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当代中国邪教信众基本心态及其治理

来源 :陕西社会科学论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vicovicovicovic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者简介:冯艳泽(1987— ),女,河北蔚县人,首都师范大学政法学院政治学理论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政治学原理。
  
  摘 要:邪教的滋生蔓延对社会,尤其是对广大人民群众产生了极坏的影响和后果,党和政府虽取缔各种邪教组织,但仍有极少数邪教信众执迷不悟,究其根本,信众对于邪教的痴迷根源于对邪教的深刻认同。本文将从当代中国邪教信众个体角度出发,分析其信“教”的基本心态,进而有针对性的提出治理措施。
  关键词:邪教信众;基本心态;治理
  文章编号:978-7-5369-4434-3(2012)01-082-03
  
   邪教作为一种游离于主流社会之外的“亚文化”群体,最初是作为宗教异端而存在的,后来它把异端的某些教义和主张推向极端,结果就变成一种和主流社会相对抗的社会组织,对抗国家政权,散布歪理邪说,制造恐怖气氛,对信徒进行精神控制,破坏社会秩序,亵渎法律尊严,甚至与敌对组织勾结严重危害国家安全。反社会、反政府、反科学、反人类是邪教的本质。长期以来,世界各国都同各种邪教组织进行斗争,然而,随着反邪教斗争的逐步深入,令我们感到困惑的是,尽管打击取缔邪教的力度不断加大,揭露邪教危害、剖析邪教本质的宣传如此猛烈,为何仍有信众痴迷其中,执迷不悟,甚至有个别人继续实施反人性反理性的危害社会的行为呢?究其根本,信众对于邪教的痴迷根源于对邪教的深刻认同,而这种认同是在最初的接触开始一点点积累的。在心理认同慢慢积累的过程中,信众对邪教的信奉终归是出于某种心态的。这些基本心态是邪教的教义和主张占据信众思想的重要动因,分析我国邪教信众基本心态尤为重要,从信众的心态出发,从根本上综合治理邪教问题。
  一、当代中国邪教信众的几种基本心态及成因
  (一)因自己或家庭成员生理上患有某种疾病而信“教”,期望借此祛病强生
  当代美国著名的作家和评论家苏珊•桑塔格在所著《疾病的隐喻》一书中曾精辟指出,“围绕癌症等特定恶疾所滋生的一系列社会想像不仅为患者增添了巨大的痛苦,同时也是阻止患者选择正确疗法的一个主因”。①确实,在相当长时期内,这些附加于疾病的隐喻影响着人们从病理角度正确看待疾病的产生。在人们看来,患病常隐含着鬼怪作祟及天谴等神秘化情由,由此也为宗教力量的介入提供了宽阔的空间。瑞典病理学家福克•翰肯斯曾说:“人类的历史即其疾病的历史。”在中国传统民间社会,广大民众经常被疾病纠缠,求医问药、祈福消灾的愿望使人常常沉溺于宗教。这就为民间教派以行医治病为名展开活动提供了较为广阔的生存空间。“历史上在民间宗教的传播过程中,医疗是吸引教徒的第一因素,也成为教首获取教徒认可的先决条件,至少在明清,几乎所有的民间教派都与民众治病紧密相连”。②
  在当代,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突飞猛进的提高,医疗条件、健康状况也得到了明显的改善,但总体上相对于广大人民日益增长的社会需要,社会所提供的医疗资源仍旧有限,受医疗技术限制,一些疾病也无法治愈,人民群众又缺乏科学的认识。邪教是宗教的异化,以此为切入点进行渗透。一些邪教就是针对群众这种“健身强体,消灾治病”的需求,许诺只要入教,不花钱就可以治好病,诱惑一些患有疾病的群众参加他们的活动。
  (二)因自身遭受挫折或者祈求大富大贵,希望通过超凡的外在力量来寻求心理上的满足和平衡
  中国在历史上就具有悠久的复杂的各取所需的多神传统,民间信仰、民间崇拜、封建迷信的观念在民众中根深蒂固。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传统社会意识和习俗的很多方面已经渗透到人们的世界观、思想感情、行为举止中,这就给迷信提供了深沉的文化背景,使迷信的内涵复杂化。时至今天,人们还广泛存在着有神论的思想。比如不少人在遭遇挫折不幸时,在抱有极强的功利心求富贵时,往往去占卜问签,烧香求神,把希望寄托在神灵等外在力量上,以求得精神的慰藉。
  (三)因为对现实社会甚至对共产党和政府的领导有不满情绪,希望以信教来解决问题、实现自己的政治企图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和发展,人民群众的价值观、世界观、生活方式、理想信念发生了较大变化,整个社会进入转型期。在新旧体制的转型交替中,各种社会矛盾交织在一起,旧问题没解决,新问题又出现。腐败现象,分配不公,贫富差距拉大,人民在追求个人正当需求的过程中受阻,这些都让人产生不满情绪,对现实制度感到失望。这时,一些人就容易与邪教产生“共鸣”,在以后的邪教活动中,逐步沦为邪教的“奴隶”,有的甚至成为邪教的骨干,在组织邪教活动以及日常教会事务管理中实现自我价值,基于对现实的不满,这种自我实现的心理逐步发展成一种政治野心,与所谓的教主保持高度一致,进行反社会、反政府、反科学的活动。
