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怡然

来源 :时代报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uqianwusan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
  一个冬阳向暖的上午,在鲁山一家酒店,我见到了歌唱艺术家曹怡然。
  她是应鲁山县电视台的邀请,匆忙从京城赶来,参加县电视台春晚演出的。她在鲁山扶贫九年,这是她的第二故乡,她是鲁山县的荣誉市民。
  她刚洗漱完毕,着一身浅青色的闲适长裙,素颜淡雅,清澈的双眸里,流动着中年女性成熟的气韵。寒暄中,她温婉亲切,脸上充溢着真诚,举止言谈,大方得体,没有丝毫光环笼罩下的虚假。她善良慈爱,质朴静美,极似一位好多年不曾见面的邻家大妹子。
  她舍弃人生熣灿的荣耀,把宝贵的光阴韶华,栽种到鲁山这片贫瘠而又热情的土地上,用汗水和勤劳倾情浇灌,绚丽绽放,收获喜悦和快乐。
  取与舍,舍与得,得而忘我,皆为自己的选择。是大爱无疆的宏阔情怀,或是风过无痕的至高境界?
  她是一部厚重的书,写满诗意,写满传奇。
  我们的谈话像拉家常。那天的暖阳温情,透过窗棂照进来,我和她坐在一张小圆桌旁,面对面海聊。没有记录,没有录音,没有镜头,所以放得开。聊家事,聊世情,聊人生苦乐,聊诗与远方,更多的是聊在山区的九年扶贫。
  时光如一缕清风,徐徐吹动,一页一页翻过她行途经往的人生书箴。我悄然走进她的内心世界。
  一个真实而立体的曹怡然,逐渐明亮起来。
  二
  曹怡然出生在山东临沂,父亲是个冶金专业的工程师,母亲是位美术老师,
  自幼生长在温馨的书香家庭,自小接受良好的家庭教育,饱受齐鲁大地深厚文化的浸染,她的童年充满快乐和幸福。
  高中毕业她考入山东省临沂师院艺术系声乐专业,而后做了一名人民教师,机遇与偶然往往在不经意间改变人生的轨迹。
  1993年曹怡然参加了全地区青年歌手大奖赛。参赛的选手有三百多人,她一路过关斩将,经过复赛,进入决赛,最终以一曲《我爱你,中国》,赢得评委青睐,一举摘得美声组桂冠。
  曹怡然在歌唱的事业上是幸运的。
  1995年初冬,她扬帆起航,一路北上,进军北京,踏入中国音乐学院,跟随王秉锐教授系统地进行声乐训练。
  曹怡然笃诚好学,性情纯真,很受老师喜爱。老师传道授业,释疑解惑,她听得认真,练得刻苦,常常达到废寝忘食的忘我境界。
  在北京深造一年多的时間,曹怡然声乐水准提升到一个新高度,受到著名作曲家徐沛东的青睐,专门为她写了一首《祝福明天》。这是曹怡然的处女作,之后这首歌被中央电视台拍摄成MTV,并作为央视庆祝香港回归的礼品,赠送给特区政府。
  这个开门红,让曹怡然成为一名歌唱演员。1999年,由徐沛东老师监制,曹怡然完成了自己的第一张专辑《走进你,祖国》,著名歌唱家蒋大为老师为这张专辑题词,著名词作家凯传老师作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作为庆祝澳门回归的礼品,赠送给澳门特区政府。
  梦想之路刚刚开启,可谓一帆风顺。
  曹怡然知道自己还有很大提升空间,继王秉锐教授和徐沛东老师之后,她又求教于王昆、蒋大为、米若如等众多著名的歌唱家和声乐老师,快乐地沐浴在艺术的阳光里。
