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之”字结构的比拟义看金元时代比拟结构产生的原因

来源 :陕西社会科学论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imistar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通过对古代汉语结构助词“之”的作用的分析,得出“之”字结构具有比拟义,在这一结构中的“之”相当于比拟助词。在此基础上,本文对金元时代的比拟结构“喻体+似+本体”产生的原因有了新的看法,即它是汉语自身的产物。
  关键词:之;比拟;喻体+似+本体;汉语自身的产物
  文章编号:978-7-5369-4434-3(2011)02-080-02
  
  一
  古代汉语的“之”既可以作结构助词,也可以作语气词。下面本文重点讨论“之”作结构助词时的用法。当“之”作结构助词时,它的用法如下:
  1、用在修饰语与中心语之间,组成偏正结构,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的”。例如:
  ⑴ 永州之野产异蛇。(柳宗元《捕蛇者说》)
  2、“之”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例如:
  ⑵ 贡之不入,寡君之罪也。(《左传•僖公四年》)
  3、“之”为宾语前置的标志。例如:
  ⑶ 寡人其罪之恐,敢与知鲁国之难?(《左传•昭公三十一年》)
  4、在主语和介词结构之间加“之”,可使主语和介词结构构成一个整体,作整个句子的主语,相当于“对于……”。例如:
  ⑷ 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孟子•梁惠王上》)
  但我们发现,以上四种用法并不能概括“之”的所有用法。如下例子中的“之”就不属于以上四种用法中的任何一种:
  ⑸秦,虎狼之国,不可亲也。(《战国策•卷十四•楚一》)
  ⑹此所谓金城千里,天府之国也。(《汉书•张良传》)
  ⑺于是乎立其封疆之典,裁其亲疏之宜,使万国相难,以成盘石之固。 (《晋书•陆机传》)
  ⑻今不忍小忿,而发雷霆之怒,违垂堂之戒,轻万乘之重,此臣之所惑也。 (《三国志•吴志•陆逊传》)
  ⑼小姐金玉之言,小生一一铭之肺腑。(王实甫《西厢记》四本三折)
  ⑽我如今不知便罢,既是天教我知了,正是度日如年,燃眉之急。(《水浒传》35回)
  ⑸-⑽不能看成以上所提及的“之”的四种用法中的任何一种,有些人可能认为⑸-⑽中的“之”可看成用法1,即用在修饰语和中心语之间,但这样解释似有牵强。我们再举一些用法1的例子来与⑸-⑽进行对比。这样的例子有:
  ⑾羔羊之皮。(《诗经•召南•羔羊》)
  ⑿使人言汉王曰:“齐伪诈多变,反复之国也。”(《史记•淮阴侯列传》)
  ⒀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韩愈《师说》)
  ⑾-⒀中“之”字前面的修饰语和后面的中心语之间的关系分别为领属关系、修饰关系和限制关系。而⑸-⑽中“之”前后两部分的关系与以上三类不同,似为比拟关系,构成“喻体+之+本体”的结构。根据李崇兴、丁勇等人对比拟式的界定:“比拟式都应该有形式标志。形式标志包括像义动词和比拟助词。像义动词和比拟助词可以只用一个,也可以两个都用。”①显而易见,⑸-⑽中的“之”不是“像义动词”②,它很有可能是“比拟助词”③。那么⑸-⑽中的“虎狼之国、天府之国、盘石之固、雷霆之怒、金玉之言、燃眉之急”就属于“喻体+比拟助词+本体”的结构。
