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缘何成为中华文明的印记

来源 :现代语言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ueyangmm2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华夏文明延续五千年,中国文化遍布世界各个角落,中华民族已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我们的根基在哪里?什么是我们的中华魂?追溯往昔,是汉字维护了祖国的统一;是汉字承载了中华文化的历史衔接。还看今朝,汉字凝聚储备了新时代的创新能力;汉字是“一带一路”的精神捍卫者。畅想未来,汉字仍然是宣扬民族文化的守护神;汉字依然是维护祖国尊严的基石。
其他文献
在历代流传下来的浩如烟海的诗篇中,歌咏青海的诗歌缕缕不绝,青海地区的历史轨迹,多被文人雅士以诗歌的形式记载了下来。本文仅以清代咏青诗歌为媒介,采用“以诗证史”的方法,勾勒
和谐社会目标的实现,需要社会自主性的充分发展。社会组织的广泛兴起是社会自主性增长的客观载体,公民意识的普遍崛起则是其主观要件,并在本质上归结为社会权利的扩展伸张。
词汇作为语言的建筑材料,是语言学习和研究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而英德系出同源,共同点颇多,尤其表现在词汇上。本文以建构主义的相关理论为指导,在英、德语词汇比较的基础
听力是语言学习者需要掌握的一项重要输入型技能,也是进行基本交流的基础。随着听力研究的逐步深化,越来越多的学者发现元认知意识在听的过程中的重要性。本文简述元认知理论
针对分歧难以数值计算的问题,通过分析Navies-Stokes方程简单分歧点的性质,构造出定常Navies-Stokes方程非退化简单分歧点的扩充系统及其谱Galerkin逼近扩充系统,证明了谱Galerk
在英语和汉语中,存在着大量的描写疾病和死亡的委婉语,但并不是都能完全对应和契合。本文将通过对比两种语言中有关疾病、死亡委婉语的语义空缺现象,探究其背后的文化、认知
严复的“信达雅”自提出以来便备受关注,质疑之声与赞美之词并行,但其翻译观点的先进性与巨大的影响力却是毋庸置疑的。历史时局所需对严复翻译作品的选择起着巨大的影响,他
目前,一些语言学家积极探索将认知语言学和批评性话语分析融合在一起,即从认知的角度进行批评性话语分析。本文以批评话语分析理论基础,从转喻理论的视域下,以新闻语篇为载体
汉语是声调语言,本文重点介绍外国人感知汉语普通话声调的结果。范畴化感知在汉语母语者中比较常见,但外语听者表现出了范畴化感知和连续性感知的不同结果。他们感知汉语普通
中国人颜永京的《肄业要览》(1882)和日本学者尺振八的『斯氏教育论』(1880)分别是斯宾塞《教育论》(1860)一书的首个中译本和日译本。中日译本各自独立成书,且翻译时间接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