  那一时期,曹怡然多首音乐电视作品,都在中央电视台及地方电视台反复播放,尤其是《我爱你,中国》,这首歌的MTV,在1998年一年的时间里,央视一套、三套、八套都作为《每周一歌》播出。
  2001年6月,中央电视台和中国电影交响乐团,在北京中山音乐堂,为庆祝建党80周年,共同主办大型交响乐——《我爱你, 中国》曹怡然艺术歌唱演唱会。这是中央电视台第一次为个人举办独唱音乐会,伴奏乐队合唱队和朗诵团加起来超过150人的阵容,节目由央视和北京电视台现场录制,并作为建党80周年的献礼,在“七一”和“十一”期间连续播放。
  自从中央电视台每两年举办一次美、民、通“三种唱法”的电视大奖赛以来,慢慢形成了中央音乐学院以美声唱法为主、中国音乐学院以民族唱法为主的教学体系,而通俗唱法大家认为是非专业的。长期的演唱实践,曹怡然对这“三种唱法”的分类产生了疑惑。于是她便开始潜心研究关于唱法的问题。通过借鉴,曹怡然总结出了三种唱法合一的理论:腔体的运用决定着声音的特色。通过腔体的转换,可以发出不同音色的声音。而在演唱那段京剧的时候,正是用了腔体转换的技巧而已。
  2005年7月,在中国音乐家音像出版社为曹怡然两张新专辑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这种理论被称之为“中国唱法”。自此,曹怡然被誉为“中国唱法”第一人。
  曹怡然的人生道路铺满鲜花,一地芬芳。
  三
  曹怡然的扶贫之路,是从十几年前开始的。
  2006年底,隆冬严寒的季节。曹怡然深入贫困地区体验生活,了解农村孩子生活学习状况。她去的地方是山西省静乐县刁儿沟中心小学。这个学校共78个孩子,六个年级,分别在三个教室里上课,一至三年级、四至五年级各在一个教室里,称为复式班,六年级单独一个教室,整个学校只有两位老师,一位是长年带病工作的语文老师,一位是什么课都代的校长,还有三名志愿者。
  学生来自周边八九个自然村。山区里村与村相距很远,很多孩子去学校要走上半天的时间,最短的路程也要走两个小时,所以大多数孩子从七八岁上一年级就开始住校。
  这是曹怡然平生第一次走进大山的深处,真正感受了什么是贫困和穷苦。
  孩子们个个身材矮小、面露饥容,不管男孩女孩的手一律肤色浅黑,蓬头垢面,好像从没洗过,只有一双双明亮的眼睛闪动着求知的渴望。
  孩子们的一日三餐:早上是稀粥泡馒头,没有咸菜,中午水煮土豆馒头,晚上稀粥泡馒头。她问:孩子们多长时间吃一次肉和鸡蛋?老师说一年到头都吃不到。校长带她来到厨房,环顾四周,角落里有一堆土豆,两口大锅,半桶油,旁边的竹篮里放了几包盐,再没有其他东西了。她掀开锅盖看,锅里煮的是土豆,看不到一丝油腥。   她惊讶地问:“学生们就吃这个?”
  校长说:“对,土豆是学生们自己从家里带来的。”
  “为什么不带其他的蔬菜和食品呢?”
  “我们这里穷,只有土豆。 ”
  “他们家里没有鸡蛋吗?”
  “有,但舍不得吃,要拿去卖钱,供孩子们读书。”
  震撼,迷惑。曹怡然百感交集,泪如泉涌。
  曹怡然不解地问:“中心小学应该有教师编制啊,为什么这里算上校长才两个老师呢?”
  校长说:“编制确实有,但是分配到这里的老师,宁愿辞职也不愿意留下。”他已经记不清接过来多少老师了,但都是不到三天就走了。
  “为什么?”
