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语文课堂教学的一项质性研究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uanyewyew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作者采用质的研究方法,对N镇中心小学的语文课堂教学进行了实地研究。研究发现:在当前新课改背景下,农村语文课堂教学存在着以应试为目标,忽视学生的未来发展;教师专断,课堂整齐划一,忽视学生的个性和权利;教学方式单一,教师授课机械灌输;学生的阅读面过窄,教学内容与课文组织脱离学生日常经验等问题。为改变农村语文课堂教学现状,作者认为农村语文课堂教学应树立“大语文观”:追求多种多样的教学方式;发散学生思维,不要求唯一的标准答案;扩展学生的阅读面,要求学生多读书;保持学校与学生生活的联系;教师改变功利主义倾向,着眼于学生未来的发展。
  关键词: 质的研究方法 农村语文课堂教学 “大语文课堂”
  
  一、研究的缘起及研究方法与过程
  之所以将农村课堂教学作为研究主题,主要与我的经历和兴趣相关。我出生在鲁西平原一个普通的农村家庭,在农村经历了早期的社会化阶段,有幸经过现代教育体制的层层筛选享受到目前的教育资源,在过去一年多的研究生学习期间,多次参加青大附中的教育教学科研活动,深入青大附中和崂山实小的课堂,目睹了自新课改以来,不同于我受教育期间的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的产生:学生成为了课堂的主体,课程设置更加多元,学生合作学习,教师合作集体备课,专家治校,中小学校和高校合作成立教师发展学校促进教师成长……在为城市的新课改取得的成果窃喜的同时,内心对那个曾经启蒙我培养我的学校充满了无尽的关切:儿时的学校有没有变化?在新课改背景下,目前的课堂教学到底怎样?学校的老师们如何促进自身的专业发展?在强调促进学生作为“整体的人”的发展的今天,老师们还以成绩评价学生吗?这些疑问促使我急于回到家乡的学校,找寻其中的答案。我以“农村语文课堂教学”为例,探寻新课改背景下的农村语文课堂教学的现状。
  选择了家乡的N镇中心小学课堂作为研究对象,N镇中心小学位于镇中心北面一千多米一片农田之上,近年来,由于生源的大幅下降,全县的大部分镇对各个教学点的小学进行了合并。原来的母校已不复存在,整个镇二到六年级的学生统一到N镇中心小学上学,学校的合并再加上教学楼的缺乏,使班级规模骤增。目前,全校师生人数分别为:46人、1028人。共五个年级,三到六年级每个年级四个班,二年级两个班,一共有18个教学班。班级最少的是60人,最多的是78人。
  我采用质的研究方法对N镇中心小学语文课堂进行研究,具体来说收集资料的主要方法是非参与式观察、非正式交谈。通过对课堂的非参与型观察,我以局外人的身份了解本学校课堂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的互动、课堂提问、课堂的学习氛围、学生的学习活动等。在办公室,通过非参与型观察和与教师的非正式交谈,了解到老师们经常谈论的话题,他们言语中流露出的对学生、新课改的态度,老师们的教学管理方式,等等。在教室通过与学生们的交谈,了解学生对每位任课老师的态度,学生们的学科喜好和学生们的学习态度,等等。
  二、N镇中心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摘录
  X老师是六年级的语文学科主任,担任六(2)班的语文教学,一个有将近10年教龄的中青年教师,而且是该校较优秀的一名教师。我这几天的听课行程都是在她的安排下进行的。X老师为人热情,对学生宽严相济,经常有学生因为作业不合格而被叫到办公室受到她的严厉批评,但她讲起课来却总能让人觉察到她母亲班的慈爱,在她的课上,就是在老师不在的时候,学生也能自觉地念课文、查字典,丝毫不受外来者的影响。在我的请求下,她很爽快地接受了我的听课要求。
