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罗马斗兽场的遗址文化

来源 :上海工艺美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puw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欧洲古典时期的古罗马斗兽场在几千年的历史进程中,已成为古罗马建筑水平的最高代表,它具有独特的建筑风格以及特殊的人文情怀,它的存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分析了古罗马斗兽场的历史人文、考古发现和现实意义三个方面。
  一、古罗马斗兽场的历史人文
  古罗马斗兽场是世界八大奇观之一。虽然无数次从书本上阅览过它的大气磅礴,但是当我真正走进的时候,眼前庞大的圆形剧场还是刷新了我对它的的印象。整齐划一的空间排列,圆形台阶式的石制围墙将中心场地包围似是下降式的舞台。意大利的炽烈阳光洒满几乎整个斗兽场,然而我们都知道它的过往并不阳光。
  斗兽场内分为三个主要场地:竞技场、观众席和指挥台。竞技场内,在木地板之上覆盖一层沙子,一是防止角斗士们摔倒二是为了吸收比赛中受伤者流下的鲜血。大斗兽场的位置精确体现了罗马的宪法秩序,竞技场的内部布局呈阶梯状。竞技场位于整个斗兽场的最低处。在竞技场上方的第一层座位,是保留给最高统治阶级的位置,皇帝和他的廷臣在大斗兽场北端的皇帝包厢入座,而皇后及其女官则在南段与皇帝遥遥相对。不必说,这两个包厢拥有最佳观看视野:第二层是一般公众席;第三层为城市贫民、外国人、释放奴和奴隶的区域:再往上,有一个可供观众随意观看表演的平台。看台前都有防护栏,与表演区隔开,以保护观众。根据罗马史学家迪奥·卡西乌斯的记载,当公元80年角斗场工程竣工之际,这里举行了为期100天的庆祝典礼。那些冷酷心肠的奴隶主,从全国各地收罗了几千头牲畜和猛兽,外加几千名的奴隶,战俘和罪犯等进行血腥的殴斗。斗兽场的表演,主要是由角斗士和野兽搏斗。也有角斗士之间的搏斗。角斗士既可以是单打独斗,也可以是群斗。角斗士通常由奴隸、战俘和囚犯担任。人与兽的搏斗则必然是以某一方的死亡而告终。值得庆幸的是,人类的文明终将代替野蛮。斗兽场逐渐被废弃,成为了为教皇和贵族建造宫殿而使用的采石场。文艺复兴时期,斗兽场又转变成为教皇服务的宗教圣地。
  二、古罗马斗兽场的考古发现
  公元217年,圆形剧场在一场大火中受损,皇帝埃拉伽巴路斯(218-222)和皇帝戈尔迪安三世(238-244)统治时期对其进行了持续多年的修复,圆形剧场也因修复工程而关闭。大理石的建筑元素源自于那次修复工程。
  由于本身结构特征及木材和绳索的大量存在,地下区域存在崩塌和火灾的风险,即使在进行竞技演出的最后两个世纪,地下区域也经历了转变,直到完全被土掩埋。公元443年的地震对建筑造成了严重破坏,这是一系列使地下部分开始被掩埋、地面被抬高的事件中的其中一桩。最后的竞技表演是公元523年进行的。地下区域1874年得以重见天日,并将一系列的机械设备和木质设备展现在世人眼前。
  从15世纪开始,斗兽场成为了研究对象,建筑师和画家们记录尺寸,收集建筑细节和比例关系,从而将其运用于新项目。如Francesco dj Giorgio,Giuliano和Antonio da Sangailo,AndreaPailadio,Van Wittel等许多人都贡献了平面图、细节、立面和视角等材料。正因为斗兽场遵循了建筑柱式的规律排列和石柱拱门这两种经典建筑柱式,从而使其成功成为有史以来建筑的绝对典范。
  19世纪对斗兽场的考古新发现,是由教皇国(梵蒂冈),法国政府和意大利王国推动的。最初的考古调查是在竞技场层、建筑整体和周边区域进行的,那里的积土已达到6米高。1812年发现了罗马执行官R,C F,Lampadius的巨大题字。而专门针对地下挖掘的是彼得·罗萨在1874年至1875年进行的,该挖掘到达了东半部的地面。在挖掘中,看台的大理石元素从大量的积土中显现出来,包括顶部柱廊的柱子和柱头,楼梯的护栏、台阶、铭文等。1895年,在建筑的外围,公共教育部负责发掘了拉比卡诺坡和澳匹奥山,在那里发现了赫斯提亚的雕像,该雕像现存于Centrale Montermartini。
  古罗马斗兽场顶层展厅中展出的遗迹全部来自于看台上部区域,即当时的平民看台门廊。柱子由花岗岩和云石制成,基座为简单的阁楼型和复合型。由产自卡拉拉和马尔马拉海岛的白色大理石雕刻而成的柱头分别为混合柱式和科斯林柱式。
  三、古罗马斗兽场的现实意义
  斗兽场的外侧,从下到上,依次运用了多立克式、爱奥尼亚式,以及科林斯式的柱子,在柱子之间则安放雕塑。可以说,斗兽场本身就是建筑艺术与雕刻艺术的结合体。每一位进入斗兽场的人都会叹为观止。建筑的恢宏壮观和近2000年前大师们无懈可击的完美设计。试想8.7万之众可以在通过80个拱门,在几分钟内全部撤出,就已经够神奇的了。
  关于斗兽场的建造方式,一个常见的误解是大斗兽场的主体是由混凝土构成。实际上,大斗兽场的内部很少使用混凝土,主要使用石块,通过铁制连接件固定在一起。后人对大斗兽场进行的测量证明罗马人的施工质量极佳:几乎没有沉降的痕迹。主要的承重体系由料石构成,混凝土仅限于拱顶和上层内墙,座位席采用木结构,因此建筑越往下越结实,越往上则越轻,使对外墙的作用力达到最小。斗兽场是古罗马统治者纪念自己功业的建筑。但是,它诞生之后的功能却远远超过了当初的范畴。现在用于开展体育运动和文艺表演的体育场遍布世界的各个城市。
其他文献
