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对坚持“八个相统一”的高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改革进行思考,提出八方面的教学改革措施:运用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引导學生,实现“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中,实现“价值性和知识性相统一”;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和辩论,在讨论和辩论中宣传主流意识形态,批判错误观点,实现“建设性和批判性相统一”;组织学生进行主题大赛,带领学生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现场教学,实现“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开展集体备课,制定统一教学标准、制作统一授课PPT和教案,并根据学生的专业采用不同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等,实现“统一性和多样性相统一”;坚持教师主导地位,同时发挥学生主体性作用,实现“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统一”;层层设问,组织学生搜集资料,通过教师不断启发,引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实现“灌输性和启发性相统一”;挖掘学生专业课程和通识课程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实现“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
【关键词】高职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 “八个相统一”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0)06C-0095-03
当前我国高职院校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要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并坚持“八个相统一”即“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价值性和知识性相统一”“建设性和批判性相统一”“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统一性和多样性相统一”“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统一”“灌输性和启发性相统一”“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的教学要求。“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是高职学生进入大学第一学期的第一门思想政治理论课,根据高职教育培养德、能兼备的高端技能型人才目标的要求,重点对高职生进行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治观的教育。坚持“八个相统一”的教学要求,在进行高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以下简称“基础课”)课教学时,应从以下八个方面进行改革,以增强该门课程教学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
一、运用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引导学生,实现“基础课”教学“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
“基础课”是一门融思想性、政治性、科学性、理论性、实践性于一体的思想政治理论课。高职生通过学习本课程有助于坚定理想信念,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做新时代的忠诚爱国者和改革创新的生力军,也有助于高职生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丰富内涵,培养学生的法制思维。这些既体现了“基础课”的政治性也体现了“基础课”的学理性。
在“基础课”的教学过程中为了做到“以理服人”,就要引导学生分析隐藏在现象背后的理论知识,只有在授课过程中让学生理解理论,学生才能接受理论,进而才能自觉外化为自己的行动,成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尝试以问题为导向,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并尝试解决问题。例如,在“科学高尚的人生追求”章节的教学中,学生问为什么“‘服务人民、奉献社会’是科学高尚的人生追求?”对于这个问题的回答,教师引导学生从“谁是历史的创造者?”这一问题出发,让学生进行讨论,引导学生得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的结论,从而得出作为新时代的高职生在成长和发展中应确立什么样的人生目标。又如,在“道德的起源”这一知识点的教学中,分析为什么天意神启论、先天人性论、情感欲望论、动物本能论都是错误的时,运用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起源,劳动与人的产生、人与社会关系、人的自我意识与道德起源的关系,以及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道德的辩证关系等方面的知识,让学生深刻把握生活实际中的道德现象。这就实现了“基础课”教学的“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
二、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中,实现“基础课”教学“价值性和知识性相统一”
在“基础课”每一章的教学中,都要理清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情感目标,在教学中,以知识点作为载体,以价值为目的,在知识传授过程中引导学生形成正确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例如,在第三章“重精神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这一知识点的教学中,通过古人对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二者之间相互关系的理解,进行举例分析。例如,“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道德当身,故不以物惑”,“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引导学生理解中国古人的“义利”观,知道古人主张见利思义、以义制利、先义后利,重视道德理性和精神品格是古人的主流观点。通过分析古人的观点,帮助学生理解古人的思想,引导学生处理好自己生活学习中的“义与利”之间的关系,例如做人诚信、诚信考试,促使学生真正做到“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实现“基础课”教学“价值性和知识性相统一”。
