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号召全国人民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特别是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建设。作为班主任,德育工作是重中之重,心灵教育则是德育工作的基础和前提。本文针对滋养学生心灵的教育展开探讨,谈谈如何在小学高年级管理中,将德育渗透其中的做法。
【关键词】心灵滋养;诚信;分享;尊重;合作
一、心灵教育的含义和必要性
何谓“心灵教育”呢?心灵教育指的是在学校教育的过程中,积极关注学生丰富人格的培养和内心世界的丰富,以及促进学生富有同情心、责任感和移情能力,关注学生周围的世界,心灵教育是教育的核心。
然而,近年来,网络上出现了一个很流行的词汇,叫“巨婴”。它的意思是人的身体长大了,但心理却如同婴儿。这种人接受不了挫折,不能平等对待别人,以自我为中心。为什么会这样呢?那是因为在家庭、学校的教育上,以“智育”为主,分数至上,从而忽略了心灵的滋养,导致心灵缺少了营养成分,无法成长。所以,在小学高年级的教育上不应局限于习惯的养成,而是要为他们的心灵灌入营养的成分。
二、 进行心灵教育的几点做法
随着时代的发展,物质生活的提高,越来越多的孩子成为一个生活在优越环境,家长“过度保护”的掌中宝。被物质“浇灌”的他们,造成了精神上的贫乏,变得以自我为中心、冷漠、孤独等等。针对这些心理问题,笔者进行了心灵教育的探索,在日常的班级管理中,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教育。
(一)以身作则,以诚为本
孔子云:“人而无信,不知其可。”诚信是做人之本,与人相交,最重要的便是诚。小学生具有向师性,老师于他们而言,就是引航者。因此老师的以身作则,会比苦口婆心的说教更深刻、更长久。
以身作则,以诚为本,让学生领会到真诚。当我们新接一个班级时,作为班主任,首要做的就是与学生建立信任,这样才能让学生敞开心扉,接受这个班主任的管理教育。快速建立信任方式,就是以身作则。为了更好地管理班级,在建班之初,大多数班级都会制定班级公约。不少老师都会将这个作为约束学生的制度,学生在老师的施压下严格遵守。然而这种做法,并不利于让学生形成自觉性,部分学生反而会想方设法钻空子。如果将这公约执行的主体变成老师和学生,在无形中就有了一股榜样的力量。例如,制定下上课不迟到,要求学生做到,老师也要做到。老师还可以创造机会,让学生知道自己是个说到做到的人。比如有一次,我上课迟到了两分钟。进到课室,我没有为自己找借口,而是坦诚地告知学生自己迟到了,愿意照着公约上“迟到者,需要背五首诗”的内容执行。我用自己的行为告诉学生“言必行,行必果”的道理,我的以身作则、说到做到的行为,不但没有丢了威信,反而赢取了学生的信任。慢慢地,学生的迟到现象减少了,哪怕迟到了,也会自觉按公约“惩罚”自己。
老师行为规范的以身作则,在潜移默化中,让学生懂得了真诚,心灵得到了滋养。以身作则,以诚为本,是心灵教育的前提。
(二)学会尊重,健康心灵
人与人之间相处,最重要的便是尊重。“人”一撇一捺,顶天立地,紧紧地靠在一起,相互依存,又各自独立。人的人格生来平等,没有上下高低之分,没有聪明与愚笨,没有高贵与贫贱之分。教师与学生之间是平等的,学生与学生之间是平等的。懂得尊重他人的人,才能收获尊重,才能擁有一颗健康的心灵。
老师尊重每一个学生,感染学生。关注学生的心灵,平等是尊重的前提。我班有个特殊的孩子,她不会写字,也无法正常与人沟通,自闭、防备心很重。正因为这些,当有人恶意捉弄她时,她的反应会非常强烈,踢桌子、打人、丢东西、大哭。后来,因为一次换座位事件,我才知道自己和学生都没有尊重过她,也没有关注过她的心灵,甚而不少学生排斥她,说她是傻子,因而她在班级里总是一副防备的姿态。我开始调整自己的心态,不再“特殊”对待这个学生。像其他学生一样要求她认真听讲,走到她身边,教她写字。开展班会课,让她说出自己内心的想法,学生认真倾听并为自己曾经的做法感到愧疚。慢慢地,我和学生一起挖掘她的优点,一次六星评比中,她高票当选了“服务之星”。从中我明白了老师尊重每一个学生,注意在日常生活中引导学生,对学生就会有所感染。