  以上所述就是就例论事,其实“之”有比拟作用也是有其客观方面的依据的。众所周知,现代汉语的结构助词“的”来源于古代汉语的结构助词“之”。那么“的”也肯定有“之”的作用,继承了“之”的用法。随着时代的发展,“的”在继承“之”的用法的同时也可能会增加一些具有时代特点的新用法,也就是说,现代汉语的“的”的用法可能比古代汉语“之”的用法更为广泛,即“的”的一些用法和作用“之”不一定有。也就是说,我们不能从现代汉语某个词的用法去推知这个词的来源的用法,因为万事万物都在发展变化,随着时代的发展,“的”有可能已经具有了“之”所不具有的、具有时代特点的新用法。
  虽然这种由今推古的方法是不科学的,但也并不是完全没有可取之处,因为我们可以先用这种方法去大胆假设古代汉语的“之”具有现代汉语“的”的所有用法,再通过古代文献资料一一验证,如果是,就说明假设成立;如果不是,看看这种新用法是什么时代产生的,具有什么作用。这是语源探索研究中经常用到的一个方法。
  我们知道,现代汉语的“的”字结构具有比况义,“的”具有比拟作用。例如:
  ⒁狮子似的雄心,兔子的怯懦,狐狸的狡猾……(鲁迅《狂人日记》)
  ⒂这个人我从小看到大:狐狸的嘴,蛇的心,狼一样的贪婪,鬼一样的聪明。 (曹禺《王昭君》)
  ⒃铁的纪律/血的教训(吕叔湘主编《现代汉语八百词》)
  既然现代汉语的助词“的”具有比拟作用,那我们就可以大胆假设古代汉语的助词“之”也可能具有比拟作用,在找语料进行验证时,我们找到了像⑸-⑽之类的例子。可见古代汉语的助词“之”确实相当于比拟助词。
  二
  既然已经证明了古代汉语的助词“之”具有比拟的作用,也就同时证明了比拟结构“喻体+比拟助词+本体”最早产生于先秦时代,如例⑸,同时也为学术界一直争论不休的问题即:金元时代的比拟结构“喻体+似+本体”和比拟助词“似”产生的原因找到了另外的解决办法。江蓝生④认为,金元时代的比拟结构“喻体+似+本体”是汉语照搬阿尔泰语(主要是蒙古语)比拟表达语序而产生的。比拟助词“似”是汉语和蒙古语语言渗透和融合的结果。李崇兴、丁勇⑤两位先生赞同江蓝生先生认为“喻体+似”、“喻体+也似”是语言接触的产物这一观点。同时,李、丁二位子先生又指出“喻体+比拟助词+本体”最早产生不是因为照搬蒙古语的比拟表达语序,而是汉语自身的产物,因为这种结构最早产生于早于金元时代的宋代。
  通过上面的论述,我们对这一问题有点自己的小看法。我们觉得,比拟结构“喻体+比拟助词+本体”最早产生于先秦时期如例⑸,它确实是汉语自身的产物,并不是照搬蒙古语的比拟表达语序而产生的。而对于比拟助词“似”产生的原因,我们与江蓝生先生⑥的观点一致,即“似”是蒙古语比拟助词的直译,是语言接触的产物。有人会问,比拟结构不是照搬的,而比拟结构中的比拟助词却是直译的,这二者之间是不是矛盾了呢?其实不然。比拟结构是汉语自身产生的,只不过在汉语与蒙古语语言接触的过程中,发现蒙古语也有这样的比拟表达语序,所以在金元那个汉蒙频繁交流的时代,汉语在用这一比拟句式时,没有用汉语的比拟助词,而直译了蒙古语的比拟助词“metü”为“似”,使“似”具有了明显的时代特征,也在这一特殊时代为汉语增加了一个新的比拟助词。
  三
  我们通过分析得出古代汉语的助词“之”具有比拟意义,相当于比拟助词。具有比拟意义的“之”字结构为“喻体+之+本体”,从而我们得出“喻体+比拟助词+本体”这一比拟表达语序最早产生于先秦时期,那它自然而然就是汉语自身的产物,不是照搬蒙古语比拟表达语序而产生的。以上只是笔者对这一问题的一点小看法,还望各位专家学者批评指正!
  
  注释:
  ①⑤李崇兴,丁勇.元代汉语的比拟式[J].汉语学报,2008,(1).
  ②③④⑥江蓝生.从语言渗透看汉语比拟式的发展[J].中国社会科学,1999,(4).
  
  参考文献:
  [1]江蓝生.助词“似的”的语法意义及其来源[J].中国语文,1992,(6).
