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具在数学教学中的作用

来源 :现代教育科研理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ongrun469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多媒体辅助课堂教学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手段和方法,多媒体课件能融声、图、文于一体,形象、生动,它的作用是其它教学手段所无法比拟的,但美中不足的是它难以调动学生的触觉参与,代替不了学生的操作,而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切断了动作与思维之间的联系,思维就得不到发展。"如何解决这一矛盾呢?我认为,巧妙的运用学具操作,促使学生积极思考与探索,主动参与知识的发生和发展过程,能使学生的形象思维与数学抽象知识之间得到和谐的统一。我的做法是:
  1、利用学具操作,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小学生具有爱玩、爱动的天性,借用学具为学生创设操作活动的机会,不仅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同时也符合小学生的年龄、思维特点。设计孩子们感兴趣的教具、学具,以丰富多彩的形式展现给学生,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教学《三角形的认识》时,学生可以把三根长短不同的小棒围成不同类型的三角形,在不经意的摆弄中,却轻松的了解到三角形是由三个角、三条边、三个顶点组成的,再通过对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平行四边形等不同形状学具的拉动,总结出只有三角形才具有的特性"稳定性"。又如"是不是任意三条线段都能围成三角形呢?那怎样的三条线段才能围成三角形呢?"这个问题对于学生来说似乎有些难以理解,假如只是单纯告诉学生任意两条边的长度之和必须大于第三条边的长度,学生也只是一知半解,照葫芦画瓢,这样学生的学习是被动的,是接受式的,学生没有亲身体验,但如果把这个问题放手给学生,让学生自由运用长短不一的小棒拼摆,学生在量一量、摆一摆、算一算中,问题便迎刃而解,学生会发现如果两边之和小于或等于第三条边时,根本拼不成三角形,这样使学数学在动态中进行,使学生把外显动作与内隐思维有机结合,顺应了儿童的特性,自然就激发起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2、利用学具操作,渗透学生的数学思维方式
  提高数学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就是加强数学思维方式的训练,而学具就是我们的好帮手。像在教学"梯形的面积"时,学生们通过割、补、移、拼,将梯形转化为平行四边形、三角形,特殊的梯形还可以转化成长方形或正方形,再利用转化出的图形推导出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这就渗透了转化的思维方式。像有时在计算时遇到算理难以理解时,我们可以让学生通过摆小棒、数圆片等方式来解决问题,这就渗透了数形结合的思维方式。量身高时,学生们准备的学具也是各种各样,皮尺、卷尺等等,还有的只准备了一根绳子,测量的内容也不是单一的课桌或书本的长、宽,他们可以走下座位,合作测量黑板或教室的长、宽等,这样多种形式发现问题,多种方法解决问题,采取不同策略为学生设计展示才华的舞台,这样在教学的过程中,实际上是更加注重了学生知识获得的过程,让每个学生的个性得到体现,不仅可以帮助学生较为快速地掌握数学知识,同时促进了学生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的协调发展。
  3、利用学具操作,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创新不仅需要丰富的知识,更需要广泛的实践。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学具操作活动,提供较多的感性材料。丰富学生的想像,激发学习兴趣,训练想像力和创新思维能力,有助于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例如,在教学五年级长方体体积时,教师可让学生充分利用学具中的若干个1立方厘米的小立方体,拼摆出不同的长方体,同时提出不同坡度的数学问题以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第一个问题:用18个1立方厘米的小立方体堆一个18立方厘米的长方体;第二个问题:凭借想象,用18个1立方厘米的小立方体堆一个体积比18立方厘米大的长方体。这其中的第一个问题对于学生来说比较容易操作。但第二个问题,学生就有些困惑,但也正是这一挑战性的问题激起了学生的好奇心。经过一段时间的沉思、尝试,学生会发现,将体积单位间的距离拉开,会有不同的发现,如摆出中间有空隙的长方体或只摆出长方体的长、宽、高,然后进行虚拟的空间想象等,这样堆放出来的虚拟的长方体的体积都比18立方厘米大。通过学具的操作,学生的思维经历了由"想不出",到"想的出"的过程,培养了学生的空间的想象力,训练了学生的思维,培养了创新意识。
  小学生学习数学是与具体实践活动分不开的,重视动手操作,是发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数学能力最有效的途径之一。所以,在教学中我尽可能地安排学具操作,尽可能地让学生动手摆一摆、拼一拼,量一量,在做一做、看一看、想一想的活动中,亲身体验,理解新知识,从而提高数学能力。学具袋为我们准备了丰富的可操作的学具材料,可是学具操作方法没有统一的模式、统一的要求,教师的设计不同,选择的学具也不会完全一样。所以,在教学中除了充分利用学具袋里的材料之外,我还注重开发学具资源,拓宽应用渠道。
