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林纾的翻译思想及其翻译手法

来源 :飞·素质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324473244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林纾翻译西方著作,旨在传播西方先进的文明教化,开启民智,激发人民反帝爱国热情,其影响最大的翻译著作是《巴黎茶花女遗事》和《黑奴吁天录》。本文以《黑奴吁天录》为例,试论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其翻译思想的形成,并尝试分析在其翻译思想的影响下采用的翻译手法。通过分析,可以看出林纾的翻译,正是适应社会需求,符合读者口味的体现,他对于原著有目的的改写和再创造在当时的社会被广泛接受和认可,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关键词]林纾;翻译思想;翻译手法;《黑奴吁天录》
  1 引言
  作为晚清时期重要的文学家和翻译家,林纾的翻译活动不仅极大地推動了中国文学史的发展,同样也是中国翻译事业上的一个新起点。林纾被誉为“中国翻译西方小说第一人”,但仍有许多翻译家批评林纾的翻译不忠实于原文,任意对译文进行删改和再创作,常常受到古文流风余韵、文从字顺的束缚与限制。
  在林纾的众多译作中,影响最大的是《巴黎茶花女遗事》和《黑奴吁天录》。林译《黑奴吁天录》是美国斯托夫人所著《汤姆叔叔的小屋》的第一个中译本,意在通过此书给同胞敲响警钟,使人们认识到亡国的危险,并深刻意识到自己正处于被压迫之中,应奋力反抗,争取自由。此书的翻译引起了巨大的社会反响,被公认为是唤醒人民民族意识的代表性作品。本文将结合林纾所生活的时代背景,以《黑奴吁天录》为例,客观地分析其翻译思想的形成和在其翻译思想的影响下采用的翻译手法。
  2 林纾的翻译思想
  林纾在第一部小说《巴黎茶花女遗事》大获成功之后,便决定通过翻译来实现自己的爱国抱负。在他看来,通过发展翻译事业,大量翻译西洋作品,能有效开启民智,激发人民反帝爱国热情。林纾的翻译救国思想主要体现在对原著的选择和为译文作序两个方面。
  2.1 原著的选择
  林纾在第一部小说《巴黎茶花女遗事》大获成功之后,便决定通过翻译来实现自己的爱国抱负。在他看来,通过发展翻译事业,大量翻译西洋作品,能有效开启民智,激发人民反帝爱国热情。林纾的翻译救国思想主要体现在对原著的选择和为译文作序两个方面。
  2.2 为译文作序
  序文也是林纾表达自己译著目的的一个主要方式。他在《黑奴吁天录》的序中清楚地阐释了翻译此书的目的,深刻地表达了自己的爱国思想。他在序中写到:“其中累述奴惨状,非巧于叙悲,亦就其原书所著录者,触黄种之将亡,因而愈生其悲怀耳。方今嚣讼者,已胶固不可喻譬;而倾心彼族者,又误信西人宽待其藩属,跃跃然欲趋而附之。则吾之书足以儆醒之者,宁可少哉!”林纾希望通过翻译这部小说,从而警醒国民,激发国人反帝爱国的热情,唤醒国人的自强意识,奋起挽救国家危亡。在序和跋中,林纾表明了其忧国忧民的思想,以及翻译《黑奴吁天录》警醒世人的用意深远。
  3 林纾的翻译手法
  3.1 改写
  翻译是一个文化交流的过程,翻译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避免文化间的冲突。如果将西方风俗习惯、文化意象采用直译的方法翻译,会导致两种结果:一是国人难以理解,导致阅读时索然无味;二是国人难以接受,引起抵触。为了避免读者因难以接受或理解而产生抵触情绪,林纾更多地采用了归化的翻译方法,对西方的文化意象进行中国化改写。例如:
  But evil rolls off Eve, mind like dew off a cabbage leaf, not a drop sink in.(Stowe, 2009)
  可是,坏事在伊娃心灵上留不住,就像露水从白菜叶子上滚下去一样,一滴也渗不进去。
  此女盖出水新荷耳,骤雨密点,不能有一星之驻。
  “But evil rolls off Eve, mind like dew off a cabbage leaf”,虽然彭长江翻译的忠实于原文,但读者理解起来很困难,因为白菜只是普通的蔬菜而已,难以与夜娃不受环境影响进行联系,无法准确表达出原文意图。而林纾采用归化的方法将其改为“此女盖出新荷”,将白菜叶子改为新荷,生动形象的表达了原著的韵味。因为荷叶在中国文化里素有出污泥而不染的含义,使读者易于理解。
