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解人意

来源 :看历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iximd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0年5月29日晚上,中山大学梁銶琚堂举办了纪录片《目送1949》在祖国大陆的首映式,龙应台在放映完之后与观众交流。片名叫《目送一九四九》,显然巧妙地聚合了龙应台两本书的名字,其实主要还是与写60年前沧桑巨变的那本《大江大海:一九四九》有关。这部纪录片是龙应台采写那场导致两岸分治现实的历史鼎革时,台湾稻田电影工作室的制片人和导演王小棣、黄黎明,追随她的行踪拍摄了150多个小时的素材后,剪辑加工而成的99分钟的作品。纪录片与龙应台的那本书,本是同根生,不仅互相印证,也互相补充;不仅更直观更感性,也有它独特的视角。屏幕上出现的受访对象,除了龙应台父母双方的亲人邻里和长春市的一位长者,面对观众畅所欲言的大多是台湾人,所以,整个纪录片更多是讲台湾人的经历和感受,他们的感受与我这个大陆人是相通的,可以产生很多联想和感应。
  我感觉,就像龙应台的那本书一样,这部纪录片与其说是历史故事,还不如说是生命故事、情感故事,它引导我们关注的是人,是生命,是感情。你看,纪录片开场是龙应台去台湾探望老母,失忆的老人家认不出女儿了,很礼貌地夸龙应台漂亮。可就是这个衰弱老妪,当年孤身一人在兵荒马乱中将儿子带回湖南衡东的山乡,托付给他的祖父母,自己去乱世败军中寻夫;为了谋生,原是军官太太的她,在台湾开过店铺,卖过电影票,织过大渔网,自己下河打草养过猪……如今她不识女儿的音容,却记得她已淹没在千岛湖中的浙江老家、一辈子魂牵梦萦的淳安。片子的结尾是龙应台与她的小儿子飞飞(菲利普)通电话,接到“兵单”的儿子与她讨论德国人的民族性,这个民族有过暴行出过希魔,也会写诗出过歌德……母亲与自己怀抱中长大的儿子平等讨论,教她不能不感叹生命的奇妙!
  生命是这么短暂,这么奇妙,可是从前乃至如今,却有许多人不懂得珍惜自己、珍惜他人的生命;其最严重的结果就是,发生其实并没有胜利者的创深痛巨的战争。人和人之间,互相争斗,党同伐异,你死我活,不共戴天,没有包容,没有尊重,利益冲突固然是缘由,但首先是思想上的敌意,没有理解对方的愿望和尝试,便没有自省和妥协。我想,这部纪录片和龙应台的书,正如她所宣示的,不是为了分辩谁对谁错,而是怀着大悲悯,讲述在国家机器的巨轮碾压下,在时代风浪的万顷波涛中,个人命运如一粒微尘一片树叶的无奈和无常。因此,启迪我们,作为卑微又宝贵的生命个体,人与人之间应当互相同情,互相尊重,互相关爱。而实现这一点的前提,就是抱持最大的善意,进而生发出互相理解,互相体谅:善,才能解人意。
  
