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印象里的王千源就像他演的大多数角色一样,是硬汉、东北爷们、质朴。见到他时,他穿着一个黑白条的背心,短裤,脚上一双人字拖,身材比印象中更瘦,戴着耳机,更像个大男孩儿,还带着点时尚的气质。
演过《钢的琴》里的陈桂林、《绣春刀》里的锦衣卫、《黄金时代》里的聂钳弩……王千源是一个公认的演技派。拍照时,他的每一个pose都带着态度,从他的眼神、表情和动作里你甚至能脑补出独白。对于王千源,一张照片不只是一个表情和一个姿势那么简单。这过程中,他喜欢听到摄影师及时的反馈,如果状态不对,就继续,一旦戏足了,见好就收。这时的王千源有点“掌控欲”。
拍摄结束,采访开始,他自然地窝在沙发里,声音有点懒懒的。他告诉记者,最近因为要拍一本杂志封面,需要露出点“块儿”,为此已经一个月没进油水了。“就为了拍杂志封面吗?”记者表示吃惊,“不是为了拍这个,是为了拍这个能有一次不同寻常的旅程。”王千源用语重心长的语气强调了后半句,接着解释道,“平时你肯定闲着没事不会去婚纱店看婚纱,但是你要结婚了,就可以去试婚纱,可以去海边拍点婚纱照,这一套活儿你就都会了。是这个意思。现在我很少吃碳水,每天要吃三四个蛋清,吃虾,都是蛋白质,不过,没有碳水人就会很饿,很困很疲倦。”
对于很多问题,王千源喜欢用比喻和类比对他的回答解释一番。比如,他提到自己出演的第一部电影是霍建起的《赢家》,戏里他演一个断臂青年,用牙齿和右手系鞋带,苦练了一个多月。那时,他就尝到了努力的甜头,“你演得好,就有人来看你,努力之后的厉害劲儿,那么牛,那么爽。”王千源形容那种感觉“就像跳街舞,你背地里苦练完,在别人面前一秀,别人都惊讶地张大嘴巴。”
而对于他在新电影《解救吾先生》里演的绑匪,他则把他比喻成“丧家之犬”。
虽然很疲倦,说话声音有点小,但王千源反应很快,并带着不动声色地幽默。记者抛给他的球,他不仅能利落地接住,还能漂亮地回传。
挤进了大cast里
你绝对想不到,在成为演员前,王千源曾是个裁缝。虽然父亲是辽宁人民艺术剧院的演员,但王千源起初并没有子承父业的意识,而是上了职高。面对记者的好奇,王千源解释说,“不是我想学,而是只有裁缝能收留我,而且据说当裁缝能挣不少钱。”真学了裁缝,王千源就失望了,“毕业后都要被分到工厂的流水线上,今天匝裤线,明天缝裤带,人生不会有起色。”于是他开始学画画,报考了“中戏”的服装设计班,志向很远大——要赶上皮尔卡丹。但由于绘画基础太弱,没能实现。后来他灵机一动,又报了表演系,“因为表演不需要功底,你只要不缺胳膊断腿,不磕巴,老师只看你的潜质。”
可是,学表演多少要看颜值啊。“为什么我能上呢?”王千源看出了记者的疑问,他用调侃的语气说,“我们班形象最好的,那个时候还是小生呢,就是辛柏青,可想我们有多丑。我们班一个个丑得呀,所以我特自信。”
虽然在大二时就演了处女作《赢家》,但直到2010年,凭借电影《钢的琴》王千源才被更多人熟知。那是他第一次在电影里担任主角,他饰演的东北钢铁厂下岗工人陈桂林,把小人物的亲情、爱情和辛酸诠释得入木三分。出色的表演还为他赢得了东京电影节影帝的桂冠。那年,王千源38岁。
在这之前,他都干嘛了?其实他一直没停止演戏。每一年他都有作品问世,大部分是电视剧,他也演电影,但都是配角。人们看到他会说:“这不是那个xxx吗?”多数人只记住了王千源的角色,却不知道他是谁。“那时候你不着急吗?”记者问,“不着急,只是接不到好角色。什么是好角色?就是我可心的,那什么时候有啊?就是你还没到那个时候。”他答。
