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麦类赤霉病俗称“烂麦头”。小麦赤霉病主要发生在麦穗上,是一种真菌病害,可由多种真菌侵染引致,造成小麦穗子部分或全部腐烂。小麦赤霉病不仅能造成小麦的严重减产和品质降低,而且受侵染小麦籽粒含多种真菌毒素,可引起人畜中毒和严重疾病。
1 发病症状
小麦赤霉病菌的为害主要是从上一年遗留下来的病残体(包括病麦穗和玉米秸秆)上产生的子囊孢子,在小麦扬花、灌浆期侵染部分小花,然后扩展到整穗。小麦赤霉病是一种典型的气候型种病害。作物生长的各个阶段都有可能受害,引起苗枯、茎腐和穗腐,尤以穗腐发生最为普遍和严重。主要引起苗枯、穗腐、茎基腐、秆腐和穗腐。苗腐是由种子带菌或土壤中病残体侵染所致。先是芽变褐,然后根冠随之腐烂,轻者病苗黄瘦,重者死亡,枯死苗湿度大时产生粉红色霉状物。穗腐是小麦扬花时,衩在小穗和颖片上产生水浸状浅褐色斑,渐扩大至整个小穗,小穗枯黄。湿度大时,病斑处产生粉红色胶状霉层。后期其上产生密集的蓝黑色小颗粒。用手触摸,有突起感觉,不能抹去,籽粒干瘪并伴有白色至粉红色霉。小穗发病后扩展至穗轴,病部枯褐,使被害部以上小穗,形成枯白穗。茎基腐是自幼苗出土至成熟均可发生,麦株基部组织受害后变褐腐烂,致全株枯死。秆腐是多发生在穗下第一、二节,初在叶鞘上出现水渍状褪绿斑,后扩展为淡褐色至红褐色不规则形斑或向茎内扩展。病情严重时,造成病部以上枯黄,有时不能抽穗或抽出枯黄穗。气候潮湿时病部表现可见粉红色霉层。
2 发病规律
为害小麦的赤霉病病菌主要来自土表的带病作物和带病植物残体。在春季气温升高,雨水多时,病菌大量繁殖,并由雨水飞溅或风吹传播到麦穗上。在高温高湿的条件下,很快在麦穗上产生霉层,霉层上的病菌又由风雨向别的小麦上传播。冬季麦收后,病菌转移到水稻,玉米,杂草,棉秆,棉铃壳或残留在田间的小麦秸秆和麦穗上。越过冬季,第二年又为害小麦。
小麦赤霉病由镰孢真菌引起,其病菌在土表玉米秸秆、病麦组织等作物病残体上越冬,春季温湿度适合时产生子囊壳,成熟后子囊孢子经气流传播到小麦穗部,条件适合时造成侵染。小麦赤霉病属典型的气候型气流传播病害,其发生受天气影响很大,小麦不同生育期对病菌侵入的难易有很大差异,扬花期最易感病,抽穗期次之;在有大量菌源存在的条件下,小麦抽穗扬花期间若遇3天以上连续阴雨,气温保持在15℃以上,赤霉病将大发生。其发生流行具有暴发性和间歇性的特点。
3 农业防治
3.1 选用抗、耐病品种,可以避免和减轻病害的发生和流行。
3.2 深耕灭茬,清除病残体,注意合理排灌,小麦扬花前后尽量避免灌溉,必要时可浇小水
据当地常年小麦扬花期雨水情况,适期播种,避开扬花多雨期。合理施肥,增施磷钾肥,促进麦株健壮,提高植株抗病力。
3.3 适时播种,合理施肥
适当提早小麦播期,使小麦在病害大流行前抽穗扬花以减轻病害发生;合理施用氮、磷、钾肥,增施有机肥,促进小麦健壮生长。
3.4 保穗壮穗
根据小麦生长态势和病害发病特点,要适时喷施保护药剂预防。要在孕穗期喷施壮穗灵,强化整个穗期的生长生理机能,提高受粉、受精、灌浆质量,增强抗病能力。
4 化学防治
小麦赤霉病的防治关键是抓好抽穗杨花期的喷药预防。掌握好防治时期,若抽穗期遇到连阴雨,有流行可能时,喷药时间宁早勿晚,在10%小麦抽穗至扬花初期第一次喷药,间隔5-7天,第二次用药。掌握好用药方法,喷药时要重点对准小麦穗部均匀喷雾,如遇喷药后下雨,则需雨后补喷。
药剂防治:每亩用60%百病清75克,每亩用25%赤霉清70克,每亩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00克或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50-5克加水50千克。
