勘破女性的桎梏r——谈丁玲笔下的莎菲

来源 :语文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ong3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丁玲作为五四浪潮中的叛逆女性,在其中篇小说《莎菲女士的日记》中塑造了北京城里一个倔强而追求独立、彷徨又具反抗精神的青年女性莎菲形象. 与其说在写莎菲,不如说在写作者本人. 笔者从莎菲勘破外境:不让环境牵绊其一丝一毫,坚强屹立于诸多非议中,到勘破内境:认识本心,重新审视女性自身的价值,以一“破”字贯穿,由外而内,层层剥茧.
其他文献
在中国的诗词歌赋中,有数不清的吟咏秋天的作品,且“悲秋”者众多,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欧阳修的《秋声赋》,宋玉的《九辩》等,但是一代伟人毛泽东的词《沁园春·长沙》,却给我们描绘了一幅生机盎然、色彩壮美的秋景图,词的意境开阔、气势恢宏、哲理深远,堪称情与景的完美结合。  每当朗读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这首词,都会让人油然而生崇敬、赞叹、振奋的情感,我们不仅被毛泽东那恢宏的气势、浪漫的情怀和以
期刊
中国现代文学是十九世纪中国独特社会、文化、政治背景的产物,国学鼎革之际,西学东进日盛,得风气之先的中国文坛呈现出“两多”——名家多、名作多. 我于众多作家之中独爱女性作家,于女性作家之中独爱萧红. 初识萧红时正读中二,一个偶然的机会拜读了她带有自传体色彩的《呼兰河传》. 和萧红的许多作品一样,《呼兰河传》以北国乡村广袤的黑土地为背景,描写了白山黑水间的一个北国乡村小镇,闭塞、落后、粗野、荒凉. 萧红以其女性作家特有的纤细笔触、敏锐视角、朴实情感,描绘出一个个鲜活可爱的人物,文风明丽之中略带凄婉,写实之余略
期刊
阅读是一个重温经历,唤起读者情感的思维过程,所以,阅读在某种意义上不仅仅是一种知识学习,更多地是一种精神的成长。几轮散文教学后,我慢慢思索,深入咂摸,发现只要我们找到散文中那条“不散的神”,即作者最想说的那句话,并且抓住散文中这条时隐时现的“情感”线,理解体味文本中的那些人与事,就会更易读懂散文。  一、初读散文,寻找情感点,读懂情感  散文贵在“有我”,字里行间总是隐藏着作者的情感洪流。读散文,
期刊
小说三要素是人物、情节、环境(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其往往是以“人物”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或通过情节的展开和环境的渲染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 其中人物是小说的核心,情节是小说的骨架,环境是小说的背景. 只有读懂了作者塑造的人物形象及其用意,才能进一步对文本主题进行深层次分析.
期刊
在艺术创作当中,有一重要的手法叫“留白”,留白最大的好处就是可以给艺术欣赏者留下巨大的想象空间,欣赏者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去赋予这些艺术作品以不同的意义.在文学创作当中,也有留白的说法,文学作品中的留白有的是作者刻意为之,有的则是解读者所发现的.无论什么样的成因,也都让文学作品的解读者有了新的解读空间.
期刊
“问题”是教学的心脏,有了问题,学生才有探究的欲望. 课堂提问是贯穿教学始终的常用教学手段之一,是实施有效教学的重要环节. 但是教学实践证明,并非所有的课堂提问都能达到预期的目标,只有那些优化了的课堂提问才能取得好的效果. 下面笔者以三年级上册第七单元《读不完的大书》为例,谈谈如何创设主问题及问题链.
期刊
如何通过整本书的阅读,激发学生阅读的内动力,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进而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笔者以文学阅读课教学为例,从总体规划、课中实践、习得语言三方面来探究文学阅读课的教学策略,旨在引导学生开启思维,提升学生的阅读鉴赏能力。  一、总体规划,明确任务  1.阅读总体规划  《语文课程标准(2017版)》指出:“课时可安排在两个学期,宜集中使用,便于学生静下心来,集中时间和精力,认真阅读一本书。”在
期刊
统编版普通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七单元《红楼梦》整本书阅读教学是大单元教学实践的创新之举,旨在引导学生在任务驱动下自主阅读. 任务是抓手,自主是灵魂. 下面笔者基于“守正创新”的理念,谈谈新教材与大单元教学之路径.
期刊
整本书阅读改变了碎片化、拼接式、浅层次的阅读现状. 阅读《水浒传》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有一定作用. 分析《水浒传》中文本价值和不同切入角度下的阅读体验,可以探究出一套有效的整本书阅读策略,并为《水浒传》的文学研究提供一定参考. 无论是“四书五经”,还是“四大名著”,都应该在现代价值的角度上评价和审查,认真思考其文学价值和阅读切入角度.
期刊
《苏州园林》是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一篇说明文,通过学习让学生了解苏州园林图画美的特点,领略我国江南宅第园林建筑的风貌美. 俗话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足以说明苏州之美. 苏州的园林艺术历史悠久,现存园林远则上千年,近则四五百年,全城有一百多处园林,可以说是集历代江南园林艺术之大成. 叶圣陶先生从欣赏者的角度,抓住苏州园林的整体艺术特征:“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这是一种高度概括的审美特征,也是苏州园林的审美原则. 作者做了具体而生动的说明.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