三、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和辩论,在讨论和辩论中宣传主流意识形态,批判错误观点,实现“基础课”教学“建设性和批判性相统一”
我国从改革开放以来,社会思潮多元化、多样化,现实生活中也还存在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的错误观念和看法,不同程度地影响了高职学生对人生观和价值观的看法,不利于高职生树立科学高尚的人生观、价值观。在“基础课”“创造有意义的人生”这一章节的教学中,针对生活中的拜金主义进行分析和批判。组织学生对社会上的“宁愿坐在宝马车里哭,不愿坐在自行车上笑”的现象进行讨论,让学生列举在我们生活中金钱可以买到的东西和买不到的东西。此外,对社会上“老人跌倒了,扶还是不扶?”的现象进行辩论,真理越辩越明,学生进一步理解了我们社会不仅要有物质文明还需要精神文明,同时在辩论中深化对助人为乐这一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理解。教师在总结讨论和辩论时,要敢于直面各种错误观点和思潮,以问题为导向,讲清道理,让学生明晰事理并懂得真善美,进而使学生自觉地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实现“基础课”教学的“建设性和批判性相统一”。
四、组织学生进行主题大赛,带领学生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现场教学,实现“基础课”教学“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 “知行合一”是中华文化的优秀传统。中国古代哲学家认为,不仅要“知”,尤其应当实践“行”,只有把“知”和“行”统一起来,才能称得上“善”。“知行合一”也就是理论与实践的统一,这也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基础课”知识是载体,行动是目标,所以在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应坚持理论联系学生的专业实际,与学生的专业相结合;同时理论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用生活中实际的案例来证明理论,并切实开展实践教学。可充分利用本地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资源,用实践教学来呼应理论,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让“基础课”更加接地气,更能够打动人。例如,在“基础课”的“爱国主义及其时代要求”章节教学中,在理论教学中让学生明白爱国主义的基本内涵体现四种情感即归属感、认同感、尊严感和荣誉感的统一,且这四种情感是基于人们对自己家园以及民族和文化而产生。为了让学生理解爱国主义并外化为行动,教师可组织学生开展“美丽家乡可爱祖国”PPT展示及解说大赛,引导学生收集发现家乡在新中国成立70年来所发生的巨大变化以及家乡的民俗风情,激发学生爱家乡的爱国主义情感。可采用现场教学法,带领学生亲临百色起义纪念馆以及红军长征湘江战役等爱国主义基地的现场教学,引导学生正确认识革命历史,缅怀革命先烈,传承红色文化。丰富多样的实践教学活跃了课堂,使理论接地气,实现“基础课”教学的“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
五、开展集体备课,制定统一教学标准、制作统一授课PPT和教案,并根据不同专业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等,实现“基础课”教学“统一性和多样性相统一”
“基础课”教学中统一使用中宣部和教育部指定高等教育出版社的教材,在新生的第一个学期开设本门课程,开展集体备课,使用统一的教学标准,在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重点、考核方式等方面强调多样性。在教学方法方面采用专题式、讨论式、翻转课堂等教学形式来提升课程的亲和力;在教学手段方面,以传统课堂教学为主体,尝试线上与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的改革,利用慕课、微信、学习通、微视频、电子作业等新媒体手段,增加基础课教学的时代元素;在考核方式方面,改变单一的期末考试综合性考核的办法,把平时表现和实践活动纳入课程的考核范围。同时根据不同专业学生的特点做到因材施教,针对师范专业学生、经济管理专业学生、建筑专业学生和计算机专业学生的不同专业特点,适当调整教学案例,贴近学生的实际情况,提高“基础课”教学的针对性。
六、坚持教师主导地位,同时发挥学生主体性作用,实现“基础课”教学“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统一”
在高职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基础课”是一门理论性较强的课程,一些抽象的理论离不开教师的主导,特别是在知識传授、能力培养、价值观塑造方面,教师的教育和引导是不可替代的。俗话说教学相长,教是由教师主导,而学则学生是主体。现在的“基础课”教学告别了传统的老师讲、学生听的“满堂灌”的方式,注重互动性,采用课前两分钟时事播报、课堂讨论、情景再现等多种形式,让学生参与到教学中,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当然,学生主体的积极性离不开教师的主导,课前两分钟的主题的确定、课堂讨论的组织、情景再现展示的评价,等等,都需要教师主导才能完成预期的教学目标和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七、层层设问,组织学生搜集资料,通过教师不断启发,引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实现“基础课”教学“灌输性和启发性相统一”
