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优质初中区域家校共育的行动模式研究

来源 :江苏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inglei2_zj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家校共育是促进新优质初中发展的推动力量。在区域推进家校共育的过程中,南京市46所新优质初中就家校共育的视野、站位、主张、目标等达成了共识,形成了重建家校共育的信念系统、建立家校共育的区域推进机制、打造家校共育的特色品牌、坚持家校共育的科研项目引领、保障家校共育的长效运行等行动路径,构建了市、区、校三级联动的家校共育行动模式。
  关键词:新优质初中;家校共育;行动模式;区域教育
  中图分类号:G4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21)07B-0010-06
  2015年,为了深入贯彻江苏省教育厅实施初中质量提升工程的相关要求,加快改造南京市薄弱初中学校,全面提升薄弱初中教育质量,缩小校际办学差距,促进初中优质均衡发展,南京市教育局启动新优质初中创建工程,共有46所薄弱初中入选。这46所新优质初中创建学校(以下简称“新优质初中”),多是在发展和历史变迁中,由于多种因素影响的叠加,成为目前相对薄弱或发展滞后的学校。改薄是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必由之路,改薄工作任务艰巨,涉及面广,问题也多,我们选择以新优质初中发展中需共同面对的家校共育这一问题作为改薄的突破口。之所以选择“家校共育”,是因为学生的发展离不开学校、家庭、政府、社区的合作、互补、和谐关系的构建,以及对学生发展的同步、同育、同构的合力支撑。46所学校要实现新发展和新跨越,必须携手攻关,紧跟时代的步伐,革新观念,整合资源,创新路径和方法,形成市、区、校三级联动的发展模式。
  一、家校共育的内涵审视
  (一)视野——家、校、政、社合力育人格局的形成
  家、校、政、社合力育人是新时代人才培养体制改革的内涵创新。《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明确提出,加强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构建各级党政机关、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及街道、社区、镇村、家庭共同育人的格局[1]。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办好教育事业,家庭、学校、政府、社会都有责任[2]。可见,家庭、学校、政府、社会“大育人格局”正在形成。横向来说,家庭、学校与社区要循环衔接,有机贯通,真正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部门联动、学校主导、家长主动、社会参与”的工作格局。纵向而言,家庭教育既是关乎家庭福祉的私事,也是关乎民族和国家命运的社会公共事务,政府部门要做好“新父母”的指导工作,学校要做好教职员工、家长的沟通协调工作,社区要做好联系社区成员、社区管理部门、政策制定部门及相关非营利机构等工作,最终形成立体化、动态化的合作结构。
  (二)站位——建设现代学校制度与实现教育公平的必然要求
  建设现代学校制度要吸引家庭、社会力量加入。建立健全育人机制,提高学校管理科学化水平,是构建政府、学校和社会三者新型关系的手段。家长参与学校工作,进行民主监督,是学校变革的内在要求,是现代学校制度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現代学校教育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正如傅国亮所说,一所优秀小学的发展规划中如果没有“家庭教育”,只能是一所优秀的传统小学,称不上优秀的现代小学[3]。
  十九大提出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现代教育公平被理解为多种教育基本价值的有机组合从而达到的平衡状态。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在儿童培养目标上一致,侧重点各有不同:家庭重在生活教育,引导学生修身、养德、立志;学校重在学力培养,引领学生完善人格、启迪智慧;社会教育重在引领学生社会实践、探索创新。任何一方的缺位、越位、错位,比如学校与社会的合作被忽视、家校共育中重智轻德、家庭教育意识薄弱等,都将导致教育价值观的失衡,阻碍教育公平的实现。因此,现代教育公平的实现需要家庭、学校、社会在教育价值上的澄清与平衡、在教育职责上的明确与衔接、在教育资源上的整合与互通,以形成教育合力,服务于学生的成长。
  (三)主张——构建功能完整的家庭,建设家长满意的学校
