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可·波罗与元代德化窑青白瓷

来源 :东方收藏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enmin999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古以来,中国白便一直赢得世人的赞同,它值得被我们所重视。从宋代起,它便闻名遐迩,其生产创造从未中断过,并且延续至今……它的一些器物被施予一层若隐若现的白釉,与胎体完美结合……正是它这一独有的气质,我们将其命名为中国白……这一透明的胎釉特点与神像瓷塑作品是如此相得益彰,让我们为之着迷。”
  上述这段话出自19世纪下半叶法国著名的中国陶瓷收藏家格兰迪·迪耶1894年编撰的《中国陶瓷》一书,他笔下的“中国白”正是来自福建地区的德化白瓷。
  西方人認识瓷器,首先是从远涉中国的威尼斯商人——马可·波罗那部奇妙的回忆录《马可·波罗游记》开始。《马可·波罗游记》于1298年问世,再现了东方的强大、繁荣和财富,较为详尽地记载了中国瓷器最基本的制作方法。
  《马可·波罗游记》一书记述了当时德化窑生产瓷器的情况:“刺桐城(泉州)附近有一别城,名称迪云州(Tiungug,即德化),制造碗及瓷器,既多且美。除此港外,他港皆不制此物,购价甚贱”,作者盛赞德化“瓷市甚多”“制作精美”“购价甚贱”。面对琳琅满目的德化瓷器,马可·波罗爱不释手,并将德化瓷器带回意大利。时至今日,威尼斯的圣马可大教堂还珍藏着他带回的诸如青白釉四系罐等德化瓷器。由于德化瓷是马可·波罗最早介绍并带回欧洲,故又名“马可波罗瓷”。
  1275年,马可·波罗来到中国,他一路行走,走遍了大半个中国。1292年,马可·波罗等六百余人护送蒙古公主阔阔真到波斯(今伊朗),来到了福建泉州,分乘十四艘帆船,由刺桐港(今泉州港)扬帆启航。他在泉州逗留期间来到德化县。马可·波罗在书中这样记载道,从福州出发,经过四五天的路程,“抵达宏伟秀丽的刺桐城(Zai-tun,今泉州),在晋江支流的地方屹立着廷基城[冯承钧则译作‘迪云州’(Tiunguy),即现在的德化]。”他还说:“这里除了制造瓷杯或瓷碗碟,别无其他值得注意的地方。这种瓷器的制作工艺如下:他们从地下挖取一种泥土,将它垒成一个大堆,任凭风吹、雨打、日晒,从不翻动,历时三四十年。泥土经过这种处理,质地变得更加纯化精炼,适合制造上述的各种器皿。然后抹上认为颜色合宜的釉,再将瓷器放入窑内或炉里烧制而成。因此,人们挖泥堆土,目的是替自己的儿孙贮备制造瓷器的材料而已。大量的瓷器在城中出售,一个威尼斯银币能买到八个瓷杯。”
  马可·波罗的记载给我们提供了元代德化瓷业生产的轮廓:一是生产规模大,“瓷市甚多”;二是瓷质精美;三是价格便宜,很受国外的欢迎。其游记中所述的当时瓷器的生产方法和炼泥的经过,与成书于明崇祯丁丑年(1637)的《天工开物》介绍陶瓷烧造工序不谋而合。《天工开物》被誉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在《陶埏》篇中详细介绍了烧造瓷器要经过取土、制坯、上釉、装窑等四道工序。
其他文献
摘要:中西方文物修复因认知、技术、目的、文化渊源等多方面的因素,形成了不同的理念和方法。与其他类别的文物修复一样,中西陶瓷类文物修复在不同时期遵循着不同的修复原则。陶瓷类文物质地脆弱,其器型、纹饰、色彩等中外有较大差别,在修复使用手段及追求的效果等方面也有较多的差异,但应在继承传统基础上遵循国际通行的基本原则。  关键词:中西方;修复理念;陶瓷;修复技法;基本原则  中西文物修复因认知、技术、目的
期刊
摘要:在楷书开始走向造型奇谲、风格多变、意象雄强的时候,北朝时期的山东摩崖刻经成为了魏碑大军中的一朵奇葩。它以圆浑融转的隶书为主,杂糅以楷、篆,成为了风格迥异的刻经体。它是政治下僧人们在精神上的支柱,是紧握在手中的宗教信仰,有一股强大的力量,将宗教与艺术紧紧地绑在一起,形成了浑然天成、大气磅礴的书法艺术。在北朝高压的“废佛”政策下,僧人们为寻求传教护法之道所开辟出的新书风,不仅为中国书法添上了浓墨
期刊