  以一法轮功罪犯为例,记者提问他“关于法轮功的一些教义很浅显荒谬,作为一名教师为什么还会相信甚至痴迷呢”?他回答说李洪志宣扬现在是末法时期,人们的道德滑到历史最低点,最终在轮回中神形俱灭。这一观点在他对照现实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就错误地认为“真善忍”能解决这个问题。后来法轮功邪教组织利用他的知识文化完善邪教管理,让他成为一名骨干,开始继续发展培养教会成员。③
  (四)在邻居亲友的劝说影响下,盲从加入邪教
  很多人痴迷邪教都是出于别人练我也练,别人说好我也跟着说好,别人怎么认为我也怎么认为,缺乏独立思考能力,盲目从众。而且,从邪教的传播方式来看,亲传亲、友传友的方式很常见。一般来说,人们对亲属邻居、朋友比较容易相信,思想不设防,有不少信众就是看到周围熟悉的人信“教”以后身体变好,走大运以后,似乎更加坚定了信心,普遍存在着“反正信了,只有好处没坏处”的心理,这就更容易盲从加入邪教。
  二、当代中国邪教信众心态的特点
  通过分析邪教信众的四种基本心态极其成因,不难发现他们的心态具有以下三个特点:
  (一)强烈的功利性
  许多信众或在亲友的鼓动下或是自己接触中,开始信“教”,并不是出于对神的信奉和传播神的福音,与获得灵魂的救赎相比,信众加入邪教的初因是功利实用的。他们更在乎加入之后身体能否健康,家庭能否和睦,收入能否增多之类的实际问题。入“教”成为他们满足趋利避害需要的工具,力气顺气的寄托。作为邪教组织的骨干,则更加具有明确的政治目标和政治诉求,当然,他们反社会,反政府的本质在正义的政权面前是不堪一击的。
  (二)明显的渐进性
  基于功利的目的,民众入“教”后并不是一下深陷其中,而是循序渐进的。怀有“反正信了没坏处”的心理,频繁参加邪教组织的活动,渐渐对邪教组织产生一种依赖感,在与同行以及骨干的交流沟通中,精神被邪教控制,对邪教由依赖感变为强烈的认同感,就这样,信众从一开始的不自觉被动转变为自觉主动,直至信众无法自拔。
  (三)一定的盲从性
  大部分信众接触邪教,就是源于周围所熟悉甚至自己崇拜的人加入后的宣传。另一方面,邪教组织的骨干在传播过程中的大肆渲染,抓住了信众的心理。加之民众对宗教以及对我国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缺乏科学的认识和理解,很容易受到蛊惑,随波逐流,误入歧途。
  三、对邪教信众的治理
  我国在长期地与邪教斗争的过程中,对于邪教的治理,积累了许多宝贵经验,一贯坚持综合治理的方针,即“统一领导,组织协调各部门、各单位齐抓共管,充分发动和依靠广大人民群众,实行群防群治,广泛运用政治的、经济的、法律的和文化的教育的多种手段,打击、取缔、防范和从根本上减少和预防邪教违法犯罪活动,确保社会稳定”。④依据这一指导方针,从邪教信众的基本心态出发,对邪教信众的治理是邪教综合治理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从根本上有针对性地“治心”“治愚”,彻底破坏邪教得以滋生成长的土壤。对邪教信众心态的治理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一)找准邪教信众的认识误区,弥补他们的知识空白,建立相应机制
  很多信众是出于祛病强身的心理而信“教”,针对这一点,一是宣传卫生知识,针对邪教谬论“有病不求医,邪教能治病”,讲解生病起因与防治;二是结合医疗改革、医药改革,切实解决一部分群众“就医难、买药难、有病不敢上医院”的问题;三是发展我国医疗卫生事业,加强疑难病症的攻坚力度,让疾病可治愈,不再神秘,不再被赋予迷信等隐喻色彩。
  (二)加强全民的思想政治工作,提高全民道德素质,丰富文化生活,充实心理空间
  思想政治工作是我们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在防治邪教的斗争的全过程中具有基础性、全局性、导向性的战略地位。首先,坚持唯物论的宣传教育,反对有神论,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群众武装群众,从思想上给广大人民群众一个认识邪教的工具,构筑抵制邪教的思想堡垒;其次,加强道德教育,丰富文化生活,提高全民思想道德素质,正确认识人生中的挫折不如意,特别是对青少年的教育,从小就应该培养正确认识挫折的意识,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客观地认识挫折认识自己,用优良的意志品质战胜困难;最后坚持进行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内容的社会主义道德教育,坚守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阵地,一方面党和政府在转型期做好惩治腐败,避免两极分化等方面的工作,保证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同时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吸引力和感召力,另一方面人民群众也应提高自己的政治理论素养,正确认识在转型期我国出现的问题,不能因为存在的问题而消极地否定社会主义以及党和政府的领导。
