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使学生学会倾听”,它不但要求学生“听见”,还要求学生对所听的内容进行欣赏、理解、批判等处理。
“倾听”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它需要教师有意识地培养训练,使之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然后化为学生自身的素质。
关键词
倾听 习惯 培养 方法 评价
我从事将近一个学期的一年级语文教学,在课堂中常常出现这样的现象:之一:教师在讲台上讲得很认真,津津有味,学生听得也很认真。他们希望被教师肯定,希望自己的眼神与教师的交汇,然后听到教师的表扬之词,然而,当教师提问到他时,他却一问三不知,在目不转睛、端正的坐姿下面是学生心灵的游走,他们在假听。之二:当教师问完一个问题,学生迫不及待地想被教师叫到,他们一边高叫“我…‘我知道”,一边匆匆站起,高举小手。被叫到的学生自信满满地回答,然后心满意足地坐下,再不考虑他人的评价;没被叫到的则唉声叹气,无心倾听。一次次的提问,学生一次次的表现欲望高涨,如此循环,学生心情浮躁,听讲不实,“灿烂”的表面下掩盖的是内在的苍白——漠视真心交流,唯有自我表现。之三:有时学生再三举手要求发言,结果却是在重复前面同学的回答或是重复一些错误的回答……
以上的种种现象都是学生没有倾听而产生的表现。或是“认真”的假听,或是踊跃的“高吼、举手”,甚至是积极的“重复”。然而这样的倾听反馈,并非教师所期待的,那么,对于一年级处于好动、表现欲强的阶段,教师要怎样培养学生的倾听习惯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点进行:
一、给予方法,学会倾听
1.专心致志地听。教师明确告诉学生倾听时应该全神贯注,不能东张西望,不能一边听人讲话,一边玩东西或想别的事情,这是一种最基本的礼貌。应常指导学生,在倾听同学的发言时,找找他们有没有说错的地方,仔细想想同学的发言重点是什么,他要说明的观点是什么,这样才能有效地捕捉到信息。
2.轻松自如地听。有的学生倾听时往往神情紧张,只关注教师,结果同学的发言一点没听进去。对于这些学生,教师应告诉他们,要想自己发言正确,最好的办法就是自己先认真听别人的发言,而后再进行思考,这样就不会重复别人的观点,更不会出现张冠李戴或紧张得说不出话的现象了。
3.谦虚、细心地听。无论听教师讲课,还是听同学发言,都要听完整,听仔细。要认真倾听发言者的每一句话,听清他们的语调,注意他们的体态语言。在同学回答错误时,一定要耐心倾听,不随意插话或打断对方的话。即使不同意对方意见或认为没有再说下去的必要,也要礼貌地等待对方把话说完。
二、循序渐进,养成倾听习-惯自己不感兴趣的课,就像他们看一张没有色彩的黑白画一样,画艺再高超也吸引不了他们的眼球。同样,一堂课,教师讲得再认真、声音再响亮,学生还是达不到有效的倾听:或是充耳不闻,自己管自己;或是看似认真,实则神游的假听等等。心理学分析,孩子倾听的效果是由孩子对学科的兴趣和其倾听的目的来决定的。作为一个刚刚踏入学校的新生,他们具有的认知能力还没有到达能明确自己倾听的目的这一阶段。因此,激发学生的兴趣是调动学生听觉、打开学生心灵的唯一手段。
2.恰当评价,激励倾听——让学生善于倾听。第多斯惠曾说过:“教育的本质不在于传授知识的过程,而在于唤醒、激励和鼓舞。”正确、适当地评价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重要因素,也是培养学生“倾听”的重要手段,因而在“听”的培养中,教师千万不要吝啬赞扬。一句激勋的话语,一个小小的称号,一个赞许的目光,都能让学生品尝到成功的喜悦,增加倾听的动力,让他们充满自信,善于倾听。
3.激进训练,强化习惯——让学生乐于倾听。学会倾听是一种能力、一种习惯,它具有长期性,不是三两天就会了。由于一年级孩子的情绪色彩很浓,即使明白该怎样倾听,也常常由于自控能力差,不听同学发言,反而自己大声说话,或是开小差,做出与学习无关的动作。要让学生真正学会倾听这项任务就显得艰巨了。学生对倾听有一定的认识,倾听习惯也初步养成,但是教师还要注意良好的习惯需要一定时间的巩固。只有当学生能主动、自觉地听,才可以真正意义上地说学生学会倾听了。
因此,新课程赋予教师这个使命,要完成下去,就要靠广大战斗在第一线教师怀着一颗对新课程充满希望的心,一颗真诚对学生的爱心,一种正确的心态,耐心地对待学生出现的错误,诚心地教给学生倾听的方法,反复抓、抓反复。更要从小处做起,抓住平时的一点一滴,注意环视周围,了解学生听的情况,做到及时表扬、及时提醒、持之以恒,才能引起学生对听的重视,促使学生养成“听”的习惯。
只有让学生养成倾听的习惯,使他们不断从“听”中受益,主动发掘“听”的乐趣,才能让学生乐于倾听。
习惯的力量是巨大的。只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才能化为学生自身的素质,对学生的一生产生深远的影响。然而,任何习惯的养成都有一个过程,学生的倾听习惯也如此,需要教师长久的训练。所以,教师要从小抓起,从学生跨进校门的第一天就开始,坚持不懈,让学生学会倾听、养成倾听的习惯。
