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笔者探讨了讨论文分论设置问题(见《以作文训练“出格”、“求己”为例——例说议论文的分论设置》《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2013年第2期),本文继续探讨分论展开的问题。
【“五句展开法”示例一】
求己,是相信自己,是对自己能力的充分肯定。一个人如果连自己都不能相信,那他又能相信谁求于谁!只要对自己确有清醒理性的认识,就应该“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当主人面对强敌多方准备,人手不够又一筹莫展之际,毛遂基于对自己能力的充分了解和对出使谈判任务艰巨性复杂性的准确判断,毫不顾及别人的猜疑和冷嘲热讽,挺身而出,勇敢“求己”,最终成就了“毛遂自荐”的千古佳话。假如毛遂当初不敢相信自己,盲目屈从他人,轻易动摇自己的信念,那何日才轮到他“脱颖而出”呢?真是在关键时刻充满自信敢于求己,使毛遂取得了骄人的成就青史留名。所以,只有充分相信自己,才能最终成就自己。
【分析解说】
上述文字,是一段比较典型的分论展开段落。如果以其中的句号为标志,我们可以发现,这段文字明显由五“句”话构成;而且这五“句”话既一气呵成,又有各自的侧重,我们不妨把它们分别叫做论点句、阐释(解说)句、叙例(叙述)句、析例(分析)句和结论句。我们就把这样的用五“句”话展开一个分论点的写法叫做“五句展开法”。
在展开分论的五“句”话中,论点句要简明扼要,要结合其他分论点通盘考虑内容角度及句式表达等;而如果析例句等对事例的内涵已有比较充分深入的阐述,结论句有时也可以融合到析例句中去。
阐释句是对分论点的阐释,一般既可以是对分论点内涵本身的阐释,也可以就分论点之间的角度层次及逻辑关系作简要说明辨析。常用方法有比较严格的下定义、作解释,有稍微宽泛的揭示特征、说明意义、价值、作用,还有更加自由的比拟类比、引用列举,等等;而且特别关键的一点,写作时对阐释句的主动关注和自觉运用意识的确立,甚至比具体方式方法的选择更加重要,也就是常说的“只有想不到,没有做不好”。所以,论点句、阐释句、结论句的具体选择运用,这里不作详述。
如果足够关注学生的写作实践,同样不难发现,他们常常比较难以精确把握和灵活运用的也是事例叙述和事例分析,所以,本文重点分析探讨叙例句和析例句这两“句”话。
需要指出的是,在实际写作过程中,那些对所举事例内涵有相当深刻把握且语言表达有一定功力的同学,常常将事例叙述和事例分析交叉综合进行,形成夹叙夹议的表述,如“五句展开法示例二”。
【五句展开法示例二】
出格,是超越自己的过去。(论点句)相信没有人不知道“人最大的敌人就是自己”的名言,而只有战胜自己,超越自己,勇敢出格,我们才能有所成就。(阐释句)做过医人身体的梦,想要拯救被误的病人,周树人也曾认定自己会成为一名医生。不知道穿着白大褂的他眼里是否有犀利,但他的确看到了麻木的看客和他们那因生病而沉沉睡去的精神。如果不出格,一心完成自己的学业,他极可能会是个体面的医生,说不定小有名气,甚至会因为侥幸诊治了某位权贵而跻身上流社会,这是太多人的追求。但他出格了,他深深意识到,强健的身体于虚弱的精神毫无价值。他毅然突破自己的过去,提笔以鲁迅的名义做国民精神的塑造者,成为民族文化的旗手。(叙例句、析例句——夹叙夹议)所以,勇敢出格,战胜自己,超越自己,终能有所成就。(结论句)
【训练例题】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用“毫不示弱”来形容一个人勇敢,但时时处处不示弱的人能得一时之利,却难成为最终的成功者。凡事忍让,不逞能,心境平和宽容,能抛除私心杂念,不受外人干扰,做事持之以恒。他们即使遇到打击,也不会万念俱灰,因为心境平和,所以能处之泰然,坚持到胜利的终点。向人示威,人人都会,向人示弱,却只有少数人才做得到,因为示弱更需要智慧和勇气。
