拟人还是比喻?

来源 :中学语文·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annyji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春》是朱自清先生的散文名篇。它描写细腻,富于情致,贮满了浓郁的诗情画意,充盈着跃动的活力与生命的灵气。
  《春》中一句话:“‘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这句到底运用了怎样的修辞手法?笔者查阅了一些资料,发现解读者众说纷纭,有的说是运用了引用和比喻,有的说是运用了引用和拟人,还有的说除了引用、比喻之外,还有拟人。引用自然不必说,问题争论的焦点集中在这句到底用没用拟人手法。
  要准确分析此句的修辞手法,首先要从语境上来做些语法分析。
  “吹面不寒杨柳风”是南宋志南和尚《绝句》中的名句,杨柳在春天最早发芽,杨柳风即指春风。春日煦暖,惠风和畅,故春风吹在脸上,没有一丝寒意。朱自清先生以“吹面不寒杨柳风”信手拈来入文,不仅巧妙引出对春风的描写,而且通过“抚摸”一词,从触觉的角度写出了春风温暖轻柔的特点,颇显雅致。“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从上下文语境来看,“不错的”,当是作者对志南和尚说法的一种赞同和肯定,即“杨柳风”“吹面不寒”。这也正是志南和尚想要表达的诗意。只不过为了七言绝句的平仄押韵和对偶的需要而调整为“吹面不寒杨柳风”。
  后句“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的主语是“吹面不寒”的“杨柳风”,还是“杨柳风”“吹面不寒”呢?换言之,主语是一个偏正短语,还是一个主谓短语呢?如果从主语承前省略来理解的话,似乎应该是“吹面不寒”的“杨柳风”,但如果从与后句相对应的角度来考虑,“像母親的手抚摸着你”的主语又应该是“杨柳风”“吹面不寒”这个主谓短语。二者似乎矛盾,难以确定。比喻修辞中的喻体只能是一个具体、浅显、熟知的某种事理或情境,所以如果从符合比喻的角度上来说,似乎只能就前而屈后。
  但为什么有人认为是拟人呢,关键就在“抚摸”一词上。因为“抚摸”是人的一种温暖、亲切、慈爱的动作,巧妙地写出了春风的和暖与轻柔。故认为此句同时运用了拟人。
  如果从“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的主语应该是“杨柳风”“吹面不寒”这个角度来分析,自然不会产生分歧。
  要从根本上准确判断此句的修辞手法,还要从修辞手法的本质区别上加以辨析。
  比喻和拟人的区别是什么呢?
  比喻是用具体、浅显、熟知的某种事理或情境来比方另一种抽象、深奥、生疏的事理或情境的修辞格。即通常所说的“打比方”,目的在于唤起人们的联想,使人更具体地感知事物。喻体必须出现,不能省略。如: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拟人是指把非人类的东西加以人格化,赋于他们以人类的思想感情、行动和语言能力。如:春风放胆来梳柳,夜雨瞒人去润花。
  试比较:
  ①“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
  ②暖暖的春风轻轻地抚摸着你的脸颊。
  分析:
  ①句由本体、喻体和比喻词“像”构成,前半部分是本体“杨柳风”,后半部分是喻体“母亲的手”,这句应该是比喻句。
  而②句的本体虽是“春风”,然而拟体“人”却没有在句中出现,全句只由本体和描写拟体的词语“轻轻地抚摸着你”构成,是拟人句。
  由此可见,比喻强调的是甲乙两物的相似性,重在“喻”, 不管是哪一种比喻,喻体在句中一定要出现;拟人是仿照人,由本体和描写拟体的词语构成,两者彼此交融,浑然一体,重点在“拟”,而拟体(人)则在句中不出现。拟人不出现“像”字。
  综合这两个角度,可知判断一个句子是否运用了某一修辞手法,仅仅从语法的角度还不够,准确把握各种修辞之间的细微差别才是廓清迷雾、去伪存真之要旨。
  [作者通联:山东济宁市兖州区第十五中学]
其他文献
经典文本一个最大的特征即是常读常新。怎样读是一个方法的问题,在对比中品咂应该是一个不错的方法。对比的角度可以是不同的文本,也可以是文本内容之间的对比,在一般的课堂教学中,文本内容之间的对比往往更具实际的操作价值,关键是找到有教学价值的对比内容。  再次备课《祝福》时,摒弃之前读到的关于《祝福》的一切文字,以一种初读的心态,逐字逐句地读,突然发现,《祝福》有不少蕴含对比关系的内容,在一番对比中品咂,
