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从革命时期到新中国建设,中国共产党的文化领导权得到了一定的巩固与发展,但由于国际国内错综复杂因素的冲击,其领导权也面临着一定的冲击与挑战。正确把握国情,站在文化领导权角度进行反思,构建新的话语权,对新时期领导权的引领与控制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文化领导权 新领导权 反思 话语权
经济全球化和西方发达国家的文化渗透,催生了民众的价值观裂变,这使中国共产党在新领导权构建方面面临着诸多挑战。葛兰西的领导权概念提供了一个考察和认知的角度。基于文化领导权角度审视当前中国共产党文化领导权构建现状,提出引领控制新领导权的途径,这对中国共产党新领导权的引领与控制十分必要。
领导权理论概述
葛兰西:文化领导权。意大利马克思主义批评家葛兰西的领导权理论,最初受列宁政治领导权理论影响较深,在其著作中,起初领导权有广义与狭义的区分。广义的领导权涵盖了政治领导权与文化领导权,而狭义的则仅指文化领导权。多数情况下,葛兰西用的领导权概念均为狭义上的文化领导权。“对葛兰西而言,霸权(领导权)不再被构想为对预先构成的主体所施加的纯粹的政治领导,而是构想为‘政治的、智识的和道德的领导’。正是通过这一领导形式新的政治主体被创造出来。这些主体将表达民族——大众的集体意志。这种集体意志产生了工人阶级对一系列相应于那些严格讲来并非是阶级矛盾的各种矛盾而生出的民主的大众的要求进行的接合之中。”①在葛兰西看来,文化领导权的实质,便是通过非暴力的手段塑造社会各界的“普遍共识”,赢得民众对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马克思主义的研究者戴维·麦史莱伦曾指出:“在严肃地分析资产阶级如何得以通过赞成而不是强制来永久地维持它的统治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中,葛兰西有着首创者的功绩。”②
拉克劳、墨菲:“新领导权”。拉克劳、墨菲的“新领导权”理论,是文化领导权的延续与超越。他们在著作中曾明确提出:“只有葛兰西—其在墨索里尼的监狱中的著述—这个孤立的例子,能被用来作为一个新的出发点,他的著述中包含的阵地战、历史集团、集体意志、领导权、知识分子和道德领导这些新概念,是我们在《领导权与社会主义的策略》中进行思考的出发点。”③因此,他们被称为“新葛兰西主义”,“新领导权”即话语领导权。拉克劳、墨菲的新领导权理论主要体现了如下内容:它解构了传统的马克思主义的阶级主体理论,认为话语链接了领导权,建构了现实的生活世界。同时,话语具有本体论的内涵,政治问题是话语领导权的根本问题,而新领导权是具有特殊性的普遍主义形式。熟悉了解文化领导权与新领导权理论,从文化领导权角度出发,对当代中国现状进行审视与反思,是当前中国共产党新领导权的建构的时代要求与现实需要。
中国共产党文化领导权建设的现状
新民主主义革命以来,总体上来说,中国共产党文化领导权得到了不断巩固和发展,但也应看到,由于国际国内错综复杂因素的冲击,党原有的意识形态话语对民众的吸引力在下降,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受到质疑。一个政党的领导权,不仅体现在经济、政治和军事方面,还包括以意识形态为核心的文化领导权。共产党能否继续成功执政以及社会主义事业能否最终取得胜利,在一定意义上,“问题‘只’在于无产阶级及其先锋队的文化力量”④。因此,清醒地认识当前我国共产党文化领导权建设的现状,对中国和谐社会的构建意义至关重要。
较为可取的成就经验。不可否认,中国共产党在文化领导权建设方面,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国情相结合进行理论创新的同时,努力使马克思主义进行大众化传播,以加强民众对马克思主义广泛的精神“认同”,并取得了一定成就。具体总结如下:
一是顺应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引导价值观与时代特点相结合,同时坚守核心理念不动摇。全球化的经济浪潮,致使人们的价值体系与观念受到严重冲击。解决社会主要矛盾时,中国共产党注重与时代发展相结合,以开放性的姿态包容更多人群的思想,使得主流价值观更具说服力和感染力,赢得了社会公众的普遍欢迎。同时,始终坚守四项基本原则,维护了政党领导权的稳定性,顺利地展开了社会主义建设。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为其根本利益而奋斗,这使得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理念获得了较为广泛的民众基础。二是重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国情的结合。中国共产党在其发展中始终坚持将马克思主义的核心价值理念与中国的实际国情相结合,提炼出了 “共同富裕”、“小康社会”、“和谐社会”、“以人为本”等核心理念,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方法论与中国传统的思维方式相结合,建立起富有中国特色的、具有民众基础的文化价值体系,解决当前社会主义存在的各种矛盾与问题。