以“示弱”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
【重点分析探讨一:事例叙述——叙例句】
【事例叙述的基本要求】
1.不要追求故事的完整;要剔除事例情节中与本次写作主旨无关的枝枝叶叶的交待和描写,只保留特别有针对性的故事主体叙述;
2.将故事主体和寓意高度集中到写作主旨上来,并适时适度地“贴标签”;
3.叙述一定要简洁扼要,最好将事例浓缩为一两句话——这一两句话不一定是语法意义上的。
【事例叙述示例】
事例素材一:
韩信年少父母双亡,家道贫寒,却刻苦读书,热衷兵法,立志安邦定国。苦于生计无着,不得已在熟人家里吃口闲饭,有时也到淮水边上钓鱼换钱,屡屡遭到周围人的歧视和冷遇。
一次,一群恶少当众羞辱韩信。一个屠夫对他说:你虽然长得又高又大,喜欢带刀佩剑,其实我看你胆子小得很。你敢用你的剑来刺我吗?如果不敢,就从我的胯下钻过去。韩信自知形只影单,硬拼肯定吃亏。于是,当着那么多围观的人,他弯下腰从那个屠夫的胯下钻了过去。这就是史书上有名的“胯下之辱”。
后来,韩信仗剑从军,先投项羽后奔刘邦,屡建奇功,被拜为大将,立为诸侯王。
叙事示例一:
(论点:适时示弱,才能让自己摆脱困境,有所成就。)穷困不得志的韩信,不逞一时之快,不较一日之长,勇于示弱,甘受胯下之辱,终于成为“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的大将军,进而封侯晋王,成就一番伟业。
事例素材二:
勾践是大禹的子孙,周王朝建立后,勾践的先人被封在会稽守宗庙,建立越国。
前496年,勾践即位后不久,即打败吴国。两年后,吴王夫差攻破越都,勾践被迫屈膝投降,并随夫差至吴国,臣事吴王,后被赦归返国。
勾践自战败以后,时刻不忘会稽之耻,忍辱负重,等待时机,不断反躬自问:“汝忘会稽之耻邪?”他重用范蠡、文种等贤人,经过“十年生聚、十年教训”,使越之国力渐渐恢复起来。可是吴对此却毫不警惕。 前482年,吴王夫差为参加黄池之会,尽率精锐而出,仅使太子和老弱守国。越王勾践遂乘虚而入,大败吴师,杀吴太子。夫差仓卒与晋国定盟而返,连战不利,不得已而与越议和。
前473年,越军再次大破吴国,吴王夫差被围困在吴都西面的姑苏山上,求降不得而自杀,吴亡。
越王勾践平吴,声威大震,乃步吴之后尘,以兵渡淮,会齐、宋、晋、鲁等诸侯于徐州(今山东滕州南),周天子使人命勾践为“伯”(霸)。)时“越兵横行于江淮东,诸侯毕贺,终称霸王”。不过此时,春秋行将结束,霸政趋于尾声,勾践已是春秋最后的一个霸主了。
叙事示例二:
(论点:示弱可以帮助战胜危难,最终获得成功。)越王勾践战败被俘后,没有羞愤自杀,而是勇于示弱,不惜做吴王夫差的奴仆。表面上俯首称臣,屈膝投降,暗地里等待时机,卷土重来。最终得以复国,成就了一番霸业。
【特别指出】
如果说,事例叙述不当,还只是拖沓冗长、不得要领,进而冲淡了议论文的论辩色彩的话;那么,对事例不加分析、不会分析,写完事例便立即强加“所以......”或“由此可见......”等,形成“材料 结论”的“伪论证”,则往往牵强附会,甚至是在自说自话,这样难免面目可憎,使人难以卒读。所以,有没有、会不会对所叙事例进行精当分析,相当程度决定着一篇议论文的成败得失。
【重点分析探讨二:事例分析——析例句】
【基本事例】
1.穷困不得志的韩信,不逞一时之快,不较一日之长,勇于示弱,甘受胯下之辱,终于成为“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的大将军,进而封侯晋王,成就一番伟业。
