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妈妈,我不想做了!”“我不愿意!”“我讨厌做这个!”……我们的孩子们经常会说这些话,这时候大多数妈妈都会说:“哎呀,又怎么了?”妈妈这样一句话可能会让孩子非常失望。在妈妈看来,孩子根本就没有毅力,但孩子说这种话一般都是有理由的。如果妈妈倾听一下,就能明白孩子的真实想法。
不利于孩子成长的随意性对话
女儿:妈妈,我画不好这个画,我不想做了。
妈妈:你才做了多长时间?再多做一会儿看看吧。
女儿:太浪费时间了,我可做不了。
妈妈:总是没耐心,什么都半途而废!画也画不好,等着明天上幼儿园挨老师批评!
分析反思
其实孩子说的不想做,并不是真的不想做,只是在做的过程中没那么耐心,向你诉说而已。这时候我们不应该认为是孩子不想做了,或逼着孩子继续做。更不能说,“等着明天上幼儿园挨老师批评”这样的话来气孩子,这么做的结果是孩子原来的热情也消失了,这个时候,我们不应该否认孩子的话,只要听一听孩子说的话就足够了。
有利于孩子成长的引导性对话
女儿:妈妈,我画不好这个画,我不想做了。
妈妈:(亲切的)哎呀,我的女儿不耐烦了?
女儿:是的,太浪费时间了。
妈妈:太浪费时间了,所以就烦了,对不对?
女儿:小轩(幼儿园同学)画的可快了……
妈妈:哦,是和同学比较后才感到烦的……
女儿:妈妈,我不想输给小轩。
妈妈:不愿意输给小轩呀?
女儿:对!
妈妈:那么,小轩是什么时候开始学画画的?
女儿:听说是一个月前开始学的。
妈妈:是吗?那你是什么时候开始学的?
女儿:我学了才几天呢!
妈妈:才学了几天,进步就这么大,妈妈很开心了。小轩是不是什么都比你强呀?
女儿:不是,我唱歌就比他好。
妈妈:对呀,我们女儿喜欢唱歌,唱的比妈妈的还好。一开始就喜欢唱歌吗?
女儿:不是的。一开始我唱不好,嗓子疼,天天练习才好的。
妈妈:对呀,真棒,那么,画画是不是也一个道理呢?
分析反思
这种情况下妈妈不应该否定孩子或提出自己的意见,只要重复孩子说过的话,她就会觉得妈妈在认真地听,就会敞开心扉,说心里话。敞开了心扉,孩子就可能不再烦躁了。孩子不愿意做某一件事的时候,妈妈应该好好地听一听孩子说的话,这样有可能了解孩子不愿意做的理由。倾听孩子的话,重复孩子说的话,可以引出他们的真实想法。
孩子内心最拒绝的谈话方式
◎唠叨型
某个道理,孩子明明已经知道,可家长仍然絮絮叨叨说个没完。从心理学上讲,这种絮叨是一种重复刺激,会在大脑皮层上产生保护性抑制。家长说得越多,孩子越听不进去,甚至还会冲撞家长。
矫正提示
对待孩子,要像对待成人一样,不要有一点错就总是板着脸指责他,而是应该委婉地指出来,尽量避免伤害他的自尊心。家长越是尊重孩子,孩子就越是自尊,越会注意修正自己的言行,以更加赢得别人的尊重。委婉地指出孩子的缺点反而会比赤裸裸地训斥效果好得多。
◎迁移型
家长将自己生活、工作上碰到的挫折,转移到小孩身上;或把别人身上出现的不良倾向和坏事,不分青红皂白地迁移到自己孩子身上。自己不高兴或者是心情恶劣烦躁时,不管孩子做的对不对、好不好都大声斥责,结果挫伤了孩子的自尊心,造成亲子关系恶劣。
矫正提示
其实,家长应该考虑一下自己的建议和想法对于孩子来说是否合适。不妨换一个角度,从小孩的角度去想一想。家长要客观地了解孩子的心理和需要。
◎提审型
刚发现一些苗头性现象,便大惊小怪地把孩子喊到别处“单独审问”,甚至是根据主观臆断,把可能性说成现实性,这样孩子会因为家长的言过其实和妄加推测而不满。
矫正提示
家长要善于宽容孩子的错误,孩子的成长过程是他们不断修正错误的过程。身为父母,总免不了会责备孩子,这个时候,最重要的是将事情本身与做事情的人分开——这样,你的孩子会知道自己做了一件不好的事,但这并不意味着自己是个不好的人。
◎揭丑型
对于确实有过错的孩子,有些家长喜欢在吃饭时训话,或当着小朋友、亲友的面数落。这样做会挫伤孩子希望保密、谅解和宽恕的心情,产生“破罐子破摔”的心理而走向反面。
矫正提示
如果想彻底摧毁孩子的自尊心,就要经常拿比他“行”的人刺激他。例如时常挂在嘴边的,“看人家,从不让父母操心!”这类话最具打击力和摧毁力。
不利于孩子成长的随意性对话
女儿:妈妈,我画不好这个画,我不想做了。
妈妈:你才做了多长时间?再多做一会儿看看吧。
女儿:太浪费时间了,我可做不了。
妈妈:总是没耐心,什么都半途而废!画也画不好,等着明天上幼儿园挨老师批评!
