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中国的保险IT领域,也许没有多少人听说过易保网络技术有限公司,因为易保和传统IT厂商的“打法”不太一样,国内市场只是辅助。这家2000年由GE资本和软银投资的公司,其营收,有80%来自海外市场。
国际化是中国企业面前一条有些遥远、有些陌生的路。金融危机之后,中国IT企业纷纷打出国际化旗帜,中国也成为更大的接包市场。易保从一开始就迈出了国际化步伐,并走在前列。正如易保网络技术有限公司执行董事、创始人之一、全球客户事业部总经理王奕涵所言,易保并不是依靠常见的“卖人头”方式来获取外包服务,而是将软件产品卖到国外。
成立日期: 2000年1月
员工数量: 900人
客户群体: 新加坡职总英康、瑞士丰泰保险集团、中国大地财产保险、日本兴亚财产保险(中国)等亚洲、欧洲知名保险公司
优势领域: 基于Java的新一代保险核心业务应用软件解决方案
发展目标: 世界领先的保险应用软件提供商,引领保险行业的革新
位于上海杨浦区的创智天地广场,虽然位置偏远,但名企林立,在这里安家的公司大多是科技类公司如:Oracle、百度、EMC2等公司。走进易保,扑面而来的是一张世界地图,凡是易保所深入到的市场都画上了一面小红旗。在走廊两侧的墙上,“ABCDE”这5个字母十分抢眼,它们是Ambitious(信心)、Bright(智慧)、Cooperative(协作)、Deep(深入)和Ethical(道德)5个英语单词的简称。
每个微小的细节都传递着浓郁的不断创新的企业文化,正是这种气氛让成立仅仅9年的易保,在国际化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抢滩国际蓝海
“现在,易保80%的业务都来自中国内地以外,如新加坡、瑞士、荷兰、日本等发达国家的成熟市场,这些国家的主流保险公司都在用我们的软件与保险核心业务系统。”在接受《计算机世界》记者的采访时,易保网络技术有限公司执行董事、创始人之一、全球客户事业部总经理王奕涵指着画满了密密麻麻小红旗的世界地图说。“从2000年到现在,我们不能说全成功了,但至少证明,中国的软件公司可以做出世界一流大型企业应用软件,软件产品可以得到国际市场的认可。”
易保在全球20多个国家拥有40多个优质客户,都是响当当的大牌明星。国际上有富通国际、安达寿险、丘博中国、保诚亚洲、瑞士人寿、中法人寿、大东方保险、职总英康保险等公司; 国内则有中国太平人寿、中国人保寿险等公司。“我们的客户大部分是合资企业,也有一些独资企业,这些公司对软件的管理、架构和项目管理、文档都比较重视。”王奕涵认为,这些特点使易保能够有机会深入市场。
“从一开始,我们就定位为一家国际化的公司。”王奕涵表示。但那时,易保的定位并不被看好。在2000年易保公司成立时,国内保险IT才刚刚起步,还处于铺设网络、上硬件等信息化初级阶段,对软件的需求没有进一步凸现出来,易保的软件定位也与当时国内保险市场的背景不太相符。而在一些发达国家,保险IT已经到了软件应用时代,更需要软件驱动业务的增长。于是易保凭借独特的眼光和胆识,顺势成为国际化的先行者。
“当我们定位国际化时,没有人相信我们会成功。他们不相信中国能走出一个大型企业应用软件公司。”王奕涵感慨地说,一是没有先例,那时还没有一个企业能够成功地将产品卖到世界去; 二是去发达市场做产品推广,确实存在一些问题。
历史总是能够检验一切判断。冒天下之大不韪的“理想”让易保无意中摸着了门道。依次进入、而非一股脑地齐头并进,易保一步一个脚印地开始了国际化之旅。2002年,易保成功进入新加坡,迈出了国际化的第一步; 2003年,易保在瑞士开设了欧洲公司; 2004年,易保与瑞士丰泰保险集团签署协议,为其欧洲三个国家内的分公司提供数据移植支持服务; 2007年,易保开设日本分公司。目前,易保在亚洲和欧洲都占有重要市场,例如新加坡、马来西亚、越南、日本、瑞士等国家。
在国际化路线上,易保和传统的“软件外包”路线也不太相同。它一开始就拥有较强的全球技术优势,走的是软件产品路线,与各个国外保险公司的合作也基本上是定制软件产品。“我们不想成为以服务为主导的公司,也不希望通过扩展人头来增加收入。”王奕涵表示。