作文评改是语文教学工作的重中之重,又是难中之难。作文评改之烦琐,效率之低下,几乎令每个语文老师举首蹙额,痛苦不堪。多少年来语文教师们苦心孤诣,努力探索,各种方法满天飞,归结起来无非是“老师改”和“学生改”两大类。我觉得作文还是要老师来“处理”。我用“处理”这个词而不用“评”“改”“批”这类传统的词,是想提出这样一个新的解决作文问题的办法——老师专题评析,学生自己修改。  所谓专题评析,是指按照作文
法国现实主义作家莫泊桑的短篇小说《我的叔叔于勒》历来被解读成批判小市民自私、冷酷,拜金主义,深刻揭露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赤裸裸金钱关系的范本。教学设计上也往往是把菲利普夫妇作为反面人物形象的典型予以重点突出,而忽略了对其他人物如于勒、若瑟夫等的分析。笔者结合西方文艺学中关于人物形态、叙述者、叙述态度、叙事视角等理论做进一步的解读和分析,希望能透过复杂人性的分析,窥探到作品丰富而瑰丽的内宇宙,从而
按照李镇西老师的说法,所谓“民主课堂”,就是“建立在师生人格平等基础上的课堂,是以师生积极交流对话生成为主的课堂,是学生真正成为学习主人的课堂,是充满生命幸福与人性光芒的课堂”。建立符合这个要求的“语文民主课堂”,我们教师可以做些什么呢?  一、鼓励质疑,开发问题资源  学生思维的多元化倾向在现实课堂中很容易产生诸多疑问,有时还会超越老师预设的思维轨道提出新的问题。建设民主课堂,就要鼓励学生质疑,
古代诗歌鉴赏是一项非常细致的审美活动,譬如,对诗句的语气语调就得细心揣摩,不能因其幽微难显便粗枝大叶地做出判断。应联系诗人所处的时代背景、身世经历、情感特征等因素,比较准确地辨析诗句所表达的语气是朴淡从容的陈述,还是发人深思的疑问;是冷静克制,还是慷慨激昂;是幽默谐趣,还是庄重严肃;是感伤低沉,还是豁达开朗,凡此等等,皆须精准解读,力求贴近诗人之心。因为这些看似细微的语气,往往关乎作品的整体气象。
对文学作品的理解,狄尔泰认为只有通过体验的方式将自己置身于他人的生命之流,融入他人的生命之中,才能领悟生命的意义,把握人的本质。体验对文学作品的学习尤为重要。哲学家海德格尔认为在通往语言的道路上必须靠“亲身体验”和直观的把握。因为语言是诗性的而不是僵死的符号,对文学的理解不能仅靠技能和告知的方式,对文学的理解必须靠自身生命经验的全部投入。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指出,“注重个性化的阅读
语文学科是一门想象时空极大的学科,在教学中我们更应抓住各种契机,采取各种手段,着力培养学生的想象力。这样不仅有利于培养良好的创造性思维品质和较强的创造能力,而且对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操也有重要影响。本文结合《天上的街市》一诗谈谈自己对学生“想象力”培养的一些创新性尝试与思考。  《天上的街市》是郭沫若先生的名篇,意境优美,节奏舒缓,它把积极的情感寄寓在新奇的联想和想象中。教学中我侧重发挥学生在教学中
非连续性文本最初出现在PISA的阅读测试中,它是文本格式的一种划分方式,目的是为了更清楚地测量学生进入各类文本的基本方式和途径。非连续性文本这一概念引入到我国“新课标”以后,由于人们对PISA测试的英文原著的接触不多,所以各种讨论还只是停留在拿图表说事上。但可喜的是语文教育界对非连续性文本从崇拜而到反思,慢慢有接地气的感觉。  针对2013年度关于非连续性文本讨论文章,笔者沿着理论探讨、目标定位到
在很多人眼里,余光中先生的《假如我有九条命》是淡到极致的文章了,全文一二三四铺陈了“九条命”,哪有散文的“韵味”,甚至有人质问,这样的文章怎么也能选进教材?  这样的文章,教起来确实很难把握,功力差一点的老师,上着上着就出现拉风箱的现象,东拉西扯,教学没有了重心,开始“失焦”。有的课堂,虽然条理清晰,把九条命分析的头头是道,还归纳成几重境界,但给人的感觉如同突如而来的阵雨,势头猛,却也去的快,没有
课堂教学进入了猜画品文这一环节。  一、画境  师:当代作家梁衡的厅堂之侧挂有一幅画,那幅画的题材就取自《记承天寺夜游》。梁衡特别喜爱它,说它淡雅、高洁,是阐释古典文学的一轴精品。那么,我们猜一猜,这幅图应该是什么样的,为何能让一名大作家情有独钟呢?  生:我想,画上的月应是清爽的,画上的树应该是疏朗的,那里的氛围应该是很清静的。  生:应该说是很幽静,而且月色还有一点点朦胧。  师:何以见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