  “穷乡僻壤,条件艰苦,待遇低,谁愿来这里受罪啊。”校长感叹一声说,“不过也有留下的,去年来了三位志愿者老师,她们是省师院刚毕业的女大学生。”
  曹怡然见到了三个老师,想听听她们的心声。
  她们描述了这样的情景:来的时候,坐在公交车上,睡了又醒,醒来又睡,那高大的山连绵起伏,车就像蚂蚁一样爬行,绕啊绕,绕过一座山又一座山,一大早出门,直到快天黑了才到了这里。
  谈到学生们,她们个个都抑制不住自己的激动。一个教师说:“这里的孩子懂事、善良、淳朴,他们对知识的渴望要比城里的学生强几倍。每当老师情绪稍有变化,学生们都会紧张,甚至怯懦地问老师:我们做错什么了吗?老师别生气,我们改。”
  另一个老师说:“孩子们懂得感恩,他们经常从家里带来炒黄豆之类的小食品,偷偷地放在老师的课桌上。有一次上课时,我在黑板上写完字词,转过身来时发现课桌上放了几撮炒黄豆,严肃地问谁放的?同学们看到我心情不悦,神情紧张起来,我马上温和地说:谢谢同学们,但对老师的最好回报就是专心听讲,好好学习,走出大山。”
  讲着讲着,她们哭了,曹怡然也哭了。
  村支书给曹怡然讲了这样的故事。
  八九个月前,乡教育办分来一个女教师,他激动不已。急忙赶到教育办接人,那位女教师正在流泪,一百个不情愿跟他走。他百般恳求,女教师才勉强来了。
  一路上,村支书几乎是带着哭腔央求:我们这里学生们实在太可怜了,冬天手脚冻的都是冻疮,夏天被蚊虫叮咬得满身的脓疮,可因为没有老师学不到东西,你千万留下别走啊。
  第二天早上,村支書和老伴儿去给女教师送饭,只见女教师哭得眼睛红肿。
  入冬以后,下了一场大雪。天未亮,女教师被院子里窸窸窣窣的响声惊醒,她推开门,看见了远处一个瘦小的身影,一个小男孩正在扫雪。从宿舍门口到厕所,足足有一百米的距离,扫出了一条长长的小道,因为小道两旁的雪足有一尺多厚,男孩的身上头发上满是雪。
  她赶紧把小男孩拉到屋里,拿毛巾掸他身上的雪,并心疼地问他啥时候起来扫雪的,男孩说他自己也不知道,下雪了,怕老师们上厕所的时候滑倒,就来扫了,下一层他扫一层,自己也不知道扫了多长遍。突然小男孩抬起头来,望着她说:“老师,大雪封山了,你别走,留下来给我们上课吧。”那一刻,女老师再也忍不住哭出声来,上前抱住小男孩:老师不走了,永远都不走了。
  曹怡然被感动了。
  她发誓尽自己的微薄之力关爱呵护这些贫困山区的孩子们。
  曹怡然面对大山,面对老师和学生,当场表态:从现在开始,我送给这里的孩子每人每天一个鸡蛋。
  欢呼声在落寞的山村,久久回响。
  陪同的县委书记说:“这当然是好事,但这里的学生并不是最艰苦的,能不能让全县的中小学生都能每天吃上一个鸡蛋?”
  书记这么一问,曹怡然沉思了许久:实话实说,凭我个人的能力,恐怕很难做到。但我们可以发起一颗鸡蛋工程,号召全社会来献爱心。
  书记击掌叫好。第二天,“一颗鸡蛋工程”在静乐县康家会中学启动,不到十天就募集了全县七千多名中小学生一年的鸡蛋款。
  没有任何责任和义务,这是曹怡然的自愿选择。她只想给贫困地区播种一把健康的种子,洒下一缕温暖的阳光。
  2006年底,“一个鸡蛋工程”,在山西省静乐县试点,很快在忻州市14个县区推广开来,受到了社会的广泛赞誉。曹怡然被授予“健康进万家·一颗鸡蛋工程”爱心大使。该工程获得了党中央和国务院领导的高度评价:“一颗鸡蛋工程”是强体魄、暖人心的好经验,要大力宣传,切实推广。
  2010年六一儿童节,《一颗鸡蛋工程》百城公益推广活动,在北京人民大堂启动,曹怡然成为《一颗鸡蛋工程》扶贫项目的形象代言人,同时也把“一颗鸡蛋工程”推向全国。
  四
  意想不到的事发生了。
  正当“一颗鸡蛋工程”在全国推广之时,曹怡然在一家报纸上看到了一篇题为“小鸡蛋,大麻烦”的报道,内容是陕西省一个学校的学生吃了半年的鸡蛋后,学生集体感冒发烧,用纯度很高的抗生素才得到控制。
  做好事还做出麻烦了。
