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设问题

来源 :小学科学·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benny91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提出问题是科学探究的开端,课堂提问是科学课堂教学中师生进行双边活动的重要形式,是科学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之一,是教师开启学生心智、促进学生思维、增强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的基本控制手段。因此,课堂提问不能轻视。
  一、小学科学课堂提问现状分析
  (一)教师对问题的设计不够重视
  问题的设计是影响课堂提问效率的一个重要因素,很多科学教师课堂上的提问具有比较大的随意性,至于提问是否具有科学性、层次性、针对性和启发性,提问想要达到什么样的教学目的,教师自己也没有去思考,因而教学过程中会出现问题表述含糊,指向性不明的情况,学生听了不知所云,甚至偶尔还会出现科学性错误,更谈不上提问的艺术性了,这样的提问严重影响教学的效果。
  曾经听过一节《使沉在水中的物体浮起来》,教师首先出示一段潜水艇在水中沉浮的录像,然后向学生提出:“对于水中的潜水艇,你都有什么问题?”话音刚落,学生们纷纷举手要求发言。
  生1:潜水艇在水中为什么能沉下去?
  生2:潜水艇在水中为什么会浮起来?
  生3:水中的潜水艇为什么能浮起来,也能沉下去?
  师: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些问题。
  从上面这个课堂案例可以看出,学生提出的这几个问题都属于同一类,如果教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不置可否,不注意引导学生加以分析整理的话,那么让学生继续再提,学生也只有“乱提瞎问”了,并不会达到预期的目的。
  (二)教师提问过多,学生被动回答较普遍
  在许多科学课堂教学中,还大量存在着教师提问过多、学生提问过少的现象。有的教师每节课的平均提问次数高达二三十次,而学生主动提问的次数却非常少。如此高密度的课堂提问,使学生根本无暇思考,始终处于被动回答问题的状态。
  二、巧设问题,拨动学生思考科学的心弦
  (一)创设情景引出问题
  在教学中创设某种情境,把问题隐藏在情境之中,能够在教材内容和学生求知心理之间制造一种“不协调”,使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与需要掌握的新知识发生强烈的冲突,让学生的心理造成一种悬而未决但又必须解决的求知状态,从而引起儿童迫不及待地探索研究的兴趣。当然,问题情境的形成不是自发的,需要教师有目的地创设。
  1.利用熟悉的现象引出问题
  现行小学科学教材的内容大多从儿童身边的自然事物和现象中选取,以便于学生以生活经验和周围环境为基础进行探究活动,所以教师可以用图片、录像、演示实验、谈话等方法再现学生生活的实际情境,从而引发科学问题。
  例如:在教学《热胀冷缩》时,我设计了一个小魔术来导入:“老师今天给同学们玩一个小魔术。”学生一听玩魔术可高兴了,兴趣和好奇心立刻被调动起来。我首先给学生展示一个踩瘪了的乒乓球,接着把球放到一杯开水里(不让学生知道杯里装的是开水),迅速盖上一块布,然后好像魔术师那样给它施魔法。施完魔法后,问:“你们猜一猜,球会变好吗?”这一问把学生的求知欲推向高潮,他们争先恐后地说出自己的想法,探究教学的氛围马上就浓厚起来。
  (二)巧设问题,实践中体验
  利用活动中的亲身体验,可以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引起兴趣,教师在实验时巧设问题,明确探求的目的与方向,能培养学生的探究兴趣和技能。需要强调的是,这种在活动中提出问题的策略,表面是自然地发生与发展,实际上更需要教师对学生、教材和教法的准确把握,更需要对有结构的材料的精心组织,“润物细无声”式的引导学生探究科学奥秘。
  例如:在研究《浮力》时,学生先提出疑问,该怎么证明物体在水中是否有浮力呢?接着他们会产生很多的预测,并欢天喜地地围着我问结果。我只送了学生一句话:实验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我鼓励学生通过实验来证明他们的假设。我放手让学生分组讨论证明的方法,为什么要进行这一实验?实验过程应该注意什么?其他同学还能想到其他方法来证明自己心中的假设?然后交流实验方法并请学生进行演示、验证。学生想到拿石头在空气中与水中进行比重,分别在空气中与在泳池中称自己的体重……不局限于课本上的实验方法,想法层出不穷,学生的创新思维被激活了,课堂气氛也很活跃,学生的研究热情特别高涨。通过实验我不但给予了孩子更多的学习自主空间,也培养了孩子们做事有条不紊的好习惯。可谓“鱼与熊掌,两者兼得”啊!
