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青少年学生是公民道德教育的重点人群,学校是对青少年学生进行系统道德教育的主要阵地。在学校全面加强公民道德教育中,思想品德课起着特殊的重要作用。因而,如何充分发挥思想品德课的道德教育功能,就成为政治教师热切关注的一项重要课题。
一、思想品德课在德育工作中的功能
思想品德课是学校德育的重要途径。所谓“重要途径”,既不是唯一途径,也不是一般途径。而是占有重要地位。众所皆知,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是学校素质教育目标的有机构成部分。削弱德育就不能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实现德育目标多途径、多渠道,除思想品德课教学外,还有班主任工作和各学科教学等等。这些基本渠道既相互联系又有区别,彼此相互促进密切配合,共同为实现德育目标服务。但是,必须看到思想品德课在诸渠道中处于特殊地位和起着其他途径所不能取代的独特作用。思想品德课以课堂教学为基本形式,遵照自身的教学大纲,以比较系统的道德观点、道德观念,直接地向学生进行共产主义思想品德教育;每一个道德观点、道德观念的教育都是一场“阵地战”、“攻坚战”,像钉子入木那样,牢牢地在学生头脑中扎根,并引导学生相应地转化为良好的行为习惯。班主任、政教处等着重及时抓住学生现实思想和行为进行教育,灵活性强但欠系统。各学科教学虽含有思想品德教育因素,但仅从本学科特点出发,适当地联系学生思想实际,没有像思想品德课那么直接、系统。可见,思想品德课的特殊地位、重要途径不是人们主观的臆造,而是有着不容否认的客观依据。
二、发挥思想品德课德育功能的策略
1.课内抓渗透点,强化道德教育
课堂教学要把学科知识学习与道德素质的培养结合起来,相互渗透、相互贯通、融为一体。为此,我们要认真钻研教材,深度发掘教材,才能准确抓住育人渗透点;在教学中,必须紧密联系实际,密切结合国际国内的最新情况,结合当地政治、经济、文化等的实际情况进行分析,如像国内外的主要事件、国家的最新政策、建设成就、当地重要新闻事件等,都要结合道德教育在相关的教学内容中进行补充。做到有的放矢,重点施教,进而提高学科教学的德育功能。因为在日常生活和其他读物中,蕴含着丰富的德育资源。如人类历史积淀的各种优秀深厚的传统文化:“愚公移山,精卫填海”的坚忍不拔;“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的律己观念;“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忧患意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精神;“自强不息”的创业精神;“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的正义感……这些具有东方特色的人文教育,我们必须继承和发扬。另外,还有一些具有时代精神的内容,如法制教育、平等观念、环境保护、竞争教育等。这其中无不渗透着民主平等、集体合作、团队精神、道德规则,以及人与人融洽相处的准则。“要把遵守道德规范从一种美德变成必需。”因此,要充分发挥思想品德课道德教育的导向作用,通过社会生活中各类典型鲜活的教育个案,体现时代需要与时代精神的先进理论、优秀作品作为育人渗透点,做到有规可循、有章可依。
2.课内外结合,优化德育环境
政治教师除了要始终坚守课堂这块阵地外,还应拓宽阵地,与班团活动、社会教育、家庭和日常道德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学校教育以教师和学生为主体,开展一些小范围的道德教育活动。
鉴于我国在道德教育中,社会、家庭参与程度低的现状,要实现道德教育的全面优化和有效整合,首先要树立系统整体意识和全局观念,正确认识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的特点及其在德育教育中的地位和优势,进而用有利于学生全面和谐发展的目标,来构建彼此共识的基础。从而使家庭、社会积极创造条件,切实担当起青少年德育教育的责任。其次,建立经常性的联系渠道,统一教育思想,用多元化途径、多样化形式来构筑互动桥梁,建立起以学校为主导、家庭为基础、社会为补充的“三位一体”的教育网络,形成同向、同步、同质的强大教育合力。如学校的主题班会请家长参加;成立家长委员会;交通部门请学生做义务交通指挥员;当地医院的医生自愿到学校讲座,讲述自己亲历的手术事例,让学生理解和体验其中体现的关心、同情、容忍、负责、合作与尊敬等品格。这种与社会的真实接触,让学生面对现实,真正为青少年健康成长营造一个优良的教育环境。
3.突出实践性,实现德育的内化
思想品德课与其他学科一样肩负着培养创造精神和具有实践能力人才的任务,而且要将道德教育的任务落实在知、行统一的原则中,因而它强调学生的实践活动。这是道德内化为素质的起点。因为大家知道,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认识发展的动力。由于人的道德素养的构成十分复杂,它是“知”、“情”、“意”等多种品质的综合,仅仅依赖类似于知识传授的认知模式,根本不能解决道德教育的问题。此外,人的道德素养不仅是心理发展问题,而且是日常行为习惯的养成问题。这就要求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我们必须设置开放性的实践活动,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让学生走进生活,走进角色,为他们创造选择真、善、美,摒弃假、恶、丑的机会。因此,除了各种完备的法规、纪律和各种管理制度外,可以通过各种各样的社会实践活动,如旅游、参观、志愿服务、体育比赛等,把道德教育融入到日常的生活、学习中,增强德育内容的丰富性和说服性,起到了仅仅依靠单一说教无法实现的作用。这种道德教育的实践性模式将一切活动作为进行道德教育的载体,在潜移默化中提升、熏陶着学生的思想情感。乃至将道德教育真正内化为每个学生的道德意识,最终实现道德教育的目标。