  曹怡然带着这种迷惑和不解,决心要弄个明白。她自费深入各地,对一些大型蛋禽企业进行走访调研,并选取几家为学生们提供的鸡蛋,送到权威部门检测,结果令人大为惊讶。各大企业规模化的笼养鸡,无一例外在蛋鸡存活的一年多时间里,用了各种抗生素药物及疫苗至少要有几十种。长期食用这种鸡蛋,对人体确实有害。
  曹怡然哑然。
  如何让孩子们吃上一颗放心、安全的鸡蛋,成了曹怡然接下来思考的问题,为此她曾尝试购买散养柴鸡蛋让孩子们吃,投资委托他人建立散养鸡场,但都没有成功。
  2010年底,正当曹怡然为此感到苦闷时,一次偶然的机会,她在报纸上看到一则故事,讲的是河南省鲁山县一位身有残疾的民办教师,三十年如一日在山村里教孩子们读书,他的爱人在山上散养了五百只鸡,立誓养鸡卖钱,供丈夫教村上的孩子们上学。
  一片希望之光惊现。曹怡然带人风雨兼程,匆忙赶赴豫西鲁山。   鲁山县是革命老区,历史文化底蕴丰厚,人文景观绮丽。但地处伏牛山麓,偏远闭塞,经济发展滞后,属国家级贫困县。
  鲁山难得的是气候宜人,适合散养土鸡。曹怡然一行进行了实地考查后,决定在鲁山办一个小型养鸡场,托人管理,让更多的贫困学生吃上健康的鸡蛋。
  经过认真选址,曹怡然在鲁山县尧山镇建设400多亩的散养柴鸡基地。
  她和工人们一起平整土地、开山修路、修建鸡舍、购买鸡苗,不到三个月的时间,她带去的100多万元积蓄就花光了。
  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问题接踵而至。
  因为养鸡技术不成熟等原因,鸡苗大量死亡,剩余少量养成的鸡几乎不产蛋。志愿者管理的鸡场也因为各方面的原因举步维艰,难以为继。
  曹怡然请教了很多蛋禽行业的专家学者,他们的回答似一盆凉水,凉透心骨:目前在我国这是个不可能实现的愿望。散养蛋鸡只能是个概念,投资大,效率低,没有成功的案例。
  现实的无情,让曹怡然蒙了。
  但善于挑战的曹怡然选择迎难而上,就像当年攻克中国唱法一样,横下一条心:天下大事必做于细,难事必做于易。
  静心研究,反复琢磨,向书本、老农、专家咨询求教,在实践中寻找散养鸡的习性和规律。
  鸡在气温八度以下就不产蛋了,于是拆掉了之前的所有鸡舍,重新为鸡设计了冬暖夏凉的房子。散养的鸡晚上喜欢住在树上,于是就请木匠用粗树枝在房子里钉成一个个架子,供鸡们晚上休息。令人头疼的是鸡刚开始下蛋时,饲养员们满山遍野地拾鸡蛋,辛苦不说,鸡蛋被草丛遮着很难被发现,后来就用蛇皮袋做成蛋窝,结果鸡爪太锋利,三两天就把蛇皮袋子抓破了,饲养员们天天缝补袋子,很是麻烦。曹怡然想出个办法,在当地买了许多农民家的杨树,锯成板钉在鸡舍里面四周的墙上,做成了大通铺,让鸡在上面产蛋。结果鸡只在四个墙角产蛋,一个房子里两千多只鸡,下蛋时鸡们一个劲地往角落里钻,一摞摞五六层高,每天都要压死很多只鸡,在早上八点至十二点产蛋的高峰期,饲养员忙的满头大汗,把鸡一只一只往下拽,鸡们仍然不顾一切、前仆后继地往墙角里钻,她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几天几夜睡不着觉,一直在想办法。有一天,她在电视上看到了南方盖在水面上的小阁楼,突然有了灵感,鸡之所以往墙角里钻,是下蛋的时候喜欢阴暗安静。于是她请木匠把大通铺改成一个个小屋,没想到这个设计实用有效,鸡们终于在设计的蛋窝里产蛋了。
  山上建养鸡场,最怕的自然灾害就是山洪,所以每当下大雨的时候,曹怡然就披着雨衣扛着铁锹在各个鸡场转,一是可以疏通水道,二是可以发现流水的方向,晴天的时候再安排工人开挖渠道。一位蛋禽专家来参观鸡场,赞叹说:“太专业了。”曹怡然自豪地说:“你们做鸡场用的是技术,而我做鸡场用的是爱心。”
  清静的夜晚,她坐在鸡场的空地上仰望星空,听山林低唱,听山溪叮咚,思自己为何而来,谋鸡场发展前景。想儿子了,就在手机上语音视频,隔空对话。看着说着,泪就流在了思念与牵挂的思绪里。