很多时候,一步一个脚印的积累是必不可少的。现在,王千源能把一个个小人物演得鲜活生动,力道十足。他说自己是被逼出来的。“我想一开始演偶像一直演下去,但是今天《浪漫的事》让我演个磕巴,明天《空镜子》让我演个有洁癖的人,我说我不演,人家说你过来帮个忙演一演,后来《宋氏三姐妹》又让我演路人甲,没得挑。”起初,王千源也是拒绝的,但慢慢地,他学会了“乖乖听话”,后来就尝到了甜头,“老师、家长让你干什么就干什么,绝对有好处,从不喜欢到爱每一个角色,渐渐就找到了创造每一个角色的不同寻常的路。”
出演《钢的琴》,就是王千源所谓的“到了时候”。很多人说他大器晚成,他非但不认同,甚至还觉得自己“大气早成”呢,“你看别人哪个不比你优秀?但人家拍哪个戏拿了东京影帝,刘德华也没有。所以说这个年龄得到那个奖,很早了,要五十五岁得也没有什么怨言。”
《钢的琴》并没有给王千源带来太多名利上的收获,他真正看重的是随之而来的机会。“它让我能挤进大cast里。”王千源把它比喻成“就像到健身房你要有会员卡一样”。“它能证明你逐渐变得优秀。”这之后,王千源可以闯荡大银幕了。《绣春刀》、《黄金时代》、《太平轮》,每一部戏都带给他不一样的经历——第一次演武侠片,第一次演文人,“在《太平轮》里,我第一次捞着一个漂亮媳妇。”
像小孩拿着一个热腾腾的烤鸡翅
如今,无论从年龄还是表演经验上来看,王千源都算是个老炮儿了。但每次接到新角色,他依旧会“特别紧张”。王千源说这是喜欢一个角色时的兴奋,“就像小孩拿着一个热腾腾的烤鸡翅时,想吃,但又无从下嘴。”
比如在即将上映的电影《解救吾先生》里,他第一次饰演绑匪。电影是根据2004年吴若甫被绑架的真事改编的。先不说要与刘德华、吴若甫、刘烨这些大卡司合作,能在这样一部惊心动魄的真实事件里演那个牵制故事走向的坏人,王千源就兴奋得不得了。兴奋过后却是痛苦,“坏人我从来没演过,怎么样能超越前人,创造一个王千源对坏人的理解呢?从小到大谁碰到过绑匪呢?挑战大了。” 王千源专门买来犯罪心理学、反社会心理学方面的书反复研究,还去了监狱和警察聊天,看罪犯的录像带……后来,他给自己演的绑匪找到一个精准的定位——“丧家之犬”。“绑匪很坏,但和教父不一样,他是个小人物,不能像藏獒那样丰满,肯定是丧家之犬。你在垃圾箱旁边看到的流浪狗,骨瘦如柴、肮脏、狰狞,要是被它咬一口也够呛。”
为了演出丧家之犬的瘦骨嶙峋和困厄之感,王千源把自己折磨得够呛。拍戏的四十天里,他没吃过碳水化合物。有一场戏里,他要裸露上半身,为了把肋条骨瘦出来,他硬是三天没喝水,“基本上就在桑拿房睡,提前十个小时要蒸一次桑拿,让皮肤脱水,一旦有水分就没有紧致的感觉了。渴得实在不行了就拿水漱一下口,再吐掉。”在拍最后一场审判的戏时,要表现出绑匪的绝望与穷途末路,他7天没洗澡,头一天晚上喝酒喝到了天亮,于是,苍白、萎靡、绝望自然地就出来了。“在演戏上怎么样把握人物的分寸,这是真正较真的时候,就像你把菜买回家,开始做饭时,才是最要劲儿的。”王千源这样比喻。
不过,《解救吾先生》虽拍得艰辛,王千源却觉得相当爽。说到演戏的收获,王千源有点激动,“这部戏可能从某种角度上超越了《钢的琴》,《钢的琴》的人物还是随处可见的,这几年我又历练了很多,我会把我全新的东西加入进去。”王千源很自信地要和记者打赌,“你看完觉得不好看,要说比《钢的琴》差远了,我给你一万块钱!”