做产品的公司能够收获更多的营收,做服务的厂商“拼死拼活”最终也只是干体力活,挣不了多少钱。易保从成立开始,就有意调整市场策略。在国内的竞争上,作为市场后来者的易保也有意采取差异化的竞争方式,避免与竞争对手的正面冲突。中科软的业务100%来自国内,而易保只有20%的业务来自国内。
对于行业软件,成长到一定阶段,专注有可能成为长大的掣肘,因此,许多公司纷纷采取多行业竞争的策略来扩大规模。在银行、证券、保险等金融混业经营的趋势下,易保却只专注于保险行业。
保险业是个能够培养大企业的行业,深谙“大行业才能出大公司”的易保坚定不移地在保险行业深耕。根据Gartner的报告,2009年中国保险业IT支出为41亿美元,美国保险业IT支出为600亿美元。国际成熟市场与发展中市场之间的巨大鸿沟,使中国等发展中国家的保险IT市场充满了遐想的空间。
成功源于勇气
对许多中国本土企业来说,国际化是一条有些遥远、有些陌生的路,而对于易保却能轻而易举,易保的成功让许多觊觎国际化已久的中国企业“眼红”。
易保的三位创始人都有着海外留学经验和多年外企工作经验,更了解国际标准、国际企业风格。这些不经意的因素都或多或少地在易保判断国际市场走向、寻求海外订单的过程中起到微妙的作用。而易保国际化的成功,也得益于其拳头产品和灵活的全球化扩张策略。
在产品上,易保的Java技术是其在竞争中脱颖而出的关键。基于Java技术的新一代产、寿险核心业务应用软件解决方案,不仅为易保赢得了大量的海外订单,而且在国内的寿险核心业务解决方案市场中获得近1/5的份额。
2000年上线的保险广场(www.ebao.com)平台将保险公司、代理中介、消费者形成一个沟通整体,这种服务型电子商务平台的开发给易保带来了另外一些业务类型。一直以来,易保开发的保险电子商务平台堪称业界翘楚。
在国际化策略上,易保灵活掌握了产品与服务相结合的原则。目前,易保在中国市场的一半营收来自许可,另一半是服务; 在中国以外的市场营收则全部来自许可。“在国外运行SaaS服务,要有数据中心,但很多国家都要求将保险数据放在当地。这很难在全球做成只有一个数据中心支持的SaaS。”王奕涵说。
同时,在提供SaaS服务上,易保还采取“大卖小租”的原则。对于那些要求产品个性化的大型企业,易保就单独为其定制开发软件; 而对于无力承担高额一次性研发费用的小企业,易保则采用租用服务的形式。
事实上,除了易保,中科软等企业都具备开拓国际市场的能力。在中国的保险IT市场,中科软一直被跟进者望其项背,其软件研发能力和对保险行业的理解更不在易保之下。那么,缘何易保跨出了国门,中科软至今仍困兽于国内?
业内人士认为,这和中国整个软件外包的环境有关。在2000年,中国企业参与国际软件市场的方式是“软件外包”,国外软件企业将低价值、低技术含量的研发技术“外包”给中国企业,这使得中国企业只能在软件产业链的下游徘徊,迟迟难以得到国际的认可。这种长期“干体力活”的角色也使得中国企业既不自信、又不自知,普遍缺乏敢于打破这一格局的勇气。而易保恰恰就是拥有了这一勇气。
国际化的担忧
金融危机的到来,使中国软件外包从一般性外包发展到研发中心的外包。东软集团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刘积仁认为,金融危机后,产品研发和服务的成本转移是发达国家继制造业成本转移之后,会再次发生的成本转移。因此,研发的转移已经是一种必然。今天,几乎所有的跨国公司都把研发中心设在中国,这是一个本质变化。
这样的变化既给了易保机会,也带来了挑战。王奕涵认为,金融危机后,无论是保险IT的成熟市场还是新兴市场,保险公司都达成了共识—最好的方式是买系统,而不是大规模地花钱建立自己的系统。
研发中心外包将使大量的国外企业在中国寻找合作者,这种研发中心外包会使易保的研发成本优势逐渐丧失。
由于易保目前的客户主要在亚洲和欧洲,在美国的市场拓展一直没有起色。那些饱受金融危机之苦、急于寻找IT外包的美国保险公司出于成本考虑,可能会将IT系统外包给那些“更便宜”的中国公司。由于易保在美国保险IT市场缺乏经验,使它与中科软、东南融通、信雅达等厂商站在了同一条起跑线上。
不仅如此,紧随其后的CSC也是易保不可小视的竞争者。这家有着逾50年历史的国际老牌信息科技服务商,在全球保险IT领域不可小觑。两家国际化程度最深的公司将不可避免地在客户、业务类型上发生竞争。