当前面临的挑战与存在的问题。由于社会发展形势的不断转变与多种因素的冲击,当前中国共产党的文化领导权建设面临着诸多挑战与问题,新的话语体系有待构建。具体总结如下:首先,主流意识形态与舆论控制能力受到冲击。部分党员干部无法在工作中践行马克思主义,导致民众对马克思主义出现认同危机。同时,一些敷衍枯燥的宣传方式,严重影响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的吸引力。民众与社会舆论甚至开始质疑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与当前中国的发展道路。这些亟需我们高度重视,并要求我们的主流价值观必须具备更加强大的包容性、引导性。其次,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文化渗透严重影响了对中国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度。市场经济的一切以利益为目的的特点冲击着马克思主义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社会阶层的分化导致弱势群体对马克思主义精神出现“认同”危机。另外,文化多元化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主导信仰带来冲击。当前我们正处在一个缺乏信仰的时代。
构建文化领导权的当代意义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提出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根本原则,为中国共产党文化领导权建设指明了方向,对革命的最终成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后,共产党在全国范围内形成了一种马克思主义热潮,同时,开展了非马克思主义的批判工作,一定程度上将马克思主义落到了实处。但1957年之后,随意肢解马克思主义使得中国共产党的文化领导权建设出现方向性的错误,开始步入低潮。而在改革开放时期,邓小平创新文化领导权建设,根据当时中国具体国情,结合社会主义的精神文明建设与文化领导权建设,指出要通过精神文明建设达到中国共产党文化领导权建设的目的。而在苏联解体、东欧剧变之后,以江泽民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创造性地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巩固了马克思主义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领域的领导地位。这些无疑说明,文化领导权的构建对中国共产党获得并巩固政权以及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当今社会,在全球化浪潮影响下,大众文化呈现出多元化特点,市场经济的趋利性使民众价值观出现扭曲状况,西方发达国家的文化渗透同样冲击着我国的主流价值体系,因此,构建文化领导权在当代依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构建文化领导权有利于引导主流价值观,构建和谐社会。当前,我国正处于改革开放的关键时期,国内外众多因素的综合作用使得中国的社会发展出现众多矛盾。马克思曾经指出,阶级斗争在一定时期和一定领域内是长期存在的,是可能发生激化的。可以发现,当前中国的阶级斗争依然存在并呈现出一些新特点,它主要集中表现在思想文化领域内。比如,众多邪教组织、藏独分子、新疆恐怖袭击、美日政治军事的干扰等,纷纷向社会主义发起进攻。不但运用暴力手段,还企图争夺文化领导权。中国作为社会主义国家,必须牢牢掌握文化领导权,这是历史的经验和教训。因此,针对这些现象,我们应看到它背后的本质东西,绝不可漠视,一定要坚持运用马克思主义来指导我们的思想与行为。
构建文化领导权有利于中国在国际关系中掌握主动优势。在葛兰西的文化领导权概念中,可以发现它体现着的实际是社会力量。但社会力量是突破民族、地区、国家的概念的,它并不以这些标准为界限,因此社会力量的运作是可以将世界秩序看作一个整体的。在葛兰西看来,国家与市民生活是共同构成领导权的一个整体,它们影响着社会秩序。考克斯指出,“领导权来自于主导国家的主导阶级,以致它们的所想、所做获得了其他国家的默许。”