  (三)做好邪教信众的转化教育
  邪教信众中绝大部分属于一般群众,甚至是社会的弱势群体。他们之中不少人是文盲、法盲、科盲,面对邪教的欺骗迷惑加之自身认识问题不足而深陷其中,精神受到控制。我们应加强信众的转化教育,第一,对邪教信众要立足于教育和引导,从各个方面关心帮助他们。帮助他们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走出邪教同行交流的圈子,使他们的心理活动逐步向外开放。寓教于情,培养他们独立思考的能力,帮助他们认识邪教的本质,重新生活。第二,对待邪教信众不歧视不嫌弃,尊重他们的人格,保护他们的合法权利。第三,对邪教信众的转化教育要时刻关注,避免信众思想上的反复。从信众的不同心态出发,因人而异地采取转化措施,面对思想上的反复要仔细分析原因,不能强制对待,应耐心做好转化工作,否则适得其反,功归一篑。
  (四)让已转化的邪教信众发挥“现身说法”的作用,为反邪教斗争做一份贡献
  基于邪教信众的盲从心态我们认识到身边的人对个体加入邪教有很强的影响力,反之能够走出邪教,身边的人的真实事例同样具有很大的感染力。从邪教阴影中走出来的信徒与依旧沉溺于邪教的“教友”进行同样平等的对话,分享摆脱邪教的心路历程,讲述受邪教迫害的切身体会,可以让信众更加真切体会到邪教的欺骗性和危害性,这样的转化更具有说服力和感染力。
  总之,邪教对于人类社会来说是一种祸害,是一种灾难,它践踏人的生命和健康,扰乱社会秩序破坏社会稳定,同邪教的斗争是一项长期的工作。对邪教的综合治理在关注对邪教的取缔的同时关注信众的心态,着力满足群众的信仰需求,解决部分人民群众心态失衡问题,坚定社会主义信念,从思想上彻底破坏邪教生存的土壤。
  注释:
  ①苏珊•桑塔格著.程巍译.疾病的隐喻[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7:5.
  ②王庆德.魅力权威与明清民间宗教教首研究[D].南京:南京大学,2002.
  ③吴东升.当代中国邪教聚合机制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209.
  ④孔祥涛主编.宗教、教派与邪教[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2004:267.
  参考文献:
  [1]苏珊•桑塔格著.程巍译.疾病的隐喻[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7.
  [2]吴东升.当代中国邪教聚合机制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3]孔祥涛主编.宗教、教派与邪教[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2004.
  [4]论邪教(首届邪教问题国际研讨会论文集)[C].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2001.
  
  
  (上接第57页)别译为“您的”、“我的”,对这两句来说,这样翻译没有什么问题,但我们通过对更多语料的分析和对整篇文章进行分析可以确定“其”字根本不是人称代词。最明显的例证是下面这句:
  (19)王陵眼润耳热,暂请卢绾入楚,探其陵母。
  “其”后加“陵母”,不可能翻译为“他的王陵母”这个例子非常典型,说明敦煌变文中一些看似可以翻译为“我”或“你”的“其”字,实际上根本不是人称代词,不用翻译出来的,仅仅起到一个使节奏和谐的作用。如“卿等远来上帐,赐其酒饭!”(《汉将王陵变》)根据上下文判断,可译为“你们”,但不翻译出来更合适。“其”在句中无实义,只是为了凑字数,凑够四字,协调音节句式,使说唱文学的结构趋于统一。
  (三)现代汉语中人称代词的在修辞意义上的活用
  现代汉语中这种例子很多,随便举一两个:
  (20)我儿子太淘气,简直能把你气死。
  句中用“你”比说“简直能把我气死”语气上要缓和得多,并且责备的语气也大为缓和。这个句子很好地说明在实际的语言环境中,人称代词的活用是出于某种特殊的语用的表达效果而产生的,不同于“名词活用为动词”之类的语类活用。
  四、结语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对“其”字活用为一二人称的现象,大致可以做出如下总结:
  1.“其”字活用为第一人称或第二人称这种现象的出现是需要一定的条件的,即往往出现在对话体或类似对话体的文章中,代指自己表示谦虚的口气,代指对方表示对对方的尊重或体现一种转述、客观的语气,或者仅仅起一个加强语气、协调音节的作用,可以不译。
  2.通过对近现代汉语中类似语言现象的考察我们发现,人称代词间的活用仅仅是一种临时的修辞活用,说“其”字有第一二人称的用法不符合语言事实,而将这种现象称为“其”字的修辞活用则更为合适。
  参考文献:
  [1]王力.古代汉语[M].北京:中华书局,1998.