“倾听”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它需要教师有意识地培养训练,使之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然后化为学生自身的素质。
关键词
倾听 习惯 培养 方法 评价
我从事将近一个学期的一年级语文教学,在课堂中常常出现这样的现象:之一:教师在讲台上讲得很认真,津津有味,学生听得也很认真。他们希望被教师肯定,希望自己的眼神与教师的交汇,然后听到教师的表扬之词,然而,当教师提问到他时,他却一问三不知,在目不转睛、端正的坐姿下面是学生心灵的游走,他们在假听。之二:当教师问完一个问题,学生迫不及待地想被教师叫到,他们一边高叫“我…‘我知道”,一边匆匆站起,高举小手。被叫到的学生自信满满地回答,然后心满意足地坐下,再不考虑他人的评价;没被叫到的则唉声叹气,无心倾听。一次次的提问,学生一次次的表现欲望高涨,如此循环,学生心情浮躁,听讲不实,“灿烂”的表面下掩盖的是内在的苍白——漠视真心交流,唯有自我表现。之三:有时学生再三举手要求发言,结果却是在重复前面同学的回答或是重复一些错误的回答……
以上的种种现象都是学生没有倾听而产生的表现。或是“认真”的假听,或是踊跃的“高吼、举手”,甚至是积极的“重复”。然而这样的倾听反馈,并非教师所期待的,那么,对于一年级处于好动、表现欲强的阶段,教师要怎样培养学生的倾听习惯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点进行:
一、给予方法,学会倾听
1.专心致志地听。教师明确告诉学生倾听时应该全神贯注,不能东张西望,不能一边听人讲话,一边玩东西或想别的事情,这是一种最基本的礼貌。应常指导学生,在倾听同学的发言时,找找他们有没有说错的地方,仔细想想同学的发言重点是什么,他要说明的观点是什么,这样才能有效地捕捉到信息。
2.轻松自如地听。有的学生倾听时往往神情紧张,只关注教师,结果同学的发言一点没听进去。对于这些学生,教师应告诉他们,要想自己发言正确,最好的办法就是自己先认真听别人的发言,而后再进行思考,这样就不会重复别人的观点,更不会出现张冠李戴或紧张得说不出话的现象了。
3.谦虚、细心地听。无论听教师讲课,还是听同学发言,都要听完整,听仔细。要认真倾听发言者的每一句话,听清他们的语调,注意他们的体态语言。在同学回答错误时,一定要耐心倾听,不随意插话或打断对方的话。即使不同意对方意见或认为没有再说下去的必要,也要礼貌地等待对方把话说完。
二、循序渐进,养成倾听习-惯自己不感兴趣的课,就像他们看一张没有色彩的黑白画一样,画艺再高超也吸引不了他们的眼球。同样,一堂课,教师讲得再认真、声音再响亮,学生还是达不到有效的倾听:或是充耳不闻,自己管自己;或是看似认真,实则神游的假听等等。心理学分析,孩子倾听的效果是由孩子对学科的兴趣和其倾听的目的来决定的。作为一个刚刚踏入学校的新生,他们具有的认知能力还没有到达能明确自己倾听的目的这一阶段。因此,激发学生的兴趣是调动学生听觉、打开学生心灵的唯一手段。
2.恰当评价,激励倾听——让学生善于倾听。第多斯惠曾说过:“教育的本质不在于传授知识的过程,而在于唤醒、激励和鼓舞。”正确、适当地评价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重要因素,也是培养学生“倾听”的重要手段,因而在“听”的培养中,教师千万不要吝啬赞扬。一句激勋的话语,一个小小的称号,一个赞许的目光,都能让学生品尝到成功的喜悦,增加倾听的动力,让他们充满自信,善于倾听。
3.激进训练,强化习惯——让学生乐于倾听。学会倾听是一种能力、一种习惯,它具有长期性,不是三两天就会了。由于一年级孩子的情绪色彩很浓,即使明白该怎样倾听,也常常由于自控能力差,不听同学发言,反而自己大声说话,或是开小差,做出与学习无关的动作。要让学生真正学会倾听这项任务就显得艰巨了。学生对倾听有一定的认识,倾听习惯也初步养成,但是教师还要注意良好的习惯需要一定时间的巩固。只有当学生能主动、自觉地听,才可以真正意义上地说学生学会倾听了。
因此,新课程赋予教师这个使命,要完成下去,就要靠广大战斗在第一线教师怀着一颗对新课程充满希望的心,一颗真诚对学生的爱心,一种正确的心态,耐心地对待学生出现的错误,诚心地教给学生倾听的方法,反复抓、抓反复。更要从小处做起,抓住平时的一点一滴,注意环视周围,了解学生听的情况,做到及时表扬、及时提醒、持之以恒,才能引起学生对听的重视,促使学生养成“听”的习惯。
只有让学生养成倾听的习惯,使他们不断从“听”中受益,主动发掘“听”的乐趣,才能让学生乐于倾听。
习惯的力量是巨大的。只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才能化为学生自身的素质,对学生的一生产生深远的影响。然而,任何习惯的养成都有一个过程,学生的倾听习惯也如此,需要教师长久的训练。所以,教师要从小抓起,从学生跨进校门的第一天就开始,坚持不懈,让学生学会倾听、养成倾听的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