2.越王勾践战败被俘后,没有羞愤自杀,而是勇于示弱,不惜做吴王夫差的奴仆。表面上俯首称臣,屈膝投降,暗地里等待时机,卷土重来。最终得以复国,成就了一番霸业。
【事例分析的常用方法】
1.因果分析法
思路:抓住论据所述的事实,并据此推求形成原因的一种分析方法。写作时,要把事实材料中形成某种结果的原因,用设问的方式或因果复句的句式加以强调,从而突显论点的合理性。
要点:由果求因 正面强调
析例示例一:
韩信为什么能成就一番大业呢?是因为他知道“大丈夫能屈能伸”,是因为他懂得“小不忍则乱大谋”。韩信忍受了胯下之辱,并将此化作奋发图强的力量,最终成就了大业。示弱可以磨练人的意志,在心灵深处积蓄强大的反抗力量,为以后的人生事业奠定强大的心理基础,示弱是强者的修养,是一种对未来充满自信的表现。
析例示例二:
勾践之所以选择示弱,选择忍辱负重,不惜做吴王夫差的奴仆,是因为他懂得包羞忍辱才是真正的男儿,是因为他懂得这种示弱是一种力量的积蓄。他弯下了身腰,麻痹了敌人;却借此充实了实力,积聚了强大的力量。这种示弱不是懦弱,不是放弃,而是为了日后更强有力的反击。
2.假设分析法
思路:运用假设推理对所举的事例进行分析,在不同的条件和结果的比较中,揭示形成条件的必然性。写作时先假设相反情形及结果,再与原事例进行比较分析,通过这种比较分析来证明论点。
要点:反向假设 结果展示 正面强调
析例示例一:
如果没有示弱,韩信恐怕早就死于恶少剑下,作了无谓牺牲品。又怎能成为“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的大将军,进而封侯晋王名垂千古呢?示弱不是怯懦投降,而是一种隐忍制胜的法宝。
析例示例二:
假如勾践不示弱,而是坚决抵抗,恐怕早已身死国灭了。又怎么能出现“三千越甲可吞吴”的恢宏场景?也就不可能有越国后来的崛起,更不可能有勾践的霸主地位。勾践的示弱为他以后重振旗鼓积蓄了力量。俗话说得好:“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勾践用自己的示弱证明了这一点。
3.正反对比分析法
思路:列举正反两个事例,通过对事例的分析比较,找出相同,指出不同,使读者深刻理解所举事例的内涵,强化所论述的观点。
要点:两个事例相同点 正面事例核心内涵 反面事例核心内涵 正面强调
析例示例一:
(补充反面事例:一代英才周瑜,面对同样杰出的诸葛亮,不是虚心待人,取人之长补己之短,而是毫不示弱,一味逞强。结果壮志未酬,英年早逝,令人唏嘘不已。)
同为天纵奇才,也同样面对强硬对手,韩信不与貌似强悍的无赖争强斗狠,他选择示弱,在忍受了常人难以想象的胯下之辱之后,终于为自己赢得了日后辉煌的机会。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周瑜即使面对的是自己的政治盟友,却容不下比自己强的诸葛亮。是“既生瑜何生亮”的妒忌,是过分争强好胜,让周瑜壮志未酬身先去,徒使英雄泪满巾。示弱,是智者的弹性生存艺术,是真正强者的体现。
析例示例二:
(补充反面事例:西楚霸王项羽在四面楚歌的困境下,仍一味示强,拒绝渡河,放弃求生的机会,最终落得自刎乌江悲剧下场。)
同样是王侯,同样是面临失败的境地,勾践选择了带着耻辱生存,在示弱的世界中找寻重生的契机。他成功了,他在示弱里找到了自我,在示弱后,迎来了另一片蓝天。相反项羽没有示弱,他不知道“包羞忍辱是男儿”,不知道“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一句“无颜见江东父老”让他失去了重振旗鼓的机会,生命如星辰一般陨落。示弱对智者而言,是一种弹性的生存方式,是一种生活的艺术和境界。示弱是智者的一种必然选择。