由于全球化经济的影响,中国与世界的联系越来越密切,良好的国际关系有利于中国政治、经济的发展,但中国的高速发展引来西方国家的恐慌与质疑,“中国威胁论”甚嚣尘上,严重影响了中国的国际形象。这种源于传统的权力观的看法认为,新兴国家因为自身的迅速发展壮大而必会不满足于现有状况,它们将通过对现有大国进行攻击来取得世界霸权。同时,资本主义国家将其文化价值理念构建成一种教条式的标准,在世界范围内进行着文化霸权的争夺与巩固,并对社会主义国家实行着文化渗透。这些现象均表明,我国在国际文化领导权方面的被动地位。面对长期由西方发达国家主导的国际秩序,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只有掌握了文化领导权,才能在外交中占据主导地位,真正实现和平发展与民族的伟大复兴。
引领控制领导权的途径
只有具备包容性与引导性的能够将人民、政党、国家三者利益有机结合的价值理念,才能够赢得广大民众的认同。拥有深厚的群众基础,文化才具有真正的凝聚力,文化领导权也才能得到真正的掌握。必须始终坚守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阵地。
意识形态的领导权是文化领导权的核心。社会主义与资产阶级之间思想体系的争夺,意识形态领导权的斗争是长期存在的,而且“问题只能是这样:或者是资产阶级的思想体系,或者是社会主义的思想体系。这里中间的东西是没有的(因为人类没有创造过任何‘第三种’思想体系,而且在为阶级矛盾所分裂的社会中,任何时候也不可能有非阶级的或超阶级的思想体系)。因此,对社会主义思想体系的任何轻视和任何脱离,都意味着资产阶级思想体系的加强”;同时,又因为“资· 产阶级思想体系的渊源比社会主义思想体系久远得多,它经过了更加全面的加工,它拥有的传播工具也多得不能相比。所以某一个国家中的社会主义运动愈年轻,也就应当愈积极地同一切巩固非社会主义思想体系的企图作斗争”⑤。因此,以马克思主义来坚守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阵地是中国共产党必须始终要坚持的,同时,面对消解主流意识形态、非意识形态化、意识形态多元化、淡化意识形态等等错误论调,共产党同样也应保持警觉。
批判性地整合社会思潮,将马克思主义理论内涵与时代发展相结合,引领控制社会主流意识形态。全球化经济浪潮下,人们的价值观念出现裂变,大众文化呈现出的多元化特点,西方发达国家的文化渗透等,这些均应引起我们的重视。因此,审视当前已存的以及外来的思想意识是十分必要的。应在审视中吸收其精华所在,与我们当前的价值体系进行整合,还应对落后的、不利于生产力发展及先进文化建设的思想意识予以坚决的批判与摒弃。充分发挥知识分子的作用,创造宽松的研究环境,重视实践与理论结合。同时,应鼓励民众的创造,尊重实践、尊重人民群众创造精神。在此基础上,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与方法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与国际发展形势,及时总结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的经验,围绕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党的建设、发展等问题,进行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概括践行,在实践中丰富理论,增强其说服力、感染力,以此来不断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社会主义建设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与保障。共产党还应致力于研究解决当前民众较为关心的社会民生热点,维护人民的根本利益,以适应时代需求的价值体系引导社会主流价值观。
应重视执政者自身的建设,变革意识形态宣传方式,重视大众传媒的舆论导向。在马克思、恩格斯的理论中,曾深刻揭示了意识形态与阶级利益诉求的内在统一性。因此,中国共产党作为代表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的工人阶级政党,必须在不断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重视主观世界的改造。这首先要求共产党必须重视其自身建设,应加大对广大党员、领导干部的理论武装和思想道德教育的力度,同时,还应积极推进各项制度改革,将社会主流价值体系的构建融入社会主义建设中。这其中的众多环节在新时期下,涉及到社会主义文化领导权得以实现的重要物质载体,即大众传媒。新时期网络技术的发展促进了信息传播的便捷,因此共产党若想实现“文化领导权”的巩固与发展,大众传媒的正确的舆论导向是不可或缺甚至居功至伟的。执政党应在注重自身建设的同时,重视大众传媒的作用,以此来重塑共产党在民众中的威信,构建新的话语,增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说服力与感染力。
