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吉思汗陵 演绎古老传说的胜地

来源 :中华民居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ongyu66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成吉思汗陵,坐落在鄂尔多斯市伊金霍洛旗境内的巴音昌呼格草原上,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4A级旅游风景区。我们一行两人驱车向鄂尔多斯东南部的成吉思汗陵挺进。一路走来,可以看见路两边零星散落在草原上的蒙古包,蒙古包前的祭坛左右两边插着三叉铁矛,疾驰的小车将这些草原人家迅速的迎来又远远的送去。
  
  一个古老的传说
  
  进入成吉思汗陵是伴随着蒙古朋友巴图讲的一个故事开始的——相传当年成吉思汗率军西征路经鄂尔多斯草原,被美丽的景色陶醉,失手将马鞭掉在了草地上。成吉思汗随即说:“我死后可葬此地。”后来成吉思汗逝世于六盘山,当人们准备将他的灵柩运回故地安葬,途经鄂尔多斯草原时,车轮突然深陷地里,马拉人推丝毫不动。大家想起了成吉思汗生前的话,于是将成吉思汗安葬在了鄂尔多斯草原上,这个地方就是现在的成吉思汗陵,并留下500户“达尔扈特”人守护。
  随着小车疾驰逼近成吉思汗陵,气势磅礴的成吉思汗陵的“山”字型门景迎面压了过来,只见成吉思汗跃马铜像矗立在中央的圆形大柱上,英姿飒爽,直入苍穹,有一种“欲与天公试比高”的气势。矗立两边的是形似直角三角形的石崖,石崖壁上刻着粗旷豪放的13世纪蒙古文字和草原岩画,一段段史实映入眼帘。
  这时一阵旋风从身边刮过又卷向陵内,风声呼呼作响,恍如千军万马在陵内厮杀奔腾。我将在这里亲身去感受一代天骄成吉思汗戎马一生的历史。
  
  一件“铁马金帐”群雕艺术品
  
  进入大门,仿佛是进了公元十三世纪的蒙古草原,一幅史诗般的画卷在我的脚底、眼前延伸开来。只见大约上百座蒙古骑兵雕像以行进式矗立在草地上或金沙上,整齐地分列在军阵的前面和两边。骑兵英姿飒爽,气宇轩昂,手持长矛弯刀,肩负各式兵器,每尊雕像三米多高。几十只大铁牛排成两队拉着金色大帐,三尊士兵雕像驾驭着铁牛,在金色大帐两边旗杆上的蒙古大旗迎风伸展开来,给人以铁牛载大帐狂奔的错觉。较小的金帐则由一士兵驾驭数头铁牛拉着。紧随金帐的是成吉思汗的后勤部队,这里的雕像布局与造型呈现的是悠然自得的草原牧民生活。羊群雕像散落布局在草地上,或津津有味地咀嚼着青草,或抬头张望同伴,一只领头公羊回头张望着羊群。牛群雕像行走于羊群一边,不紧不慢的享受着丰美的水草,这与拉金帐铁牛形成鲜明的对比。骆驼雕像数目不是很多,背上驮着圆形的铁筒。
  令人瞩目的是穿插于畜群之间的牧人雕像,有扬鞭放牧身着蒙古服饰的老大爷,有提着挤奶桶的妇女。其中一个背着箩筐的年轻女子的雕像令我不解,向巴图请教,方才茅塞顿开,原来她在拾捡牛、羊和骆驼晒干的粪便,为的是给军中的兄弟送去生火的原材料,好让军队在休息的时候能很快煮上一锅热腾腾的饭菜,再就是供蒙古包内烧火取暖。还有可爱的儿童雕像,这是设计者寓意生生不息的民族血统的延续。
  雕像都是用黑色生铁以1比1的比例铸造而成,经风雨冲刷,锈迹斑斑并呈现出红色,更有一种复古的感觉。这是世界上唯一完整展示成吉思汗军阵行宫的大型实景雕塑群,用立体的历史画卷方式淋漓尽致地复原成吉思汗金戈铁马,征战南北的历史,记录横跨欧亚,统一蒙古的丰功伟业。
  站在这些牧民雕像之间摆几个扬鞭、挤奶的姿势,让相机瞬间记录着当时情态与感受,别有一番情趣在心头。巴图则站在一边傻傻地朝我这个门外汉大笑,一边还用流利的汉语说:“真是知识青年下乡啊!”
  