通过以上结合例证所作的具体分析,我们说明了议论文分论展开的重要性,介绍了分论展开的主要方式方法。如果说,议论文的分论设置,是给文章搭好骨架的话,那么,对分论的展开,便是在这搭好的骨架间填充血肉,使文章丰满充实健壮起来。
【“五句展开法”示例一】
求己,是相信自己,是对自己能力的充分肯定。一个人如果连自己都不能相信,那他又能相信谁求于谁!只要对自己确有清醒理性的认识,就应该“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当主人面对强敌多方准备,人手不够又一筹莫展之际,毛遂基于对自己能力的充分了解和对出使谈判任务艰巨性复杂性的准确判断,毫不顾及别人的猜疑和冷嘲热讽,挺身而出,勇敢“求己”,最终成就了“毛遂自荐”的千古佳话。假如毛遂当初不敢相信自己,盲目屈从他人,轻易动摇自己的信念,那何日才轮到他“脱颖而出”呢?真是在关键时刻充满自信敢于求己,使毛遂取得了骄人的成就青史留名。所以,只有充分相信自己,才能最终成就自己。
【分析解说】
上述文字,是一段比较典型的分论展开段落。如果以其中的句号为标志,我们可以发现,这段文字明显由五“句”话构成;而且这五“句”话既一气呵成,又有各自的侧重,我们不妨把它们分别叫做论点句、阐释(解说)句、叙例(叙述)句、析例(分析)句和结论句。我们就把这样的用五“句”话展开一个分论点的写法叫做“五句展开法”。
在展开分论的五“句”话中,论点句要简明扼要,要结合其他分论点通盘考虑内容角度及句式表达等;而如果析例句等对事例的内涵已有比较充分深入的阐述,结论句有时也可以融合到析例句中去。
阐释句是对分论点的阐释,一般既可以是对分论点内涵本身的阐释,也可以就分论点之间的角度层次及逻辑关系作简要说明辨析。常用方法有比较严格的下定义、作解释,有稍微宽泛的揭示特征、说明意义、价值、作用,还有更加自由的比拟类比、引用列举,等等;而且特别关键的一点,写作时对阐释句的主动关注和自觉运用意识的确立,甚至比具体方式方法的选择更加重要,也就是常说的“只有想不到,没有做不好”。所以,论点句、阐释句、结论句的具体选择运用,这里不作详述。
如果足够关注学生的写作实践,同样不难发现,他们常常比较难以精确把握和灵活运用的也是事例叙述和事例分析,所以,本文重点分析探讨叙例句和析例句这两“句”话。
需要指出的是,在实际写作过程中,那些对所举事例内涵有相当深刻把握且语言表达有一定功力的同学,常常将事例叙述和事例分析交叉综合进行,形成夹叙夹议的表述,如“五句展开法示例二”。
【五句展开法示例二】
出格,是超越自己的过去。(论点句)相信没有人不知道“人最大的敌人就是自己”的名言,而只有战胜自己,超越自己,勇敢出格,我们才能有所成就。(阐释句)做过医人身体的梦,想要拯救被误的病人,周树人也曾认定自己会成为一名医生。不知道穿着白大褂的他眼里是否有犀利,但他的确看到了麻木的看客和他们那因生病而沉沉睡去的精神。如果不出格,一心完成自己的学业,他极可能会是个体面的医生,说不定小有名气,甚至会因为侥幸诊治了某位权贵而跻身上流社会,这是太多人的追求。但他出格了,他深深意识到,强健的身体于虚弱的精神毫无价值。他毅然突破自己的过去,提笔以鲁迅的名义做国民精神的塑造者,成为民族文化的旗手。(叙例句、析例句——夹叙夹议)所以,勇敢出格,战胜自己,超越自己,终能有所成就。(结论句)
【训练例题】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用“毫不示弱”来形容一个人勇敢,但时时处处不示弱的人能得一时之利,却难成为最终的成功者。凡事忍让,不逞能,心境平和宽容,能抛除私心杂念,不受外人干扰,做事持之以恒。他们即使遇到打击,也不会万念俱灰,因为心境平和,所以能处之泰然,坚持到胜利的终点。向人示威,人人都会,向人示弱,却只有少数人才做得到,因为示弱更需要智慧和勇气。
以“示弱”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