《解救吾先生》里的绑匪依然是个小人物。对于挑选角色的标准,王千源说,“从来都是角色挑我,我就是好好工作,演一个角色爱一个角色。”他曾说,演员一辈子能创造两三个令人印象深刻的角色就算成功了,问他觉得自己算成功了吗?他很含蓄地答,“目前还只有一个《钢的琴》,《解救吾先生》还没放呢,只能说,我自己做梦的时候说,成功了。”
Q:当时导演找你时是什么吸引了你?
A:演员往往很有猎奇心,想演真实的事件、真实的人物,在一辈子艺术生涯里,这对导演、演员都很难得,所以这个事情就很吸引我。我和丁晟的配合也很好,他就是一个男人导演,他不磨磨唧唧谈爱情、谈喜剧。那么我又很喜欢这种比较有血性、阳刚的戏,之前也拍了不少喜剧、文艺片,那么我适合不适合演绑匪呢,我想尝试一下。
Q:你知道刘德华会出演的时候有没有激动一下?
A:像你说的那种激动呀,在我心目中是属于大师级别的,我上初中的时候他已经很红了,他现在一直很红,和他合作挺开心、兴奋的。我和成龙演一场戏也会很兴奋的,我没干这行的时候人家就是大明星,我干上这行人家还是大明星,和他们一起工作的感觉很不一样。
Q:吴若甫会和你们讲他的经历么?
A:会讲很多,吴若甫老师特别好,尤其是对我演的反派人物,他会讲很多感觉、细节,包括绑匪让他喝可乐,给他烟他不抽。当时绑了两个人,他们就想,如果不给钱,就当着他的面把另一个人杀了,电影里我们有表现。吴若甫就说,你不要杀他了,我有钱,我拿钱赎他一起走。在危难的时候他还能救人一条命,这让我挺感动的。
Q:之前为什么没人找你演反派呢?
A:他们没有眼光呗,我演喜剧多、小人物多。
Q:几个男人一台戏的感觉怎么样?
A:我和刘烨、吴若甫都很熟,一块打篮球啊玩啊,但在现场我很少和他们说话,我已经掉在人物当中了,我从来不相信咱俩玩得挺好的,回过头来我就能大嘴巴子打你,表现出绑匪的凶恶。
Q:那你和刘德华交流多吗?
A:因为我演绑匪,他演被绑架的人,和他在一起要经常说话,比如,“大明星你好”,拿过电话号码来一看:“哇,全是我崇拜的明星,你们都怎么认识的,你们是怎么演戏的……”我和刘德华在一起,要尊重他,他是老师级别的人物,他是非常敬业的演员,我会把跟他已有的尊敬气息带进表演。打个比喻,你虽然不抽烟但你去吸烟室转一圈你身上就会有烟味,因为人的皮肤都是有记忆力的。
Q:如果十分满分你给自己打几分?
A:七分。如果要是再给我长一点时间,半个月、一个月,我会更好。
Q:那三分失在哪了?
A:一分半失在无知上,你不知道你有多好,山外有山,人外有人,过十年我可能会演得更好,我能把自己比下去。那一分半失在莫名其妙上、未知上。谁也不敢说谁是满分。还有呢,比如说导演给我再多点时间,我看完剪的片子,某一场戏的细节我会演得更好。他要不是赶时间,像大师一样一场戏拍一天,今天拍的不行明天再拍吧,再给我体验生活的时间长一点,对人物的要求再丰满一点,那一分说不定就捡回来了。还有那半分属于各个层面的,前期、灯光、导演、摄像,哪都属于未知的,你不能说这场戏导演导得不好,所以说综合因素,打个七分。
Q:《解救吾先生》给你哪些新东西?
A:勇敢。勇敢地超越,勇敢地接受,勇敢地质疑一切,导演在戏上面的问题,我也和他去合理地争论。它带给我快乐,我完成了一件超难度的事情。
Q:《钢的琴》之后,你的事业和生活发生了哪些变化?