其他文献
作文评改是作文教学过程中一个极其重要的环节,它是指在命题指导和作文的基础上,对学生作文实践中的成功经验和存在问题进行科学分析、归纳。通过评价,使学生知道自己的作文好在哪里,不足在何处,该怎样修改,从而提高作文水平。其过程,是一个不断调动学生积极性,提高作文心理品质,发展语言意识性,提高写作效率的过程。然而在传统的作文教学中,作文的批改由语文老师说了算,语文教师总是用一把尺子去衡量所有的作文。  一
期刊
【摘要】教育的目的,是使人不断走向文明。文明人除了要具备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外,还要有高尚的情操、优秀的品格。语文学习,是陶冶情操、形成品格的过程。语文课本里的许多文学作品,蕴含着丰富的情感,在学习这些课文的时候,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去体验文学作品中的情感,去接受文学作品中丰富情感的熏陶,从而使学生的情感逐渐变得丰富、高雅、纯洁,使学生的心灵得到净化和升华。  【关键词】德育教育;优化;转变
期刊
【摘要】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但长期以来,教师承受了来自学校、家长、社会等各方面的压力,在工作中又遇到的各种各样的问题,倘若这些压力和问题郁结在心中而长时间不能得到解决,就很容易形成心理障碍,在工作中就会慢慢产生职业操守下降的现象,甚至出现一些教师的“腐败”行为,如果不加以重视,必然会产生及其严重的后果。  【关键词】职业操守;敬业奉献  Adhere to the soul
期刊
【摘要】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关键词】新课标;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知识与技能  The reflection of the junior high school mathema
期刊
语文是有生命的,语文的生命融入主体参与下的不断生成的语境和语流中,语文的学习应该是在这样活生生的动态的语言环境中进行的。新课标呼唤人文精神的教育,呼唤充满生命温暖的课堂,呼唤充满与崇高人性的对话。 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语文教学的生命,而这生命能否得以延续,取决于教师是否能充分发掘学生的兴趣点,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能否做到与文本有机结合,真情演绎文本内涵,提升孩子们对文本的感悟,让我们的
期刊
【摘要】要使营养需要与膳食供给之间保持一种平衡状态。各种营养素能满足运动员的运动训练,生长发育,生理等活动的需求。而且各种营养素之间保持适宜比例的膳食,也叫膳食平衡。均衡、全面、足够的膳食能提供人体的所需营养要求。所以运动员们平时要养成良好的膳食习惯,这是非常重要的。膳食必须由多种食物组成,就是每餐饮食必须要合理搭配,吃的东西食物要多样化。要根据项目特点,有计划的进行膳食调配,从而获得较合理的膳食
期刊
曾经有幸参加了由中国教育学会小学教育专业委员会主办的全国小学数学名师课堂有效教学西安研讨会,并聆听了来自北京、天津、杭州的4名小学数学名师刘德武、徐长青、牛献礼、刘松老师的7节数学课。近距离观察名师的数学课堂,精彩的课堂呈现使我心绪难平,静心思考,名师课堂的共性特点概括如下:  1 名师课堂看点之一——强烈的问题意识  课堂均以问题贯穿始终,教师不断抛出问题,引导学生深入研究,这是名师课堂的一大特
期刊
【摘要】新课程改革已经倡导多年,可我们在收获教育部分实惠的同时,也丢掉了对语言本质的一些理解。部分教师过分注重教学流程的连贯,急功近利的达成教学目标,却经常忽略学生学习语文的感受。长期以来,诵读教学在高中语文教学领域一直处于边缘地位,语文诵读教学缺失已成为一种担忧,课内课外诵读慢慢变成一种遥远的回味,学生感受语文的神奇与美妙也日渐陌生。要改变这种状况,必须让诵读教学回归应有的地位。  【关键词】高
期刊
一声鸟鸣,就是一首诗。  几声蛙叫,就是一首歌。  一阵清风,就能成就无数浮萍的爱情。  几滴雨水,就能成为延续生命的河。  让我们在自己的领域里快乐着自己的快乐  ——摘自太原师范附中刘翠平《快快乐乐做班主任》  “一个智慧的班主任首先应该是一个快乐的人。能站在学生的角度看问题,宽容学生,关爱学生,让每一个学生每天都生活在希望之中,对学生的爱要远远胜于爱我们自己。”  刘翠平老师那富有诗意的语言
期刊
【摘要】思维是智力的核心。只有通过思维活动,学生才能透过现象看到本质,获得系统的科学化知识。所以,教师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应从整体着眼,创造性地运用教材,优化教学内容,为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提供条件。  【关键词】学生;数学思维;沃土里成长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即思维活动的教学,就是说在数学教学中,除了要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外,最根本目的就是要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而让学生学会数学的思维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