  在山村养鸡的那段日子,曹怡然白皙的皮肤晒得黝黑,细嫩的双手磨出了老茧,学会了鲁山方言,习惯了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偶尔从鲁山回到北京,连自己的儿子竟没认出她来。
  一位浑身散发光芒的歌唱家,俨然成了土了吧唧的养鸡大姐。
  曹怡然成功了。
  2011年9月,“一颗鸡蛋工程”养殖基地,终于有了收获,产下了第一批安全的爱心鸡蛋。尧山镇中心幼儿园的100多名孩子成为首批受益者,孩子们在课间第一次有了加餐,第一次吃上了健康的煮鸡蛋。
  曹怡然说,那一天她躲在没人的地方,悄然而泣。
  五
  严寒酷暑,四季轮回。
  谁也没有想到,曹怡然在鲁山一干就是九年,鲁山成为了她的第二个家。
  是什么动力和恒心坚持这么久?
  她灿然一笑,说了句听似很俗气的话:扶贫的形式有多种,我不对一个家庭一个人给点钱或学习生活用品,我选择的山区的孩子们,给予他们身体或精神上的扶贫,孩子是未来,看到贫苦的山区孩子,我心里放不下。
  那是人生最快乐的时光。白云在蓝天上修行它的品质,曹怡然在大地上释放她的情怀。每天上午,从鲁山县尧山镇爱心饲养基地产出的新鲜鸡蛋,被装上车,运到需要的地方,准时出现在孩子们的餐桌上。
  2012年12月10日,亲情家园里10岁的张慧玉第一次吃到爱心鸡蛋时,甚至连皮都没剥干净,一下子就塞进了嘴里。
  大山深處的熊背乡留守儿童亲情家园的380多名孩子,每天都能吃到一颗鸡蛋。捧在手里,咬在嘴里,他们获得的不仅仅是身体的营养,还有对幼小心灵的慰籍。
  霍庄小学位于鲁山县尧山镇海拔约1500米的高山上,是全县海拔最高的一所小学,全校只有霍建芳一名教师,14名小学生。由于山高路远,孩子们中午都在学校吃饭,生活比较艰苦。曹怡然知道情况后,带着一箱箱鸡蛋来到霍庄小学。坐在教室里,吃着热乎乎的鸡蛋,孩子们的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2012年,爱心养殖基地陆续扩大到了六个大棚,养殖高峰期母鸡达2万多只,每天产蛋一万多颗。全部免费派送到鲁山县尧山镇、下汤镇、熊背乡的留守儿童、幼儿园、中小学。随后,鲁山一高毕业班的学生们也成为了一颗鸡蛋工程的受益者。曹怡然除了给孩子们供应鸡蛋外,还经常来到学生们中间,与他们交流谈心,学生们都亲切地称她为“曹妈妈”。
  “一颗鸡蛋工程”在鲁山开展九年,曹怡然已累计资助33所中小学校和留守儿童家园的两万多名贫困少年儿童,让他们每人每天吃上一颗健康安全的山地散养土鸡蛋。
  曹怡然也被授予了“鲁山荣誉公民”“扶贫形象大使”等荣誉称号。
  为了“一颗鸡蛋工程”,曹怡然放弃了演出的最好年华,付出了时间、金钱和精力。曹怡然却说,相比较于在舞台上歌唱,在山村养鸡的过程同样让她富有成就感,更能让她感觉到幸福和快乐。   目前,曹怡然和“一颗鸡蛋工程”已经在鲁山县爱心养殖基地投入善款上千万元,累计资助了山西、河南、甘肃、四川等省区的90多所学校、9万多名孩子每天吃上一颗安全、营养的鸡蛋。
  回顾十几年来走过的路,曹怡然成就了更完美的自己。
  六
  2010年8月“一颗鸡蛋工程”百城募捐巡回义演,在天津首场演出,“一颗鸡蛋工程”发起人曹怡然,满怀深情地演唱了几首耳熟能详、旋律优美的歌曲。此次演出募集到的500多万元善款都投入到了“一颗鸡蛋工程”当中,为贫困山区的孩子们献出拳拳爱心。
  2012年她参加民政部组织的“善行凉山 ”大型公益活动,曹怡然资助凉山民族中学等十七所学校的彝族中小学生八万多颗山地散养土鸡蛋。
  2013年4月雅安地震后,她组织“一颗鸡蛋工程”基地向雅安灾区中小学生捐助爱心鸡蛋20多万颗。
  如果把这么多年捐出的鸡蛋折算,已达数千万元的惊人数字。
  “在鲁山爱心养殖基地这么多年,历尽心酸,为了筹措资金,不惜卖掉了自己在北京的房子。您觉得这样值吗?”