  授课内容:青岛出版社版教材第14课的课文《姥姥的剪纸》。以下是本节课的上课片断:老师问:“我们在第三单元第一节课,学的什么来还记得吗?”学生拉着长调齐答:“小草和大树。”老师:“文章中的主公是谁?谁能告诉我。来,你说。”某个学生回答:“夏洛蒂。”老师:“对吗?”全班齐答:“对”老师问:“他写的什么?”某个学生答:“《简·爱》。”老师:“《简·爱》的题材是什么?”学生不说话。老师:“忘了?谁能告诉他?”某个学生答:“长篇小说。”老师对着回答不上来的学生:“知道了吗?”回答不上来的学生说:“知道了,长篇小说。”老师:“记住了吗?”学生:“记住了。”老师:第11课我们学的是《一本男孩子易读的书》,这本书名字是什么?”某个学生:“《鲁滨逊漂流记》。”老师:“通过这篇文章我们认识了怎样的鲁滨逊?他是个怎样的人还记得吗?”某学生:“聪明勇敢而又有坚强毅力的人。”老师:“是吗?”全班齐答:“是。”老师:“我再找个学生说。”学生:“聪明机智而又有坚强毅力的人。”老师和全班齐重复:“聪明机智而又有坚强毅力的人。”
  每个星期三下午是全校的大阅读课。学生主要是在中午自习时对从自己买来的“优秀作文”中摘抄的好词好句进行背诵,老师会对各个类型的文章摘抄的篇数事先做出要求。如果摘抄完毕,相应的好词好句都记下来了,学生才开始看从图书馆借来的书,老师一般不会对这类书的阅读情况做出要求。
  三、对当前农村语文课堂教学的分析及研究结论
  从课堂对话结构来看,在课堂中,最一般的对话单位是“教师主导的提问与指示、学生的应答、教师的评价”。[1]在课堂的对话中,懂得的人(教师)向不懂得的人(学生)询问,学生应答,教师判断其应答是否正确。对话的主题、对话者的选择、最后的评价都是由教师来单向主导的。对话的发起、对话的最后评价,剥夺了平等的人际关系对话的性质。
  从课堂对话内容来看,以课堂对话研究著称的卡兹顿,对课堂中的对话,根据其运用功能,分为牵涉课堂内容的话语、牵涉课堂社会控制的话语、表达个人之个性的话语。[2]新课开始前,教师先对以前学过的几篇课文的知识点进行了提问,提问主要围绕着课文的题目、课文里面的主人公、课文的题材、文章中主人公的作品、主人公的人格品质等,从提问的问题来看,主要围绕考试这一指挥棒转,老师的提问是为以后的考试做准备,像“从某人身上学到什么精神?”“主人公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这种相当开放的问题,学生的回答出奇的一致。课文情节与思想教育是这节语文课上的基本要素,老师并没有花出专门的时间给学生讲解字词,只是要求学生在正式讲解课文之前,自由阅读课文的过程中自己查字典解决不认识的字和不理解的词,然后在讲解课文过程中学生起来朗读课文时,老师再针对学生读错的字词,及时地予以纠正。由于每节课时间有限,仅35分钟,但教学任务很重,在本节语文课,课堂话语主要是牵涉课堂内容的话语和表达个人之个性的话语,虽然老师以问题的形式给予了学生表达个人观点的机会,但学生的从众现象很严重,对同一个问题,70多个人给出几乎相同的答案。由于该老师平时对学生极其严格,学生上课期间几乎不存在纪律问题,老师几乎不会用专门的时间去用于控制课堂秩序。
  从课堂教学方式上,主要是以老师问学生答的方式进行。该班72个学生,老师共提问了24个人,被提问到的学生有22个集中在前六排。课堂上的师生互动主要有师个与师班两种类型,学生之间没有互动,学生个人自主学习的机会就是朗读课文、查字典。师生互动主要通过教师问学生答的方式进行,回答问题基本不需做太多的思考,因为一节课才35分钟,即使应该由学生概括总结的问题,老师也要求学生回答得非常简短。学生回答老师的提问主要有单个回答和全班齐答两种类型,在单个学生回答老师的提问时,一般是学生先举手,在老师的授意下某个学生站起来回答。全班学生有时会顺着老师的话音往下说,比如学生读完课文:“姥姥广结善缘,有求必应,任谁开口都行。”老师总结说:“可见姥姥的人缘非常好,不仅姥姥剪纸好,而且姥姥的心灵美。”顺着老师的“心灵……”,全班学生竟齐说是上面已经提到的“心灵手巧”,让人怀疑这些学生到底有没有对课文内容做认真的思考。
  在当前的新课改背景下,农村语文课堂教学存在如下问题。
  (一)以应试为目标,忽视学生的未来发展。
  由于农村与城市教育资源的不平等,农村孩子与城市孩子相比,同样升入一所大学,需要更高的分数并付出更大的努力,尽管小学课堂并不面临升学压力,但目前农村学校升学已经从小学开始做准备,想尽办法甚至不顾学生的未来发展,一切向分数看齐,再加上学校教师评职称、发工资等一切也以分数为标准,农村课堂呈现出“考什么学什么,不考不学”的状况,这极容易造成学生知识面狭窄、高分低能、动手能力差等状况。
  (二)教师专断,课堂整齐划一,忽视学生的个性和权利。
  目前农村课堂强调升学的目的性,再加上农村本身资源和条件的限制,教师是作为最重要的知识代表出现在农村的。为了便于知识的传授,课堂教学更强调教师的权威作用,农村课堂的突出表现是“一言堂”和“满堂灌”,教师按照自己的教案在讲台上讲授,并对教育教学进行全方位的控制。无论教师讲什么,讲得对不对,学生都必须服从这种讲授。尽管教师也提问,但主要是在教师的监控下以掌握和寻求知识的标准答案为主,现实农村课堂是整体划一的。
