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市还在痛苦的焦灼期

来源 :银行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enrg2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最新调查结果
  
  2008年10月有17.54%(上月18.44%)的投资者预期市场上涨,其中机构投资者为14.19%,个人是22.56%。有34.22%(上月36.20%)的投资者预期市场继续下跌,其中机构为33.92%,个人是34.67%。预期市场波动的信心指数是40.23%(上月37.6%),其中机构为42.41%,个人为36.95%。结论是市场信心仍在下降过程中,机构个人分化不明显,投资者预期市场短期企稳。
  2008年9月是注定会记入金融危机史的月份,全球股票和商品跌幅惊人。9月初中国机构和个人投资者调查显示投资者对中国股市当月企稳的预期,而沪深300指数跌幅6.19%,第一次背离了信心指数预期方向和股指变动的关系(见表1)。
  
  基本面与心理面:一些理论问题
  
  


  基本面与心理面的问题可以追溯到哲学中的唯物论和唯心论诸如“心外无物”到“意识是客观实在的主观反映”之类的哲学问题对应到股市就是基本面和市场情绪的对立统一。20世纪科学的一个重大成就是二战后期和战后复杂科学的兴起,八十年代在我国流行的“三论”就是它的分支。社会科学家和股市投机专家越来越多的共识是股市是主观和客观的统一体。用索罗斯的话来说就是股市表现和当时市场主导的情绪构成一个双向的反馈关系,即股票指数影响人们的心理预期,而心理预期反过来又影响股票指数。同时心理预期因素与上市公司基本面也存在类似反射关系。但在索罗斯的著作中,他没有明确这两种互动关系的力度,即到底是谁影响谁更多一些,在因果互变中是否存在非对称关系?我认为这才是索罗斯成功投资的关键。这里我们可以简单考察一下我们设计的三个指数和市场的关系(见表2)。
  从2008年过去七个月的经验看,前一个月的市场变动对市场信心没有方向性的影响。我们定义的信心指数是投资者对自身投资是否安全,股价下行风险的判断。信心指数越高,反应投资者对当前股价稳定的预期越高。我们发现,至少短期看股价涨跌对投资者的信心影响并不大。这个道理可能是:当市场趋势形成时,投资者在判断市场未来波动时较少受股指高低影响,而当趋势分化时信心指数将急剧变动。我们看到2008年的4月、6月和8月信心指数的变动巨大,这正好对应的是经济数据的披露密集期和外围市场变动的高峰期,所以信心指数对事件更为敏感。
  投资者情绪千变万化,归结到底,我们认为存在两种情绪:一是对未来价格变动方向的预期;二是对当前股价是否稳定的预期,也即对股价波动的预期。对未来股票价格变动方向的预期可以分为看多和看空。
  我们为此设计了两种指数:一是牛市预期,即投资者看多市场,希望从中获利,我们用牛市指数来代表受调查的投资者中有牛市预期的比例;二是熊市预期,即投资者看空市场,我们用熊市指数来代表受调查的投资者中有熊市预期的比例。我们一共使用了内部有关联的9个指标近二十个观测值来对数据进行清理,有效地排除了受访者内部的逻辑不一致(见图1)。
  从下图我们可以得到基本结论:投资者对价格的变化方向明显受股票指数影响,即股指越低,投资者预测市场进一步下跌的比例就越大,而预测市场上升的比例就越低。这里面有一个非常明确的正反馈关系:市场下跌让投资者看淡后市,进而抛售股票,抛售股票的压力导致市场进一步下跌。这就是一般讲的“追涨杀跌”。
  为了进一步厘清这个问题,在我们的问卷中设计了投资者对持仓的看法,包括卖出、买入和持有三个选项。在本轮快速的下跌中,大部分投资者是如何看待自己持仓的呢?(见表3)
  