关注民众需求,引导其对科学马克思主义观的认识,提高民众对意识形态的认同。民众的态度,是决定意识形态最终能否实现的关键因素。新时期,中国共产党若想加强新领导权引领与控制,就必须正确地处理长远利益与眼前利益的关系,保持意识形态与民众利益需求之间的动态平衡。当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大众化是当前中国共产党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点。我们应坚持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态度和方法来认识和对待马克思主义,科学地去理解和把握马克思主义的价值、主旨和灵魂,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原则运用在促进马克思主义的丰富和发展的实践历程中。我们应该明确,始终树立坚持科学的马克思主义,对于实现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具体国情相结合,与时代发展特点相结合,实现马克思主义被广大民众的认同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同时,这也是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吸引力和凝聚力、捍卫和巩固中国共产党文化领导权的时代要求。
【作者单位:烟台大学人文学院;本文系山东省软科学研究计划一般项目“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创新环境研究:建设和谐社会的民生视角”的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12RKB01023】
【注释】
①[英]拉克劳·墨菲:“社会主义战略,下一步在哪儿?”,《后马克思主义》,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7年,第58页。
②[英]戴维·麦克莱伦:《马克思以后的马克思主义》, 余其铨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年,第252页。
③[英]拉克劳:《我们时代革命的新反思》,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73页。
④《列宁全集》(第4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63页。
⑤《列宁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326~328页。
责编/陈楠
【关键词】文化领导权 新领导权 反思 话语权
经济全球化和西方发达国家的文化渗透,催生了民众的价值观裂变,这使中国共产党在新领导权构建方面面临着诸多挑战。葛兰西的领导权概念提供了一个考察和认知的角度。基于文化领导权角度审视当前中国共产党文化领导权构建现状,提出引领控制新领导权的途径,这对中国共产党新领导权的引领与控制十分必要。
领导权理论概述
葛兰西:文化领导权。意大利马克思主义批评家葛兰西的领导权理论,最初受列宁政治领导权理论影响较深,在其著作中,起初领导权有广义与狭义的区分。广义的领导权涵盖了政治领导权与文化领导权,而狭义的则仅指文化领导权。多数情况下,葛兰西用的领导权概念均为狭义上的文化领导权。“对葛兰西而言,霸权(领导权)不再被构想为对预先构成的主体所施加的纯粹的政治领导,而是构想为‘政治的、智识的和道德的领导’。正是通过这一领导形式新的政治主体被创造出来。这些主体将表达民族——大众的集体意志。这种集体意志产生了工人阶级对一系列相应于那些严格讲来并非是阶级矛盾的各种矛盾而生出的民主的大众的要求进行的接合之中。”①在葛兰西看来,文化领导权的实质,便是通过非暴力的手段塑造社会各界的“普遍共识”,赢得民众对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马克思主义的研究者戴维·麦史莱伦曾指出:“在严肃地分析资产阶级如何得以通过赞成而不是强制来永久地维持它的统治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中,葛兰西有着首创者的功绩。”②
拉克劳、墨菲:“新领导权”。拉克劳、墨菲的“新领导权”理论,是文化领导权的延续与超越。他们在著作中曾明确提出:“只有葛兰西—其在墨索里尼的监狱中的著述—这个孤立的例子,能被用来作为一个新的出发点,他的著述中包含的阵地战、历史集团、集体意志、领导权、知识分子和道德领导这些新概念,是我们在《领导权与社会主义的策略》中进行思考的出发点。”③因此,他们被称为“新葛兰西主义”,“新领导权”即话语领导权。拉克劳、墨菲的新领导权理论主要体现了如下内容:它解构了传统的马克思主义的阶级主体理论,认为话语链接了领导权,建构了现实的生活世界。同时,话语具有本体论的内涵,政治问题是话语领导权的根本问题,而新领导权是具有特殊性的普遍主义形式。熟悉了解文化领导权与新领导权理论,从文化领导权角度出发,对当代中国现状进行审视与反思,是当前中国共产党新领导权的建构的时代要求与现实需要。