  《黑奴吁天录》原著是一部宣扬基督教教义的书,为保护国家,防止其从思想上被征服,林纾在翻译过程中从国人角度出发,采取人们传统所能接受的翻译对原著中有关基督教的内容进行了改写,削弱了原著中所宣扬的基督教精神。例如,林纾把原文中的God(上帝)翻译成“天”,Christian(基督教义的)翻译成“公理”,Bible(圣经)翻译成“理”。该翻译在很大程度上减轻了信仰差异给读者带来的不便,清楚体现了林纾的爱国翻译思想,有效的抵制了基督教在20世纪初对中国的影响。
  3.2 删减
  在翻译时,林纾与魏易意图唤起当时中国人民的反帝爱国热情,认识到救亡图存的必要性。为达到目的,林纾与魏易在翻译过程中,并没有完全遵循原著的描写,而是进行了一定程度的删减。在译文中,大量宗教教义、细致的环境、人物外貌和人物心理描写、民歌歌谣、圣歌都在不影响情节的叙述时被删除
  此段肖像描写,译者在译文中将其译为“狞丑”、“衣服华好”。此外,原文第12章,有两个部分是描写海留对奴隶交易的思索,译者都将其删减或删除。因为译者考虑到读者阅读小说追求的是故事的情节,对于心理刻画、人物及风景描写并不关注。因此为了适应译语读者的阅读习惯与审美要求,译者将原著中有关自然环境描写、人物心理描写进行了删减。
  除了大量的描写场面被删减外,译者对原著中宗教内容也进行了淡化和删减,以中国人传统所能接受的理念来进行替代,以便整个译本让国人接受。最明显的删除是,在原文第26、27章以及31章到40章,都是用《圣经》引文或宗教诗歌开头,但这些引文诗歌在译文中并未提及。
  3.3 增补   为开启民智,激发民众的反帝爱国热情,林纾与魏易对原著中反奴隶制内容的翻译进行了增补。大力渲染悲惨环境,使读者产生联想,引起共鸣,进而达到译者翻译时的预设目的。例如,当奴隶贩将汤姆带上车时:
  “Get in!”said Haley to Tom, as he strode through the crowd of servants, who looked at him with lowering brows.Tom got in, and Haley, drawing out from under the wagon seat a pair of shackles, made them fast around each ankle.(Stowe,2009)
  林纾(1981)译为“海留指其所坐之车,麾汤姆上,海留亦继上,取脚镣一,械汤姆。克鲁观之,肝肺咸裂,声嘶而急。”显然,“肝肺咸裂,声嘶而急”是林纾采取意译手段,旨在渲染克鲁的伤心与绝望,让中国读者联想到自己的处境,激起人民的反帝愛国热情。林纾出于爱国动机,为符合当时社会背景发展,引起民众共鸣,对原著进行了大胆的增补,让译文为其爱国翻译思想服务。
  与此同时,为增进西方文化了解,扩大人们视野,解决文化差异造成的理解困难,不失去原文的韵味,林纾对原著中的文化因素也进行了增补,使读者对西方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如:
  “Why, what’s the matter?”said he. “Can’t you take my word? One would think you have taken the lesson of the Jews. Coming at a fellow so.”(Stowe,2009)
  林纾的翻译是这样的:见亚妃立敦迫如是,滋不悦,叹曰:“姊性质何乃类犹太人之趣割肉偿债。”
  原文中“one would think you have taken the lessons of jews”彭长江译为“别人还以为你和犹太人学过徒呢!”忠实地表达了原文的字面意思。但是,对于普通读者很难理解“向犹太人学过徒”的真实涵义。莎士比亚戏剧《威尼斯商人》的典故,对当时的读者显然是非常陌生的,林纾译文“姊性质何乃类犹太人之趣割肉偿债”增补了“割肉偿债”的内容,使读者易于理解该典故,增进对西方文化的更深入了解。
  5 结语
  林纾通过翻译《黑奴吁天录》,把反帝爱国的思想传达给社会,让国人明白自力更生的重要性,他的爱国思想从选择文本到具体的翻译过程都得到了体现。在爱国思想的引导下,根据翻译目的,对原著进行了适当的删减和改写,便于国人理解,符合国人阅读习惯,引发国人产生共鸣,更好的为其实现翻译目的即开启民智,激发民众反帝爱国热情进行服务。林纾的翻译,正是适应社会需求,符合读者口味的体现,他对于原著有目的的改写和再创造在当时的社会被广泛接受和认可,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参考文献
  [1] Stowe, Harriet Beecher. Uncle Tom’s Cabin [M].Beijing: Central Compilation & Translation Press,2009.
  [2] 陈燕.从《黑奴吁天录》看林纾翻译的文化改写[J].海南师范学院学报,2002,(1):136- 140.
