睡不好? 小心致命脑病来袭

来源 :祝您健康·养生堂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terxi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吉训明

  吉训明
  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现任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副院长、首都医科大学副校长、北京脑重大疾病研究院院长。担任互联网医疗诊治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主任、国家卒中抢救中心主任、首都医科大学脑血管病研究所所长、宣武医院-哈佛麻省总医院中美神经科学研究所中方主任、国家远程卒中中心主任等职务。
  主要从事脑卒中筛查与防治工作。包括急性脑梗死溶栓与神經保护治疗研究、慢性脑缺血的适应保护治疗研究和脑静脉病变的诊断与治疗研究。擅长狭窄和闭合性脑血管病、颅内高压症、静脉窦血栓等的诊治。
  门诊时间:周二上午、周五上午



  人接近三分之一的时间都是在睡梦中度过,一个美好的睡眠能让辛苦了一天的人们恢复活力,也能让倍感压力的人们暂时地扫除心灵上的疲惫,更是一种非常美好的放松体验。人的睡眠周期在不同年龄段是不一样的,通常来说幼年期时睡眠时间最长,然后随着成长、衰落逐渐减少,很多老年朋友的自然睡眠时间都在6小时左右。
  睡眠障碍是困扰很多人的一个问题。年轻人失眠可能是因为工作压力大,或是忙了一天想牺牲休息时间去娱乐,长期昼夜节律不稳定而导致。许多失眠的中老年人,也总是认为这是衰老、身体机能下降所致,不需要过多地关注。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副院长、神经外科主任医师吉训明却向大家发出了警告:在失眠的背后,可能潜藏着一系列致命脑病的风险,切不可掉以轻心!而这其中,较为隐蔽而危害较大的,当以脑小血管病变和颈静脉回流不良为甚。

一、睡眠障碍,小心脑小血管病


  人体血流从心脏进入大脑以后,先进入大血管,继而流入像头发丝一样的无数的小血管然后到达脑组织,这些小血管的直径只有50~400微米。这些小血管一旦出现病变,通过它供应脑组织的血流就下降了,脑组织会出现营养不良,引发一系列问题。
  脑小血管病,是一类多种病因导致的直径50~400微米的脑小动脉、小静脉及毛细血管受累的病理过程。一旦脑小血管出了问题,会引起腔隙性脑梗死、脑白质损害、脑微出血、血管周围间隙扩大和脑萎缩等多种疾病。但由于早期症状不明显,很多患者都将它们视为自然衰老的迹象。研究统计,小血管病变的发生率很高,有2/3的65岁以上的老人或多或少存在着这种小血管病变。
  脑区不同部位出现小血管的问题,会表现出不同的临床症状。比如运动区出现小血管的问题,就会出现肢体运动缓慢、行走步态异常等;如果额叶出现小血管病变,情绪、情感就会出现障碍,出现多疑的表现等。
  微脑梗便是一种隐匿的脑小血管疾病,这种疾病在早期没有明确的症状,它会逐步出现包括睡眠障碍、反应迟钝、注意力不能集中等早期症状,但是这些征象容易被忽略。这种疾病只要早期发现,早期采取正确的方法进行干预,有可能可逆,甚至完全可以不出现症状。