A:说实话,《钢的琴》要是能拿戛纳奖就好了,中国人都很认。东京电影节在国际上只是排第五。但那届东京国际电影节很牛,影帝影后由同一个国家的演员摘得,男演员是王千源,女演员是范冰冰。可惜国内没怎么宣传。之后都是业内人士因为演技找我演戏,没有因为票房找我的。
Q:观众看电影关注主角比较多,那你在接戏时权衡的是什么?
A:男一男二不重要,重要的是你演完之后,比起男一男二,别人更能记住你。
Q:对于文艺片和商业片你有偏好么?
A:没有,当工作出现的时候首先是喜欢不喜欢,喜欢了怎么都行。就像家里人不让你找对象一样,喜欢了谁都阻拦不了。《钢的琴》也是,只给了我百分之十的片酬,就几万块钱。中间没钱了,我还一直演。后来给我钱我也没要,给场工、化妆都分了。我还签了一个戏,签在《钢的琴》之前,这个戏一个月之后拍,正好《钢的琴》能拍完。签完之后钱也拿到了,服装也做好了,《钢的琴》没钱拍不下去了,我怎么办,推哪个呢?塞翁失马,焉知非福。我也不知道这个奖是别人给我的,还是我应该得的。你演得不好不会给你,你要半道去拍另一个戏了你也不会有,如果拍半道没给你钱你非要那个钱,这个戏非黄了,你也不会有。你说这个奖是谁给我的,我就是喜欢,有的时候是自己给自己的。 Q:在剧团大院里长大是怎样的体验?
A : 那时候的父母也不像现在星二代那样培养,我们大院有十来个孩子,就两个孩子干这行了。但是我感谢我的父母和我曾经待过的地方,给了我很多养分,那种养分就像种一个东西,不能第二天出来,若干年之后说不定就出来了。比如说看好多老艺术家演戏,六点半演出,他们提前一个小时,比如演个乞丐,他们就拿个茶缸子到底层的锅炉房体验生活,静静地一个人,他们有自己对专业的热爱。
Q:你小时候的理想是什么?
A:我小时候想当运动员,踢踢足球。上学时开运动会,跳远、跨栏、跳高、踢球啊,我都还可以。好玩嘛,符合那时候的性格。
Q:提到东北男人会想到大男子主义,你怎么样?
A:我还好吧,通情达理在我身上表现得淋漓尽致。我顾家、护犊子。比如说我拍戏时遇到好的大米啊,我都往家里买。还记得我小女儿很小的时候,我在福建拍戏时看那儿的鸡蛋特别好,坐飞机回来我就给我女儿拎筐鸡蛋。
我也很喜欢在家呆着,但是工作不允许。现在电影产业那么好,你的事业也到了一定的阶段,不允许你停下脚步。之前没有戏想拍戏,现在有了戏又想休息,哪能什么都是你的。该努力的时候要努力,早晚有一天长江后浪推前浪有你不行的时候,那个时候再好好休息。
Q:你在家里的地位是怎样的?
A:奴才,第四名。在找对象前我是第一名,结婚以后我是第二,生了孩子我成了第三,后来岳母来了,我妈来了,我成第四、第五了。现在仅在保姆之上,没有养宠物,要是有宠物我成第六了。
Q:你演过很多爸爸的角色,你自己是个什么样的父亲?
A:很好的父亲,溺爱型的。要工作的时候就恋恋不舍的,抱抱啊,亲亲啊。有时候她上学晚了,我主动喂她吃饭,给她系鞋带啊。我回来之后都不让她坐校车,我亲自接送。
Q:女儿看你的戏么?
A:不看,演员最悲哀的事情是家里人都不看你,只看一看动画片,看一看刘德华啊。按照东北话讲就是远的亲,近的臭,都喜欢迪卡普里奥。
Q:你平时空闲都喜欢做什么?
A:看电影,现在看的主要不是人演的了,都是动物演的,我最喜欢看动画片,因为总是陪女儿看。一般回家以后就是踢踢球,聊聊天,运动一下,或者是躺床上发呆。
Q:对未来有什么期望么?