中国共产党文化领导权建设的现状
新民主主义革命以来,总体上来说,中国共产党文化领导权得到了不断巩固和发展,但也应看到,由于国际国内错综复杂因素的冲击,党原有的意识形态话语对民众的吸引力在下降,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受到质疑。一个政党的领导权,不仅体现在经济、政治和军事方面,还包括以意识形态为核心的文化领导权。共产党能否继续成功执政以及社会主义事业能否最终取得胜利,在一定意义上,“问题‘只’在于无产阶级及其先锋队的文化力量”④。因此,清醒地认识当前我国共产党文化领导权建设的现状,对中国和谐社会的构建意义至关重要。
较为可取的成就经验。不可否认,中国共产党在文化领导权建设方面,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国情相结合进行理论创新的同时,努力使马克思主义进行大众化传播,以加强民众对马克思主义广泛的精神“认同”,并取得了一定成就。具体总结如下:
一是顺应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引导价值观与时代特点相结合,同时坚守核心理念不动摇。全球化的经济浪潮,致使人们的价值体系与观念受到严重冲击。解决社会主要矛盾时,中国共产党注重与时代发展相结合,以开放性的姿态包容更多人群的思想,使得主流价值观更具说服力和感染力,赢得了社会公众的普遍欢迎。同时,始终坚守四项基本原则,维护了政党领导权的稳定性,顺利地展开了社会主义建设。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为其根本利益而奋斗,这使得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理念获得了较为广泛的民众基础。二是重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国情的结合。中国共产党在其发展中始终坚持将马克思主义的核心价值理念与中国的实际国情相结合,提炼出了 “共同富裕”、“小康社会”、“和谐社会”、“以人为本”等核心理念,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方法论与中国传统的思维方式相结合,建立起富有中国特色的、具有民众基础的文化价值体系,解决当前社会主义存在的各种矛盾与问题。
当前面临的挑战与存在的问题。由于社会发展形势的不断转变与多种因素的冲击,当前中国共产党的文化领导权建设面临着诸多挑战与问题,新的话语体系有待构建。具体总结如下:首先,主流意识形态与舆论控制能力受到冲击。部分党员干部无法在工作中践行马克思主义,导致民众对马克思主义出现认同危机。同时,一些敷衍枯燥的宣传方式,严重影响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的吸引力。民众与社会舆论甚至开始质疑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与当前中国的发展道路。这些亟需我们高度重视,并要求我们的主流价值观必须具备更加强大的包容性、引导性。其次,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文化渗透严重影响了对中国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度。市场经济的一切以利益为目的的特点冲击着马克思主义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社会阶层的分化导致弱势群体对马克思主义精神出现“认同”危机。另外,文化多元化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主导信仰带来冲击。当前我们正处在一个缺乏信仰的时代。
构建文化领导权的当代意义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提出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根本原则,为中国共产党文化领导权建设指明了方向,对革命的最终成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后,共产党在全国范围内形成了一种马克思主义热潮,同时,开展了非马克思主义的批判工作,一定程度上将马克思主义落到了实处。但1957年之后,随意肢解马克思主义使得中国共产党的文化领导权建设出现方向性的错误,开始步入低潮。而在改革开放时期,邓小平创新文化领导权建设,根据当时中国具体国情,结合社会主义的精神文明建设与文化领导权建设,指出要通过精神文明建设达到中国共产党文化领导权建设的目的。