太平泥叫叫是镇江当地传统的民间可发音泥塑玩具,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与艺术价值。然而和多数非遗的现状一样,太平泥叫叫目前也处于濒危状态,面临着传承与发展的难题。文章旨在通过阐述其历史渊源与留存现状,了解它的艺术底蕴与美学价值,从而探讨其未来的传承与发展,以期有更多的人尤其是年轻人认识并感受到其中的趣与美。  引言  太平泥叫叫发源于镇江市姚桥镇华山村,类似于陶笛。它源于南朝,至今已有千余年,于2006
期刊
引言  跨界融合与协同创新,意味着突破原有的专业界限,汇聚创新资源和要素,充分激活“非遗手工艺、人才、资本、信息、”等创新要素的活力,从而协同社会资源的深度合作。在当代社会发展进程中,“跨界融合协同创新”开拓了非遗手工艺传承的全新发展模式,也成为非遗走进当代时尚生活的必然趋势。千年历史的土族盘绣一直传承至今,国务院在2006年将土族盘绣列入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上海公共艺术协同创新中心(Pu
期刊
“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是诸众生,若心取相,即为著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若取法相,即为著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  这些话出白佛教经典《金刚经》,是佛陀教化他的弟子时所说,我把它们摘列出来,为了更好地引用到对佛造像玉雕作品的创作设计和技艺的论述上。  一、相由经生  先讲一个佛像起源的故事。一日,佛陀升上忉利天,去为其生母摩耶夫人讲法,以报答母亲生育之恩,这一去就是九十天。
期刊
一般来说,壁画是绘画艺术与建筑艺术相结合的平面、静态绘画形式。它可以用具体的叙事性的方法来表现,也可以用抽象的概念性的方法来表现,是一种兼具装潢功能、宣传功能和教育功能的艺术形式。从历史上看,不同时代对艺术家的创作提出了不同的要求,不能满足时代要求的艺术形式和艺术作品将逐渐被淘汰。近年来,随着对壁上艺术的认识不断深化,人们发现传统壁画艺术由于很少“升级”和“更新”,已经跟不上社会变化的节奏,也无法
期刊
在国家大力倡导发展文化产业的大背景下,如何利用博物馆深厚的文化底蕴创造出大众喜爱的文创产品,是博物馆文创工作者思考与努力的方向。博物馆文化创意产品点亮多彩生活,文创产品开发不仅有利于传播古老历史文化,还有利于满足大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亦能提升博物馆的声望和影响力。本文通过对上海博物馆文创产品开发路径的梳理,希望能助推博物馆文创产品的开发与创新,為博物馆的发展提供可参考性意见。  一、博物馆文
期刊
On July 11, 2020, “Silent Vision: Solo Exhibition of Zhou Jiayi” was unveiled at Goethe Open Space at Department for Culture and Education of the German Consulate General in Shanghai. In aesthetic but
期刊
一、土山湾手工艺传承历史背景  土山湾位于上海西南部的徐家汇地区,其手工艺传承发展主要服务于江南教区和远东教区的传教事业,信奉天主教的明末礼部尚书徐光启与其后代的大力传承使得土山湾手工技艺广为流传。但由于康熙雍正执政年间清政府颁发的禁教令,天主教有长达百余年的传教活动只能在地下开展,直至道光二十年(1840年)以后,清政府敞开大门,耶稣教会才得以在中国这片土地上公开活动。后来法国传教士薛孔昭创办横
期刊
2019年9月,“17至20世纪中国外销装饰艺术展”于杭州工艺美术博物馆开展。展览联合了全国8家博物馆、3家社会单位与个人藏家,展现300多年前的“中国制造”及其深远的艺术文化价值与影响,献礼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  此次展览将研究与展示的文物年代限定于17至20世纪,正值清王朝时期,也是欧洲各国争相建立东印度公司之际,为中国大量外销工艺品提供经济背景。重点聚焦“一口通商”时期,在这一历史经
期刊
2013年,清华大学与日本鹿儿岛县签订《综合交流备忘录》,自2014年起,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与鹿儿岛县开始了隔年互访的文化交流。2019年12月,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精心组织了一批师生优秀作品,涉及染织、服装、陶瓷、纤维艺术、金属艺术、漆艺、玻璃艺术、雕塑、版画和中国画等52件展品,以如何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积极创新,创造属于这个时代的文化成果为主题,参加在鹿儿岛县历史资料中心黎明馆第一、第二特别展室举办
期刊
我国明代金属加工异常发达,南方的金银首饰工艺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镶嵌、花丝、錾刻、制胎等工艺十分纯熟,还出现了烧蓝。崇尚奢华的风气于明末发展到极致,不管贵族妇女、大家闺秀,还是优伶婢娼,都是满头珠翠。与明代妇女相比,民国随生活方式的激变和妆饰的西化,首饰的佩带数量明显减少,但无论身份多么卑微的女性都少不了发簪和银耳环这两样东西,可见首饰作为装饰品的普遍性。从明朝开国的1368年到民国末期的五百多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