  一只振翅欲飞的雄鹰
  
  成吉思汗陵宫是由三座相连的蒙古包式的正殿、东西两殿和后殿组成,陵宫坐北朝南,建造在一米多高的长方形台基之上,8根飞龙戏珠的通天巨柱支撑大殿,东西两殿与正殿相连。正殿平面呈八角形,重檐蒙古包式穹庐顶,高达26米;东西两殿为不等边八角形单檐蒙古包式穹庐顶,穹顶外面为黄色琉璃瓦,房檐用蓝色琉璃瓦砌成祥云状。三殿的房檐屋顶与乳白色墙壁和朱红门窗相辉映,构成了一幅绚丽夺目的建筑外貌。远远望去整个陵园的造型,好像一只振翅欲飞的雄鹰,屹立在蓝天与草地之间,又好像一个“山”字。极富浓厚的蒙古民族独特的艺术风格。走近正殿,抬头仰望屋檐正中,悬挂着原国家副主席乌兰夫题写的“成吉思汗陵”牌匾。书法笔锋老道、遒劲有力,与雄伟的建筑灵气相通。
  在正殿内的中央,供奉着一尊成吉思汗端坐着的汉白玉塑像,塑像高5米,目视远方,眉宇间透射出英武之气,腰佩宝剑。塑像完美的雕刻技术已完全融化在艺术形象之中,将形与神融汇贯通,通灵于塑像之中。
  我不懂得拜谒的程序,只是打心眼里肃然起敬,内心世界被成吉思汗雕像的气质所征服。巴图则虔诚地用自己民族特有的方式祭拜,追忆着精神领袖的雄才伟略,寄托对他的无尽思念。我不自觉地细细端详起巴图——红润的脸庞,高鼻梁,颧骨很突出,魁梧的身材。正是血脉的相承,民族文化的沿袭,才有了这样亘古不变的虔诚。
  塑像背后有一副棕色疆域图,再现了十三世纪形成的大蒙古国本土和所属四大汗国组成的大帝国,标志着成吉思汗统帅大军将足迹南留中原,西踏欧亚的历史版图,彰显出成吉思汗及其子孙们的伟业。成吉思汗率领当时仅有100万人口的蒙古民族,占领了当时世界三分之二的国家。
  东殿安放着成吉思汗的第四子拖雷(元世祖忽必烈之父)及其夫人的灵柩——从这里也可以看出托雷在蒙古族历史中地位的显赫。 西殿供奉着象征着九员大将的九面旗帜和“苏勒德”。
  游走在正殿的东西廊中,瞻仰着成吉思汗时期珍贵的文物以及再现的他从出生、艰难的成长、南征北战、以及建立统一大业一生经历的壁画,似能感受得到历史的厚重 。
  进入后殿,即成吉思汗及夫人的寝宫,成吉思汗及其夫人的灵柩安放在此。灵包的前面摆着供台,台上放着香炉和酥油灯。我轻声的问巴图,难道真的有成吉思汗的遗体?巴图表情认真的告诉我,成吉思汗是在征战途中去世的,死后,按照蒙古族传统,当即就地深坑埋葬,之后由群马踏平,并由千名骑兵原地守护,直到次年春草繁茂,才全部离去。离开前在此杀了一头幼驼,作为记号,备祭祀时用老骆驼寻找,来确定墓地方位。经历了数百年风雨变迁和朝代更迭,成吉思汗埋在何处,早已成了一个谜。今天的成吉思汗陵并未真正安放他的真身,而蒙古人仍把它当作自己圣主的长眠之地。
  一个与神近距离对话的地方
  我们从陵宫出来,情感还畅游在历史长河中的我被巴图叫醒。他指着一座高十几米的白色台子急切地要给我讲一个与神有关的故事:成吉思汗一次率军在草原上与对手交战失利,损失惨重,士气低落。在他祈求苍天给他以力量时,突然半空一道光,一把矛状物在众人头顶悬而不下。他命大将木华黎接下,但几次都未成功。成吉思汗许诺用一千匹马、一万只羊祭祀后,矛状物——苏勒德才落定。苏勒德即是大旗上的铁矛头,因此,蒙古族人民认为是它辅佑着成吉思汗一统天下,把它誉为战神,看做是战胜邪恶、战无不胜的象征。
  我怀着猎奇的心理登上位于陵宫南面的苏勒德祭坛,想一睹可以和神对话的地方。祭坛高15.4米,底座直径54米,用雕刻着蒙古民族图案的汉白玉栏杆围建而成,白色的祭坛上,黄色布料或绸缎围在外边,远看过去很有些庄严肃穆的感觉。在祭坛中央竖立着成吉思汗哈日苏勒德,被插在用石头做的一只大金龟背上的孔内。四周为四柄陪苏勒德,插在中间有孔的石龟之上,并用绳子与主苏勒德连起来,使之稳固。
  在苏勒德祭坛上还有一座两米高的小庙,巴图说小庙内珍藏着苏勒德矛头,点祭祀灯。在小庙的左右前方摆放着祭台,供品就摆放在上面。祭坛旁边有守护人住的包和祭器放置包。
  苏勒德柄是用笔直的柏木制成,矛头在阳光的照射下闪耀出夺目的光芒,矛头下的缨子在随风飘动,四周的五彩旗子和拴在栏杆上的哈达呼呼作响,更加增添了几分肃杀威严。据说,苏勒德的缨子是用九十九匹公马的马鬃制成的。
  巴图说只有每年的农历七月十四日祭祀时,才可以将苏勒德“请下来”,守灵人更换缨子、衣裹等饰物,将其重新修饰。祭祀的程序和内容严守祖辈的传统,祭文用蒙古语吟唱,以此来告慰神灵、保佑平安。他从小到大,每年这个节日都会随着家人前来祭祀。
  