  ■ 上辈人的历史
  
  理解他人包括自己的父母谈何容易。龙应台不无愧疚地谈到,自己是在母亲已然失忆之后,才意识到应当尽快“抢救”上一辈人的历史,停下手头的工作和写作计划,开始了对“一九四九”的追寻和记录。龙应台在与参加首映式的观众分享感受时说:自己15岁那年,正与伙伴们打乒乓球,当巡警的父亲看到警察分局的长官路过,迅即让小伙伴们列队站好,喊口令向长官举手敬礼。那时她便确立自己一生的最大志向——做一个不必对任何人毕恭毕敬行礼的人。这个人生选择能够实现当然很好,但它是依赖一定社会条件的,我们的父辈很多时候并没有选择的权利,是生活环境塑造了扭曲了人的心性。她说,她批评台湾现实的杂文《野火集》出版后,父亲要求她不论在哪里,最多3天之内必须给他电话报平安,“他总担心我被装在麻袋里,用绳子扎住口,绑上石块,扔进大海里。”追寻“一九四九”,她明白了他内心深处的恐惧,这么深重这么具体,其来有自。国民党政权退守台湾地区后,怀有恐共症,实行白色恐怖,就是这样对付“匪谍”和疑似“匪谍”的批评者的。纪录片展现了当年台湾当局血腥屠杀真真假假“匪谍”的场地——台北近郊的马场町。看着大坟堆,枪声仿佛在耳边响起。
  有了对这段历史的认知,我们也可以理解台湾大学哲学系教授王晓波,何以那么痛恨两蒋的国民党政权。纪录片中他讲,他的母亲因为“匪谍”罪被杀害,父亲也因而坐大狱;儿时的他,被当作贱民饱受屈辱和欺凌;哪怕又瘦又小,听到同学称他“匪谍的儿子”,就要扑上去与人打架。
  与龙应台的书一样,纪录片没有回避国军“转进”台湾前抓壮丁当反攻本钱的史实,其中说到山东七所中学学生随军南下到澎湖时,强迫年长些的学生入伍,那个在河南打败仗以致跛腿的司令官,示意卫兵当众刀刺敢于表示异议的学生,并有7名教师被当成“匪谍”处死。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纪录片中有个情节我很感动,有个“本省籍”的女子,回忆她念书时,同学们欺负班上三两个处于弱势的“外省”同学,尤其厌恶天天诵唱什么“三民主义,吾党所宗”,她们说“什么吾党吾党”,那是你们“外省”人的党;而训导主任和教官来到班上对同学们训话,并未倚仗强权给说这种话的同学扣政治帽子打压,却道“不是我们要来抢你们的地盘,我们也是不得已才来的”,竟然说得涕泗交流,感染得同学一起哭了起来。这就是平等待人、以诚示人、将心比心的力量。
  在大转折大震荡的时代,人如置身搅拌机中的一粒小豆子,常常身不由己,不知所终。讲两岸分治、岛内族群矛盾,不能不追溯到台湾光复,不能不谈及中国抗战期间日军中的台湾人,台湾光复后他们进退失据的身分认同。日本人当然不会为他们作善后安置了,因为他们已是中国人;而在中国人眼中他们即便不是汉奸也是俘虏,至少替天皇打过仗不是一段光彩的经历。他们应征入伍时的荣耀成了耻辱,战场上的牺牲成了罪过,他们的后人也抬不起头。可是,他们有什么罪过呢?更不要说他们的后人了。片中中年人郑宏铭,如今才敢到东京的靖国神社去寻找父亲的牌位,心中的隐痛这辈子恐怕都无计可消除了。与台湾应征的日军军人遭遇相似的还有伪满洲国的被征入伍者。
  片中接受采访的那位长春市的长者说,日本投降后,沦陷区的人民本来是欢迎国军的。可是那些国军官兵和政府接收人员,“老子”长“老子”短,动辄“老子八年抗战”如何如何,令人反感。老百姓想,又不是我们引来的日本人,是你们军人和政府丢下我们逃跑,还充什么恩人!这种对立情绪导致老百姓对国军的怨忿和鄙视,称国军是“猴子军”、“七家(乞丐)军”。先后驻扎长春的国军新一军、新六军、新七军是精锐部队,不是清一色的美式装备吗?别看头上戴的钢盔在阳光下熠熠生辉,威风凛凛,其实部队装备比战败投降的日军还差一大截,军容军纪也远不如训练有素的现代化的日军。国军士兵只有一套服装,衣裤缝里寄生着成堆的虱子,痒起来不免抓耳挠腮像猴子;衣衫破了没得换岂不就像乞丐?一位老兵说,他们当年不得已被关在兵营七天,因为要脱得精光洗衣补洞嘛。然而,就是这样落后的中国,这样仓促征集的军队,拒绝投降,坚持抗战,并且最终打败了日本帝国主义。回想起来,换位思考,都不容易;本当和衷共济的,却反目成仇陷入了内战血光,中华民族的这段痛史不能淡忘。
  