此外,国内市场依然是易保的软肋。未来,国内的保险IT市场空间很大。据Gartner预计,2012年,中国保险业IT支出将超过50亿美元。那时,谁掌握了中国的保险IT市场,谁就能够掌握住全球保险IT的主动权。
虽然王奕涵明确表示,未来,易保会重点关注本土市场。但是,易保与中科软等竞争对手的差距很明显。一直以来,产品线较全、客户群较广、品牌知名度较高的中科软,稳坐国内保险IT的头把交椅,这差距是易保在短期内难以逾越的。根据IDC2007年的报告,中科软在国内保险IT占据24%的份额,易保和CSC分别以7.9%、7.0%跟随其后。
除了中科软,易保还会受到尚洋信德、菲奈特、软动智软等企业的追击。保险IT也是一个逐渐发展的过程,从最基础的硬件,到软件和应用,每家企业都有各自的竞争优势。未来,保险电子商务、影像管理解决方案、客户关系管理解决方案等市场的增长速度都会超过其他细分市场,这也将给保险IT市场带来难以估量的变化。
其中,在电子影像系统、电子商务系统上有竞争优势的信雅达将会是易保未来很有力的竞争对手; 一举收购了菲奈特、尚洋信德的东南融通也将在BI领域、管理类解决方案市场较有优势; 软动智软和科比亚将会在财险和寿险解决方案市场中占有重要位置。
未来,在各个细分市场都将出现各自的优胜者。易保能否成为市场的引领者,还要看今后的发展。
冠军观点
痛并快乐着
与做产品相比,做项目和服务是相对比较容易的。做项目和服务,从一开始就能有营收,是不亏本的生意。而做产品则不一样,做产品就相当于做品牌,不仅要先期投入,连未来能否产出都是未知数。开发的产品能不能卖、
能卖成什么样,也很难说清。这就需要企业既要有把握市场的眼光,又要经得住诱惑。
易保从一开始就做产品,为此一直在经受诱惑,并承担着许多风险。面对着长期利益与短期利益的矛盾,忍受着高额的研发成本。
由于每个国家的保险业都有各自不同的流程和环境,要想做好产品,就必须找到一些共性的东西去做。这种寻找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未来,由于专业化分工更细,易保要向客户证明自己的价值,就必须让易保的产品比客户自己研发的产品更有用、更好用。因此,在产品的每一个阶段,易保都是痛并快乐着。
国际化是中国企业面前一条有些遥远、有些陌生的路。金融危机之后,中国IT企业纷纷打出国际化旗帜,中国也成为更大的接包市场。易保从一开始就迈出了国际化步伐,并走在前列。正如易保网络技术有限公司执行董事、创始人之一、全球客户事业部总经理王奕涵所言,易保并不是依靠常见的“卖人头”方式来获取外包服务,而是将软件产品卖到国外。
成立日期: 2000年1月
员工数量: 900人
客户群体: 新加坡职总英康、瑞士丰泰保险集团、中国大地财产保险、日本兴亚财产保险(中国)等亚洲、欧洲知名保险公司
优势领域: 基于Java的新一代保险核心业务应用软件解决方案
发展目标: 世界领先的保险应用软件提供商,引领保险行业的革新
位于上海杨浦区的创智天地广场,虽然位置偏远,但名企林立,在这里安家的公司大多是科技类公司如:Oracle、百度、EMC2等公司。走进易保,扑面而来的是一张世界地图,凡是易保所深入到的市场都画上了一面小红旗。在走廊两侧的墙上,“ABCDE”这5个字母十分抢眼,它们是Ambitious(信心)、Bright(智慧)、Cooperative(协作)、Deep(深入)和Ethical(道德)5个英语单词的简称。
每个微小的细节都传递着浓郁的不断创新的企业文化,正是这种气氛让成立仅仅9年的易保,在国际化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抢滩国际蓝海
“现在,易保80%的业务都来自中国内地以外,如新加坡、瑞士、荷兰、日本等发达国家的成熟市场,这些国家的主流保险公司都在用我们的软件与保险核心业务系统。”在接受《计算机世界》记者的采访时,易保网络技术有限公司执行董事、创始人之一、全球客户事业部总经理王奕涵指着画满了密密麻麻小红旗的世界地图说。“从2000年到现在,我们不能说全成功了,但至少证明,中国的软件公司可以做出世界一流大型企业应用软件,软件产品可以得到国际市场的认可。”
易保在全球20多个国家拥有40多个优质客户,都是响当当的大牌明星。国际上有富通国际、安达寿险、丘博中国、保诚亚洲、瑞士人寿、中法人寿、大东方保险、职总英康保险等公司; 国内则有中国太平人寿、中国人保寿险等公司。“我们的客户大部分是合资企业,也有一些独资企业,这些公司对软件的管理、架构和项目管理、文档都比较重视。”王奕涵认为,这些特点使易保能够有机会深入市场。