灌输性教学是“基础课”教学的基本方法,它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启发性教学是“基础课”教学的重要方法,它通过教师的策划、组织和引导,学生通过参与教学活动发挥其主体作用,培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如,在“基础课”的“法律的历史发展”章节的教学中,提问学生:原始社会有法律吗?未来的共产主义社会有法律吗?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通过查阅资料,整理资料,最终解决问题。在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老师可以适当地做一些引导,比如说,就“原始社会为什么没有法律?”这一问题首先从法律的定义着手进行分析,抓住定义中的关键词“国家制定或认可”;然后让学生了解什么是国家的根本属性,学生找出国家的根本属性是阶级性;接着引导学生分析什么是阶级以及阶级是怎样产生的,得出阶级的产生有两个基本前提,其中一个基本前提是私有制的形成;进而引导学生分析原始社会和未来共产主义的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让学生水到渠成,理解原始社会是因为生产力水平低下的生产资料公有制,所以原始社会没有法律,而未来的共产主义是生产力高度发达基础之上的生产资料公有制,所以未来的共产主义也没有法律。通过教师不断启发让学生水到渠成得出结论,这就实现了“基础课”教学的“灌输性和启发性相统一”。
八、挖掘学生专业课程和通识课程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实现“基础课”教学“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
“基础课”是高职院校的两门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核心之一,也是高职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高职生学习的其他的专业课程和通识课程同样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在“基础课”的教学改革中我们积极挖掘专业课程和通识教育课程的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法治观的思政元素,促进高职生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和法治素养。在教学方式上,可结合我国的方针政策和具体的教学内容,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解决专业课中遇到的问题。例如,将“基础课”中“职业道德和个人品德”的内容,引领贯穿于专业课程和通识教育课程的教学计划、课程标准、课程内容、教学评价等主要教学环节。“基础课”专任教师按照价值引领、能力达成、知识传授的总体要求,努力推动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发挥各类课程育人作用,推进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培养出更多合格的适应我国制造业大国需要的高端技能型人才。
“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核心问题,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关键在于教育。“基础课”在高职人才培养的过程中,是德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在教学中应坚持“八个相统一”的要求进行改革创新,打造成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的“金课”,进而增强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思想性、理论性、亲和力、针对性。
【参考文献】
[1]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
【基金项目】柳州城市职业学院2019年度教育科研立项课题“‘三全育人’视域下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探究——以柳州城市职业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为例”(2019C12);柳州城市职业学院2016年度教育科研立项课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职思政课教学路径探究——以柳州城市职业学院为例”(2016A01)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廖彩云(1972— ),女,广西全州人,柳州城市职业学院副教授,科学技术哲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责编 何田田)
【关键词】高职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 “八个相统一”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0)06C-0095-03
当前我国高职院校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要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并坚持“八个相统一”即“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价值性和知识性相统一”“建设性和批判性相统一”“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统一性和多样性相统一”“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统一”“灌输性和启发性相统一”“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的教学要求。“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是高职学生进入大学第一学期的第一门思想政治理论课,根据高职教育培养德、能兼备的高端技能型人才目标的要求,重点对高职生进行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治观的教育。坚持“八个相统一”的教学要求,在进行高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以下简称“基础课”)课教学时,应从以下八个方面进行改革,以增强该门课程教学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
一、运用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引导学生,实现“基础课”教学“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
“基础课”是一门融思想性、政治性、科学性、理论性、实践性于一体的思想政治理论课。高职生通过学习本课程有助于坚定理想信念,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做新时代的忠诚爱国者和改革创新的生力军,也有助于高职生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丰富内涵,培养学生的法制思维。这些既体现了“基础课”的政治性也体现了“基础课”的学理性。