【重点分析探讨一:事例叙述——叙例句】
【事例叙述的基本要求】
1.不要追求故事的完整;要剔除事例情节中与本次写作主旨无关的枝枝叶叶的交待和描写,只保留特别有针对性的故事主体叙述;
2.将故事主体和寓意高度集中到写作主旨上来,并适时适度地“贴标签”;
3.叙述一定要简洁扼要,最好将事例浓缩为一两句话——这一两句话不一定是语法意义上的。
【事例叙述示例】
事例素材一:
韩信年少父母双亡,家道贫寒,却刻苦读书,热衷兵法,立志安邦定国。苦于生计无着,不得已在熟人家里吃口闲饭,有时也到淮水边上钓鱼换钱,屡屡遭到周围人的歧视和冷遇。
一次,一群恶少当众羞辱韩信。一个屠夫对他说:你虽然长得又高又大,喜欢带刀佩剑,其实我看你胆子小得很。你敢用你的剑来刺我吗?如果不敢,就从我的胯下钻过去。韩信自知形只影单,硬拼肯定吃亏。于是,当着那么多围观的人,他弯下腰从那个屠夫的胯下钻了过去。这就是史书上有名的“胯下之辱”。
后来,韩信仗剑从军,先投项羽后奔刘邦,屡建奇功,被拜为大将,立为诸侯王。
叙事示例一:
(论点:适时示弱,才能让自己摆脱困境,有所成就。)穷困不得志的韩信,不逞一时之快,不较一日之长,勇于示弱,甘受胯下之辱,终于成为“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的大将军,进而封侯晋王,成就一番伟业。
事例素材二:
勾践是大禹的子孙,周王朝建立后,勾践的先人被封在会稽守宗庙,建立越国。
前496年,勾践即位后不久,即打败吴国。两年后,吴王夫差攻破越都,勾践被迫屈膝投降,并随夫差至吴国,臣事吴王,后被赦归返国。
勾践自战败以后,时刻不忘会稽之耻,忍辱负重,等待时机,不断反躬自问:“汝忘会稽之耻邪?”他重用范蠡、文种等贤人,经过“十年生聚、十年教训”,使越之国力渐渐恢复起来。可是吴对此却毫不警惕。 前482年,吴王夫差为参加黄池之会,尽率精锐而出,仅使太子和老弱守国。越王勾践遂乘虚而入,大败吴师,杀吴太子。夫差仓卒与晋国定盟而返,连战不利,不得已而与越议和。
前473年,越军再次大破吴国,吴王夫差被围困在吴都西面的姑苏山上,求降不得而自杀,吴亡。
越王勾践平吴,声威大震,乃步吴之后尘,以兵渡淮,会齐、宋、晋、鲁等诸侯于徐州(今山东滕州南),周天子使人命勾践为“伯”(霸)。)时“越兵横行于江淮东,诸侯毕贺,终称霸王”。不过此时,春秋行将结束,霸政趋于尾声,勾践已是春秋最后的一个霸主了。
叙事示例二:
(论点:示弱可以帮助战胜危难,最终获得成功。)越王勾践战败被俘后,没有羞愤自杀,而是勇于示弱,不惜做吴王夫差的奴仆。表面上俯首称臣,屈膝投降,暗地里等待时机,卷土重来。最终得以复国,成就了一番霸业。
【特别指出】
如果说,事例叙述不当,还只是拖沓冗长、不得要领,进而冲淡了议论文的论辩色彩的话;那么,对事例不加分析、不会分析,写完事例便立即强加“所以......”或“由此可见......”等,形成“材料 结论”的“伪论证”,则往往牵强附会,甚至是在自说自话,这样难免面目可憎,使人难以卒读。所以,有没有、会不会对所叙事例进行精当分析,相当程度决定着一篇议论文的成败得失。
【重点分析探讨二:事例分析——析例句】
【基本事例】
1.穷困不得志的韩信,不逞一时之快,不较一日之长,勇于示弱,甘受胯下之辱,终于成为“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的大将军,进而封侯晋王,成就一番伟业。
2.越王勾践战败被俘后,没有羞愤自杀,而是勇于示弱,不惜做吴王夫差的奴仆。表面上俯首称臣,屈膝投降,暗地里等待时机,卷土重来。最终得以复国,成就了一番霸业。
【事例分析的常用方法】
1.因果分析法
