匠心?天巧

来源 :上海工艺美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el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Mr. Jin Yirui’s Ge Kiln adheres to literati ideal of the
  Song Dynasty. He integrates unconstrained, lonely and noble
  human nature into the texture of Ge Kiln, which is not
  only aesthetics, but also injects his own temperament.
  传说哥窑与龙泉窑皆出处州龙泉县。南宋时有章生一、生二
  弟兄各主一窑,生一所陶者为哥窑,以兄故也,生二所陶者为龙泉,
  以地名也;其色皆青,浓淡不一;其足皆铁色,亦浓淡不一。旧闻
  紫口,今少见焉,惟土脉细薄,釉色纯粹者为最贵。哥窑则多断纹,
  号曰“百圾碎”。哥窑之美,蕴涵着南宋文人的思想情怀,是其道
  法自然、天人合一、敬天尚青的审美品性的物质载体,是当时制
  陶者从匠心到天巧的寻美过程。因此,对哥窑的继承,不止是工艺
  技巧的继承,也是文化内涵的继承,是从“人工酝酿”到“自然天
  成”的天然成纹的过程,也是技近乎于道的过程。在对金逸瑞先生
  的哥窑器物解读中,匠心与天巧则是金先生的艺术本源境界。
  匠心之矢,匠心之妙,则正是借以人之技艺达成的天巧。因为
  瓷器是人工所造的物,而非自然界之原初。宋瓷之所以以哥窑为
  贵,开片为上妙之器,其赞叹之余,则在于匠心达到的天巧。如中国
  的古典园林,中国绘画中的逸品之作,崇尚的是道法自然之美,是摒
  弃人工痕迹达到巧夺天工的魅力。因此,匠心,则要超越于普通的
  雕琢,而是一种技艺的积淀,对天道法则的认识,对天趣的捕捉。能
  够使开片在宁静中显露天机灵动的韵味。宋瓷所寻求的审美是细
  腻的、宁静的、温润的。宋代瓷器追求开片,在形式上对人工秩序
  规避,在内涵上对人生命关怀。两宋以来,中国瓷器艺人和赏评者
  迷恋于瓷器的开片之间。因为器物的开片无所从来,自然延伸,毫
  无心机,暗度惊鸿,无所挂碍。无秩序的秩序,打破了人工的造作,
  是天趣的逸品,也更加趋近于陶瓷质地类玉似石,不加雕琢的鸿蒙
  之态。
  中国艺术与文学的最高表现,永远是一种单微轻灵,直透心髓
  的境界。且中国人善于将生活中的艺术品变成人生中的艺术品。
  因为这些器物包含着深刻的诗情画意,包含着深刻的道德训教与文
  化精神,无论是在色泽上,形质上,总是和平静穆,协调均匀,尚含蓄
  不尚发露,尚自然不尚雕琢。而金逸瑞先生的哥窑魅力,是匠心与
  天巧的合一,也是器物的天人合一、心物合一。《中庸》上所说的
  “尽物性”,对于物性之一番磨磐光辉,其根本还是从自己的“尽
  人性”上做起,物性与人性相悦而解,相得益彰,这是中国工艺美术
  所寻求的一种理想境界。因此,中国人的工艺,是要不见斧痕,因为
  痕迹是用人力损伤了物性的标记。金瑞逸是哥窑工艺的传承人,其
  哥窑器物的金丝铁线,不仅是哥窑千年来的工艺继承,而是文化与
  审美的继承。金先生善洗类器物,其作品所传达的静穆与高洁,在
  纷杂的现当代陶瓷艺术中发出了深沉而厚重的声音。这种声音来
  自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美学高度,来自于独一无二的工艺传承,他不
  再是哥窑形质表达,而是源于作者本心的传达,在传承与制作器物
  的过程中,是作者内心的锤炼与修行,是心物的齐一。
  天巧,是中国人不愿用人力来断丧了自然,只是想用人的聪明
  智巧来帮助造化,不愿用来代替造化或者征服造化,中国文化不喜
  欢机械。赞叹匠心而排斥机心,只有匠心才可达到天趣,尽了物性
  与人性。中国人一方面重视自然,一方面重视实用,把自然和实用
  调和起来,融成一片,是中国人的人生理想也是工艺美术的理想。
  因此民间的工艺,一方面是完美的美术品,无不天趣活泼,生意盎
  然,另一方面,则是一种实用品,对于日常的人生有着极为亲密和广
  泛的应用。金逸瑞先生的哥窑,秉承的是宋代的文人理想,他把人
  性的野逸、孤独、高洁,揉进哥窑的纹理中,是一种审美,也是自身
  性情的注入。
  对于哥窑的欣赏,是带着传统文化的血脉的。金逸瑞先生不是
  在技艺上传承了这种血脉,而是在对哥窑的体悟中,因为哥窑是在
  圆融的器皿中找到了人生的洪荒,在断裂的纹理中寻求到那种无拘
  无束的生命目标。当然,古代的中国人已经将哥窑的性灵推崇到一
  种极致,一种浑然天成的自然之物。它无限延伸的金丝铁线,敦厚
  凝重的紫口铁足,形成了理想中的人格,这种人格既有中庸之道,立
  足于天地,又有天趣盎然,自然自在,这是哥窑的魅力,也固然是金
  逸瑞先生哥窑作品中秉承的魅力。因为在中国陶瓷艺术的洪流中,
  更多的人传承的是其技艺,抑或技艺也已经失传。很少的人愿意
  去用心来面对几近缺失的艺术,也有更多的人仿其形而失其神,这
  是最可怕的,因为工艺美术的血脉,正是在于天趣的本真,是匠心所
  达到的神与物游的高度。静观金逸瑞先生的哥窑作品,令人欣喜的
  是他作为一个现代人,能够触摸到古代的声音,一个浮躁的时代,能