  “当然值。我收获的是一笔无形的宝贵财富。”
  “你从歌唱的舞台,走向深山扶贫的大舞台,是个值得树碑立传的人。”
  “我只是带了个头。用自己弱小的力量,在扶贫上做一点小事。”
  “您已经做的不错了。”
  “目前来看有成效,至少有这么几大好处:第一带动培养一批农民企业家;第二,利用山坡林地养鸡,鸡粪可以肥沃土地;第三,农民可就近就业,减少留守儿童;第四,可以吸纳大学生就业,缓解城市就业压力;第五,让更多的贫困孩子受益于一颗鸡蛋工程,沐浴爱心,健康成长。”
  “很多人对您心存感激,致敬您的精神。”
  曹怡然淡淡一笑:我应该感谢支持我的社会各界人士,感谢淳朴善良的村民。
  “有没有遗憾?”
  “说没有是假的。放弃艺术追求,离开痴心追求的心爱舞台,对我的忠实粉丝和全国观众是一种无法弥补的遗憾。对家庭付出太少,也算是亏欠吧。”
  如果说歌唱艺术是曹怡然生命中的色彩,那么扶貧就是她生命中的意义。
  曹怡然说:扶贫不只是暂时的施舍和救济,而是我们全社会的大事。党和国家正在实施的“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战略,能为贫困山区的孩子做点踏实的事,也算是物质和精神上的扶贫吧。
  歌声与爱心同行,爱心永远传递。
  九年的养鸡生涯,为曹怡然在艺术创作上提供了生活源泉,重返舞台后她多了几分从容和自信。回到北京后,曹怡然不忘初心,重新投入歌唱事业,并参与成立了艺术团,组织下乡演出,开展文化扶贫,在演出的同时不忘推广“一颗鸡蛋工程”。
  怡然,辞典释义:安适自在的样子。她取其名,祈愿天下怡然。
其他文献
赵申成,男,汉族,41岁,高中学历。自2015年开始学习传承德孝文化以来,作为一名志愿者,他大力弘扬“人道、博爱、奉献”的精神,他一心扑在事业上,乐于奉献,使清河镇志愿者服务活动从无到有。无论大事小事,赵申成都尽心尽力,2015年至2019年他连续五年获得了“方城县优秀志愿者”荣誉称号,此外,他还荣获了2019年方城县清河镇新时代先模人物代表、2020年方城县“三城联创”先进个人等奖项。赵申成凭借
期刊
他,一名普通工人,却拥有多重耀眼身份:全国劳动模范、十九大党代表、洛阳市总工会兼职副主席……  他,一个高中肄业生,却屡次摘取行业桂冠:全国技术能手、国家级技能大师、中原大工匠、河南省知识型职工先进个人、河南省百名职工技术英杰……  三十四年初心不改,他践行着“一辈子就做一件事,做就做到极致”的信条;三十四年匠心筑梦,他从一名学徒工成长为大国工匠,用青春奋斗成就出彩人生,用创新创造书写新时代产业工
期刊
人们敬仰英雄,更敬仰培育英雄的母亲。彭翠莲就是这样一位英雄的母亲。她的儿子在部队施工中为抢救战友光荣牺牲,她的女婿为抢救三名落水少女献出了自己的生命。  2019年12月,彭翠莲在医院给儿子余石贵留下了遗言:“我去世后,不要给政府添麻烦,不要抚恤金,不要丧葬费,只要一面党旗。”  在烈士谱写的英雄乐章中,人们听到的是英雄母亲彭翠莲这位共产党员“铁血丹心”的最强音。彭翠莲的事迹,在汝河两岸传诵着……
期刊
养老难,农村养老更难,而在贫困地区养老,就更是难上加难。长期以来贫困老人的赡养问题一直是脱贫攻坚工作的痛点和难点。为啃下这块“硬骨头”,让贫困老人养老不发愁,并快乐有尊严地安享晚年,吉林省安图县松江镇以“孝善扶贫”为突破口,紧扣“促、服、倡”三字经,将孝善传统文化与脱贫攻坚有机融合,建立起“政府关心、社会爱心、子女孝心”的保障体系,真正实现了贫困老人“有钱花、有人帮、有盼头”。  建立奖补新机制,