引导学生互相尊重,学会与人相处。班主任的日常琐事很多,其中一项就是处理学生之间的矛盾。总是有学生可怜巴巴地跑过来说自己被欺负了,每当遇到这样的问题,大都采取简单粗暴的手段去处理,苦口婆心或者严厉批评。有些家长觉得自己的孩子受了委屈,还会出面帮孩子处理,警告对方。如此一来,孩子的问题并没有真正解决,在与他人相处中,会一而再再而三地出现同样的问题。因为只靠大人解决问题的孩子不仅产生了依赖,同时加重了其他学生对他的“歧视”。在小学高年级这种矛盾会更严重,作为班主任,可以倾听孩子的烦恼,平等对话,让孩子敞开心扉,找到问题所在。接着,可以尝试让孩子自己去解决问题,指导他方法,而不是代替他解决。其次,可以展开一些活动,引导学生观察发现他人的优点,并大胆说出来。比如每周一星的评比,可以借助类似的评比,发现他人的闪光点,懂得欣赏别人,就会从内心深处去尊重他人。
(三)学会分享,滋养心灵
分享是与人交往重要的方式之一,在西方社会学会与他人分享是一个小孩子从小就学习的美德,也是重要的社交能力之一。通过分享,可以获取他人的信任,可以促进语言表达能力,可以获取知识等等。就像我们常说的如果把快乐告诉一个朋友,将得到两个快乐,而如果把忧愁向一个朋友倾诉,将被分掉一半忧愁。懂得分享的人,心中也会充满爱。
老师与学生互分享。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学生不愿意把自己的欢乐和痛苦告知教师, 不愿意与教师开诚相见, 那么谈论任何教育总归是可笑的, 任何教育都是不可能的。我班有个精准扶贫的学生,沉默寡言。我为了照顾他的感受,总是在放学后将他叫到办公室领取他的牛奶。有一次,他对我说:“我想让每个同学都有牛奶喝,也想分享给老师。”我取得这个学生家长的同意后,第二天在班上郑重其事地开了一个牛奶分享会。是这个学生启迪了我,于是我把这份快乐又分享给了全班,并借此机会引导学生学会分享。之后,我有意识地跟学生分享自己的故事,在教学时,分享知识,举办故事分享会、阅读分享等等。于是,我收获了夹在作业本里诉说烦恼的真诚、课间跑来跟我交流学习方法的平等、社会实践时学生互相分享食物的快乐。在分享的氛围中,学生相处融洽,滋养快乐心灵。
(四)学会合作,成长心灵
学会合作,是真诚、尊重、分享的进一步深化,因为在合作中,需要做到倾听和交流。在日常班级管理和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已被广泛使用,让学生自主合作,学会自我管理。一个懂得合作的班级,是一个具有凝聚力,积极向上的班级,有助于减少学生孤独、自私的心理。那如何引导学生学会合作呢?
第一,合理分组,让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其中。根据每个学生的学习成绩、性格特点等情况,将学生进行分组。每个组员都有自己的指责,力争做到事事有人做,人人有事做。第二,定目标,制定奖惩制度。由组长带领组员朝着共同的目标前进,每个小组间形成竞争关系,组员间互相合作,形成一股绳。第三,开展各种竞赛活动。可以在平时的教学中,多开展一些竞赛活动,既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让他们在竞争中学会合作,逐渐成长。
三、结语
德国的著名教育学家斯普朗格曾提出:“教育绝非单纯的文化传递,教育之为教育,正是在于它是一种人格心灵的唤醒,因此教育的核心应是唤醒学生的心灵。”“坚硬的外壳保护自己,柔软的心灵健康成长”,关注每一个学生,将真诚、尊重、分享、合作等渗透到班级管理中,滋养学生的心灵,引导其成为人格完善、独特的人。
参考文献:
[1]吴淑琴.中职班级管理探究——唤醒学生的心灵教育[J].职业,2018(20):63-64.
[2]周草.对实践中儿童心灵教育的思考[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14(04):123-125.