  发展视域下的家校共育应承担两种职责:一是指导构建具有完整功能的家庭。江苏省家庭教育现状调研发现,以下问题比较突出:父母缺乏正确教养观念,认为教育是学校的事情;父母缺乏科学的养育方法,重言传轻身教;家庭变为学校的附属,变成“第二课堂”,重视孩子的知识技能学习,忽视孩子的生活教育。所以家校共育第一要务是提升家庭教育水平,构建具有完整功能的家庭教育指导[4]。正如孙云晓所说,“家校之间要守好边界,家校合作方向不是把家庭变成学校,而是让家庭更像家庭,让家庭教育回归生活”[5]。二是建设家长满意的学校。“合作”不能停留在提升学生学习成绩上,不能停留在养成学生生活习惯上,也不能停留在教育的任何一个具体领域或维度上。因此,除了让家长作为支持者与学习者参加家长会、家长学校、家庭开放日等,还应该让家长成为学校教育决策参与者与监督者,参与学校文化建设、课程建设、志愿服务等,不断提升家长在合作中的责任感与获得感,赢得家庭与社会对学校教育的认同与支持,办好人民满意的学校。
  (四)目标——立德树人,致力于参与者的共同成长
  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也是家校共育的目标。家校共育不仅指向学生发展,也指向多方面共同提升。一是家庭关系更加密切,家庭生活幸福完整。合作过程中夫妻关系、亲子关系会被重新审视与完善,家长要从焦虑的教育服务购买者转向终身学习的同行者。二是学校管理与决策的民主化,形成家、校、生、师情感共同体。三是融洽社群关系,对于社区、政府、专业社会组织而言,多方的参与和反馈能够为政府教育改革决策提供依据,社区、政府将从旁观者变为积极的参与者。
  二、新优质初中区域家校共育的行动路径
  通过对南京市新优质初中家校共育举措进行汇总与提炼,可以总结出区域家校共育的行动路径。
  (一)重建家校共育的信念系统
  家校是命运相连的两类主体,合作首先要明确家校共同体的价值信念。共同体坚持权利平等、对话协商、合作共赢、交流互动、科学发展的价值信念;明确价值信念系统框架,具体包括关注焦点(信念、阐释、观点、历史、儿童、家长、教师、内容、情境、规划、评价、反思)和问题反思两个维度的内容(见表1)[6]。   第三个环境层次是外层系统,是指那些学生并未直接参与但却对他们的发展产生影响的系统。对于家校共育来说,外层系统不直接接触学生,但为学生成长创设共同育人的环境氛围,提供共同育人的制度保障。为推进家校共育的可持续发展,近年来,南京市教育局在强化标准、规范建设同时,进一步推进家校共育工作的组织领导、工作机制、管理评价等长效机制建设,形成行政主导、顶层设计、整体推进、区域协同发展的行动思路。一是成立全市家长学校工作指导委员会。2017年,市教育局与市关工委联合,成立南京市教育局家长学校工作指导委员会。委员会宏观设计家长学校办学思路,定期召开工作例会,不断加强对各区家长学校工作的研究与指导。委员会已建立了一支专兼职家长学校教师队伍,将家长学校的培训工作纳入市教育局培训计划,努力提升管理和指导家长学校工作的水平。二是建立跨部门协同共育机制。市教育局加强与妇聯、文明办、文化和旅游局、关工委、社区等相关部门的沟通联系,建立了分工明确、协调配合的协同共育机制,定期沟通活动情况,研究工作计划与方案,展开联合调研与督导,全方位推进南京市家庭教育、家校共育工作。三是推广名师公益大讲堂。大讲堂是市教育局、市委教育工委领导下的一个教师公益性、长期性项目。大讲堂有科学育儿、家庭教育、亲子关系协调、行为习惯培养、学习方法指导、健康人格心理咨询、人生规划等七个系列的讲座,对象覆盖从幼儿园到高中的全部家长和学生。大讲堂中针对新优质初中家庭教育、亲子关系的讲座,如“帮孩子以最佳状态参加中考”“向《论语》学做家长”“今天家长如何读懂孩子”等,受到了家长、学生、教师的一致好评。四是名师工作室的引领。南京市德育名师工作室、南京市儿童发展与德育研究中心、中小幼心理健康指导中心等专业组织,把家庭教育、家校共育作为系列活动主题。
  第四个圈层为宏观系统。它是指学生所处的社会文化背景。全社会要树立家校是命运相连的共同体的价值信念,营造家庭、学校、政府、社会平等、对话、协商、共赢的共育观,促进家庭教育工作的法制化建设,健全家校共育的服务保障体系与机制。
  这四个圈层,层层嵌套,彼此联系,处于动态平衡中。家校共育是个常谈常新的话题,面对新优质初中乃至全市基础教育家校共育未来的发展,我们将做出如下努力:一是推动家庭教育工作的法制化建设,深化家庭教育科学理论研究,不断建立健全适应社会发展,满足家长与未成年人需求的家庭教育服务体系。二是推进市、区、校三级家校共育研究与指导网络建设,鼓励有条件的区建立家校共育组织,架构自上而下的“区—校—家”家校共育贯通体系。三是巩固中小学幼儿园家长学校建设,做到有师资队伍、有教学计划、有指导教材、有活动开展、有成效评估。四是谋划形成跨地域、跨部门的家校共育专业服务机制,孵化高水平的家校共育共同体,以促进优质资源与经验辐射全省乃至全国。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EB/OL].(2017-09-24)[2021-03-12].http://www.gov.cn/xinwen/2017-09/24/content_5227267.htm.
  [2]吴晶,胡浩.习近平出席全国教育大会并发表重要讲话[EB/OL].(2018-09-10)[2021-03-12].http://www.gov.cn/xinwen/2018-09/10/content_5320835.htm.
  [3]傅国亮.三大转变:“家校合作”再认识[N].光明日报,2018-02-27(13).
  [4]徐良,李亚娟.江苏家庭教育现状调查与研究[J].江苏教育研究,2018(5A):17-18.