期刊
为进一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促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助力乡村振兴,近日,山东单县高老家乡刘庄村举办了孝善敬老饺子宴,村里200多位80岁以上的老人围坐在桌前,一起吃饺子。  在刘庄村村委大院里,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队的志愿者们忙得不亦乐乎,大家纷纷挽袖动手,和面、择菜、拌馅、擀皮、包饺子……在锅碗瓢盆的碰撞声中,大家有说有笑,其乐融融。  据悉,本次“孝善敬老饺子宴
期刊
黄河落天走东海,万里写入胸怀间。  劈山川,穿峡谷,跃壶口,出龙门,九曲十八弯,奔腾入海。千百年来,黄河同长江一起,哺育着中华民族,孕育了中华文明。  2019年9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郑州主持召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上升为重大国家战略。  河南省委书记王国生在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要讲话精神座谈会上强调,
期刊
这几个月,新冠肺炎疫情让所有人徒增不少烦恼,而河南滑县四间房镇花堤口村村民张基堂却感觉生活特别踏实、舒心。  “以前我一个人生活,要是有病有难了,连个问的人都没有。如今有侄子一家陪伴在身边,把我照顾得妥妥帖帖。没想到我这个孤老头子还能享受到这天伦之乐。”张基堂乐呵呵地对记者说。  张基堂无儿无女,以前一个人生活时,身边没有人照料,无依无靠,非常孤单。如今,他与侄子张士伟同吃同住,生活有滋有味。  
期刊
“一部黄河史,半部河南史。”几千年来,浩浩荡荡的黄河孕育了璀璨的华夏文明。黄河是华夏文明之源,中原是黄河文化之魂。随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国家战略的实施,中原发展的“黄河时代”再次被开启。在这条波澜壮阔的历史长河中,我们搜寻着遗失的黄河记忆,去印证最璀璨的黄河文明,去深入挖掘黄河文化蕴含的时代价值。  在中原大地这条母亲河畔,河南文艺界名家的笔触点润着万物四季、风土人情。  就在2021年
期刊
题目原先想叫《后半场的邵丽》,后来一想,不对,后半场有美人迟暮之嫌,而对邵丽而言,这时间轴上的后半场恰恰得分率最高,是重要的半场。邵丽创作的前半场当然也精彩,但近十年的作品,包括小说的各种类型,几乎篇篇落地有声。创作主体的艺术追求更加鲜明主动,题材和角度变化迅捷,经验和思考以一种令人意外的姿态呈现。后半场的邵丽,不再只是一个中原作家——虽然她依然在故乡的天花板下写作,不再只是一个女作家——虽然才貌
期刊
母亲对我说过的一句话,我一辈子都记得,“吃得亏、受得气就有好日子过”,她用一辈子诠释着这句话的真谛。  我的母亲是一个“嫂娘”,所谓“嫂娘”就是既当嫂子也当娘。当年,爷爷病重,按照农村里流行的“冲喜”习俗,母亲18岁时与父亲结婚,婚后第三天,爷爷就去世了。随后,奶奶改嫁他乡,留下家中三个还未成年的叔叔,后来家中又陆续添了我的五个哥哥姐姐,我是家中最小的孩子,这么多口人几乎都是母亲带大的。赤裸裸的生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