  (三)教学方式单一,教师授课机械灌输。
  新课改提倡的“自主、合作、探究”的理念,几乎在课堂中没有任何体现,教学方式仍沿用传统的灌输式。弗莱雷认为,在灌输式教育中,知识是那些自以为知识渊博的人对于在他们看来一无所知的人的一种恩赐。把他人想象成绝对的无知者,这是压迫意识的一个特征,教师在学生面前是以必要的对立面出现的。[3]填鸭式的陈旧教学方式,使师生双方相互隔离,学生的主体性发展受到严重忽视。
  (四)学生的阅读面过窄,教学内容与课文组织脱离学生日常经验。
  由于农村教育资源短缺,再加上功利性的应试目标,课堂教学内容仅仅围绕着课本进行。新课改无论是在课程设置还是在教材内容的选取上,都具有“城市化”取向,这样围绕着“城市化”取向的课本进行的课堂教学就与学生的日常经验相脱离,在课堂上学生接触的都是与平时经验相脱节的知识内容。长久下去,学生会逐渐丧失学习兴趣,而且容易将和农村有关的文化视为糟粕,具有离农倾向。
  四、建立新的语文课堂的策略
  针对农村语文课堂教学的现状,我认为语文教学要树立“大语文”的观念,“大”与“窄、小、少、单一”等词汇相对,我认为的“大语文课堂”应该具有以下特征。
  (一)追求多种多样的教学方式。
  小学生的思维异常活跃,而且性格活泼,可将讨论法、谈话法等引入课堂教学,通过讨论、对话交流,使学生的心态开放,个性彰显,以此创设一种和谐、民主、平等的课堂情境和精神氛围。也可用质疑法、讨论法让学生思考如“邱少云的牺牲值不值?他是不是真正的英雄?“从主人公的身上能学到什么?”等问题,让学生自由发表自己的看法,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人感受和独到见解,使学习过程成为一个富有个性化的过程。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概括“这篇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来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概括能力。语文教学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如朗读、质疑、讨论、改写等来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还可以通过分角色朗读、表演,最终实现对所学课文的理解、感悟,达到提高教学成效的目的。
  (二)发散学生的思维,不要求唯一的标准答案。
  正如“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在教学中,尤其是在阅读教学中,不同的学生会形成对课文内容的不同理解。尤其是现在科技的发展,学生了解外在世界的途径逐渐增多,电视、电脑让学生不需亲身体验,即可获得各种各样的知识。学生在进入教室之前,不是空着头脑的,他们已经形成自己对事物的看法,如果老师为了应付考试而最终形成对课文思想的最终答案,不仅会限制学生的思维,而且会使学生养成对老师的依赖性,从而丧失学习语文的兴趣与热情。学生阅读完文章,都会形成自己的独特感受和体验,并对阅读内容做出有个性的反映。而且语文这种人文性的学科不像数学一样具有固定具体的答案,本身就带有个人情感和主观色彩,只要言之成理,哪怕观点各异、相差悬殊,也是合理的。
  (三)扩展学生的阅读面,要求学生多读书。
  课本上课文数量毕竟有限,如果要开阔眼界,扩展知识面,学生就要多读课外书。不仅仅读学校发的课本、有限的课外读物,只要是质量高的书都要读;不仅在大阅读课上读,而且在任何可利用的时间读。学校应该购买一些适合学生的阅读读物,并给予学生阅读方法上的指导,提出阅读内容上的要求。
  (四)保持学校与学生生活的联系。