“从一开始,我们就定位为一家国际化的公司。”王奕涵表示。但那时,易保的定位并不被看好。在2000年易保公司成立时,国内保险IT才刚刚起步,还处于铺设网络、上硬件等信息化初级阶段,对软件的需求没有进一步凸现出来,易保的软件定位也与当时国内保险市场的背景不太相符。而在一些发达国家,保险IT已经到了软件应用时代,更需要软件驱动业务的增长。于是易保凭借独特的眼光和胆识,顺势成为国际化的先行者。
“当我们定位国际化时,没有人相信我们会成功。他们不相信中国能走出一个大型企业应用软件公司。”王奕涵感慨地说,一是没有先例,那时还没有一个企业能够成功地将产品卖到世界去; 二是去发达市场做产品推广,确实存在一些问题。
历史总是能够检验一切判断。冒天下之大不韪的“理想”让易保无意中摸着了门道。依次进入、而非一股脑地齐头并进,易保一步一个脚印地开始了国际化之旅。2002年,易保成功进入新加坡,迈出了国际化的第一步; 2003年,易保在瑞士开设了欧洲公司; 2004年,易保与瑞士丰泰保险集团签署协议,为其欧洲三个国家内的分公司提供数据移植支持服务; 2007年,易保开设日本分公司。目前,易保在亚洲和欧洲都占有重要市场,例如新加坡、马来西亚、越南、日本、瑞士等国家。
在国际化路线上,易保和传统的“软件外包”路线也不太相同。它一开始就拥有较强的全球技术优势,走的是软件产品路线,与各个国外保险公司的合作也基本上是定制软件产品。“我们不想成为以服务为主导的公司,也不希望通过扩展人头来增加收入。”王奕涵表示。
做产品的公司能够收获更多的营收,做服务的厂商“拼死拼活”最终也只是干体力活,挣不了多少钱。易保从成立开始,就有意调整市场策略。在国内的竞争上,作为市场后来者的易保也有意采取差异化的竞争方式,避免与竞争对手的正面冲突。中科软的业务100%来自国内,而易保只有20%的业务来自国内。
对于行业软件,成长到一定阶段,专注有可能成为长大的掣肘,因此,许多公司纷纷采取多行业竞争的策略来扩大规模。在银行、证券、保险等金融混业经营的趋势下,易保却只专注于保险行业。
保险业是个能够培养大企业的行业,深谙“大行业才能出大公司”的易保坚定不移地在保险行业深耕。根据Gartner的报告,2009年中国保险业IT支出为41亿美元,美国保险业IT支出为600亿美元。国际成熟市场与发展中市场之间的巨大鸿沟,使中国等发展中国家的保险IT市场充满了遐想的空间。
成功源于勇气
对许多中国本土企业来说,国际化是一条有些遥远、有些陌生的路,而对于易保却能轻而易举,易保的成功让许多觊觎国际化已久的中国企业“眼红”。
易保的三位创始人都有着海外留学经验和多年外企工作经验,更了解国际标准、国际企业风格。这些不经意的因素都或多或少地在易保判断国际市场走向、寻求海外订单的过程中起到微妙的作用。而易保国际化的成功,也得益于其拳头产品和灵活的全球化扩张策略。
在产品上,易保的Java技术是其在竞争中脱颖而出的关键。基于Java技术的新一代产、寿险核心业务应用软件解决方案,不仅为易保赢得了大量的海外订单,而且在国内的寿险核心业务解决方案市场中获得近1/5的份额。
2000年上线的保险广场(www.ebao.com)平台将保险公司、代理中介、消费者形成一个沟通整体,这种服务型电子商务平台的开发给易保带来了另外一些业务类型。一直以来,易保开发的保险电子商务平台堪称业界翘楚。
在国际化策略上,易保灵活掌握了产品与服务相结合的原则。目前,易保在中国市场的一半营收来自许可,另一半是服务; 在中国以外的市场营收则全部来自许可。“在国外运行SaaS服务,要有数据中心,但很多国家都要求将保险数据放在当地。这很难在全球做成只有一个数据中心支持的SaaS。”王奕涵说。
同时,在提供SaaS服务上,易保还采取“大卖小租”的原则。对于那些要求产品个性化的大型企业,易保就单独为其定制开发软件; 而对于无力承担高额一次性研发费用的小企业,易保则采用租用服务的形式。
事实上,除了易保,中科软等企业都具备开拓国际市场的能力。在中国的保险IT市场,中科软一直被跟进者望其项背,其软件研发能力和对保险行业的理解更不在易保之下。那么,缘何易保跨出了国门,中科软至今仍困兽于国内?