  结果多多少少有点背离我们上面的理论假设。从数据看,从2008年3月到10月,无论是机构投资者还是个人投资者,在股市快速下跌的过程中大家都倾向于保持自己的组合不变!坚决卖出自己股票的投资者平均只占22%,而个人投资者有30%的比例卖出股票。机构投资者有53%希望持有股票,这一比例在个人投资者那里是44%。
  上述结果与我们前面的分析并不矛盾。(1)表3生动地反映了行为金融学中的“拥有效应”,即投资者不喜欢卖出正在损失的股票,更倾向于持有它,从而承担价格下跌的风险,这种心理倾向直接导致了交易惰性。(2)机构的交易惰性大于散户。机构投资者更倾向于买入持有股票,对股市的短期风险相对漠视,而散户更多是快进快出。(3)熊市中少量的换手率就可以导致价格下降,因此图1和表3的结论并不矛盾。
  
  从调查数据考虑投资策略
  
  投资策略可以把调查数据作为群众心理因素纳入模型。一般自上而下的模型考虑宏观面、市场面和行业面。调查数据作为市场面一个最直接显示投资者偏好的证据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尤其是行情转换时作为反向指标的意义。我们结合基本面和调查数据给出如下判断:
  经济周期和市场周期都在快速下跌。经济周期见底可能是2009年中后期,市场周期一般会先于经济周期见底,目前来看尚难以判断市场已经是底部区域(这也可以从调查中大家对指数合理点位的判断而辅证)。
  经济滞涨或者通缩的前景尚难确认。经济增长率的下降确认无疑,现在的问题是对通货膨胀的判断。考虑到2008年很高的物价基数和商品市场的暴跌,2009年CPI同比下降似乎是一个确定的事情。但如果考虑到一旦全球市场救市完成,美元走低,金融机构缓解了流动性危机,增发的货币会重归商品市场和新兴市场,那么这个结论也就不是那么可靠了。我们认为关键是要看救市的一些技术细节,比如是股权救市还是发债救市,以及其中的一些操作性条款,因为这直接影响到金融机构的流动性。同时,股市和商品市场的巨幅下跌导致的财富消失也需要考虑,因为这会影响基金的募集和投向。
  中国的复杂性。首先中国的情况没有背离任何经济规律,只是由于政府对经济强有力的干预,会让市场自身的调整中途而止或者短暂变更方向。但政府也只能順势而为,他不能改变经济的方向,只能稍微熨平经济周期。由于长期的城乡二元结构和农民财产性收入的极低,让中国政府有相当的空间释放国内需求,不过那将是一个缓慢而渐进的过程。这些都给中国股市的前景带来了不确定性。试想,如果大城市近郊农村宅基地可流转,农民可拿到一笔不菲的转让金,政府提供适当的社会保险,消费能不启动起来吗?这对房地产行业又是如何呢?萎靡的钢铁行业是不是又获得新生?
  具体到资产配置。从现金、商品、股票和债券几个大品种看,目前还是应该以债券和现金为主。在中国,不考虑金融机构本身的流动性风险,大量现金是可以配置到货币基金的。对债券的配置最主要看降息预期和到期收益率的比较以及流动性溢价。
  (作者单位:北京色诺芬信息服务公司)
其他文献
编者按:全球化金融危机进一步凸显了银行业监管的重要性,本文概述了美国《社区再投资法案》(CRA),以期对中国银行业合规监管起到借鉴性作用。作者娜达·科贝丝(Nada Kobeissi)博士就职于纽约布鲁克维尔长岛大学管理系,感谢本刊特约编辑詹姆斯·巴茨(James R. Barth)博士的约稿和推荐。    银行是一国经济的核心,其排他性的货币创造权赋予银行在资源配置过程中一种特殊的影响。银行可以
期刊
发端于次贷问题的美国金融危机,正在演变成一场席卷全球的金融海啸,并有将世界经济拖入一场深度、长期大调整的趋势。改革开放三十年、日益融入全球经济的中国亦难独善其身,从年初的中小企业生存困境,到目前宏观经济增速的放缓,美国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的影响正在逐渐显现。由于国际化程度较低,中国银行业在此次美国金融危机中的直接损失不大,但间接影响不容小觑。特别是立足于地方经济、与中小企业联系最为紧密的城市商业银行
期刊
