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g(110)表面吸附酞菁铜分子的紫外光电子谱研究

来源 :物理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nbod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用紫外光电子能谱(UPS)研究了酞菁铜分子在Ag(110)单晶表面上的吸附,随着酞菁铜分子覆盖度增加.衬底Ag的3d电子信号逐渐减弱.在此能带区域出现两个新的谱峰,这两个与吸附有机分子轨道有关的谱峰的束缚能分别为4.45和6.36 ev.随着覆盖度的增加,在结合能为1.51和9.20 ev处又出现了两个谱峰,它们同样来自吸附有机分子的轨道.随着覆盖度的继续增加,上述四个谱峰的强度逐渐增加,其能量位置均发生了明显的偏移.根据角分辨光电子能谱的实验结果,酞菁铜分子的分子平面基本与衬底表面平行.密度泛函理论计算证实了分子的平行吸附,酞菁铜分子吸附的最佳位置应该在"中心空位"上.
其他文献
从部分相干光的传输理论出发,研究了被光阑衍射扭曲高斯-谢尔模型光束远场的光谱变化规律.结果表明,扭曲高斯-谢尔模型光束在远场也会出现光谱移动和光谱开关效应.与衍射高斯
分别采用粒度分布测试仪、X射线衍射仪及扫描电镜测定和观察添加1.2×10-2 mol/L对甲基苯甲酸后氢氧化铝晶体的粒度分布、晶型及晶体初期形貌;用Materials Studio Dmol3模块
从基本的Dirac-Brueckner-Hartree-Fock微观理论出发,得到同时包含实部和虚部的核子-核散射的微观光学势,并利用折叠模型直接获得了核-核散射参数无关的整体微观光学势.考虑
利用线性啁啾散射光谱测量法,研究了背压对团簇尺寸的影响以及团簇形成过程中尺寸的变化过程.同时发现低密度大尺寸团簇的形成,可以作为相关实验需要的干净且重要的团簇靶.
将长为525 bp的口蹄疫病毒3ABC基因截短体克隆到毕赤酵母表达载体pPIC9K中,构建了重组表达质粒pPIC9K-3ABCt.用BglⅡ线性化后,电转化毕赤酵母菌GS115,经表型筛选,PCR鉴定,获
研究了一种金属/有机物/金属夹层结构有机薄膜器件的可逆电双稳特性.器件的阳极和阴极分别为真空热蒸发沉积的Ag和Al薄膜,中间介质层为真空热蒸发沉积的2-(hexahydropyrimidi
采用蚀刻的聚碳酸酯(PC)离子径迹膜为模板,结合电化学沉积技术,制备出了直径为100~320 nm、长度从几μm到30μm的聚吡咯纳米线。利用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FESEM)、透射电子
采用脉冲激光气相沉积(PLD)方法,在Si(100)晶面上制备了Co:BaTiO3纳米复合薄膜.采用X射线衍射(XRD)结合透射电镜(TEM)方法研究了两种厚度Co:BaTiO3纳米复合薄膜的晶体结构,当
通过对GaAs晶体产生极化电子束流的实验过程研究,着重对yo-yo过程中不同的实验参数对产生极化束流以及束流稳定情况的影响进行了分析,为获得稳定而持久的极化电流提供了有力
研究了置于一个单模驻波光腔中的两个二能级原子,通过利用测量场的正交分量的方法定位这两个原子位置的情况.发现在不考虑腔损耗的条件下,利用此方法即可很好地定位两原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