  (三)氛围融洽,给学生预留思考时间
  在我们许多老师的课堂中,经常出现这样的景象:教师向学生提出一个问题后,如果学生不能很快做出回答,常常显得急不可耐,生怕本节课的教学任务完不成,就会不断重复这个问题,或重新加以解释,或提出别的问题,或叫其他的同学来回答,根本不考虑学生是否要有足够的时间去思考、去形成答案并做出反应。
  教师应该每次提出一个有一定探索空间的问题后,并不要急于让学生回答,而是让学生或独立思考,或与同桌交流一会儿再回答。要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相信学生给出的答案相对来说比较全面、具体,而且不乏个性。这样,学生将会获得更大的自信,学生的成就感增强了,就会产生学习科学的兴趣。
  探究来源于问题,没有问题就没有探究,让学生亲历探究学习的活动过程,培养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逐步学会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和探究问题的策略,对学生科学素养的形成和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其他文献
新课标指出“有效的数学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教师是要引导学生通过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学习方式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技能、思想和方法。”以《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一课为例,在教学中让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使得学生自己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因此,我设立的教学目标是(1)使学生通过探索、理解和掌握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会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2)通过操作,观察和
阅读关系到方方面面的学习,没有较高的阅读水平在作文写作上就会束手无策,根本无法入手。而且小学生刚刚接触作文写作,该如何把自己想要表达的东西用书写的方式展现出来,靠的是语言的组织,而语言的积累和组织都是靠平时的阅读积累下来的,如果阅读水平低就无法生动形象地将自己所要传达的事件完整地表述出来。阅读水平低还能直接把理解能力和分析能力拉低,因为学生受到阅读水平的局限无法领会到更高的思想境界,这时教师的教学
《国家九年义务教育课程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3~6年级)》指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要创设多样化、分层次的学习机会,鼓励个性发展和技术创新,通过设计多样化的活动,提供学生多元自主的学习机会,满足小学生发展个人兴趣、专长的需要。与传统课程相比,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要体现的是实践性、开放性、自主性和生成性,基于这样的目标特点,也基于在无教材的情况下要激发并保持学生课程兴趣的任务,就势必要求课程以多面、多样的形
小学科学教学中应注重挖掘和利用学生的创新思维,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笔者在参加2014年南京市信息化教学能手比赛中,准备了一节公开课,内容是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气温有多高》,在深入研究教材的基础之上,我从学生个性发展的角度出发设计了以下课堂教学。   教学内容   选自科学三年级下册《关心天气》单元的内容,本课是这一单元第一个指导学生进行测量活动的实践课,通过一系列的活动让学生学会测量气温
“人的内心有一个根深蒂固的需要——总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寻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求特别强烈。”这是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针对儿童心理对教育的诠释,充分揭示了当前我们教育探讨的热点问题——自主和探究。现代教育要求学生是课堂的主体,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有别于传统的教学模式,看似教师“清闲”了,其实是给我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激发学生的兴趣,让他们主动的去探究,作为一个更为严
剪纸,作为幼儿园的手工活动,深受孩子们的喜爱。一张彩纸,一把剪刀,随心所欲,把自己看到的,想到的剪出来,表现出千变万化的自然形态。在剪纸活动中,孩子们通过手、眼、脑的协调动作,获得极大的兴趣和满足。陈鹤琴先生认为剪纸有两方面的好处:“一是可以养成独自消遣的好习惯,二是可以练习手筋。”也就是说,剪纸可以使孩子安静下来,专心致志地干一件事;还可以使他们练出一双灵巧的手,提高手部动作的灵活性与精确性。剪
劳动与技术课程一般采用的都是德国的项目学习方法,即教师确定一个学习主题或项目,并讲解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以及大概的制作方向,而具体的制作方法则由学生自己思考。这是一个“劳动”与“技术”合一的方法,也是项目教学习法的本色。因此教师索要思考的是如何让“项目学习法”在劳技课中真正落实其本色,让学生一整堂课都能兴趣盎然?   作为一名劳技教育专业毕业,并在一线教学的专职教师,这正是我一直在思考的。下面,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口语交际能力是现代公民的必备能力。应该培养学生倾听、表达和应对能力,使学生具有文明和谐地进行人际交流的素养。”培养学生具有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使他们顺利地完成由“自由人”向“社会人”的过渡,就是为他们今后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作好准备。我个人认为应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注重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一、培养兴趣,调动参与  “兴趣是最好的
“以生为本,学会学习”是课堂教学发展的必然方向,“生本教育是中国教育多样化发展的主流理论和实践模式”。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随着对课堂教学中“教”与“学”本质思考的不断深入,课堂实践正在努力从“学会”走向“会学”。在我看来,“学会”和“会学”的区别在于:“学会”偏重于外因的作用,特别是教师的预设和掌控;“会学”更关注内因的激发,把学生的自主意识和自我要求放在首位。“学会”的往往是操作技能,“会学”的
课堂小结是课堂教学不可忽视的重要部分。“微整理”这种课堂小结新方式的出现,改变了原有的课堂小结方式,提高了课堂小结的有效性。   一堂课最后做个小结,可以突出重点,小结的内容容易巩固,这就充分发挥了近因效应。课堂小结是课堂教学不可忽视的重要部分,一个好的课堂小结,不仅有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内化和掌握,使知识脉络更清晰,条理更清楚,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概括总结能力,活跃思维,掌握数学的思想和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