  一支守护圣主的庞大队伍
  
  我站在苏勒德祭坛的旁边只是静静地看着,唯恐打扰神灵的恩典。巴图和前来祭祀的人虔诚地跪拜在祭祀台前,掌管祭祀的人用蒙语朗诵着祭词。当我们走下祭坛时,一个身着蒙古族服饰的年轻汉子和巴图用蒙语打招呼。巴图告诉我,这位年轻汉子是达尔扈特人,祖祖辈辈忠实地守护着成吉思汗陵,这一守就是七百多年。
  达尔扈特是蒙古语,翻译过来的意思是“担负神圣使命的人”。他们的主要职责是守护成吉思汗陵和主持祭祀。鄂尔多斯达尔扈特部的祖先原是成吉思汗的警卫部队,成吉思汗死后,从宫廷守卫者中挑选出五百户人。他们在每年的十二个月里不分昼夜一丝不苟地守护和供奉成吉思汗陵寝及战旗苏勒德。供奉和祭祀成吉思汗陵寝的达尔扈特是由成吉思汗亲信博尔术后代及所属部落人组成。守卫和祭祀成吉思汗战旗苏勒德的达尔扈特人是由成吉思汗的大将木华黎后代及所属部落人组成,现在的守陵人已经是第三十八代了。
  达尔扈特部遵照成吉思汗的遗训,永不担任任何官职,也不负担苛捐杂税、徭役。达尔扈特的男人,一生只能做有关守卫成吉思汗陵和祭祀的事情,据说除了成吉思汗外,不给任何蒙古可汗戴孝,更不用说别的皇帝了,由此可见他们守陵的专一性和地位的特殊性。他们子承父业,学习祭祀和管理的各种仪式和方法,学习《伊金颂》、《苏勒定颂》、《窝奇特经》,将这项事业代代相传。所以,达尔扈特人只要生了儿子,便挂上弓箭在家门口进行祝福,在家门口往往竖立两根天马旗,右边象征成吉思汗的苏勒德,而左边代表着守护成吉思汗的“卫士”。
  七百多年来,历经沧海桑田、世事变迁,而忠诚的守陵人世世代代每天重复着添灯、膜拜、诵经,祭祀的工作,每一个细节从未改变,长明灯也从未熄灭。守陵人即便在战乱年代或三次迁陵中,也从未间断过任何一个守护、祭祀的工作。这在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民族可以做得到,正是这种精神使得蒙古民族生生不息。
  