  [2]项楚.敦煌变文选注[M].成都:巴蜀书社,1989.
  [3]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古代汉语研究室编.古代汉语虚词词典[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
  [4]杜爱英.从修辞角度看“其”、“之”等的特殊用法[J].修辞学习,2000,(1).
  [5]赵宏.古代汉语中第三人称“其”字活用的语用分析[J].贵州大学学报(社科版),2006.
其他文献
张爱玲的小说中对服饰的细腻描写,成为了诠释人物的一种独特方式,同她的文字表达互为补充。通过对服饰的审美我们可以更直接清晰地了解人物的背景,生存状态及人生走向。
摘 要:本文通过对古代汉语结构助词“之”的作用的分析,得出“之”字结构具有比拟义,在这一结构中的“之”相当于比拟助词。在此基础上,本文对金元时代的比拟结构“喻体+似+本体”产生的原因有了新的看法,即它是汉语自身的产物。  关键词:之;比拟;喻体+似+本体;汉语自身的产物  文章编号:978-7-5369-4434-3(2011)02-080-02    一  古代汉语的“之”既可以作结构助词,也可
作者简介:石峰(1986— ),男,湖北宜昌人,云南民族大学人文学院2009级社会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民族社会学。     摘 要:生态位(ecological niche)是指一个种群在生态系统中,在时间空间上所占据的位置及其与相关种群之间的功能关系与作用,是一个生态学中的概念。社会整合是将社会不同的因素、部分结合为一个统一、协调整体的过程及结果。社会整合的过程中不仅体现着生态位
摘 要:电视纪录片《望长安》《大秦岭》等众多表现陕西历史文化题材的作品不仅仅是带我们领略了陕西的风土人情、民风地貌更重要的是为所有观众呈现了这样一个民族的历史脉络,一种伟大的历史精神,一种吸引众多世界的历史气节以及源远流长的令人咀嚼的历史余味。纪录片的发展是时代的潮流,这对陕西纪录片的发展而言既是千载难逢的机遇,更是巨大的挑战。本文分别从三个部分——陕西纪录片的生存环境、陕西纪录片对人文历史的折射
摘 要:“矛盾”修辞格是通过词语表面的语义矛盾来揭示事物间既对立又统一的辩证关系。本文通过实例比较,旨在阐明英汉“矛盾”辞格的结构差异及翻译方法。指出正确理解原文内涵,摆脱原语语法规范和思维模式, 重建符合汉语修辞规范的语义关系,是有效翻译该辞格的必要前提。。  关键词:矛盾修辞格;对立统一;翻译    文章编号:978-7-5369-4434-3(2011)03-075-02    英语“矛盾”
介绍了胶合木模板的性能及其在刘庙渡槽改建工程中的应用情况,分析了胶合木模板的加工、制作、拼接、支设和拆卸施工特点,以及不同施工部位采取的支撑、加固措施,介绍了施工
摘 要:近二十年来甘青土司制度研究在各方面取得了一定深度的挖掘,本文在梳理关于研究明代甘青土司制度论文的研究论文中,通过分析整理,了解到在这一研究领域广度和侧重面有待于进一步拓展。  关键词:甘青土司制度;近二十年;研究;  文章编号:978-7-5369-4434-3(2012)02-084-03     甘青地区自古历史复杂,民族众多,番汉杂处,随着明王朝的建立和明军西进,甘青故元官吏和少数民
Each drug has its own specific charac-ters.I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the dif-ferent characters of drugs are employed totreat diseases,rectify the hyperati
2009年我国在维吾尔史研究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对这一年的研究成果进行总结不仅有助于学界了解2009年维吾尔史研究取得的成果,对学者们开展新的研究也是很有帮助的。在本篇
摘 要:岷州,现称为岷县,大约9世纪中叶藏传佛教传入岷州,宋朝时期进一步发展,到明朝时藏传佛教逐渐进入鼎盛时期,使岷州成为藏传佛教较早传播与发展的地区。因此,研究明朝时期藏传佛教在岷州的发展与影响,是研究藏传佛教在这一地区传播与发展过程的一个重要部分。本文根据汉藏历史文献,运用历史文献学的方法,论述明朝时期藏传佛教在岷州的发展与影响。  关键词:明朝时期;藏传佛教;岷州  文章编号:978-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