甚远。太平天国在定都天京以前,基本采取流动作战的方式,得一地弃一地,因此并无可靠而稳定的统治地区。定都天京后,太平天国以天京为重点,开始政权建设。至1864年天京陷落,太平天国历史上有过两次军事上的全盛时期,一是1856年天京事变前大破江南、江北大营,二是1860年前后第二次大破江南、江北大营,李秀成率部攻取苏杭地区(但不久安庆失守,天京上游地区丧失殆尽,太平天国再次转入被动局面直至覆亡)。因此就统治区域的规模而言,太平天国的全盛时期应该是1856年天京事变前大破江南、江北大营时。华强在《太平天国政区地名考》一文中曾对太平天国的建省和控制区域等问题做过详细的考证与梳理。太平天国历史上先后实际统治过7个省:以天京为中心的江南省,实领郡3,县13;天浦省,其辖地仅江浦一县之地;苏福省,是在天京上游诸地失陷,李秀成率部攻克苏州等地后设立领郡4,约18个县(其中部分县区占据时间仅有数月),1863年苏州失陷后瓦解;浙江天省,省会杭州,辖九府70县,是太平天国诸省中无论就区域大小、人口还是经济规模而言,最为可观的一个,但控制时间不及3年;江西省,辖府县69个(其中12个随得随失);湖北省,辖39郡县;安徽省,省会安庆,辖57县。除江西、浙江两省为原辖区的2/3左右,安徽、湖北接近原省辖区一半,而且苏福、浙江两省是在湖北、江西和安徽3省大部辖区失陷,天京上游无险可守的情况下新建的。因此,粗略估计,太平天国全盛时期所辖府县不超过200个,面积不及40万平方千米(苏皖浙赣四省面积总和约60万平方千米),仅为当时全国面积1200多万平方千米的1/30。而且,太平天国所控制地区在地理上从未连成一片,即便是天京外围,多数情况下也是被清军所包围。仅从控制区域规模而论,离半壁江山的最低限度也还相去甚远。岳麓版(必修一)中的“太平天国控制区域示意图”显示,不要说与全国领土相比,即便是在中国南方,天国控制区域也不及后者的1/5。太平军确实先后攻占过600余座城市,但这并不能用来说明太平天国在全盛时期已经拥有中国的半壁江山。
  当然,单纯地用控制区域的面积来衡量太平天国的业绩,也不尽客观和全面。考虑到人口和田赋在中国传统社会中的重要地位,将上述两大因素纳入分析的范畴,将会使结论更为全面和可信。天京作为太平天国的都城,人口大约为50万,较之此前的260余万,已经减少很多。但在多数情况下,天京的粮食供应依然非常紧张,甚至集天国全部之力还是不能有效解决该问题,这固然与清军的封锁和自身供应不畅有关,但根本的原因恐怕还在于天国的粮食供应从整体上看就非常紧张。从粮食角度可窥其一般,太平天国无论就总量还是调剂分配的状况,都比清政府逊色不少。再看人口资料,1861年,除江苏、安徽、浙江、福建、云南、广西未经册报外,直隶等省人口总计266889845人。道光三十年,中国人口约为4.3亿左右,考虑到战乱造成的人口减少(一般认为不低于3000万)和上述未册报地区的多数人口仍在清政府控制之下。不难看出,太平天国控制下的人口可能仅及清政府的1/10,而这也与呤唎在其回忆录中的说法相合:“太平天国的人口至少和英国相等,土地则较英国广大。”
  由此可知:太平天国在全盛时期并未拥有中国的半壁江山。建议教师在讲授这部分内容时可做如下讲解更能反映历史事实:即太平天国坚持斗争14年,势力先后发展到18个省。这种看似笼统的叙述,恰恰是对太平天国运动的客观分析,同时也丝毫不会影响到我们对太平天国历史地位的评价。
  四、太平军抗击洋枪队
  是反侵略之举吗?
  由于第二课的名称为“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列强侵华罪行”,因此就教材编写的意图而言,太平军抗击洋枪队这一部分内容,主要反映太平天国反抗外来侵略之举。查诸相关史料,这种描述与史实有一定出入。
  首先,就时间范围而言,第二次鸦片战争已经于1860年11月结束,而太平军抗击洋枪队的史实发生于1861--1864年,超出了本课所限定的时间范围。
  其次,学术界和教科书一般将近代中国革命划分为旧民主主义和新民主主义革命两个阶段,鸦片战争后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由此决定了旧民主主义革命的两大任务是反抗外国侵略和反封建斗争。作为近代第一次轰轰烈烈的革命运动,太平天国理所当然地被赋予这样的使命,进而推广至“亚洲革命风暴”这一发生在多个亚洲国家的运动,也同样承担起反抗外来侵略和本国封建统治的任务。其实,历史发展的规律是清晰的,共性是主要的,但在时空分布上却表现出诸多差异,其进程和表现形式呈现出千差万别的特点,不能整齐划一。例如1857--1859年间的印度民族起义,实质上是一次反抗英国殖民统治的革命运动,起义者并没有将斗争矛头对准本国封建地主;伊朗的巴布教徒起义是一次反封建的革命,基本与西方列强无关。太平天国运动是一次典型的反抗清朝反动统治的农民运动,斗争的矛头基本上和西方列强无关。关于洋枪队的性质,任世江先生有专文加以分析,将其定性为清政府的雇佣军,笔者也基本赞同这种看法。另外,太平军中也有类似的武装人员。据郭廷以所收集的资料,早在1854年,罗大纲部下已有洋人。1860年后,来投 的洋人渐多,大都为欧美浪人,逃兵,亦有同情太平军及富于好奇心者,如英人呤Lindley。1861年李秀成、李世贤、谭绍光部下的洋人,共约100余名,1862年谭绍光一人所属即达200人。英人呤唎指挥的洋兵在九袱洲保卫战中曾经三面出击,给进攻之清军以较大杀伤。九湫洲失陷后,呤唎身受重伤,妻子玛丽和好友埃尔等也为太平天国捐躯。如果太平军抗击华尔统帅的洋枪队是反抗外来侵略,那么清军与太平军中的“洋兄弟”厮杀,应定性为哪种性质呢?