A:没有什么期望,人生无常。就是平平安安的,按照现在的感觉努力,别掉队,不能以前努力现在不努力了。快快乐乐地干点自己想干的事情。
演过《钢的琴》里的陈桂林、《绣春刀》里的锦衣卫、《黄金时代》里的聂钳弩……王千源是一个公认的演技派。拍照时,他的每一个pose都带着态度,从他的眼神、表情和动作里你甚至能脑补出独白。对于王千源,一张照片不只是一个表情和一个姿势那么简单。这过程中,他喜欢听到摄影师及时的反馈,如果状态不对,就继续,一旦戏足了,见好就收。这时的王千源有点“掌控欲”。
拍摄结束,采访开始,他自然地窝在沙发里,声音有点懒懒的。他告诉记者,最近因为要拍一本杂志封面,需要露出点“块儿”,为此已经一个月没进油水了。“就为了拍杂志封面吗?”记者表示吃惊,“不是为了拍这个,是为了拍这个能有一次不同寻常的旅程。”王千源用语重心长的语气强调了后半句,接着解释道,“平时你肯定闲着没事不会去婚纱店看婚纱,但是你要结婚了,就可以去试婚纱,可以去海边拍点婚纱照,这一套活儿你就都会了。是这个意思。现在我很少吃碳水,每天要吃三四个蛋清,吃虾,都是蛋白质,不过,没有碳水人就会很饿,很困很疲倦。”
对于很多问题,王千源喜欢用比喻和类比对他的回答解释一番。比如,他提到自己出演的第一部电影是霍建起的《赢家》,戏里他演一个断臂青年,用牙齿和右手系鞋带,苦练了一个多月。那时,他就尝到了努力的甜头,“你演得好,就有人来看你,努力之后的厉害劲儿,那么牛,那么爽。”王千源形容那种感觉“就像跳街舞,你背地里苦练完,在别人面前一秀,别人都惊讶地张大嘴巴。”
而对于他在新电影《解救吾先生》里演的绑匪,他则把他比喻成“丧家之犬”。
虽然很疲倦,说话声音有点小,但王千源反应很快,并带着不动声色地幽默。记者抛给他的球,他不仅能利落地接住,还能漂亮地回传。
挤进了大cast里
你绝对想不到,在成为演员前,王千源曾是个裁缝。虽然父亲是辽宁人民艺术剧院的演员,但王千源起初并没有子承父业的意识,而是上了职高。面对记者的好奇,王千源解释说,“不是我想学,而是只有裁缝能收留我,而且据说当裁缝能挣不少钱。”真学了裁缝,王千源就失望了,“毕业后都要被分到工厂的流水线上,今天匝裤线,明天缝裤带,人生不会有起色。”于是他开始学画画,报考了“中戏”的服装设计班,志向很远大——要赶上皮尔卡丹。但由于绘画基础太弱,没能实现。后来他灵机一动,又报了表演系,“因为表演不需要功底,你只要不缺胳膊断腿,不磕巴,老师只看你的潜质。”
可是,学表演多少要看颜值啊。“为什么我能上呢?”王千源看出了记者的疑问,他用调侃的语气说,“我们班形象最好的,那个时候还是小生呢,就是辛柏青,可想我们有多丑。我们班一个个丑得呀,所以我特自信。”
虽然在大二时就演了处女作《赢家》,但直到2010年,凭借电影《钢的琴》王千源才被更多人熟知。那是他第一次在电影里担任主角,他饰演的东北钢铁厂下岗工人陈桂林,把小人物的亲情、爱情和辛酸诠释得入木三分。出色的表演还为他赢得了东京电影节影帝的桂冠。那年,王千源38岁。
在这之前,他都干嘛了?其实他一直没停止演戏。每一年他都有作品问世,大部分是电视剧,他也演电影,但都是配角。人们看到他会说:“这不是那个xxx吗?”多数人只记住了王千源的角色,却不知道他是谁。“那时候你不着急吗?”记者问,“不着急,只是接不到好角色。什么是好角色?就是我可心的,那什么时候有啊?就是你还没到那个时候。”他答。