[3]杨再勇.心灵的教育:培养“完整的人”的内在向度[D].苏州大学,2014.
【关键词】心灵滋养;诚信;分享;尊重;合作
一、心灵教育的含义和必要性
何谓“心灵教育”呢?心灵教育指的是在学校教育的过程中,积极关注学生丰富人格的培养和内心世界的丰富,以及促进学生富有同情心、责任感和移情能力,关注学生周围的世界,心灵教育是教育的核心。
然而,近年来,网络上出现了一个很流行的词汇,叫“巨婴”。它的意思是人的身体长大了,但心理却如同婴儿。这种人接受不了挫折,不能平等对待别人,以自我为中心。为什么会这样呢?那是因为在家庭、学校的教育上,以“智育”为主,分数至上,从而忽略了心灵的滋养,导致心灵缺少了营养成分,无法成长。所以,在小学高年级的教育上不应局限于习惯的养成,而是要为他们的心灵灌入营养的成分。
二、 进行心灵教育的几点做法
随着时代的发展,物质生活的提高,越来越多的孩子成为一个生活在优越环境,家长“过度保护”的掌中宝。被物质“浇灌”的他们,造成了精神上的贫乏,变得以自我为中心、冷漠、孤独等等。针对这些心理问题,笔者进行了心灵教育的探索,在日常的班级管理中,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教育。
(一)以身作则,以诚为本
孔子云:“人而无信,不知其可。”诚信是做人之本,与人相交,最重要的便是诚。小学生具有向师性,老师于他们而言,就是引航者。因此老师的以身作则,会比苦口婆心的说教更深刻、更长久。
以身作则,以诚为本,让学生领会到真诚。当我们新接一个班级时,作为班主任,首要做的就是与学生建立信任,这样才能让学生敞开心扉,接受这个班主任的管理教育。快速建立信任方式,就是以身作则。为了更好地管理班级,在建班之初,大多数班级都会制定班级公约。不少老师都会将这个作为约束学生的制度,学生在老师的施压下严格遵守。然而这种做法,并不利于让学生形成自觉性,部分学生反而会想方设法钻空子。如果将这公约执行的主体变成老师和学生,在无形中就有了一股榜样的力量。例如,制定下上课不迟到,要求学生做到,老师也要做到。老师还可以创造机会,让学生知道自己是个说到做到的人。比如有一次,我上课迟到了两分钟。进到课室,我没有为自己找借口,而是坦诚地告知学生自己迟到了,愿意照着公约上“迟到者,需要背五首诗”的内容执行。我用自己的行为告诉学生“言必行,行必果”的道理,我的以身作则、说到做到的行为,不但没有丢了威信,反而赢取了学生的信任。慢慢地,学生的迟到现象减少了,哪怕迟到了,也会自觉按公约“惩罚”自己。
老师行为规范的以身作则,在潜移默化中,让学生懂得了真诚,心灵得到了滋养。以身作则,以诚为本,是心灵教育的前提。
(二)学会尊重,健康心灵
人与人之间相处,最重要的便是尊重。“人”一撇一捺,顶天立地,紧紧地靠在一起,相互依存,又各自独立。人的人格生来平等,没有上下高低之分,没有聪明与愚笨,没有高贵与贫贱之分。教师与学生之间是平等的,学生与学生之间是平等的。懂得尊重他人的人,才能收获尊重,才能擁有一颗健康的心灵。
老师尊重每一个学生,感染学生。关注学生的心灵,平等是尊重的前提。我班有个特殊的孩子,她不会写字,也无法正常与人沟通,自闭、防备心很重。正因为这些,当有人恶意捉弄她时,她的反应会非常强烈,踢桌子、打人、丢东西、大哭。后来,因为一次换座位事件,我才知道自己和学生都没有尊重过她,也没有关注过她的心灵,甚而不少学生排斥她,说她是傻子,因而她在班级里总是一副防备的姿态。我开始调整自己的心态,不再“特殊”对待这个学生。像其他学生一样要求她认真听讲,走到她身边,教她写字。开展班会课,让她说出自己内心的想法,学生认真倾听并为自己曾经的做法感到愧疚。慢慢地,我和学生一起挖掘她的优点,一次六星评比中,她高票当选了“服务之星”。从中我明白了老师尊重每一个学生,注意在日常生活中引导学生,对学生就会有所感染。