业内人士认为,这和中国整个软件外包的环境有关。在2000年,中国企业参与国际软件市场的方式是“软件外包”,国外软件企业将低价值、低技术含量的研发技术“外包”给中国企业,这使得中国企业只能在软件产业链的下游徘徊,迟迟难以得到国际的认可。这种长期“干体力活”的角色也使得中国企业既不自信、又不自知,普遍缺乏敢于打破这一格局的勇气。而易保恰恰就是拥有了这一勇气。
国际化的担忧
金融危机的到来,使中国软件外包从一般性外包发展到研发中心的外包。东软集团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刘积仁认为,金融危机后,产品研发和服务的成本转移是发达国家继制造业成本转移之后,会再次发生的成本转移。因此,研发的转移已经是一种必然。今天,几乎所有的跨国公司都把研发中心设在中国,这是一个本质变化。
这样的变化既给了易保机会,也带来了挑战。王奕涵认为,金融危机后,无论是保险IT的成熟市场还是新兴市场,保险公司都达成了共识—最好的方式是买系统,而不是大规模地花钱建立自己的系统。
研发中心外包将使大量的国外企业在中国寻找合作者,这种研发中心外包会使易保的研发成本优势逐渐丧失。
由于易保目前的客户主要在亚洲和欧洲,在美国的市场拓展一直没有起色。那些饱受金融危机之苦、急于寻找IT外包的美国保险公司出于成本考虑,可能会将IT系统外包给那些“更便宜”的中国公司。由于易保在美国保险IT市场缺乏经验,使它与中科软、东南融通、信雅达等厂商站在了同一条起跑线上。
不仅如此,紧随其后的CSC也是易保不可小视的竞争者。这家有着逾50年历史的国际老牌信息科技服务商,在全球保险IT领域不可小觑。两家国际化程度最深的公司将不可避免地在客户、业务类型上发生竞争。
此外,国内市场依然是易保的软肋。未来,国内的保险IT市场空间很大。据Gartner预计,2012年,中国保险业IT支出将超过50亿美元。那时,谁掌握了中国的保险IT市场,谁就能够掌握住全球保险IT的主动权。
虽然王奕涵明确表示,未来,易保会重点关注本土市场。但是,易保与中科软等竞争对手的差距很明显。一直以来,产品线较全、客户群较广、品牌知名度较高的中科软,稳坐国内保险IT的头把交椅,这差距是易保在短期内难以逾越的。根据IDC2007年的报告,中科软在国内保险IT占据24%的份额,易保和CSC分别以7.9%、7.0%跟随其后。
除了中科软,易保还会受到尚洋信德、菲奈特、软动智软等企业的追击。保险IT也是一个逐渐发展的过程,从最基础的硬件,到软件和应用,每家企业都有各自的竞争优势。未来,保险电子商务、影像管理解决方案、客户关系管理解决方案等市场的增长速度都会超过其他细分市场,这也将给保险IT市场带来难以估量的变化。
其中,在电子影像系统、电子商务系统上有竞争优势的信雅达将会是易保未来很有力的竞争对手; 一举收购了菲奈特、尚洋信德的东南融通也将在BI领域、管理类解决方案市场较有优势; 软动智软和科比亚将会在财险和寿险解决方案市场中占有重要位置。
未来,在各个细分市场都将出现各自的优胜者。易保能否成为市场的引领者,还要看今后的发展。
冠军观点
痛并快乐着
与做产品相比,做项目和服务是相对比较容易的。做项目和服务,从一开始就能有营收,是不亏本的生意。而做产品则不一样,做产品就相当于做品牌,不仅要先期投入,连未来能否产出都是未知数。开发的产品能不能卖、
能卖成什么样,也很难说清。这就需要企业既要有把握市场的眼光,又要经得住诱惑。
易保从一开始就做产品,为此一直在经受诱惑,并承担着许多风险。面对着长期利益与短期利益的矛盾,忍受着高额的研发成本。
由于每个国家的保险业都有各自不同的流程和环境,要想做好产品,就必须找到一些共性的东西去做。这种寻找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未来,由于专业化分工更细,易保要向客户证明自己的价值,就必须让易保的产品比客户自己研发的产品更有用、更好用。因此,在产品的每一个阶段,易保都是痛并快乐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