其他文献
注重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是国际数学教育改革的发展之一。《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实践和已有的知识中学习数学、理解数学”。面对这一要求,作为小学数学教师,就必须考虑数学教学中能不能把现实的问题与之相联,能不能在教学中让学生根据自己现有的知识水平和生活经验去重新体验“数学发现”的过程,能不能让学生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简单的问题?这一连串的问题,使我联想到如果数学教师能和学生一起走
期刊
[摘 要]教与学是教学的永恒的话题,如何将教与学有机的结合,使教师教的轻松,学生学的轻松。本文从几个方面做了一个初步的探计。  [关键词]创设教学情境 创设平等环境 创造条件 利用多媒体 合理设置问题  教学贵在引导,妙在开窍,只有让学生各个方面“动”起来,才能使学生愿意学并真正学会。所谓学生主体,实际就是让学生参与到课堂中来。学生能说的,教师不说。学生能学会的,教师不讲。学生能做的,教师不做。物
期刊
[摘 要]算法多样化是因材施教、促进每一个学生充分发展的有效途径,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提倡算法多样化意味教学中把思考还给学生。本文从算法多样化的含义、作用、实现三方面论述了小学数学算法多样化。  [关键词] 小学数学;算法;多样化  《数学课程标准》在“内容标准”中提出:“应重视口算,加强估算,提倡(鼓励)算法多样化”。在“教学建议”中第一学段指出:“由于学生生活背景和思考角度不同,所使用的
期刊
新課程理念所确定的培养目标是强调人的开拓进取、不断创新的精神;高尚的道德品质和对人类的责任感;较强的适应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丰富多彩的健康个性以及与他人合作、协调、国际交往的能力等。新课改理念体现了教育教学的新思维,体现了时代发展的要求和素质教育的宗旨。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造思维能力是新课改时期教学的重要目标。新课程对传统教学提出了严峻的挑战,我们必须用新的教育理念审视传统的课堂教学。那么,新
期刊
素质教育要求教师把学生从传统的被动受教育地位转变到主动的求知地位上来,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自觉寻求知识、获取知识的能力,把教学过程变为使学生学会学习的过程,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励学生作出成绩,哪怕是微小的成绩,使其体验成功的喜悦。教师只有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做好,并在课堂教学中充分体现出来,才有可能使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得到充分发挥。更新理念,转变
期刊
新课程提出 “以学论教、以教促学”的响亮口号,这是对老师们从教行为提出的新要求。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又是完成这一目标的策划者和引领者,更应不断地对教学行为进行反思改革。  一、改变课堂教学方式  新课程倡导学生以自主、合作和探究学习方式为主,而教师也更多地成为了学生学习情境的创设者、组织者和学生学习活动的参与者、促进者。教师应遵循学生发展的需要和学生状况来设计课堂教学,而不是要求学生
期刊
[摘 要]信息技术在当今社会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与学生的整个学习成长过程中也必将发挥其特有的功能。陈至立在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会议上的报告中指出:“学习信息技术知识要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新的时代对人才必然有新的要求,我们的教学也必然要进行改革以应对时代的进步。信息技术为我们的语文教学提供了技术支持,同时也对我们的语文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  [关键词]语文 教学
期刊
[摘 要]班级座位编排很有讲究,因为它是形成教学环境的一个重要因素,对学生课堂行为、学习态度和心理发展等均有一定的影响。本文拟对高效课堂下小学生的座位编排问题进行初步探讨。  [关键词] 高效课堂 座位编排  高效课堂中,要求所有学生以小组围坐的形式进行编排座位,那如何合理编排座位,是一门新学问,更是一门新艺术,学生的座位排得是否科学、合理、有效,将直接决定班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决定着教育教学效果
期刊
[摘 要]学校教学和教育的基本组织是班级,班级管理在学校教育教学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班级教育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质量和学生的均衡發展。自主化教育,激发、培育学生的主体性,在现阶段的教育革新中,成为我们追求的目标。教育的目的是人才的培养、并为社会服务,在教育实现其功能,提高教育质量过程中人的主体性的培养十分重要,当前教育改革的主题,及深化改革的重要突破口即为如何发展人的主体意识,实践自主化教育。  
期刊
[摘 要]本文先概括地指出数学问题在课堂教学中的重要性,它是生长新思想、新方法、新知识的种子,因此,设计好创造性的数学问题是很有必要的。接着就当前数学课堂的方法过于呆板,氛围沉闷的局面,提出了把枯燥乏味的数学问题“自由化”。最后结合实际的教学,具体阐述在数学课堂教学中,为了更好地设计问题,必须要处理好问题的主体性、开放性、拓展性等7个方面。  [关键词]数学问题 数学课堂教学 自由化 探索 创新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