  一次梦幻之旅
  
  从成吉思汗陵出来,回首远观这恢宏磅礴的巨幅画卷,眷恋油然而生。成吉思汗陵在我们身后渐渐远去,我只能将美景留于镜头里,刻于心坎上,流出于字里行间。久久的,我无法在精神世界找到回来的路,美丽的历史画卷在我的脑海中幻化出梦一般的世界。
其他文献
摘要:随着我国现时园林事业的快速发展,而园林绿化施工企业也在日益增多中。但我国园林施工企业在工程项目管理上,尤其是工程成本的管理方面,还存在着管理水平不高、制度不完善等多方面的问题。同时,由于园林工程通常涉及多项不同的内容,如:园路、假山、绿化栽植、给排水、造地型等,在施工过程中出现到交叉作业是很正常的。因而,若在施工现场工程成本控制管理不善、管理施工配合,均会影响到工程成本、施工进度甚至工程的质
期刊
摘要:GPS RTK技术作为一种先进的测量定位技术,由于具有精度高、效率高、方便、经济效益高等诸多优势,目前已经被广泛地应用于实时定位,动态监测等领域。本文对GPS RTK的工作原理做了相应的阐述,论述了GPS RTK目前存在的缺陷并对其应对措施加以阐述。  关键词:GPS:RTK:地形测图  中图分类号:P228.4 文獻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4-3954(2013)21-0274-02
期刊
一座城市在决定要“做自己”之前,必须先“认清自己”,进而“定位自己”,才能规划出完善的,既不丢失历史,又可诠释一个全新的自己——因此,从一成不变到改头换面都有可能。  城市不仅是物质的,也是精神的。  城市不仅是历史的记忆,也是情感的载体。  真正建设美好的、有特色的城市规划和布局,关键的问题是,政府相关部门要有专业人员进行缜密的调研,要多听听自然科学家、社会科学家、生态学家、以及建筑设计大师、地
期刊
生态建筑是将建筑看成一个生态系统,并巧妙地利用自然和环境资源,且给人类的居住带来一场新的革命。而居住新概念涉及两个问题:一是建筑选址;二是绿色低碳。  建筑选址是最原始的生态链条,它不仅牵涉到生存环境的学问,还有关于风水学说的学问,而且是中国古代先民从长期的生活经验和实践中积累总结出来的学问。  中国民族建筑研究会风格艺术专业委员会专家顾问、北京建工学院教授、易学与科学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韩增禄指出
期刊
毗卢寺座落在石家庄市新华区上京村东,占地约二十三亩,是市区仅有的一座古代寺院。毗卢寺内现仅保存有古代建筑两座,即释迦殿和毗卢殿。另有十余幢明、清重修碑记、府帖。  据明万历五年《真定县志》寺观条记载:“毗卢寺县西南 唐建”;清光绪元年《真定县志》,寺庙条记载:“毗卢寺在城西唐天宝中建”。又据寺院内弘治已未十二年季秋重修毗卢禅寺功绩圆满慶讚碑记记载:“真定府真定县西南距城一舍之地原属邵同社上京东,有
期刊
古秦州天水,具有悠久的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和中国农业文明的发祥地。天水古民居,既有北国的情怀,又有江南的风韵。在粗犷中蕴藏着温柔,柔情中表露出豪放朴拙,融南北艺术风格于一体,在中国建筑艺术中独具一格。  天水的建城史可上溯至秦武公十年(前688年)所置的县城,千百年来,古城多有兴废,而城址始终在今天水市城区,明末形成了独特的东西五城相接形制。由于天水地处中国大陆版图的几何中心位置,为南北东西四方辐
期刊
近年来,由于气象异常等自然因素而导致的山体滑坡、山洪和泥石流等气象地质灾害接连发生,给人们的生命财产造成了巨大伤害和损失,而地质灾害在今年更是频发。  在11月3日全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现场会上,中国国土资源部部长徐绍史表示,2010年1至10月全国地质灾害已经造成2909人死亡或失踪。其中贵州关岭、甘肃舟曲等5起特大地质灾害造成的死亡失踪人数超过总数2/3,其余地质灾害造成的死亡失踪人数基本与19
期刊
园林建筑,是由房屋、山水、花木等组成的综合建筑群体。人们常把“园艺造院”喻为“凝固的音乐”或“石头的史书”是不无道理的。特别是中国园林,融多项艺术于一体,为游人寻求一方“安闲幽美”的环境。特别是明、清以后的园林,不仅倾注了众多工匠的毕生心血,同时也融进了古代士人理想的人格完善。  将江南诗词、绘画艺术注入园林建筑之中,把竹、松、梅、荷、山、石等自然景物融进庭院。昔日,能令古人从园林景观中获得安抚和
期刊
当代科学技术进步和社会生产力的高速发展, 加速了人类文明的进程, 与此同时, 人类社会也面临着一系列重大环境与发展问题的严峻挑战。人口剧增、资源过度消耗、气候变异、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等问题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人类本身是自然系统的一部分, 它与其支撑的环境息息相关。在城市发展和建设过程中, 我们今天必须优先考虑生态环境问题, 并将其置于与经济和社会同等重要的地位。在严峻的现实面前, 我们不得不重
期刊
北京非水乡,不像苏州、扬州有那么多的桥(“二十四桥明月夜”至今仍是扬州一景)。  但北京的桥承载着极厚重的历史的影子。譬如天安门城楼前的金水桥,世人皆知,堪称是最有权力与威信的桥了。五座精雕细刻的汉白玉石桥横跨金水河,中间稍宽的一座系为皇帝专设又称御路桥,属于天街御衢的一部分——它是明清两代皇帝出入的必经之地,只允许万人之上的龙靴游走,像一只尊贵的宠物横卧在天子脚下。桥头有两对石狮及两座华表,是中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