而在苏联解体、东欧剧变之后,以江泽民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创造性地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巩固了马克思主义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领域的领导地位。这些无疑说明,文化领导权的构建对中国共产党获得并巩固政权以及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当今社会,在全球化浪潮影响下,大众文化呈现出多元化特点,市场经济的趋利性使民众价值观出现扭曲状况,西方发达国家的文化渗透同样冲击着我国的主流价值体系,因此,构建文化领导权在当代依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构建文化领导权有利于引导主流价值观,构建和谐社会。当前,我国正处于改革开放的关键时期,国内外众多因素的综合作用使得中国的社会发展出现众多矛盾。马克思曾经指出,阶级斗争在一定时期和一定领域内是长期存在的,是可能发生激化的。可以发现,当前中国的阶级斗争依然存在并呈现出一些新特点,它主要集中表现在思想文化领域内。比如,众多邪教组织、藏独分子、新疆恐怖袭击、美日政治军事的干扰等,纷纷向社会主义发起进攻。不但运用暴力手段,还企图争夺文化领导权。中国作为社会主义国家,必须牢牢掌握文化领导权,这是历史的经验和教训。因此,针对这些现象,我们应看到它背后的本质东西,绝不可漠视,一定要坚持运用马克思主义来指导我们的思想与行为。
构建文化领导权有利于中国在国际关系中掌握主动优势。在葛兰西的文化领导权概念中,可以发现它体现着的实际是社会力量。但社会力量是突破民族、地区、国家的概念的,它并不以这些标准为界限,因此社会力量的运作是可以将世界秩序看作一个整体的。在葛兰西看来,国家与市民生活是共同构成领导权的一个整体,它们影响着社会秩序。考克斯指出,“领导权来自于主导国家的主导阶级,以致它们的所想、所做获得了其他国家的默许。”
由于全球化经济的影响,中国与世界的联系越来越密切,良好的国际关系有利于中国政治、经济的发展,但中国的高速发展引来西方国家的恐慌与质疑,“中国威胁论”甚嚣尘上,严重影响了中国的国际形象。这种源于传统的权力观的看法认为,新兴国家因为自身的迅速发展壮大而必会不满足于现有状况,它们将通过对现有大国进行攻击来取得世界霸权。同时,资本主义国家将其文化价值理念构建成一种教条式的标准,在世界范围内进行着文化霸权的争夺与巩固,并对社会主义国家实行着文化渗透。这些现象均表明,我国在国际文化领导权方面的被动地位。面对长期由西方发达国家主导的国际秩序,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只有掌握了文化领导权,才能在外交中占据主导地位,真正实现和平发展与民族的伟大复兴。
引领控制领导权的途径
只有具备包容性与引导性的能够将人民、政党、国家三者利益有机结合的价值理念,才能够赢得广大民众的认同。拥有深厚的群众基础,文化才具有真正的凝聚力,文化领导权也才能得到真正的掌握。必须始终坚守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阵地。
意识形态的领导权是文化领导权的核心。社会主义与资产阶级之间思想体系的争夺,意识形态领导权的斗争是长期存在的,而且“问题只能是这样:或者是资产阶级的思想体系,或者是社会主义的思想体系。这里中间的东西是没有的(因为人类没有创造过任何‘第三种’思想体系,而且在为阶级矛盾所分裂的社会中,任何时候也不可能有非阶级的或超阶级的思想体系)。因此,对社会主义思想体系的任何轻视和任何脱离,都意味着资产阶级思想体系的加强”;同时,又因为“资· 产阶级思想体系的渊源比社会主义思想体系久远得多,它经过了更加全面的加工,它拥有的传播工具也多得不能相比。所以某一个国家中的社会主义运动愈年轻,也就应当愈积极地同一切巩固非社会主义思想体系的企图作斗争”⑤。因此,以马克思主义来坚守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阵地是中国共产党必须始终要坚持的,同时,面对消解主流意识形态、非意识形态化、意识形态多元化、淡化意识形态等等错误论调,共产党同样也应保持警觉。
批判性地整合社会思潮,将马克思主义理论内涵与时代发展相结合,引领控制社会主流意识形态。全球化经济浪潮下,人们的价值观念出现裂变,大众文化呈现出的多元化特点,西方发达国家的文化渗透等,这些均应引起我们的重视。因此,审视当前已存的以及外来的思想意识是十分必要的。应在审视中吸收其精华所在,与我们当前的价值体系进行整合,还应对落后的、不利于生产力发展及先进文化建设的思想意识予以坚决的批判与摒弃。充分发挥知识分子的作用,创造宽松的研究环境,重视实践与理论结合。同时,应鼓励民众的创造,尊重实践、尊重人民群众创造精神。