  够静听如玉温婉的哥窑作品,无妄其形,无露其神,美得令人欣慰。
  (此文素材由君来吉祥青瓷馆提供)
其他文献
2013第十三届APD亚洲包装设计展示交流会,于10月30日至11月2日在上海“中国国际印刷包装创意园”举行。这是亚洲地区包装设计的高层峰会。  为了提高亚洲地区的包装水平,促进亚洲包装设计界的发展,增进亚洲设计师之间的友谊与合作,1992年由日本包装设计协会、韩国包装设计协会、中国上海市包装技术协会、中国台湾包装设计协会组成大会理事会,决定轮流举办设计高层峰会。自1993年举办第一届以来,已成功
期刊
随着改革开放的快速发展,艺术以多种多样的形式展现在我们的面前,作为一位年轻的艺术家,如何才能寻找到属于自己的艺术语言?如何能让我的作品富有强烈的感情,让我的作品和观众之间能够达到一种共鸣?如何将传统的木雕与当代的艺术创作联系起来,在当代的艺术创作中克服一些木雕本身的弊端。在创作过程中,创作者的经验和材料所表现出来的效果能否达到预期的结果?在当代艺术活动频繁的节奏下,木雕在手工上技法上的表现以及长时
期刊
苹果iPod系列广告出现后,剪影这一特殊的动画风格开始受到人们强烈的追捧。越来越多的动画作品中使用这一简洁明了的创作手段,以达到引人眼球的效果。剪影动画在叙事的文学性和简洁的造型系统上都有着其独有的风格,也因此涌现出了不少独具创意的动画作品。本文尝试从不同剪影动画作品中,探讨剪影动画的特点、发展和它特有的魅力。  iPod是2001年投放市场的,但头两年,它一直销售平平。直到iPod剪影系列广告的
期刊
文房器物,形微体轻,既可供设于案上,又可把玩于掌中,芥纳须弥,是一个内涵丰富的知识载体,根植于传统文化的土壤之中,凝聚了历代文人的智慧与审美。高濂在《遵生八笺.燕闲清赏笺》称其“可以养性,可以悦心,可以怡生安寿”。由此可见,文人对文房器物的追捧,更多是在诉求一种致精的生活方式,一种古雅的生活态度,一种闲隐的生活追求。  传统文人的生活方式现已渺不可寻,在现代的语境中,如何赋予文房器物以新的意义,并
期刊
继2003年秋拍“俪松居长物——王世襄、袁荃猷珍藏中国艺术品”专场后,在11月中旬举行的中国嘉德2013秋季拍卖会上再次推出“锦灰集珍——王世襄先生旧藏”专场,560余项藏品均为首次对外亮相,为嘉德二十周年庆典更添一抹亮色。此专场的180余组文玩杂项中,除了人们耳熟能详的家具、铜炉之外,更包括了葫芦、鸽哨等鲜见的内容。值得关注的是,一批首次露面的380余部珍贵藏书将向世人揭示王先生作为藏书家的多重
期刊
当工艺美术行业正在为文化经济的腾飞欢呼时,业内人士也清醒地意识到工艺人才的后续乏力,以国家级大师为例平均年龄均处于中老年段,同时,工艺美术行业从业人群的老化程度也极为严重,加上工艺美术自身企业规模较小,从业机会不多的特点,都造成了目前学业冷清,传承无后的事实。  从业态发展与传承的角度看,如何持续好当今的状态,为未来的发展做好铺垫与准备,恰是工艺美术行业板块及担负着人才培养职责的学院该积极思考的问
期刊
竹刻是在我国悠久深厚的竹文化与竹工艺传统的基础上,随着明代中后期文房雅玩鉴藏之风的兴起而成熟的特种雕刻艺术,是文人艺术与民间雕刻工艺相互交融的结晶。从明代直到上个世纪中叶的竹刻艺术史,可以概括为三大潮流:以嘉定竹刻为代表的“深刻”、滥觞于金陵濮澄的“浅刻”以及别具风韵的“留青阳文”。这三大潮流,既是雕刻样式上的分野,也具风格上的差异,并且相与激发、互为影响,共同构建出绚烂多姿的竹刻艺术世界。同时,
期刊
首届“中国当代工艺美术双年展”,汇集了全国各地工艺美术家近年创作的千余件(套)作品,涉及玉雕、牙雕、石雕、木雕、陶瓷、金工、漆艺、染织、刺绣、家具诸多门类,这些工艺精湛、品格优雅、富有时代感和创造性的精妙之作,代表了当代中国工艺美术创作的最高水平和最新成就,也显示了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实践对工艺美术传承与发展的巨大促进。  中国工艺美术是中华艺术的重要组成,也是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伴随着世
期刊
Making good use of the traditional advantages and  integration into today''''s culture are Mr. Lv Jiajing’s  creation proposition and philosophy. In order to originate  his own glaze and style, he rea
期刊
虽说是时过境迁,且待风轻云淡,历史的尘埃既定,蓦然回首间,总有些人、有些事,反而因为岁月的淘析,时间的沉淀而愈发清晰、闪亮起来。  回眸20世纪中国美术,祝大年先生是“寂寞”的,这该是一个时代的误会,但同时却是一个时代筑就的潜在的精神高峰。  祝大年(1916-1995),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原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教授。中国现代工笔重彩绘画、壁画和现代陶艺的开拓者,艺术教育家,中国现代美术史上的重要画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