很多时候,一步一个脚印的积累是必不可少的。现在,王千源能把一个个小人物演得鲜活生动,力道十足。他说自己是被逼出来的。“我想一开始演偶像一直演下去,但是今天《浪漫的事》让我演个磕巴,明天《空镜子》让我演个有洁癖的人,我说我不演,人家说你过来帮个忙演一演,后来《宋氏三姐妹》又让我演路人甲,没得挑。”起初,王千源也是拒绝的,但慢慢地,他学会了“乖乖听话”,后来就尝到了甜头,“老师、家长让你干什么就干什么,绝对有好处,从不喜欢到爱每一个角色,渐渐就找到了创造每一个角色的不同寻常的路。”
出演《钢的琴》,就是王千源所谓的“到了时候”。很多人说他大器晚成,他非但不认同,甚至还觉得自己“大气早成”呢,“你看别人哪个不比你优秀?但人家拍哪个戏拿了东京影帝,刘德华也没有。所以说这个年龄得到那个奖,很早了,要五十五岁得也没有什么怨言。”
《钢的琴》并没有给王千源带来太多名利上的收获,他真正看重的是随之而来的机会。“它让我能挤进大cast里。”王千源把它比喻成“就像到健身房你要有会员卡一样”。“它能证明你逐渐变得优秀。”这之后,王千源可以闯荡大银幕了。《绣春刀》、《黄金时代》、《太平轮》,每一部戏都带给他不一样的经历——第一次演武侠片,第一次演文人,“在《太平轮》里,我第一次捞着一个漂亮媳妇。”
像小孩拿着一个热腾腾的烤鸡翅
如今,无论从年龄还是表演经验上来看,王千源都算是个老炮儿了。但每次接到新角色,他依旧会“特别紧张”。王千源说这是喜欢一个角色时的兴奋,“就像小孩拿着一个热腾腾的烤鸡翅时,想吃,但又无从下嘴。”
比如在即将上映的电影《解救吾先生》里,他第一次饰演绑匪。电影是根据2004年吴若甫被绑架的真事改编的。先不说要与刘德华、吴若甫、刘烨这些大卡司合作,能在这样一部惊心动魄的真实事件里演那个牵制故事走向的坏人,王千源就兴奋得不得了。兴奋过后却是痛苦,“坏人我从来没演过,怎么样能超越前人,创造一个王千源对坏人的理解呢?从小到大谁碰到过绑匪呢?挑战大了。” 王千源专门买来犯罪心理学、反社会心理学方面的书反复研究,还去了监狱和警察聊天,看罪犯的录像带……后来,他给自己演的绑匪找到一个精准的定位——“丧家之犬”。“绑匪很坏,但和教父不一样,他是个小人物,不能像藏獒那样丰满,肯定是丧家之犬。你在垃圾箱旁边看到的流浪狗,骨瘦如柴、肮脏、狰狞,要是被它咬一口也够呛。”
为了演出丧家之犬的瘦骨嶙峋和困厄之感,王千源把自己折磨得够呛。拍戏的四十天里,他没吃过碳水化合物。有一场戏里,他要裸露上半身,为了把肋条骨瘦出来,他硬是三天没喝水,“基本上就在桑拿房睡,提前十个小时要蒸一次桑拿,让皮肤脱水,一旦有水分就没有紧致的感觉了。渴得实在不行了就拿水漱一下口,再吐掉。”在拍最后一场审判的戏时,要表现出绑匪的绝望与穷途末路,他7天没洗澡,头一天晚上喝酒喝到了天亮,于是,苍白、萎靡、绝望自然地就出来了。“在演戏上怎么样把握人物的分寸,这是真正较真的时候,就像你把菜买回家,开始做饭时,才是最要劲儿的。”王千源这样比喻。
不过,《解救吾先生》虽拍得艰辛,王千源却觉得相当爽。说到演戏的收获,王千源有点激动,“这部戏可能从某种角度上超越了《钢的琴》,《钢的琴》的人物还是随处可见的,这几年我又历练了很多,我会把我全新的东西加入进去。”王千源很自信地要和记者打赌,“你看完觉得不好看,要说比《钢的琴》差远了,我给你一万块钱!”
