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风雅买单

来源 :中华奇石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29010788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奇石的消费,就是指欣赏石头,收藏石头,享受自然艺术。奇石消费和其它艺术品消费一样,属于文化消费。旧时的文化消费品如琴棋书画、文房四宝;而现代是大量的电视手机、电脑光碟等,它们都是人造的、可以再生产的。而奇石消费与一般的文化消费品截然不同,它把天然性、奇特性和不可复制性提供于市,取悦于人,来满足人们的精神享受。
  赏石消费的古今变化
  人类的奇石消费史虽然很长(据说五千年前的红山文化遗址中就发现了原始人在玩石头),但是中国古代的奇石消费者,却是些风雅之士,从文人到士大夫再到皇帝,社会知识阶层的休闲人居多;这是一个很特殊的群体,他们不以经商盈利为目的,却是以感悟、享受自然乐趣为其特点。而渔、樵、耕、猎等劳动大众,包括那些有钱但是社会地位不高的商贾在内,在当时均属于赏石的圈外人。古代赏石品种发掘较少,其消费面较窄,也就没有形成以货币为媒介的大宗交易市场。
  而当代的奇石消费面就非同小可了。从区域来看,地不分东西南北中;从社会层面来看,人不限工农兵官商;从文化档次来看,品不离高中低雅俗。石——这是自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以来逐步形成的奇石消费群体,其人数有人估计为几百万甚或已逾千万;石展——这是石友参与交易的庞大的消费平台。眼下,仅是打着“全国性”奇石展销会旗号办展的,每月就有几次,而每年各地区的石展石会就更不计其数了。在奇石产出、流通和交换等中间环节,还涌现了不少石农和石商。从这个侧面看,当代赏石消费市场的规模是空前的,也是中国历代盛世期赏石难望其项背的,折射出当代文化消费领域的一个新繁荣。
  赏石消费的主要形式
  家庭收藏型,把奇石当作家居艺术来装饰自己的客厅、卧室或阳台,也有的为了避邪镇宅仅当作风水石来用。奇石的收集方法,一种是接近产地的人自己出门去寻觅,往往多出力少出钱,而距离产地较远的城里人几乎都是到石市上去淘宝。
  石馆陈列型,完全按个人喜好和临时兴趣进行消费,较少考虑整体消费效益,所谓钱多多花,钱少少花是这部分人的突出特点。因其主人大都好奇心强,选择的石种较为丰富,数量日积月累,收藏面积已突破了家居的局限,于是构建了自己的奇石博物馆进行陈列,不少人因此成为有名的专业赏石家或收藏大户。
  公共展示型,主要是一些政府、企业和社团组织提供于公共区域的奇石展示。大多设置在大型楼堂馆所门前、风景旅游公园之间以及居民小区花苑以内。这一类型的消费方式除具有园林的艺术效果以外,还有功能很强的广告效应,它们往往亮相在公众视野,有的气派足以树碑立传,甚至成为某地方形象的代言。
  赏石消费的市场需求
  从上述的三种消费形式可以见证奇石市场的主要需求:首先是要重视家庭收藏,其潜力最大。中国家庭已有4.1亿户,设想每个家庭若能落户一方奇石便已是不得了!而要达此目标,需看清形势,让奇石走进千家万户,奇石市场才能真正地繁荣,否则,仍是一厢情愿地狂呼天价,只能事与愿违。其次是要关注个人新石馆的建立。私家陈列的奇石博物馆往往是身份品位的象征,后面不乏社会文化精英们的身影。由于他们对奇石有数量之需,更有精品之求,所以这是石市的一大推手,同时,赏石文化品牌也需要他们积极参与打造,其公众影响力不容小视。最后是公共展示型。因体态硕重的美石得来不易,它在石市上所占的消费份额应该很大。但因斥资之巨有一定的风险,消费前景存在着不确定性,所以依仗公共区域的奇石展示,可以保障大块头奇石的消费。
  我们在倡导做大做强奇石产业的同时,还应该看到:奇石比起衣食住行以及医药、保健、美容、教育、旅游等大众消费项目,更易受到其他供求关系急剧变化即经济大气候的影响。毫无疑问,目前的奇石市场将又面临着新一轮考验。
  赏石消费与投资的关系
  消费需要花钱,但花钱不一定是消费。同理,赏石需要投资,但投资人并一定会赏石。有两个概念要弄清楚:一是消费投资,它的本质是消费。消费是第一位的,其中含有的投资只是消费的附加值。它对石头的投资应该是一个手段,是媒介,而最终目标是为了赏石。另一个是投资消费,其本质却是投资,即是为了赚取利润与获得更高回报,消费在这里成为一种投资的手段。所以“消费投资”和“投资消费”具有本质的区别,不可混为一谈。
  因而我们所谈的赏石投资,是指前者,即为了珍爱投资,为了快乐投资,为了自己身心健康的目标投资,与风雅有缘,却与金钱无关。而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已将收藏奇石看作是一种投资,追求结果,追求回报,这与玩石的初衷渐行渐远。照此发展下去,赏石岂不成了地地道道的投机行为?赏石人的身份岂不置换成了经销商?风雅清净的赏石界岂不变成了沸沸扬扬的商石界?目睹眼前现状,真不知是喜还是忧??
  奇石的消费,说小点能够自娱自乐、陶冶情操,说大点还有一定的教化作用,事关精神文明建设,它对个人家庭、对社会均有益处。
  结语
  奇石消费是一种纯文化消费,它的消费观念随时代变化,与市场需求紧密相连。当下需要良好的心态,吸收奇石文化的正能量。为风雅买单,当一个悦目赏心的消费者,并快乐每一天,这才是我们赏石人“消费奇石”应该获得的酬报!