1 发病症状
小麦赤霉病菌的为害主要是从上一年遗留下来的病残体(包括病麦穗和玉米秸秆)上产生的子囊孢子,在小麦扬花、灌浆期侵染部分小花,然后扩展到整穗。小麦赤霉病是一种典型的气候型种病害。作物生长的各个阶段都有可能受害,引起苗枯、茎腐和穗腐,尤以穗腐发生最为普遍和严重。主要引起苗枯、穗腐、茎基腐、秆腐和穗腐。苗腐是由种子带菌或土壤中病残体侵染所致。先是芽变褐,然后根冠随之腐烂,轻者病苗黄瘦,重者死亡,枯死苗湿度大时产生粉红色霉状物。穗腐是小麦扬花时,衩在小穗和颖片上产生水浸状浅褐色斑,渐扩大至整个小穗,小穗枯黄。湿度大时,病斑处产生粉红色胶状霉层。后期其上产生密集的蓝黑色小颗粒。用手触摸,有突起感觉,不能抹去,籽粒干瘪并伴有白色至粉红色霉。小穗发病后扩展至穗轴,病部枯褐,使被害部以上小穗,形成枯白穗。茎基腐是自幼苗出土至成熟均可发生,麦株基部组织受害后变褐腐烂,致全株枯死。秆腐是多发生在穗下第一、二节,初在叶鞘上出现水渍状褪绿斑,后扩展为淡褐色至红褐色不规则形斑或向茎内扩展。病情严重时,造成病部以上枯黄,有时不能抽穗或抽出枯黄穗。气候潮湿时病部表现可见粉红色霉层。
2 发病规律
为害小麦的赤霉病病菌主要来自土表的带病作物和带病植物残体。在春季气温升高,雨水多时,病菌大量繁殖,并由雨水飞溅或风吹传播到麦穗上。在高温高湿的条件下,很快在麦穗上产生霉层,霉层上的病菌又由风雨向别的小麦上传播。冬季麦收后,病菌转移到水稻,玉米,杂草,棉秆,棉铃壳或残留在田间的小麦秸秆和麦穗上。越过冬季,第二年又为害小麦。
小麦赤霉病由镰孢真菌引起,其病菌在土表玉米秸秆、病麦组织等作物病残体上越冬,春季温湿度适合时产生子囊壳,成熟后子囊孢子经气流传播到小麦穗部,条件适合时造成侵染。小麦赤霉病属典型的气候型气流传播病害,其发生受天气影响很大,小麦不同生育期对病菌侵入的难易有很大差异,扬花期最易感病,抽穗期次之;在有大量菌源存在的条件下,小麦抽穗扬花期间若遇3天以上连续阴雨,气温保持在15℃以上,赤霉病将大发生。其发生流行具有暴发性和间歇性的特点。
3 农业防治
3.1 选用抗、耐病品种,可以避免和减轻病害的发生和流行。
3.2 深耕灭茬,清除病残体,注意合理排灌,小麦扬花前后尽量避免灌溉,必要时可浇小水
据当地常年小麦扬花期雨水情况,适期播种,避开扬花多雨期。合理施肥,增施磷钾肥,促进麦株健壮,提高植株抗病力。
3.3 适时播种,合理施肥
适当提早小麦播期,使小麦在病害大流行前抽穗扬花以减轻病害发生;合理施用氮、磷、钾肥,增施有机肥,促进小麦健壮生长。
3.4 保穗壮穗
根据小麦生长态势和病害发病特点,要适时喷施保护药剂预防。要在孕穗期喷施壮穗灵,强化整个穗期的生长生理机能,提高受粉、受精、灌浆质量,增强抗病能力。
4 化学防治
小麦赤霉病的防治关键是抓好抽穗杨花期的喷药预防。掌握好防治时期,若抽穗期遇到连阴雨,有流行可能时,喷药时间宁早勿晚,在10%小麦抽穗至扬花初期第一次喷药,间隔5-7天,第二次用药。掌握好用药方法,喷药时要重点对准小麦穗部均匀喷雾,如遇喷药后下雨,则需雨后补喷。
药剂防治:每亩用60%百病清75克,每亩用25%赤霉清70克,每亩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00克或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50-5克加水50千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