《解救吾先生》里的绑匪依然是个小人物。对于挑选角色的标准,王千源说,“从来都是角色挑我,我就是好好工作,演一个角色爱一个角色。”他曾说,演员一辈子能创造两三个令人印象深刻的角色就算成功了,问他觉得自己算成功了吗?他很含蓄地答,“目前还只有一个《钢的琴》,《解救吾先生》还没放呢,只能说,我自己做梦的时候说,成功了。”
Q:当时导演找你时是什么吸引了你?
A:演员往往很有猎奇心,想演真实的事件、真实的人物,在一辈子艺术生涯里,这对导演、演员都很难得,所以这个事情就很吸引我。我和丁晟的配合也很好,他就是一个男人导演,他不磨磨唧唧谈爱情、谈喜剧。那么我又很喜欢这种比较有血性、阳刚的戏,之前也拍了不少喜剧、文艺片,那么我适合不适合演绑匪呢,我想尝试一下。
Q:你知道刘德华会出演的时候有没有激动一下?
A:像你说的那种激动呀,在我心目中是属于大师级别的,我上初中的时候他已经很红了,他现在一直很红,和他合作挺开心、兴奋的。我和成龙演一场戏也会很兴奋的,我没干这行的时候人家就是大明星,我干上这行人家还是大明星,和他们一起工作的感觉很不一样。
Q:吴若甫会和你们讲他的经历么?
A:会讲很多,吴若甫老师特别好,尤其是对我演的反派人物,他会讲很多感觉、细节,包括绑匪让他喝可乐,给他烟他不抽。当时绑了两个人,他们就想,如果不给钱,就当着他的面把另一个人杀了,电影里我们有表现。吴若甫就说,你不要杀他了,我有钱,我拿钱赎他一起走。在危难的时候他还能救人一条命,这让我挺感动的。
Q:之前为什么没人找你演反派呢?
A:他们没有眼光呗,我演喜剧多、小人物多。
Q:几个男人一台戏的感觉怎么样?
A:我和刘烨、吴若甫都很熟,一块打篮球啊玩啊,但在现场我很少和他们说话,我已经掉在人物当中了,我从来不相信咱俩玩得挺好的,回过头来我就能大嘴巴子打你,表现出绑匪的凶恶。
Q:那你和刘德华交流多吗?
A:因为我演绑匪,他演被绑架的人,和他在一起要经常说话,比如,“大明星你好”,拿过电话号码来一看:“哇,全是我崇拜的明星,你们都怎么认识的,你们是怎么演戏的……”我和刘德华在一起,要尊重他,他是老师级别的人物,他是非常敬业的演员,我会把跟他已有的尊敬气息带进表演。打个比喻,你虽然不抽烟但你去吸烟室转一圈你身上就会有烟味,因为人的皮肤都是有记忆力的。
Q:如果十分满分你给自己打几分?
A:七分。如果要是再给我长一点时间,半个月、一个月,我会更好。
Q:那三分失在哪了?
A:一分半失在无知上,你不知道你有多好,山外有山,人外有人,过十年我可能会演得更好,我能把自己比下去。那一分半失在莫名其妙上、未知上。谁也不敢说谁是满分。还有呢,比如说导演给我再多点时间,我看完剪的片子,某一场戏的细节我会演得更好。他要不是赶时间,像大师一样一场戏拍一天,今天拍的不行明天再拍吧,再给我体验生活的时间长一点,对人物的要求再丰满一点,那一分说不定就捡回来了。还有那半分属于各个层面的,前期、灯光、导演、摄像,哪都属于未知的,你不能说这场戏导演导得不好,所以说综合因素,打个七分。
Q:《解救吾先生》给你哪些新东西?
A:勇敢。勇敢地超越,勇敢地接受,勇敢地质疑一切,导演在戏上面的问题,我也和他去合理地争论。它带给我快乐,我完成了一件超难度的事情。
Q:《钢的琴》之后,你的事业和生活发生了哪些变化?