  [5]孙云晓.家校合作新视角:推进新家庭教育[J].教育家,2017(10):72-73.
  [6]左坤,李亚娟.家校合作:教育时空系统对话互动与联通——以南京市家校合作教育追求与实践探索为例[J].上海教育科研,2019(4):50-51.
  [7]薛烨,朱家雄,等.生态学视野下的学前教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65.
  责任编辑:杨孝如
  本文系南京市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初中发展视域下区域家校共育的行动模式研究”(Lz/2016/002)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收稿日期:2021-05-10
  作者简介:席晓圆,南京市教育科学研究所(江苏南京,210002);左坤,南京市教育科学研究所(江苏南京,210002)所长,江苏省特级教师。
其他文献
CV住宅由两个部分组成,最初的历史可追溯至18世纪。当时,其中一栋建筑是相邻修道院的一部分,建筑有一个拱顶,是作为小型剧院使用的。另一栋是贵族宫殿的拓展部分,通过二层的拱桥与主体建筑相连。后来,两部分建筑被各自所属的修道院和贵族宫殿独立使用,建筑元素也因此相互分离。
Sala Chaweng查汶海滩度假村位于泰国第三大海岛苏梅岛。该度假村的酒店共设有134间客房,项目施工分2期进行,一期酒店工程已于2018年完工,包含52间客房,设计师将月亮的阴晴圆缺作为强调室内空间光影与明暗效果的启示。此次完成的二期工程包含82间客房,设计师采用庭院式的布局模式,随处可见的原生树木葱葱茏茏,让临街的酒店更显隐秘与安静。
一、精准定位班本化劳动教育目标2020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的《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明确了小学低年级的劳动教育要求,提出要“以个人生活起居为主要内容,开展劳动教育,注重培养劳动意识和劳动安全意识,使学生懂得人人都要劳动,感知劳动乐趣,爱惜劳动成果。”
Desmond Lim是一位来自伦敦的马来西亚设计师,他的设计理念在于努力挖掘当代家具物质和情感属性上的耐久性。出于材料和工艺的尊重,Desmond Lim不懈地进行着一系列实验性和实践性相结合的方式,来发现传统和未来资源的潜力。Desmond Lim致力于诠释人性化设计,寻求充满个性和雕塑感的家具产品,并探索了家具和使用者之间相互依赖的关系。
“三因制宜”是中医的基本治疗准则之一,用于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等中医学临床护理中。现代社会生活水平提高,慢性病患病率增高,医护人员的工作负担也随之加重。运用三因制宜学说指导慢性病的护理,与现代医学中提倡的个案化管理相适应。从“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因人制宜”三个方面阐述三因学说在慢性病护理中的运用,使三因学说在现代护理中得到进一步的运用和拓展。
蔓延至今的新冠疫情,对酒店行业造成了非常深远的影响。但疫情总会过去,酒店行业也在积极制定对策,应对黎明前黑暗时期的阵痛,迎接未来冉冉升起的美好生活。新冠疫情使得社会的流动性受到极大的限制,但这并非常态,一旦恢复流动,酒店仍然是人们移动的家,酒店的本质并没有被颠覆,酒店行业未来仍然可期。
伴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高等教育也在与时俱进,大学英语教学不再拘泥于单一的教学模式,多元化的教学模式犹如雨后春笋般应运而生。混合式教学将传统教学和在线教学的优势相结合,形成一种“线上+线下”相互融合的教学模式。两种教学组织形式的有机结合,可以将学生的学习引向深度学习,延长学习时间、提高学习实效。由于U校园在线学习平台与大学英语课程的混合式教学尚处于探索阶段,受到现有教学设备及教学平台和软件的限制,该课程的混合式教学属于“低配版”,期待今后“高配版”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出现。
建国初期,中国部分地区兴起了以农民为主要群体进行的一系列绘画活动,其中又以户县农民画最具代表。学界的相关研究几乎关注的是其时代因素。笔者现将建国初期的户县农民画作为事实发生的文化现象进行讨论。这一现象的构成侧重于农民身份与农民视角下从事绘画活动的“局限性”。
近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公布了2020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立项结果,我校协同创新中心李旺博士主持申报的“晶体硅太阳电池低表面浓度磷掺杂的逆向扩散行为和机理研究”获批立项,资助金额10万元。这是自2016年突破国家自然基金项目后,我校连续5年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立项资助。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需要遵循新时代的价值标准,新时代最鲜明的价值标准就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的需要”,亦即“让人民群众有更多的获得感”。基于学生知识获得、能力获得、思想获得、行为获得的提升,推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解决学生获得感缺失问题,就必须优化教与学的关系,确保教学对象的“C位”性;突出思想获得培育,确保教学方向的正确性;采取多元教学方法,确保教学方式的学情性;营造愉悦教学情景,确保教学环境的情感性;发挥协同主体作用,确保教学机制的协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