在“基础课”的教学过程中为了做到“以理服人”,就要引导学生分析隐藏在现象背后的理论知识,只有在授课过程中让学生理解理论,学生才能接受理论,进而才能自觉外化为自己的行动,成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尝试以问题为导向,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并尝试解决问题。例如,在“科学高尚的人生追求”章节的教学中,学生问为什么“‘服务人民、奉献社会’是科学高尚的人生追求?”对于这个问题的回答,教师引导学生从“谁是历史的创造者?”这一问题出发,让学生进行讨论,引导学生得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的结论,从而得出作为新时代的高职生在成长和发展中应确立什么样的人生目标。又如,在“道德的起源”这一知识点的教学中,分析为什么天意神启论、先天人性论、情感欲望论、动物本能论都是错误的时,运用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起源,劳动与人的产生、人与社会关系、人的自我意识与道德起源的关系,以及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道德的辩证关系等方面的知识,让学生深刻把握生活实际中的道德现象。这就实现了“基础课”教学的“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
二、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中,实现“基础课”教学“价值性和知识性相统一”
在“基础课”每一章的教学中,都要理清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情感目标,在教学中,以知识点作为载体,以价值为目的,在知识传授过程中引导学生形成正确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例如,在第三章“重精神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这一知识点的教学中,通过古人对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二者之间相互关系的理解,进行举例分析。例如,“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道德当身,故不以物惑”,“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引导学生理解中国古人的“义利”观,知道古人主张见利思义、以义制利、先义后利,重视道德理性和精神品格是古人的主流观点。通过分析古人的观点,帮助学生理解古人的思想,引导学生处理好自己生活学习中的“义与利”之间的关系,例如做人诚信、诚信考试,促使学生真正做到“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实现“基础课”教学“价值性和知识性相统一”。
三、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和辩论,在讨论和辩论中宣传主流意识形态,批判错误观点,实现“基础课”教学“建设性和批判性相统一”
我国从改革开放以来,社会思潮多元化、多样化,现实生活中也还存在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的错误观念和看法,不同程度地影响了高职学生对人生观和价值观的看法,不利于高职生树立科学高尚的人生观、价值观。在“基础课”“创造有意义的人生”这一章节的教学中,针对生活中的拜金主义进行分析和批判。组织学生对社会上的“宁愿坐在宝马车里哭,不愿坐在自行车上笑”的现象进行讨论,让学生列举在我们生活中金钱可以买到的东西和买不到的东西。此外,对社会上“老人跌倒了,扶还是不扶?”的现象进行辩论,真理越辩越明,学生进一步理解了我们社会不仅要有物质文明还需要精神文明,同时在辩论中深化对助人为乐这一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理解。教师在总结讨论和辩论时,要敢于直面各种错误观点和思潮,以问题为导向,讲清道理,让学生明晰事理并懂得真善美,进而使学生自觉地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实现“基础课”教学的“建设性和批判性相统一”。
四、组织学生进行主题大赛,带领学生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现场教学,实现“基础课”教学“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 “知行合一”是中华文化的优秀传统。中国古代哲学家认为,不仅要“知”,尤其应当实践“行”,只有把“知”和“行”统一起来,才能称得上“善”。“知行合一”也就是理论与实践的统一,这也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基础课”知识是载体,行动是目标,所以在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应坚持理论联系学生的专业实际,与学生的专业相结合;同时理论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用生活中实际的案例来证明理论,并切实开展实践教学。可充分利用本地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资源,用实践教学来呼应理论,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让“基础课”更加接地气,更能够打动人。例如,在“基础课”的“爱国主义及其时代要求”章节教学中,在理论教学中让学生明白爱国主义的基本内涵体现四种情感即归属感、认同感、尊严感和荣誉感的统一,且这四种情感是基于人们对自己家园以及民族和文化而产生。为了让学生理解爱国主义并外化为行动,教师可组织学生开展“美丽家乡可爱祖国”PPT展示及解说大赛,引导学生收集发现家乡在新中国成立70年来所发生的巨大变化以及家乡的民俗风情,激发学生爱家乡的爱国主义情感。可采用现场教学法,带领学生亲临百色起义纪念馆以及红军长征湘江战役等爱国主义基地的现场教学,引导学生正确认识革命历史,缅怀革命先烈,传承红色文化。丰富多样的实践教学活跃了课堂,使理论接地气,实现“基础课”教学的“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
五、开展集体备课,制定统一教学标准、制作统一授课PPT和教案,并根据不同专业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等,实现“基础课”教学“统一性和多样性相统一”