  同时,洋枪队的组成十分复杂,人员流动频繁,部分洋枪队员朝秦暮楚,时而助清,时而投靠太平军转而与清军作战,致使这一问题的定性更为困难。例如1863年常胜军管带白齐文因薪饷问题向杨坊发难,拒绝参与进攻南京,致使洋枪队与清政府之间的矛盾激化。后来,遭李鸿章革职的白齐文投靠谭绍光,并在上海为太平军招募外国游民150名,在松江城外俘获清军汽艇一艘,并与太平军联手抗击清军和白氏旧部。苏州失陷前夕又背叛太平军转而投靠常胜军管带戈登。1865年又拟投李世贤部未成,同年5月被清军捕获,押解途中因船翻而溺毙于浙江兰溪。白齐文的这番戏剧性演出,充分说明洋枪队的主导方面是一支雇佣军,太平军与之作战,并不具有反侵略的性质与特征。
  当然,我们说太平军抗击洋枪队并不具有反抗外来侵略的性质,并不说明太平天国和清政府在对待列强的态度上是画等号的,太平天国没有屈从于西方列强的压力,而是力求实现中国与西方列强之间的平等和互惠往来,1861年明确拒绝与西方列强合作对付清政府以及在对待不平等条约方面所表现出的浩然正气,都给人以深刻的印象。但是,太平军抗击洋枪队的性质,在学术界存在严重的分歧,很多观点并不认同其具有反抗侵略的意义。太平军与洋枪队作战的背景非常复杂,因此,不宜在教学中过分强调这一事件的地位,对其性质更不能予以简单的分析和定义。
  所以,建议在介绍太平天国反侵略斗争时可采用其他关于太平天国不屈从于西方列强的压力,力求实现中国与西方列强之间各方面平等和互惠往来的史料以及反对不平等条约方面的史料,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近代中国的反侵略斗争的历程和不屈不挠精神。
  材料1:1853年,英使文翰到天京呈上照会,要求太平天国承认不平等条约,被杨秀清拒绝。太平天国镇江守将罗大纲劝英使“勿助清兵,勿售鸦片”。太平天国领袖们在外交上并不保守,他们愿意同外国交往,但是交往必须是平等的。
  ——历史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
  《历史(必修l一必修3)培训资料》
  材料2:针对巴夏礼向天王炫耀英国的军事优势,企图以此逼迫太平天国对列强作出重大让步的言辞,洪秀全“赫然震怒,叫朝臣把他们带走了。”
  ——罗尔纲《太平天国史》
  材料3:1861年12月底,何伯指使英舰舰长宾汉赴天京递交了一份措辞蛮横无理的照会,提出了赔偿、长江航行自由等四项要求。对此,太平天国以幼赞王蒙时雍的名义复照宾汉,坚决拒绝一切新的无理要求,正面反击侵略者的挑衅。史实表明,1861年太平天国的政局和外交发生了重大转变,洪仁牙与陈玉成的失势使洪仁发、洪仁达、林绍章集团控制了朝政,对外政策的强硬引起了传教士的愤恨。
  ——茅家琦《太平天国通史》(中册)
  材料4:洪秀全在晚年断然拒绝与外国列强武力合作以平分土地,并义正词严地回复到:“我争中国,欲相(想)全图,事成平定(分),天下失笑,不成之后,引鬼入邦。”
  ——罗尔纲《李秀成自述原稿注》
  【作者简介】赵冠峰,男,1972年生,河南新郑人,河南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国际关系史、世界近现代史。
  【责任编辑:全骜颉】
  参考文献:
  [1]中国圜明园学会筹备委员会,圆明园(第一集)[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1.
  [2]呤唎太平天国革命亲历记[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
  [3]戴逸,李文海主编靖通鉴[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99.
  [4]郭廷以.近代中国史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
  [5]《太平天国学刊》编委会,太平天国学刊(第四辑)[M]北京:中华书局,1987.
  [6]历史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主编-历史(必修1~必修3)培训资料[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7]罗尔纲,太平天国史[M].北京:中华书局,1991.