在此基础上,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与方法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与国际发展形势,及时总结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的经验,围绕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党的建设、发展等问题,进行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概括践行,在实践中丰富理论,增强其说服力、感染力,以此来不断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社会主义建设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与保障。共产党还应致力于研究解决当前民众较为关心的社会民生热点,维护人民的根本利益,以适应时代需求的价值体系引导社会主流价值观。
应重视执政者自身的建设,变革意识形态宣传方式,重视大众传媒的舆论导向。在马克思、恩格斯的理论中,曾深刻揭示了意识形态与阶级利益诉求的内在统一性。因此,中国共产党作为代表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的工人阶级政党,必须在不断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重视主观世界的改造。这首先要求共产党必须重视其自身建设,应加大对广大党员、领导干部的理论武装和思想道德教育的力度,同时,还应积极推进各项制度改革,将社会主流价值体系的构建融入社会主义建设中。这其中的众多环节在新时期下,涉及到社会主义文化领导权得以实现的重要物质载体,即大众传媒。新时期网络技术的发展促进了信息传播的便捷,因此共产党若想实现“文化领导权”的巩固与发展,大众传媒的正确的舆论导向是不可或缺甚至居功至伟的。执政党应在注重自身建设的同时,重视大众传媒的作用,以此来重塑共产党在民众中的威信,构建新的话语,增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说服力与感染力。
关注民众需求,引导其对科学马克思主义观的认识,提高民众对意识形态的认同。民众的态度,是决定意识形态最终能否实现的关键因素。新时期,中国共产党若想加强新领导权引领与控制,就必须正确地处理长远利益与眼前利益的关系,保持意识形态与民众利益需求之间的动态平衡。当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大众化是当前中国共产党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点。我们应坚持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态度和方法来认识和对待马克思主义,科学地去理解和把握马克思主义的价值、主旨和灵魂,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原则运用在促进马克思主义的丰富和发展的实践历程中。我们应该明确,始终树立坚持科学的马克思主义,对于实现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具体国情相结合,与时代发展特点相结合,实现马克思主义被广大民众的认同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同时,这也是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吸引力和凝聚力、捍卫和巩固中国共产党文化领导权的时代要求。
【作者单位:烟台大学人文学院;本文系山东省软科学研究计划一般项目“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创新环境研究:建设和谐社会的民生视角”的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12RKB01023】
【注释】
①[英]拉克劳·墨菲:“社会主义战略,下一步在哪儿?”,《后马克思主义》,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7年,第58页。
②[英]戴维·麦克莱伦:《马克思以后的马克思主义》, 余其铨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年,第252页。
③[英]拉克劳:《我们时代革命的新反思》,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73页。
④《列宁全集》(第4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63页。
⑤《列宁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326~328页。
责编/陈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