“基础课”教学中统一使用中宣部和教育部指定高等教育出版社的教材,在新生的第一个学期开设本门课程,开展集体备课,使用统一的教学标准,在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重点、考核方式等方面强调多样性。在教学方法方面采用专题式、讨论式、翻转课堂等教学形式来提升课程的亲和力;在教学手段方面,以传统课堂教学为主体,尝试线上与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的改革,利用慕课、微信、学习通、微视频、电子作业等新媒体手段,增加基础课教学的时代元素;在考核方式方面,改变单一的期末考试综合性考核的办法,把平时表现和实践活动纳入课程的考核范围。同时根据不同专业学生的特点做到因材施教,针对师范专业学生、经济管理专业学生、建筑专业学生和计算机专业学生的不同专业特点,适当调整教学案例,贴近学生的实际情况,提高“基础课”教学的针对性。
六、坚持教师主导地位,同时发挥学生主体性作用,实现“基础课”教学“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统一”
在高职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基础课”是一门理论性较强的课程,一些抽象的理论离不开教师的主导,特别是在知識传授、能力培养、价值观塑造方面,教师的教育和引导是不可替代的。俗话说教学相长,教是由教师主导,而学则学生是主体。现在的“基础课”教学告别了传统的老师讲、学生听的“满堂灌”的方式,注重互动性,采用课前两分钟时事播报、课堂讨论、情景再现等多种形式,让学生参与到教学中,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当然,学生主体的积极性离不开教师的主导,课前两分钟的主题的确定、课堂讨论的组织、情景再现展示的评价,等等,都需要教师主导才能完成预期的教学目标和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七、层层设问,组织学生搜集资料,通过教师不断启发,引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实现“基础课”教学“灌输性和启发性相统一”
灌输性教学是“基础课”教学的基本方法,它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启发性教学是“基础课”教学的重要方法,它通过教师的策划、组织和引导,学生通过参与教学活动发挥其主体作用,培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如,在“基础课”的“法律的历史发展”章节的教学中,提问学生:原始社会有法律吗?未来的共产主义社会有法律吗?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通过查阅资料,整理资料,最终解决问题。在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老师可以适当地做一些引导,比如说,就“原始社会为什么没有法律?”这一问题首先从法律的定义着手进行分析,抓住定义中的关键词“国家制定或认可”;然后让学生了解什么是国家的根本属性,学生找出国家的根本属性是阶级性;接着引导学生分析什么是阶级以及阶级是怎样产生的,得出阶级的产生有两个基本前提,其中一个基本前提是私有制的形成;进而引导学生分析原始社会和未来共产主义的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让学生水到渠成,理解原始社会是因为生产力水平低下的生产资料公有制,所以原始社会没有法律,而未来的共产主义是生产力高度发达基础之上的生产资料公有制,所以未来的共产主义也没有法律。通过教师不断启发让学生水到渠成得出结论,这就实现了“基础课”教学的“灌输性和启发性相统一”。
八、挖掘学生专业课程和通识课程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实现“基础课”教学“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
“基础课”是高职院校的两门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核心之一,也是高职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高职生学习的其他的专业课程和通识课程同样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在“基础课”的教学改革中我们积极挖掘专业课程和通识教育课程的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法治观的思政元素,促进高职生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和法治素养。在教学方式上,可结合我国的方针政策和具体的教学内容,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解决专业课中遇到的问题。例如,将“基础课”中“职业道德和个人品德”的内容,引领贯穿于专业课程和通识教育课程的教学计划、课程标准、课程内容、教学评价等主要教学环节。“基础课”专任教师按照价值引领、能力达成、知识传授的总体要求,努力推动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发挥各类课程育人作用,推进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培养出更多合格的适应我国制造业大国需要的高端技能型人才。
“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核心问题,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关键在于教育。“基础课”在高职人才培养的过程中,是德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在教学中应坚持“八个相统一”的要求进行改革创新,打造成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的“金课”,进而增强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思想性、理论性、亲和力、针对性。
【参考文献】
[1]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
【基金项目】柳州城市职业学院2019年度教育科研立项课题“‘三全育人’视域下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探究——以柳州城市职业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为例”(2019C12);柳州城市职业学院2016年度教育科研立项课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职思政课教学路径探究——以柳州城市职业学院为例”(2016A01)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廖彩云(1972— ),女,广西全州人,柳州城市职业学院副教授,科学技术哲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责编 何田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