  [8]茅家琦主编,太平天国通史(中册)[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1.
  [9]罗尔纲校订,李秀成自述原稿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2.
其他文献
关键词 历史课,历史意识,第二层次概念,教学评价,评课标准  中图分类号 G6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演0457-6241(2014)03-0020-07  “历史意识”是指思维主体了解自身所认知的过去是什么,所要传达的概念是什么。历史意识之所以称为“意识”,含有心理学上的意义,指与人们理性思考有关的对象。①笔者认为,形成正确的历史意识,对于中学生的历史学习十分关键,也是评价“一节好的历史课
摘 要 拜占廷学界方兴未艾的反思热潮可贵之处在于质疑传统的勇气,但客观分析其内容,在理论、方法和文风方面存在诸多问题。其理论创新旨在破除传统学术思维,借鉴多种新兴理论,但思想方法过于简单,武断否定传统观点不甚合理。在研究方法上,质疑者强调多重史料的重要性是正确的,但也存在以偏概全等不足。质疑者的反思精神可嘉,但文风不值得提倡,浮躁、浮夸、极端表述方式等都不利于拜占廷研究的发展。   关键词 拜
[关键词]考查目标,史料价值,乖张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0457—6241(2010)03—0045—05    周明《与聂幼犁老师商榷命题的“乖张”》(下称《周文》)对聂幼犁《选择题之偏——思路的乖张(二)》(下称《聂文》)提出了商榷,笔者钦佩周老师的钻研和挑战精神,课程改革需要更多像周明这样的教师,但对他的论述和观点却有不同看法。    一、关于例一中“最有价
新年至,万象新。  在纸媒日益受冲击的当下,要继续办好一份面对中学历史教师的专业“小众”期刊,实在是一件难事。  当我拿到《历史教学》2015年第1期时,感觉到了新年的新气象,而到手的第2期更让我从封面到内容体会到了编者的匠心独具。  杂志的封面一承往日简洁明了的设计风格,在“方中见圆”的大众化封面设计中有了新的创意。设计者把“历史教学”四个字放入一个圆中,用色彩把圆切为两半。马叙伦部长所题“历史
关键词 历史,蝴蝶效应,大历史观,历史细节  中图分类号 G6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0457-6241(2015)09-0063-05  美国气象学家爱德华·罗伦兹提出了著名的“蝴蝶效应”:“一只蝴蝶在巴西轻拍翅膀,可以导致一个月后德克萨斯州的一场龙卷风。”历史是由细节构成的,一个微小的细节,往往能够转动历史的巨轮,这种现象称之为历史中的“蝴蝶效应”,如黄仁宇的《万历十五年》从普通的158
“层累”一词来源于顾颉刚先生的“层累地造成中国古史”之说,指先秦历史是后人一层层累积起来的,愈来愈丰富,但有些却经不起考证;传说中的中心人物被愈放愈大,“譬如积薪,后来居上”,后人所见的一般是累积在上层的东西,真伪莫辨。笔者此处借用“层累”一词,意不在顾先生所言的先秦历史的疑古考证问题,而是指中学历史教学中长期存在的不加分析地套用代代因袭的结论、观点问题,具体表现为教学内容处理的简单化、片面化现象
“宋明理学”是新课程新增加的一个内容,也是一个难点,关于《宋明理学》,课标的要求重点是了解理学的代表人物,并理解理学是儒学的发展,进一步让学生理解理学在中国主流文化发展中的地位。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宋明理学,我决定充分利用湖南本地的乡土资源进行教学。岳麓书院是湖湘文化重要场所,也是理学繁盛之地,朱熹和王阳明都到此进行过讲学,影响了几代湖湘人。下面是我以岳麓书院为背景轴进行的宋明理学教学。  一、教
2015年伊始,教育部组织专家先是于1月6~7日围绕如何进一步明确“什么是核心素养”“核心素养和学科核心素养的关系”“学科内容与学科核心素养的关系”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研讨,后是于1月至5月,相继召开普通高中课程标准修订第二至五次工作会议,开展高屋建瓴的顶层设计。如何让“高大上”的顶层设计——“核心素养”接地气、吻合中学历史教学实际,笔者试从高中历史教学与研究实际出发,对中学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体系进行初
关键词 蒋介石,张群,国防最高委员会秘书厅,国民精神总动员运动,“国民月会”   中图分类号 K2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457-6241(2019)08-0048-07   1938年10月武汉、广州相继失守后,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11月,蒋介石在出席第一次南岳军事会议上的讲话中,首次提出抗日战争的“两期”战略论断。“第一期的任务,在于尽量消耗敌人的力量,掩护我们后方的准备工
?眼关键词?演考试观,历史观,知识观,教学变革  ?眼中图分类号?演G63 ?眼文献标识码?演B ?眼文章编号?演0457-6241(2014)17-0030-05  2014年全国新课标卷I和卷II的第41题均运用教科书目录命题,给人耳目一新之感:卷I给出了1960年我国中学历史教科书中“抗日战争”内容的目录摘编,要求“对该目录提出一条修改建议,并说明修改理由”;卷II则给出两个时期近代史教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