引导学生互相尊重,学会与人相处。班主任的日常琐事很多,其中一项就是处理学生之间的矛盾。总是有学生可怜巴巴地跑过来说自己被欺负了,每当遇到这样的问题,大都采取简单粗暴的手段去处理,苦口婆心或者严厉批评。有些家长觉得自己的孩子受了委屈,还会出面帮孩子处理,警告对方。如此一来,孩子的问题并没有真正解决,在与他人相处中,会一而再再而三地出现同样的问题。因为只靠大人解决问题的孩子不仅产生了依赖,同时加重了其他学生对他的“歧视”。在小学高年级这种矛盾会更严重,作为班主任,可以倾听孩子的烦恼,平等对话,让孩子敞开心扉,找到问题所在。接着,可以尝试让孩子自己去解决问题,指导他方法,而不是代替他解决。其次,可以展开一些活动,引导学生观察发现他人的优点,并大胆说出来。比如每周一星的评比,可以借助类似的评比,发现他人的闪光点,懂得欣赏别人,就会从内心深处去尊重他人。
(三)学会分享,滋养心灵
分享是与人交往重要的方式之一,在西方社会学会与他人分享是一个小孩子从小就学习的美德,也是重要的社交能力之一。通过分享,可以获取他人的信任,可以促进语言表达能力,可以获取知识等等。就像我们常说的如果把快乐告诉一个朋友,将得到两个快乐,而如果把忧愁向一个朋友倾诉,将被分掉一半忧愁。懂得分享的人,心中也会充满爱。
老师与学生互分享。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学生不愿意把自己的欢乐和痛苦告知教师, 不愿意与教师开诚相见, 那么谈论任何教育总归是可笑的, 任何教育都是不可能的。我班有个精准扶贫的学生,沉默寡言。我为了照顾他的感受,总是在放学后将他叫到办公室领取他的牛奶。有一次,他对我说:“我想让每个同学都有牛奶喝,也想分享给老师。”我取得这个学生家长的同意后,第二天在班上郑重其事地开了一个牛奶分享会。是这个学生启迪了我,于是我把这份快乐又分享给了全班,并借此机会引导学生学会分享。之后,我有意识地跟学生分享自己的故事,在教学时,分享知识,举办故事分享会、阅读分享等等。于是,我收获了夹在作业本里诉说烦恼的真诚、课间跑来跟我交流学习方法的平等、社会实践时学生互相分享食物的快乐。在分享的氛围中,学生相处融洽,滋养快乐心灵。
(四)学会合作,成长心灵
学会合作,是真诚、尊重、分享的进一步深化,因为在合作中,需要做到倾听和交流。在日常班级管理和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已被广泛使用,让学生自主合作,学会自我管理。一个懂得合作的班级,是一个具有凝聚力,积极向上的班级,有助于减少学生孤独、自私的心理。那如何引导学生学会合作呢?
第一,合理分组,让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其中。根据每个学生的学习成绩、性格特点等情况,将学生进行分组。每个组员都有自己的指责,力争做到事事有人做,人人有事做。第二,定目标,制定奖惩制度。由组长带领组员朝着共同的目标前进,每个小组间形成竞争关系,组员间互相合作,形成一股绳。第三,开展各种竞赛活动。可以在平时的教学中,多开展一些竞赛活动,既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让他们在竞争中学会合作,逐渐成长。
三、结语
德国的著名教育学家斯普朗格曾提出:“教育绝非单纯的文化传递,教育之为教育,正是在于它是一种人格心灵的唤醒,因此教育的核心应是唤醒学生的心灵。”“坚硬的外壳保护自己,柔软的心灵健康成长”,关注每一个学生,将真诚、尊重、分享、合作等渗透到班级管理中,滋养学生的心灵,引导其成为人格完善、独特的人。
参考文献:
[1]吴淑琴.中职班级管理探究——唤醒学生的心灵教育[J].职业,2018(20):63-64.
[2]周草.对实践中儿童心灵教育的思考[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14(04):123-125.
[3]杨再勇.心灵的教育:培养“完整的人”的内在向度[D].苏州大学,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