  脑部微出血,也是十分危险的脑小血管病变之一。上图是一位患者的影像检查报告,其中散在的小黑点都是微出血灶,是广泛的小血管破裂造成的。这些有微出血的患者一旦出现严重的血压波动、情绪过分激动等就有可能发生严重的脑出血。部分中青年患者突发脑出血,可能就是存在这样的病理基础,在疲劳、紧张等的作用下就诱发了脑出血。
  吉主任告诉我们,脑小血管的病变是发生脑血管意外的一个重要基础,同时如果能够及时发现脑小血管病变,那么它也是脑血管意外最有力的一个预警信号,及时干预可以避免进一步的风险。
  脑小血管病变的症状
  1.睡眠障碍
  睡眠障碍是脑小血管疾病的典型症状之一,但由于其相对于其他多种因素造成的失眠缺乏明显的特异性,所以容易被忽略。这种睡眠障碍主要表现为入睡困难、维持睡眠困难、过早觉醒以及睡后无恢复感。入睡困难多表现为躺在床上数小时都无法入眠;维持睡眠困难多表现为容易半夜醒来,或是对外界刺激非常敏感,可能家人翻个身就会导致醒来;过早觉醒的患者可能在凌晨四五点就醒来,而且无法再次入睡;醒后无恢复感即睡醒后仍感疲惫,甚至越睡越累。
  睡眠障碍不仅影响生活质量和工作效率,长期睡眠障碍还可使认知功能下降、记忆力和分析能力下降或丧失,以及进一步恶化脑小血管病变的程度,造成病情持续加重。
  这些情况通常难以和普通失眠区分,但是如果您有这些症状,同时您的年龄在65岁以上,有“三高”等慢性基础疾病,没有什么工作生活压力,却莫名出现睡眠障碍,那就要高度警惕了。而吉主任强调,如果经过抗失眠治疗后睡眠障碍并无改善,尤其是使用安眠药、助眠药物后仍无法缓解,那就一定要进一步检查脑部情况了,很可能是脑小血管病变所致。
  2.认知功能障碍
  小血管病变会使得大脑逐步丧失高级功能,高级功能的整合能力越来越差。认知功能障碍往往有阶段性,可以分为早期、中期、晚期。
  认知障碍早期:多会出现执行功能、注意力、情景转换能力的下降。
  认知障碍中期:这一时期患者会表现出显著的认知功能恶化,但未发展到严重痴呆的程度。比较典型的症状有经常记不得有没有锁门,需要反复回头检查,或是经常记不得自己刚刚有没有为菜中放盐而导致反复放盐,或是弄混盐和糖。   认知障碍晚期:则会出现血管性痴呆伴有记忆功能障碍,这种痴呆与阿尔茨海默病的痴呆症状十分相似,但相对于阿尔茨海默病的不可逆,血管性痴呆在科学、及时治疗后,是可以好转甚至恢复到正常水平的。
  认知功能小测试
  第一题:复述绕口令“门口吊刀刀倒吊着”。
  第二题:观察下图中图形5秒,然后不再看图片,将它画出来。



  第三题:念出下图中字的颜色。



  如果降低速度也难以顺利完成这些测试,需要考虑认知障碍存在的可能,建议及时就医进一步检查。
  3.运动协调功能障碍
  典型的症状为走路不能走直线,或是感觉难以保持平衡,出现平衡能力下降,或是步态异常。
  运动协调能力测试
  可以让亲友帮助在开阔、无障碍的场地上按下图画上脚印,然后让受试者按照地上的脚印走路,观察其完成情况以及步态情况。
  步态判断的关键数据
  步距:一般10~15厘米,明显超过或步距过小都可能出现问题。



  步长:每走一步路跨出去的长度,一般是110~160厘米,过长过短都不好,小血管病变引起的常常是步长很小,经常处于走小碎步的状态。

二、睡眠障碍+脑鸣,小心颈静脉回流受阻


  大脑主要的血液供给通过颈部的动脉来完成,当血液在大脑中被充分利用、获取养分后,含氧量低、携带有代谢废物的静脉血也会通过下图中的蓝色血管——静脉流出大脑,通过颈部然后回流进入心脏。如果将大脑比作水箱,那颈动脉就是入水管而颈静脉是出水管,出水管堵塞,那么水就会在水箱中越积越多,造成一系列的问题,这就是颈静脉回流受阻。



  颈静脉回流受阻典型症状
  睡眠障碍:颈静脉周围有丰富的自主神经和迷走神经,当颈静脉回流受阻就会影响周围的神经,这就会导致睡眠障碍。
  眼涨和视物变形:大脑半球底部的蓝色区域(图中大脑两半球底部)是海绵窦,这里同时也是眼部血管回流的必经之处。当静脉回流受阻时,眼静脉的回流也会受阻,所以就会出现眼涨。严重时可能甚至会出现看东西发现形变这样的严重症状,这也是临床患者就诊时常见的主诉症状。
  头晕、头痛头涨:静脉回流受阻时血液不能顺利地流出大脑,相当于大脑中的血液其实就增加了,我们也就会感觉到头部沉重、头涨。而血液淤积在脑中,脑部血管可能会出现收缩不良等问题,这样也就造成了头痛。
  头鸣:是大部分颈静脉回流不良的患者的第一主诉症状,可以说绝大部分患者都会有这样的问题。这样的患者常听到脑子里面有杂音,像知了叫、开火车、汽笛声等,患者往往十分痛苦,整夜睡不着觉,甚至连续几周一直睡不着。
  颈部不适:颈静脉回流不良后,会在颈部静脉丛(图中专家手指的部位)形成许多的曲张血管,这些曲张的血管会造成患者的颈部出现僵硬等不适感。