  语文是来源于生活,运用于生活的,各地区都蕴藏着自然、社会、文化等多种语文课程资源,生活本身就是一本读不完的“大书”。农村的孩子,到处可以看到鸟儿纷飞的倩影,到处都能听到鸟儿婉转的啼鸣。春天,田野里到处绿油油的,花儿散发着清香;夏天,万物繁盛;秋天,收获的果实挂满枝头,人们体验着收获的喜悦;冬天,一切沉寂,生命处在孕育时期。城市的孩子可以逛公园、动物园,泡书店,听讲座,参观博物馆,看电影,等等。从这些活动中学生都可以收获实实在在的语文知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把语文知识紧紧的和学生生活相联系,利用好本土的课程资源,引领学生从课堂走上社会、走进生活、亲近自然。根据语文活动内容,适当安排一些实践活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活动,并注重对活动过程和方法的指导,使学生在自主的语文实践活动中培养创造能力。相信只要学生有了亲身体验,真情实感自然会在作文中流淌。
  (五)教师改变功利主义倾向,着眼于学生未来发展。
  在现有教育制度下,教师应树立“着眼于学生未来”的长远观念,而不仅仅围绕着学习成绩转。新的语文课堂重建的前提是教学观念的更新,教学观念对课堂氛围的形成起着指导和统帅作用。在传统教学观念的支配下,课堂呈现的是一种封闭、僵化、功利的特征。学生的主体性得不到发挥,创造力缺失,社会性发展受抑制。在新课程背景下,要突破传统课堂僵化、封闭、功利的氛围,建构和谐的能够促进学生发展的课堂,教师必须更新教学观念,坚持以育人为本,将发挥人的潜能与弘扬人的主体精神相结合,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位的教学目的观,树立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注重学生差异的教学观,树立促进学生成长的教学质量观。
  
  参考文献:
  [1][日]佐藤学著.钟启泉译.课程与教师[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6(2008.3重印).
  [2][日]佐藤学著.钟启泉译.课程与教师[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6(2008.3重印).
  [3][巴西]保罗·弗莱雷著.顾建新等译[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其他文献
期刊
随着国内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和对能源需求不断增加,国内石油供需矛盾日益突出,解决这一矛盾的根本途径就是在加大国内石油资源勘探开发力度的同时,积极参与国际油气开发合作,对国外
请下载后查看,本文暂不支持在线获取查看简介。 Please download to view, this article does not support online access to view profile.
期刊
理论上,私募股权投资(Private Equity Investment)通过私下协商交易方式实现对非上市公司的投资,常被视为主动投资者,在投资行为发生后,会主动参与被投资企业的公司治理,促进公司
2008年10月,中国联通和中国网通在国家相关部委主持下合并融合,新的中国联通诞生。一年多时间里,新联通克服种种困难,实现了人员、业务及运营平台的有序整合,并以新的面貌为公众服务。在这种历史背景下,企业文化整合难题浮出水面,如何解决这一难题,成为公司深度融合成效的决定因素。本文作者作为中国联通四川公司的一名基层管理者,多年从事与企业文化建设相关的工作。在责任和使命的驱使下,他以解决实际问题为切入点
本文选题是基于会计信息作为经济社会中所有企业的通用语言其具备的重要性;及由于社会环境的变化,竞争的激烈,导致所有企业对会计信息系统实时、准确的需求的迫切性。会计信息系
在绵延千里的太行山北麓,中华五岳之一的北岳恒山脚下,翠屏峰悬崖峭壁间,坐落着一座国内仅存的佛、道、儒三教合一的独特寺庙——悬空寺,1400多年来默守在雄峻奇险的深山里,
期刊
本文介绍一例以胸痛、呼吸困难为主要表现,反复发生非心源性肺水肿、持续性低血压和急性冠脉综合征的囊性嗜铬细胞瘤患者。囊性嗜铬细胞瘤合并多种严重并发症临床上少有报道,
挖掘本土教育资源,寻找丰富而适宜的教育内容和教育契机,有机地把这些乡土资源运用到幼儿语言教育活动中,因地制宜地引导幼儿探索自然,发现自然,传承乡土文化、红色文化,激发
ST股票历来以其高风险著称,然而,却有相当一部分风险偏好的投资者为追求其潜在的高收益对 ST股票趋之若鹜。那么,这些所谓的高收益是否确实存在,需要通过对 ST股票的历史数据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