来到宽阔、美丽的内蒙古自治区,在素有“青城”美名的呼和浩特,我们见到了内蒙古自治区农村信用社联合社佟铁顺理事长。博学、睿智的佟铁顺理事长首先给我们讲了一个管理学理论:“一只木桶的盛水量,并不取决于最长的那块木板,而是取决于最短的那块木板。”沿着“木桶原理”和“短板效应”的脉络,我们开始书写这位草原金融家忠诚拓荒、弥补短板和告别贫困的精彩故事。    身份转型:收获了新的希望    佟铁顺理事长是放
期刊
2008'Top 10 Financial Figures  编者按:2008年,注定是全球金融发展史上不平凡的一年,至今余波未定的全球金融危机将永载史册。“时势造英雄”,在不平凡的历史事件和历史故事背后,注定要涌现出一批不平凡的银行家,为此本刊从这些不平凡的银行家中评选出最具代表性的十位作为“2008年中国十大金融人物”,展现他们的超凡智慧和经典之作。    陈 元:引领国开行实现商业化转型  
期刊
郑云波 译    编者按:正如切尔诺贝利核电站泄漏事故提醒世人核电站存在风险一样,1998年美国长期资本管理公司因巨额亏损被接管事件提醒人们风险管理模型(以下简称“模型”)也存在风险,这次的次贷危机则进一步提醒人们注意这一点。本文作者塞巴斯蒂安弗里茨(SEBASTIAN FRITZ)博士和罗斯科埃尔巴赫(JORG ERLEBACH)先生的《模型依赖困境》对此做了深入的阐述。塞巴斯蒂安弗里茨博士是德
期刊
对湖南省岳阳市农村地区金融发展情况的综合调查显示,近年来,农村的经济金融状况出现了一些可喜变化,金融意识、信用状况逐步改善,资金流出的局面有所缓解。但值得关注的是,资金缺乏、资金成本过高、财政支农效率低下等问题依然存在,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    近几年县域和农村金融得到较好发展    经济层面状况有所改善,农村金融发展的基础趋好。    受惠于国家一系列惠农政策,岳阳市农村近几年呈现良好的
期刊
随着国际金融危机演化,国内通货膨胀压力凸显,开办保值储蓄业务倡议又被提起。上世纪80年代末全国银行界广泛开展“合家欢”等超长期高息保值储蓄恰逢此时到期,引发了诸多的诉讼,公众和业界对银行如何支付客户储蓄存款利息争议异常激烈,司法审判上存在重大差异。正确分析并解决超长期保值储蓄问题,对保护广大储户合法权益,维护银行声誉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超长期保值储蓄的基本状况    50年代初期,银行
期刊
主持人语    2008年,堪称中国的宏观经济政策之年。这一年中国为保持经济稳定与增长而进行的宏观经济政策调整以及货币及财政政策工具的应用,必将写入史册。财政政策从“稳健”转为“积极”,货币政策从“从紧”转为“适度宽松”,在不足一年的时间里,中国宏观经济政策完成了巨大的转折。不论是一次性下调1.08个基准利率和2个存款准备金率,还是中央4万亿、地方累计逾10万亿的计划投资用以扩大内需,在30年来的
期刊
中国商业银行体制创新的历史脉络    中国商业银行体制创新的历史脉络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时期或阶段。1979~1993年是中国商业银行的诞生和成长期,在这个时期,与中国经济体制由计划向商品和市场转化相适应的现代商业银行体系基本形成;1994~2002年是中国商业银行的成熟期,在这个时期,商业银行与政策性银行体系实现了分离,不良贷款问题开始得到解决,政府控制银行和银行财政化经营机制开始扭转;2003年至
期刊
审慎性政策支持货币政策的重要性    目前人们已经形成广泛的共识:符合国际准则的金融基础施设,能够提供一个促进金融稳定的健全的体制。这些国際准则还包括指导健全、审慎的体制以及能够支持宏观经济政策尤其是货币政策的主要措施。但除此以外,可能确定进一步支持货币政策的审慎体制的特性吗?尤其是即便通货膨胀相对稳定且处于较低水平,在金融失衡加剧并且威胁宏观经济稳定这样的环境中,哪些特征是最有效的?  加强宏观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