摘要:文物保护工作不可一蹴而就,它是一项长期化、系统化的工程,要落实在文物管理的方方面面之中。特别是博物馆的文物陈列管理工作,更需要基于文化保护理念,注重文物的科学陈列和高效保护。本文对博物馆文物陈列方案和加强文物保护意识的要求加以详细分析和阐述,希望借此有效地提升文物保护水平,继而促进博物馆未来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博物馆;文物陈列;文物保护;意识;分析;研究  文物的保护管理和科学研究工作
期刊
摘要:当代坦培拉山水创作可以从西方文艺复兴时期和中国的宋代等当中汲取营养。素材准备阶段以国内名山大川为主,各个景点山峰或方或圆,形态各异,疏密各有不同。这些形态都可以与单色素描形体塑造相结合,与宋代古画和文艺复兴绘画中的山石相结合。植物的选择方面,一般以松树、梅兰竹菊等为主,较为细碎的树容易过于体现中国画意境,而不容易承載更多元的感受。以宋代绘画的棕色素描为主,可以适度搭配蓝紫色远山绿水黄天等元素
期刊
1996年10月,在青州博物馆南侧建筑工地上,发现一处佛造像的大型窖藏,出土了大批佛教造像。发掘地表面积约六十平方米,深度可达三米半左右。最早造像纪年为北魏永安二年(529)。其中的北齐“薄衣贴体”式造像,风格独特,被学术界称为“青州样式”。这次考古被评为“1996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中国二十世纪100项考古大发现”,备受学术界关注,也引起了国内外学者极大的研究兴趣。本文基于前人的考古发掘资料
期刊
摘要:本文针对新疆和布克赛尔县档案馆藏的6件锁子甲,遵循文物保护修复的“最小干预”原则,借鉴相关铁器及锁子甲的保护修复经验,对锁子甲的锈蚀病害,通过机械和化学方法进行清理后,用微晶石蜡和松节油的混合物进行封护。  关键词:铁器;锁子甲;保护修复  锁子甲是一种古代战甲,又有“锁甲”“连环甲”“环锁铠”等名,《正字通·金部》言其基本结构为“五环相互”,由金属小环密密套扣互联,并依人体形状连缀如衣形的
期刊
摘要:现代艺术设计进入多元化时期,新材料和新工艺的出现,让设计师们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人们对设计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设计作品的评价标准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一件设计作品的好与不好,在于其功能性和外在的表现形式。优秀的设计,不仅仅是能够为人们提供有用的物品,也被注入了更多的文化内涵。如今,设计领域开始探索民族化和个性化的语言。因此,本文将从苗族图案的角度分析民族文化的形式语言在当代设计中的应用,以此探
期刊
摘要:沙特尔大教堂作为法国哥特式教堂的代表,现存数量巨大、制作精美的各种彩色玻璃花窗。本文以沙特尔大教堂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教堂中耶西树形象、圣母形象和赞助人形象的彩色玻璃花窗深入讨论,分析沙特尔大教堂彩色玻璃窗题材背后的含义。  关键词:中世纪;哥特式教堂;彩绘玻璃  沙特尔大教堂及玻璃工艺  1.1 沙特尔大教堂  沙特尔大教堂是基督教世界重要教堂之一,是第一座完全成熟的法国哥特式主教座堂。沙特
期刊
2007年12月27日,作為迄今为止世界上发现的年代最早、船体最大、保存最完整的中国南宋时期远洋贸易商船“南海一号”正式出水。随着相关考古发掘工作的不断深入,这艘始发港很可能就是福建泉州的远洋贸易商船逐渐露出了真容,其所装载的瓷器主要汇集了来自当时四个著名窑口的产品——福建德化窑的青白瓷、磁灶窑的瓷器,以及江西景德镇的影青瓷和浙江龙泉的青瓷。  如果按照个体数量计算,目前出水的“南海一号”瓷器中,
期刊
摘要:“擦擦”,即脱模泥塑小佛像、小佛塔,它是佛陀思想视觉化表现形式的中心内容,是藏民们实现精神寄托的物质载体。作为雪域高原地域文化独特的艺术珍品,为藏传佛教艺术的典型代表之一,是中国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世界人文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关键词:藏传佛教;擦擦;泥塑  “擦擦”,指的是一种小型的泥塔或泥佛像,源于印度,在吐蕃王朝时期之前传入西藏地区。据学者统计已出土的擦擦,其大者不过盈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