  [2]江蓝生.从语言渗透看汉语比拟式的发展[J].中国社会科学,1999,(4).
  [3]李崇兴,丁勇.元代汉语的比拟式[J].汉语学报,2008,(1).
  [4]黑维强.试说“的”字结构的比况义[J].语言研究,2002,(2).
  [5]李新魁.汉语文言语法[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83.
  [6]向光忠.古今成语词典[M].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2006.
其他文献
摘 要:隋代周后,打破了东北亚地区的政治均衡,隋、高句丽、突厥三大势力在东北展开了斗争,而其焦点就是盘踞营州(今辽宁朝阳)的北齐残余势力的高宝宁。高宝宁事件反映了高句丽在东北地区的积极进取,影响了隋初与高句丽的关系及其走向。  关键词:高宝宁事件;隋初;高句丽   文章编号:978-7-5369-4434-3(2011)05-066-02    南北朝(420—589)后期,中国北方王朝林立,大大
摘 要:后妃群体是宫廷政治生活中不容忽视的组成部分,她们在政治生活中的地位、作用及其影响,从她们出现之初就发生着变化。本文通过对甲骨文、金文记载的商周时代的两位王妃——妇好、王姜在王朝事务中的活动、地位及其发挥的作用作简单比较,来探讨商代、西周时期王妃地位的变化。  关键词:妇好;诸妇;王姜;王妃;地位变迁  文章编号:978-7-5369-4434-3(2011)03-068-04    古往今
以乔家村水库除险加固工程为例,阐述了水库除险加固中存在的问题,以及采取的主要措施,对以后类似工程施工具有一定借鉴意义。
摘 要:典型人物是现实主义文学理论的重要美学范畴。典型人物不仅在与典型环境的相互作用中,对情节走向具有驱动作用;同时也因其自身的艺术独创性并具有相对独立的审美价值。典型人物的创造不但使现实型文学显现出迷人的魅力,更好地反映出各自所在社会的政治、经济、生活,同时也使人物形象更贴近人们的内心,与读者交流更密切,从而增强了文学效应。  关键词: 现实型文学;典型人物;典型环境;审美意义   文章编号
摘 要:本文综合文物碑记、历史文献资料及口述史文本对清末民国时期新疆玛纳斯定湘王庙的建筑、信仰、庙会活动进行描述,进而运用历史人类学方法来分析和考察定湘王庙的历史记忆和文化影响。  关键词:清末民国;玛纳斯;定湘王庙;民间信仰  文章编号:978-7-5369-4434-3(2011)04-069-02    一、清末新疆定湘王信仰概述  定湘王相传是清代湖南善化(长沙城内)的城隍,其主要圣迹是1
荀子是战国末期伟大的思想家,他不但是先秦时期哲学思想的总结者,也是先秦时期美学思想的集大成者。《荀子》中有专门的美学论著《乐论》、《礼论》、《人论》等。荀子哲学、
摘 要:古今字是古汉语中一种常见的语言文字现象,清儒段玉裁说“凡读经传者不可不知古今字。”今天我们学习和研究古代汉语,探讨汉字的特点和发展规律,更不可不知古今字。  关键词:古今字;内涵;范围;类型  文章编号:978-7-5369-4434-3(2011)02-082-02    一、“古今字”概念的内涵    “古今字”是中国传统语言文字学领域中一个有着较长历史的术语。这一名称最早见于《汉书艺
从社会工程视角看掌政小型金融模式,它把贷款、帮扶、服务结合起来,作为金融业务的拓展和“三农”服务的延伸它的成功在于它用双赢的理念,把市场机制的运营规律、人际交往的
本文针对KDD分类规则的发现与学习,提出了最小化分类规则和最大化分类规则的概念,并给出了对分类规则进行最小化和最大化的算法。
张爱玲的小说中对服饰的细腻描写,成为了诠释人物的一种独特方式,同她的文字表达互为补充。通过对服饰的审美我们可以更直接清晰地了解人物的背景,生存状态及人生走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