一、思想品德课在德育工作中的功能
思想品德课是学校德育的重要途径。所谓“重要途径”,既不是唯一途径,也不是一般途径。而是占有重要地位。众所皆知,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是学校素质教育目标的有机构成部分。削弱德育就不能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实现德育目标多途径、多渠道,除思想品德课教学外,还有班主任工作和各学科教学等等。这些基本渠道既相互联系又有区别,彼此相互促进密切配合,共同为实现德育目标服务。但是,必须看到思想品德课在诸渠道中处于特殊地位和起着其他途径所不能取代的独特作用。思想品德课以课堂教学为基本形式,遵照自身的教学大纲,以比较系统的道德观点、道德观念,直接地向学生进行共产主义思想品德教育;每一个道德观点、道德观念的教育都是一场“阵地战”、“攻坚战”,像钉子入木那样,牢牢地在学生头脑中扎根,并引导学生相应地转化为良好的行为习惯。班主任、政教处等着重及时抓住学生现实思想和行为进行教育,灵活性强但欠系统。各学科教学虽含有思想品德教育因素,但仅从本学科特点出发,适当地联系学生思想实际,没有像思想品德课那么直接、系统。可见,思想品德课的特殊地位、重要途径不是人们主观的臆造,而是有着不容否认的客观依据。
二、发挥思想品德课德育功能的策略
1.课内抓渗透点,强化道德教育
课堂教学要把学科知识学习与道德素质的培养结合起来,相互渗透、相互贯通、融为一体。为此,我们要认真钻研教材,深度发掘教材,才能准确抓住育人渗透点;在教学中,必须紧密联系实际,密切结合国际国内的最新情况,结合当地政治、经济、文化等的实际情况进行分析,如像国内外的主要事件、国家的最新政策、建设成就、当地重要新闻事件等,都要结合道德教育在相关的教学内容中进行补充。做到有的放矢,重点施教,进而提高学科教学的德育功能。因为在日常生活和其他读物中,蕴含着丰富的德育资源。如人类历史积淀的各种优秀深厚的传统文化:“愚公移山,精卫填海”的坚忍不拔;“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的律己观念;“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忧患意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精神;“自强不息”的创业精神;“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的正义感……这些具有东方特色的人文教育,我们必须继承和发扬。另外,还有一些具有时代精神的内容,如法制教育、平等观念、环境保护、竞争教育等。这其中无不渗透着民主平等、集体合作、团队精神、道德规则,以及人与人融洽相处的准则。“要把遵守道德规范从一种美德变成必需。”因此,要充分发挥思想品德课道德教育的导向作用,通过社会生活中各类典型鲜活的教育个案,体现时代需要与时代精神的先进理论、优秀作品作为育人渗透点,做到有规可循、有章可依。
2.课内外结合,优化德育环境
政治教师除了要始终坚守课堂这块阵地外,还应拓宽阵地,与班团活动、社会教育、家庭和日常道德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学校教育以教师和学生为主体,开展一些小范围的道德教育活动。
鉴于我国在道德教育中,社会、家庭参与程度低的现状,要实现道德教育的全面优化和有效整合,首先要树立系统整体意识和全局观念,正确认识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的特点及其在德育教育中的地位和优势,进而用有利于学生全面和谐发展的目标,来构建彼此共识的基础。从而使家庭、社会积极创造条件,切实担当起青少年德育教育的责任。其次,建立经常性的联系渠道,统一教育思想,用多元化途径、多样化形式来构筑互动桥梁,建立起以学校为主导、家庭为基础、社会为补充的“三位一体”的教育网络,形成同向、同步、同质的强大教育合力。如学校的主题班会请家长参加;成立家长委员会;交通部门请学生做义务交通指挥员;当地医院的医生自愿到学校讲座,讲述自己亲历的手术事例,让学生理解和体验其中体现的关心、同情、容忍、负责、合作与尊敬等品格。这种与社会的真实接触,让学生面对现实,真正为青少年健康成长营造一个优良的教育环境。
3.突出实践性,实现德育的内化
思想品德课与其他学科一样肩负着培养创造精神和具有实践能力人才的任务,而且要将道德教育的任务落实在知、行统一的原则中,因而它强调学生的实践活动。这是道德内化为素质的起点。因为大家知道,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认识发展的动力。由于人的道德素养的构成十分复杂,它是“知”、“情”、“意”等多种品质的综合,仅仅依赖类似于知识传授的认知模式,根本不能解决道德教育的问题。此外,人的道德素养不仅是心理发展问题,而且是日常行为习惯的养成问题。这就要求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我们必须设置开放性的实践活动,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让学生走进生活,走进角色,为他们创造选择真、善、美,摒弃假、恶、丑的机会。因此,除了各种完备的法规、纪律和各种管理制度外,可以通过各种各样的社会实践活动,如旅游、参观、志愿服务、体育比赛等,把道德教育融入到日常的生活、学习中,增强德育内容的丰富性和说服性,起到了仅仅依靠单一说教无法实现的作用。这种道德教育的实践性模式将一切活动作为进行道德教育的载体,在潜移默化中提升、熏陶着学生的思想情感。乃至将道德教育真正内化为每个学生的道德意识,最终实现道德教育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