  ■ 认识他,尊重他
  
  这部纪录片最感动我的是,展示的抗战文物中,美军给中美联合作战的官兵发的作战手册,其中有一段教他们如何看待中国士兵。中文大意是:这些士兵很可能是农家子弟,他们训练不足,但是很聪明,也很有尊严。这样认识人尊重人,才是友军。
  纪录片放映后的分享交流段落,有位台南出生的母亲说,我今天特意带了两个孩子来看这个片子,与她们一起了解我们的先人。她说,我的祖父母生活在日据时期,他们是说日语的;我的父母生活在光复后,他们是说闽南话的;我会说闽南话,也会说国语,到台北读书时感受到了对南方人的轻视;现在我父亲在上海浦东办厂,我在香港发展;我觉得即使是一个家庭的人也要互相了解,只有互相了解了才……
  她的家庭很典型。其实,在中华民族现代化的这个历史转型期,两岸中国人,哪个地区、哪个家庭、哪个人,没有社群间、代际和人际的家园变迁、精神撕扯乃至割裂呢?我的父母和我、我与我的孩子,就生活在大不相同的社会情境和语境中。我们只有珍爱生命,与人为善,互相沟通,设身处地站在他人立场省思,才能增进理解,抚平创伤,消弥敌意,避免历史悲剧重演,和而不同,共建美好未来。
  我想,这也是龙应台和纪录片制作人回眸一九四九的初衷吧。■
其他文献
1860年代,足球由英国士兵传入南非,殖民当局、传教士及矿山经理人员则将其作为一种“教化”的任务推广开来。因此,在当时的南非,印第安人及非洲人运作的足球联盟不断涌现。  对于生活在种族隔离制度之下的黑人来说,足球是同种族身份、社会荣耀及为争取自由的斗争纠结在一起的,在当时,踢足球、成立足球俱乐部或者足球联盟,是一个黑人能够取得社会地位的唯一途径。但按照种族隔离制度的逻辑,足球并非一项真正的职业,如
期刊
在访问生涯中,我不时有“人不如其文”的经验。然而,对夏志清的性情,我自信从熟读的文中便可猜中十之八九。未见夏志清时,我早就想好了,访问孙康宜教授之后,请她打电话帮我约夏先生。果然,我在耶鲁大学和孙康宜相谈甚欢,当孙教授和夏先生通过电话后,把话机递给我,马上听到夏先生说:“You are welcome!”  2007年11月19日,我从波士顿坐车到纽约,刚放下行李,就步行到了夏志清先生位于113街
期刊
从1900年斯文赫定寻找遗失的铁锹却意外发现楼兰古城开始,罗布泊腹地深藏的秘密总是这样突然出现。这座发现于注宾河边的新遗址,是否《水经注》记载的注宾古城,抑或是一座根本不见任何记载而仅存在于传说中的大漠古城?  2008年11月,孤独虬曲于茫茫沙丘中的千年胡杨,又迎来了一群久未谋面的人类,那是2008东方道迩罗布泊大型综合考察队的队员。他们从远处深一脚、浅一脚地跋涉而来,又一步步挪向沙漠更深处。他
期刊
20世纪50年代,苏联就已制定严格的老虎保护政策。1973年,印度也开始了著名的老虎保护计划。那时,国际上已日益意识到老虎种群的危机,而与此相对照,在当时中国,华南虎的猎杀,依然是合法和被允许的,曾经在很长时间内,打虎的行动受到政府的鼓励。直到1989年,在颁布的《野生动物保护法》中,华南虎才被正式列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而此时中国的野生老虎已经到了濒临灭绝的边缘。  在曾经很长的一段时间内,中国的
期刊
你可能多少听说过这样一些传说:近三百年来世界上发生的许多重大事件背后都有一个神秘组织——共济会的影子。据说这个起源于英国的准宗教组织领导了美国独立战争,起草了美国宪法,支配着美国政治、意识形态和财政,整个美国从奠基之后就一直受共济会操纵,历任美国总统只有被暗杀的林肯和肯尼迪不是共济会成员,连美联储也从属于它们,世上所有花美元的人其实都是在花共济会的钱。不仅如此,这个组织的神秘长老团还怀有一个更大的
期刊
百山祖如今究竟还有没有野生华南虎?这些年来,当地林业部门一直倾向于这样一个观点:在紧密相连的闽北、浙西南、赣东北、赣南山区,来来去去的虎踪可能都属于仅存的2-3只野生华南虎。但这,也仅仅只是猜测而已。    ■ 惊魂老虎沟    自从12年前巡山时意外遇上华南虎,叶从美这个当了20多年护林员的小个男人开始了漫长的寻虎生涯。他的所有装备,不过是一个头盔、一把柴刀、几双解放鞋,再加对讲机和一个随时打开
期刊
谭邦杰是一个很少被中国公众知道的名字。这位中国最早按照现代动物保护理念提出保护野生虎的人,在自己42岁的最好年华时,与动物隔绝了22年。也就是与此同时,中国的野生华南虎遭遇到毁灭性的捕杀,一步步走向灭绝。现在已无法假设,如果谭邦杰及其同道的命运轨迹不在那时拐弯,华南虎的命运是否会因此改变?    上世纪50年代初,谭邦杰就大声疾呼要抓紧保护野生虎。但很快,在1957年反右运动中他被打成“右派”,发
期刊
华南虎终于等来了“平反”。  1973年5月,《野生动物资源保护条例(草案)》公布后,华南虎被定为国家第三类保护动物。在这个《条例》里,华南虎摆脱了“害兽”身份,不再是过去林业部门“鼓励猎民以根除四害的精神,大力捕杀”的对象。  但是《条例》并没有完全禁止捕杀华南虎,而是规定可以“控制猎取”,“每年猎取多少,在保证资源不断增长的情况下有计划的安排。”  看起来,野生华南虎似乎从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
期刊
2009年第4期的《先锋国家历史》上,刊登了台湾传记作家王丰《蒋介石的最后岁月与真假遗嘱问题》一文,王认为,蒋逝世后公布的最后遗嘱是“补写”,是台湾官方版“政治遗嘱”,不是真正的遗嘱。曾长期服侍蒋介石与蒋经国的“贴身卫士”翁元,也对媒体称,蒋最后遗嘱是其死后由人“补写”的。王丰、翁元否定蒋介石最后遗嘱真实性的基本理由是,蒋逝世当天根本没有留下遗嘱,又不可能事先留遗嘱。翁元接受访问时还反问道:“谁敢
期刊
受司法伦理限制,美国法官对待审、在审、已审案件必须慎言,否则将受司法惩戒。但是,如果某人参与法官竞选,肯定要向选民介绍、阐明本人的司法理念,其间难免涉及个案评说。这种情形下,评点个案究竟算不算违反司法伦理呢?如果不算,是否意味着人们在竞选法官时,可以任意就个案发言?如果算,是否属于限制参选者言论自由,进而影响其选举表现?上述假设并非空想,而是联邦最高法院2002年审理的一起真实案件。  事情要从明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