速度、情感与审美--加速时代的情感焦虑及其反思

来源 :探索与争鸣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ntin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充斥着竞速的全球化时代,速度不仅呈现于经济与城市发展的诸种物质层面,更重塑了我们观看与感知世界的方式。外部世界的快节奏不断侵扰现代个体的日常生活,现代人的情感焦虑逐渐成为一种社会症候。情感焦虑的生成与社会加速之间有着密切的逻辑关联,这种快速的现代性体验从时间感知的维度建构了一种情感现代性。面对不断加速的都市生活节奏,关注个体内心的"慢速生活"理念和"慢速美学"观念的出现,反映出速度生存之下的都市人的精神与情感救赎诉求。
其他文献
正向确立以非个人数据为客体的数据权利存在极大的理论争议,非个人数据确权困境现实存在,数据利用所产生的社会问题亦日益突出。通过规制手段反向考察数据权利尤为必要。对数据价值生成与数据权利生产进行分析可知,算法是其中的核心要素。一方面,在数据价值的形成中,算法始终处于中心地位,使从低价值的原始数据到高价值的衍生数据的转变成为可能。另一方面,伴随着数据价值的增加,数据制造者亦提出了相应的权利诉求。在应对这些诉求的过程中,算法规制的内容为数据行为划定了边界。由此可见,运用算法规制在正向实现数据正义的同时可反向实现数
对资产价格的反应,要从其对总体流动性的涨缩角度进行分析。对资产价格是否做出事前反应,要根据是否存在流动性“三失”(总量失度、结构失衡、情绪失控)特别是是否存在“流动性螺旋”加剧流动性“三失”情况来判断。对资产价格的事前反应。需将视角转移到融资杠杆以及杠杆融资导致流动性螺旋式扩张机理上来,直接针对引发流动性螺旋的关键因素进行反应。
在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办公室和上海市社联党组的大力支持下,《探索与争鸣》编辑部于2014年、2016年和2018年开展了三届全国青年理论创新奖征文活动,收到全国各地各高校的青年教师和学生的投稿共计2600多篇,评选出一、二、三等奖及提名奖共计72篇文章。征文活动不仅发现和凝聚了一批优秀的青年学者,而且扩大了刊物的学术影响力,得到学术界、期刊界和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办公室的高度肯定。
在全球经济进入企稳回升的大背景下,前期经济刺激方案所带来的通货膨胀、财政危机等潜在风险开始显现。为此,如何适时、有序地退出经济刺激方案将成为世界主要经济体未来所面临的重大挑战。本文对1929-1933年大萧条后期的经济刺激方案的退出策略进行了重点分析.并在此基础上给出了此次经济刺激方案退出策略的现实选择。
本文从跨国银行内部的金融联系入手,分析了跨国银行通过内部资本市场对其子银行提供资金支持并在各子银行之间有效配置资本、借此影响和控制子银行信贷的行为。在此基础上,以中东欧、波罗的海国家以及中国为例,分析了发达国家的跨国银行遭受全球金融危机冲击后的行为选择.证明了发达国家的跨国银行对新兴市场国家金融部门的直接投资在全球金融危机期间放大了母国与东道国银行部门之间的“传染效应”。鉴于中国的银行业已经向外资开放.金融监管当局应以中东欧及波罗的海国家的教训为戒,在继续实施金融开放战略的同时,谨慎对待出售本土金融机构的
20世纪90年代以来伴随着全球化进程的深入推进,全球治理成为一个世界各国日益重视的议题。尤其是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至今,全球化与世界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面对近年来全球化遭遇的挫折,各国普遍意识到全球治理体系变革的必要性与紧迫性。但对于全球治理体系怎么变、向何处变,不同境遇中的国家对其的认识与主张却是聚讼纷纭。
全球治理往往被看作"没有政府的治理"。但世界政治的现实表明,国家在全球经济治理中从来都是核心行为体。从历史经验上看,全球经济治理主要有三种路径:多边治理、单边治理和网络化治理。多边治理无论从历史起源上还是从现实运作上都是由大国主导的,单边治理更直接地体现了国际关系中的等级制,网络化治理只是通过扁平化的形式掩盖了网络中隐含的权力结构。自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以来,国家在全球经济治理中的作用更加强化,多边治理、单边治理和网络化治理中的国家性都更加凸显出来。当前全球经济治理中国家性的增强是大国间战略竞争加剧
工业化、城市化、世俗化、消费主义、风险……不同学科和不同学者都试图从自己的知识体系出发,来描述我们所身处的这个剧烈演变的社会。毋庸置疑,当代社会生活在具体的独特情境之外总是表现出某些共性,例如科技发展的日新月异,还有商品经济的突飞猛进--无论我们对其是支持还是批判--成为联系每一个社会成员的重要方面。
任何阐释对象的意义都存在"显"和"隐"、"现实性"与"可能性"的二重结构,即"意义的二重性"。"显"代表已经实现或处于实现过程的意义,意味着价值得到实现和确证;"隐"同时是一种"潜价值",代表尚未实现但具有实现可能性的意义。阐释实践是最典型的主体间性行为,其结果是意义的生成,作为一个意义事件的文本阐释就成为一种文化传统自我更新、自我创造的重要方式。意义的"显"或"现实性"总是有限的,而"隐"或"可能性"则总是无限的,这是阐释或意义的辩证法,也是价值的辩证法。
网购成瘾是网络时代的流行性物欲症。网购成瘾者对商品有着强烈的占有欲,他们希图通过网购抵御内心的孤独和焦虑,并在重复的治疗性消费中陷入"越网购、越空虚"的困境。他们通过迷信商品来强化自恋,并重复性进入网购闭环系统而形成循环型自恋模式。对于网购成瘾者而言,要正确地认识网购的本质,保持客观、理性的消费观,制订合理的个人财务计划,降低不必要的消费支出,正视工作、学习和社交中存在的问题,才能走出循环型自恋的迷局,回归到正常生活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