分析反思
其实孩子说的不想做,并不是真的不想做,只是在做的过程中没那么耐心,向你诉说而已。这时候我们不应该认为是孩子不想做了,或逼着孩子继续做。更不能说,“等着明天上幼儿园挨老师批评”这样的话来气孩子,这么做的结果是孩子原来的热情也消失了,这个时候,我们不应该否认孩子的话,只要听一听孩子说的话就足够了。
有利于孩子成长的引导性对话
女儿:妈妈,我画不好这个画,我不想做了。
妈妈:(亲切的)哎呀,我的女儿不耐烦了?
女儿:是的,太浪费时间了。
妈妈:太浪费时间了,所以就烦了,对不对?
女儿:小轩(幼儿园同学)画的可快了……
妈妈:哦,是和同学比较后才感到烦的……
女儿:妈妈,我不想输给小轩。
妈妈:不愿意输给小轩呀?
女儿:对!
妈妈:那么,小轩是什么时候开始学画画的?
女儿:听说是一个月前开始学的。
妈妈:是吗?那你是什么时候开始学的?
女儿:我学了才几天呢!
妈妈:才学了几天,进步就这么大,妈妈很开心了。小轩是不是什么都比你强呀?
女儿:不是,我唱歌就比他好。
妈妈:对呀,我们女儿喜欢唱歌,唱的比妈妈的还好。一开始就喜欢唱歌吗?
女儿:不是的。一开始我唱不好,嗓子疼,天天练习才好的。
妈妈:对呀,真棒,那么,画画是不是也一个道理呢?
分析反思
这种情况下妈妈不应该否定孩子或提出自己的意见,只要重复孩子说过的话,她就会觉得妈妈在认真地听,就会敞开心扉,说心里话。敞开了心扉,孩子就可能不再烦躁了。孩子不愿意做某一件事的时候,妈妈应该好好地听一听孩子说的话,这样有可能了解孩子不愿意做的理由。倾听孩子的话,重复孩子说的话,可以引出他们的真实想法。
孩子内心最拒绝的谈话方式
◎唠叨型
某个道理,孩子明明已经知道,可家长仍然絮絮叨叨说个没完。从心理学上讲,这种絮叨是一种重复刺激,会在大脑皮层上产生保护性抑制。家长说得越多,孩子越听不进去,甚至还会冲撞家长。
矫正提示
对待孩子,要像对待成人一样,不要有一点错就总是板着脸指责他,而是应该委婉地指出来,尽量避免伤害他的自尊心。家长越是尊重孩子,孩子就越是自尊,越会注意修正自己的言行,以更加赢得别人的尊重。委婉地指出孩子的缺点反而会比赤裸裸地训斥效果好得多。
◎迁移型
家长将自己生活、工作上碰到的挫折,转移到小孩身上;或把别人身上出现的不良倾向和坏事,不分青红皂白地迁移到自己孩子身上。自己不高兴或者是心情恶劣烦躁时,不管孩子做的对不对、好不好都大声斥责,结果挫伤了孩子的自尊心,造成亲子关系恶劣。
矫正提示
其实,家长应该考虑一下自己的建议和想法对于孩子来说是否合适。不妨换一个角度,从小孩的角度去想一想。家长要客观地了解孩子的心理和需要。
◎提审型
刚发现一些苗头性现象,便大惊小怪地把孩子喊到别处“单独审问”,甚至是根据主观臆断,把可能性说成现实性,这样孩子会因为家长的言过其实和妄加推测而不满。
矫正提示
家长要善于宽容孩子的错误,孩子的成长过程是他们不断修正错误的过程。身为父母,总免不了会责备孩子,这个时候,最重要的是将事情本身与做事情的人分开——这样,你的孩子会知道自己做了一件不好的事,但这并不意味着自己是个不好的人。
◎揭丑型
对于确实有过错的孩子,有些家长喜欢在吃饭时训话,或当着小朋友、亲友的面数落。这样做会挫伤孩子希望保密、谅解和宽恕的心情,产生“破罐子破摔”的心理而走向反面。
矫正提示
如果想彻底摧毁孩子的自尊心,就要经常拿比他“行”的人刺激他。例如时常挂在嘴边的,“看人家,从不让父母操心!”这类话最具打击力和摧毁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