三、科学锻炼,提高抗缺血缺氧能力


  吉主任团队经过50多年的研究,已经确认通过科学而有效的锻炼,可以提高人体的抗缺氧缺血能力,而这一能力对脑卒中心血管病有非常好的预防作用。提升抗缺氧缺血能力最有效的方法便是规律锻炼与远隔缺血适应训练。
  规律运动
  每天有规律的一定运动量的锻炼能够让人体产生抵抗缺血缺氧的物质。大量的临床研究和流行病学研究发现,有规律且足够运动量的患者发生卒中的概率有下降,发生卒中后脑梗坏死灶的体积也会在科学锻炼中逐渐缩小。
  这种运动可以是打太极拳、游泳、一定运动量的散步(10分钟走1公里,每天走50~60分钟,一周不小于5次)等,需要在锻炼时让心率超过100次/分,这样才能有效果。
  远隔缺血适应训练
  除了运动和饮食,吉院长和研究团队经过十余年大量的基础和临床研究,研发了远隔缺血适应训练仪,并取得了国家专利,可有效预防和治疗缺血性心脑血管病。
  远隔缺血适应训练的原理
  通过对上臂等远隔器官进行反复、多次的压迫与释放,实现局部组织的缺血与再灌注刺激,从而激活机体自身内源性抗缺血的保护机制,诱导机体产生缺血、缺氧保护物质,在释放袖带压力恢复上臂血流时,产生的保护物质归巢到缺血受损器官,如心脏、脑组织,产生保护作用。
  在家就能操作的训练方法
  患者也可以在家用水银式血压计进行远隔缺血适应训练。
  【具体操作步骤】
  1.将血压计袖带绑在平时测血压的位置(上臂)。
  2.管对着肘正中,袖带在肘正中上面1厘米的位置,保持可以放进去一个手指头的松紧度即可。
  3.把压力增加到你基础血压之上的40毫米汞柱就能达到阻断血流的目的(一般水银血压计的汞柱提升到180或200毫米汞柱,加压的速度要快)。
  4.压力加到180毫米汞柱,持续5分钟的时间,一定要使得桡动脉完全阻断、没有血流通过;可以通过观察手部颜色变白、桡动脉摸不到搏动来判断是否完全阻断。
  5.再将气囊打开,让血液恢复流通。休息三五分钟。这样算一个循环。
  6.每次做5个循环,一天做2次。
  注意要点
  1.一定要达到阻断上肢動脉才能产生效果。双侧同时阻断可以起到双倍的效果。
  2.刚开始可以持续3分钟,逐渐耐受以后持续到5分钟。
  3.餐前均可进行训练,如果用了餐,则应该休息一小时之后再做。
其他文献
薛立功  薛立功  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现任中国中医科学院针灸研究所经筋病研究室主任。当代经筋理论体系奠基者,长圆针疗法创始人。从事针灸学、临床、科研、教学40余年,广泛研究针灸学适应证并指出现行医学观念的某些误区,带领团队对关节肌肉疾病进一步探讨和研究,最终从经筋理论角度,对疼痛机制与痛证论治提出新观念和新理论,发掘整理出“长圆针疗法”。  对各种因关节顽痛而被推荐手术治疗者,如颈椎痛、腰
期刊
受访专家马驰原  东部战区总医院神经外科副主任、神经内镜及垂体腺瘤诊治中心主任,主任医师、教授,医学博士、博士后,南京大学博士研究生导师。擅长颅内肿瘤的外科治疗,特别是神经内镜微创手术,垂体瘤的微创手术与临床研究,脑室肿瘤的微创手术;脑积水的分流和内镜微创手术治疗;脑出血的内镜微创手术治疗;颅脑创伤的规范化救治。  门诊时间:周二上午可怕的脑部疾病  头部是人体的重要部位,在道家“天人合一”的思想
期刊
海 涌  海 涌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骨科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骨外科学系主任。担任中国医师学会骨科分会委员、脊柱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骨科分会微创骨科学组委员,中国康复医学会脊柱脊髓损伤专业委员会常委兼秘书长、脊柱畸形学组和腰椎研究学组副主任委员等。对脊柱的创伤、肿瘤、畸形和退行性病变的诊断、治疗有着丰富的经验和心得。  门诊时间:周一上午●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发病率
期刊