A:说实话,《钢的琴》要是能拿戛纳奖就好了,中国人都很认。东京电影节在国际上只是排第五。但那届东京国际电影节很牛,影帝影后由同一个国家的演员摘得,男演员是王千源,女演员是范冰冰。可惜国内没怎么宣传。之后都是业内人士因为演技找我演戏,没有因为票房找我的。
Q:观众看电影关注主角比较多,那你在接戏时权衡的是什么?
A:男一男二不重要,重要的是你演完之后,比起男一男二,别人更能记住你。
Q:对于文艺片和商业片你有偏好么?
A:没有,当工作出现的时候首先是喜欢不喜欢,喜欢了怎么都行。就像家里人不让你找对象一样,喜欢了谁都阻拦不了。《钢的琴》也是,只给了我百分之十的片酬,就几万块钱。中间没钱了,我还一直演。后来给我钱我也没要,给场工、化妆都分了。我还签了一个戏,签在《钢的琴》之前,这个戏一个月之后拍,正好《钢的琴》能拍完。签完之后钱也拿到了,服装也做好了,《钢的琴》没钱拍不下去了,我怎么办,推哪个呢?塞翁失马,焉知非福。我也不知道这个奖是别人给我的,还是我应该得的。你演得不好不会给你,你要半道去拍另一个戏了你也不会有,如果拍半道没给你钱你非要那个钱,这个戏非黄了,你也不会有。你说这个奖是谁给我的,我就是喜欢,有的时候是自己给自己的。 Q:在剧团大院里长大是怎样的体验?
A : 那时候的父母也不像现在星二代那样培养,我们大院有十来个孩子,就两个孩子干这行了。但是我感谢我的父母和我曾经待过的地方,给了我很多养分,那种养分就像种一个东西,不能第二天出来,若干年之后说不定就出来了。比如说看好多老艺术家演戏,六点半演出,他们提前一个小时,比如演个乞丐,他们就拿个茶缸子到底层的锅炉房体验生活,静静地一个人,他们有自己对专业的热爱。
Q:你小时候的理想是什么?
A:我小时候想当运动员,踢踢足球。上学时开运动会,跳远、跨栏、跳高、踢球啊,我都还可以。好玩嘛,符合那时候的性格。
Q:提到东北男人会想到大男子主义,你怎么样?
A:我还好吧,通情达理在我身上表现得淋漓尽致。我顾家、护犊子。比如说我拍戏时遇到好的大米啊,我都往家里买。还记得我小女儿很小的时候,我在福建拍戏时看那儿的鸡蛋特别好,坐飞机回来我就给我女儿拎筐鸡蛋。
我也很喜欢在家呆着,但是工作不允许。现在电影产业那么好,你的事业也到了一定的阶段,不允许你停下脚步。之前没有戏想拍戏,现在有了戏又想休息,哪能什么都是你的。该努力的时候要努力,早晚有一天长江后浪推前浪有你不行的时候,那个时候再好好休息。
Q:你在家里的地位是怎样的?
A:奴才,第四名。在找对象前我是第一名,结婚以后我是第二,生了孩子我成了第三,后来岳母来了,我妈来了,我成第四、第五了。现在仅在保姆之上,没有养宠物,要是有宠物我成第六了。
Q:你演过很多爸爸的角色,你自己是个什么样的父亲?
A:很好的父亲,溺爱型的。要工作的时候就恋恋不舍的,抱抱啊,亲亲啊。有时候她上学晚了,我主动喂她吃饭,给她系鞋带啊。我回来之后都不让她坐校车,我亲自接送。
Q:女儿看你的戏么?
A:不看,演员最悲哀的事情是家里人都不看你,只看一看动画片,看一看刘德华啊。按照东北话讲就是远的亲,近的臭,都喜欢迪卡普里奥。
Q:你平时空闲都喜欢做什么?
A:看电影,现在看的主要不是人演的了,都是动物演的,我最喜欢看动画片,因为总是陪女儿看。一般回家以后就是踢踢球,聊聊天,运动一下,或者是躺床上发呆。
Q:对未来有什么期望么?
A:没有什么期望,人生无常。就是平平安安的,按照现在的感觉努力,别掉队,不能以前努力现在不努力了。快快乐乐地干点自己想干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