思路:抓住论据所述的事实,并据此推求形成原因的一种分析方法。写作时,要把事实材料中形成某种结果的原因,用设问的方式或因果复句的句式加以强调,从而突显论点的合理性。
要点:由果求因 正面强调
析例示例一:
韩信为什么能成就一番大业呢?是因为他知道“大丈夫能屈能伸”,是因为他懂得“小不忍则乱大谋”。韩信忍受了胯下之辱,并将此化作奋发图强的力量,最终成就了大业。示弱可以磨练人的意志,在心灵深处积蓄强大的反抗力量,为以后的人生事业奠定强大的心理基础,示弱是强者的修养,是一种对未来充满自信的表现。
析例示例二:
勾践之所以选择示弱,选择忍辱负重,不惜做吴王夫差的奴仆,是因为他懂得包羞忍辱才是真正的男儿,是因为他懂得这种示弱是一种力量的积蓄。他弯下了身腰,麻痹了敌人;却借此充实了实力,积聚了强大的力量。这种示弱不是懦弱,不是放弃,而是为了日后更强有力的反击。
2.假设分析法
思路:运用假设推理对所举的事例进行分析,在不同的条件和结果的比较中,揭示形成条件的必然性。写作时先假设相反情形及结果,再与原事例进行比较分析,通过这种比较分析来证明论点。
要点:反向假设 结果展示 正面强调
析例示例一:
如果没有示弱,韩信恐怕早就死于恶少剑下,作了无谓牺牲品。又怎能成为“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的大将军,进而封侯晋王名垂千古呢?示弱不是怯懦投降,而是一种隐忍制胜的法宝。
析例示例二:
假如勾践不示弱,而是坚决抵抗,恐怕早已身死国灭了。又怎么能出现“三千越甲可吞吴”的恢宏场景?也就不可能有越国后来的崛起,更不可能有勾践的霸主地位。勾践的示弱为他以后重振旗鼓积蓄了力量。俗话说得好:“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勾践用自己的示弱证明了这一点。
3.正反对比分析法
思路:列举正反两个事例,通过对事例的分析比较,找出相同,指出不同,使读者深刻理解所举事例的内涵,强化所论述的观点。
要点:两个事例相同点 正面事例核心内涵 反面事例核心内涵 正面强调
析例示例一:
(补充反面事例:一代英才周瑜,面对同样杰出的诸葛亮,不是虚心待人,取人之长补己之短,而是毫不示弱,一味逞强。结果壮志未酬,英年早逝,令人唏嘘不已。)
同为天纵奇才,也同样面对强硬对手,韩信不与貌似强悍的无赖争强斗狠,他选择示弱,在忍受了常人难以想象的胯下之辱之后,终于为自己赢得了日后辉煌的机会。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周瑜即使面对的是自己的政治盟友,却容不下比自己强的诸葛亮。是“既生瑜何生亮”的妒忌,是过分争强好胜,让周瑜壮志未酬身先去,徒使英雄泪满巾。示弱,是智者的弹性生存艺术,是真正强者的体现。
析例示例二:
(补充反面事例:西楚霸王项羽在四面楚歌的困境下,仍一味示强,拒绝渡河,放弃求生的机会,最终落得自刎乌江悲剧下场。)
同样是王侯,同样是面临失败的境地,勾践选择了带着耻辱生存,在示弱的世界中找寻重生的契机。他成功了,他在示弱里找到了自我,在示弱后,迎来了另一片蓝天。相反项羽没有示弱,他不知道“包羞忍辱是男儿”,不知道“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一句“无颜见江东父老”让他失去了重振旗鼓的机会,生命如星辰一般陨落。示弱对智者而言,是一种弹性的生存方式,是一种生活的艺术和境界。示弱是智者的一种必然选择。
通过以上结合例证所作的具体分析,我们说明了议论文分论展开的重要性,介绍了分论展开的主要方式方法。如果说,议论文的分论设置,是给文章搭好骨架的话,那么,对分论的展开,便是在这搭好的骨架间填充血肉,使文章丰满充实健壮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