主任医师,教授,研究生导师。中西医结合专业,毕业于山东医学院。从事中医临床工作51年,擅长治疗疑难杂症(如癌症、大量使用抗生素后霉菌性肺炎、肠炎等)、免疫性疾病(如红斑狼疮)、上呼吸道感染后久咳不止,亚健康中医干预。从事中医基础理论教学研究和中西医结合临床医疗、教学工作。2003年被任命为国家级老中医药专家经验继承导师。主任医师,副教授。现任复兴医院中医科主任。临床擅长治疗急慢性消化性疾病、呼吸道
期刊
医学博士,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中日友好医院心脏科主任。担任心内科冠心病介入治疗组长、复杂冠心病介入治疗中心主任、结构心脏病学组组长。任美国冠脉介入协会专家组成员(FSCAI)、科技部国际合作评审专家等职务。拥有丰富的临床经验,擁有数万例的介入操作经验,引领或开展多项复杂冠心病的介入术式,全面提升中日医院冠心病介入治疗水平。擅长冠心病介入治疗,尤其在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病变(CTO)造诣较深,在冠
期刊
晁恩祥晁恩祥  主任医师、教授,北京中医药大学硕、博士研究生导师,第三、四、五、六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指导教师,中国中医科学院第一批传承博士后导师。中日友好医院中医内科专业首席专家。  历任中医肺系病等8个专业学会主委或会长,中医内科等7个专业学会副主委或秘书长。2013年被评为第二届“首都国医名师”,2014年被评为第二届“国医大师”。  临床研究方向为中医药诊治呼吸系统疾病及疑难杂症
期刊
韩学杰  韩学杰  医学博士,主任医生,研究员,博士研究生导师。现任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临床基础医学研究所中医药规范标准研究中心执行主任、中医科学院标准研究中心筹建组副组长。国家中医管理标准化工作办公室成员,ISOTC249国内对口单位成员。兼任中华中医药学会心病分会第一届副主任委员、秘書长,第二届副主任委员。从事中医临床20余年,师从中国中医科学院著名心血管病专家沈绍功教授,为沈氏女科第二十代传人
期刊
主任医师,教授。目前担任中华医学会风湿病学分会全国委员,中华医学会北京市风湿病学分会常委。中国医师协会全国常委及协会骨质疏松学组秘书长,中国医师协会北京市风湿病学分会副理事长。中国康复医学会骨与关节及风湿病学分会全国常委。 主要研究方向为自身免疫病的发病机制及免疫治疗。在类风湿关节炎、红斑狼疮、继发性骨质疏松、干燥综合征及痛风关节炎的诊治方面有较深造诣。门诊时间:周一下午,周二、周四上午主任醫师,
期刊
李国辉  李国辉  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药剂科主任,主任药师,硕士研究生导师。现任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药剂科主任。兼任中国抗癌协会肿瘤临床药学专委会主任委员,中国药师协会肿瘤药师分会主任委员,中国药学会药学服务专委会副主任委员;中华中医药学会医院药学分会副主任委员兼秘书长;中国研究型学会药物经济学专委会副主任委员,北京药学会肿瘤药物专委会主任委员,北京药学会理事等职。  门诊时间:周一上午〇
期刊
医学博士,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副院长,呼吸科副主任。从事呼吸科疾病的临床医疗、科研和教学工作,主要研究方向为呼吸道感染性疾病、呼吸重症、慢性气道炎症性疾病等。擅长肺部感染性疾病及呼吸危重症诊治,在支气管镜下介入治疗方面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任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感染学组成员、北京医学会呼吸内镜和介入学分会常务委员、北京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学组委员、北京药理学会抗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