其他文献
石种细分,是长江石的当务之急。  抛砖引玉,盼求同心协力,给丰富的长江石种规划一个“名”!  笔者多年来有过多次考察,也经常接触长江石和玩家们,既有收藏又参与过多次鉴评,本应该尽早地为“长江石”打造一个系统的石种分类方案来,但一直冗务缠身,所以一直有愧于心。这迟到的“补课”不求有功,但求无过。  笔者自感有责任、有必要按照 “地学基本分类原则”的惯例和方法,根据赏石界、特别是长江石产区的石农、石友
期刊
这是一场存与亡的较量。  岸上的雪,这儿一线那儿一块地坚守着最后的阵地,坚硬的冰已被突破了防线,化成婉转的曲线。整个“战场”,全是穿着绿装的春树新草,它们吹起了进攻的总号角。  春天的喧闹、蓬勃、明丽总会战胜冬天的冷峻、寒萧与肃穆。这是最没有悬念的“战争”。  枯荣交替的沉静中迸发的生机,与土地的厚重,季节的力量,沉淀到所有生命的骨血里,传递了一代又一代。
期刊
前年五月中旬去了一趟台湾,因为几十年来两岸政体相隔比起地理相隔的距离要大得多,对台湾的好奇心也大于风景名胜的吸引力,于是得到机会便立即动身去了。  事实上台湾的旅游资源相对大陆让人震撼的自然胜景、名山大川与人文古迹,可谓小家碧玉,而对旅游资源的开发保护确比大陆胜出一筹。看点多是没受人为损害的自然生态与环岛海岸线,以及当代政治人物的生活痕迹。最引人注目的文化亮点,是那十多万件的故宫文物。然而,这批文
期刊
虽常常听人提起相对论,而相对论的实际学理为何,对不甚了解科学理论的我来说,超出了理解能力,然而若单纯从字面意思联想,却引起爱石如痴的我将它看成简单的奇石买卖中买家与卖家的相对理论。“奇石相对论”虽说不是一门学理,但通过奇石买卖双方行为的观察,我们或许可从中发现买家与卖家心理层面的交战。奇石交易中的尔虞我诈,虽大多起源于掏钱的买家,他们总是希望以最低的价格购入心仪之物。然而想收钱的卖方也总是想方设法
期刊
问题来了:谁占里?谁占外?租金又该如何分摊?  A和B各自打起了算盘。  A想:靠外面好,面向走道,客流量大;里面靠墙,且左右封闭,外面的石头如果不够吸引,客人根本不会往里走。我要摊多少租金才不至于吃亏,而B又能同意让外面给我呢?  B想:里外其实没多大区别。淘宝的人偏爱往偏僻的地方钻。见光的即是挑剩的,人稀的角落反而更多捡漏的机会。把外面给A,但得让他多出点儿,我也能省些费用。  A提出:外10
期刊
“奇石是一种发现的艺术”,鲜明地标示了奇石文化的个性,在当代奇石发端之初,成为我们认识奇石艺术,宣传奇石文化的最佳广告语。  时至今日,我们对奇石文化的认知是否需要进一步深入?“奇石是一种发现的艺术”的提法,是否已不适应今天奇石发展的要求?  本刊第1期刊登北京老焦的《奇石是一种表达的艺术》一文,提出全新思路,得到理论界热烈回应。从第二期开始,我们陆续刊登各地理论家的讨论文章,希望对奇石艺术规律的
期刊
满载 而归蓝红格  由杜鹃根演绎为岸上的老树,苍劲依旧,且见证了水乡坞岸斑驳的历史。低垂的树枝为天道酬勤的使者:迎接栉风沐雨辛勤耕作者的归来。“冰山一角”的绿碧玉唯与老树相依,与船呼应,方从水中浮出坞岸的意象。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船已沉淀为一种美学意境。一叶扁舟凸显的审美特征,让作品淡出了春帆远水、秋月钓船、孤蓬落日、野渡舟横的意象,成就了满载而归的审美指向。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水承载了船,留白
期刊
蒙古巴彦淖尔市第三届全国观赏石博览会”在乌拉特后旗巴音宝力格镇隆重开幕。  后旗是西部最大的石资源产地之一,盛产玛瑙、蛋白玉、碧玉、树化玉、水晶、黄蜡石、风凌石以及各种宝石级的矿物晶体40多种,名石“小鸡出壳”就出自玛瑙湖。此次观赏石博览会便是市、旗两级观赏石协会依托当地良好的资源,联手打造的一届纯牧民戈壁石展。展会风格独特,广受好评。展会同期还举办了大型石展、精品展、玛瑙湖赏石采风探宝、露天宿营
期刊
节开幕式于阿拉善左旗隆重举行。  每年一届的阿拉善奇石文化旅游节,使阿拉善奇石在国内、国际赏石界的影响力快速提升,使阿拉善成为我国具有重要影响的戈壁石集散地之一。  2011年,阿拉善左旗就开始积极探索奇石宝玉石产业发展的新路子,采取加大从业人员培训以及新市场建设的措施。2013年,该产业由粗放交易型向精深加工型成功转变,阿拉善奇石宝玉石产业走向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图1、简易的摊位在展销会上随处
期刊
贵刊寄来的三期《中华奇石》杂志,在仔细阅读之后,我自认为这是当今石界难得合心仪的一本刊物,能感受到贵刊的办刊风格和主旨。以前我曾是《石道》的忠实读者,后来也曾订阅过其他刊物,但越看越乏味,所以也就都舍弃了。  寄来的三期杂志中要数今年第一期为最好,其中《观点》栏目里:永边的《文化的陪嫁丫鬟》,牧人的《当代中国还能出大赏石家吗?》这两篇文章对赏石现状都有着振聋发聩的“敲打”作用。杨靖的《看什么》,焦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