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魂在场的教育突围(上)

来源 :班主任之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so_oo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突围一 对准心灵的“弦”,远近高低各不同
  
  美国的雷夫·艾斯奎斯在《第56号教室的奇迹》里说过一个故事:一位从事特殊教育的优秀教师继承了一颗无价的签名球,上面有传奇的1967年红袜队全体队员签名。当年幼的儿子找他一起玩球时,他警告儿子绝对不能拿签名球来玩。儿子问他理由时,他觉得1967年红袜队成员对他儿子来说毫无意义。于是,他没有花时间解释原委,只对儿子说,不能用那颗球是因为“球上写满了字”。过了几天,儿子又找他一起玩球。当老爸再次提醒儿子不可以拿写满字的球玩时,小男孩表示已经把问题解决了:他把球上所有的字都涂掉了。
  孩子没有错,错的是这位教师父亲。他没有站在孩子的角度去思考问题,以自己理解的理由想当然地说服孩子,结果酿成大错。反观我们教师,用自己对事物的理解,居高临下,讲无关痛痒的大道理,企图用自己的所谓好心去关爱学生,引领学生甚至是扭转学生的某些不正确的观念和想法,忙忙碌碌苦口婆心不厌其烦,学生碍于面子表面应承,内心却并不买账,个别不认同者形于色并辩解几句,于是教师大为恼火,口不择言,于是对峙升级……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每个孩子心中最隐秘的一角,都有一根独特的琴弦,拨动它就会发出特有的音响,要使孩子的心同我讲的话发生共鸣,我自身就需要同孩子的心弦对准音调。”这看起来很难,其实很简单,只需要教育者灵魂在场就行。
  对准心灵的弦,一是要调适自己的心态。
  良好的心态,能够在教育过程中根据不同的情况采取不同的方式方法而达到教育的效果,必要的时候要曲线迂回缓冲甚至认同或者先蹲下自己的身子,等找到合适的时机或心情状态时再进行交流沟通,这就关涉到一种良好的心理状态——自信。但是把握自信的度却不容易,过了就是自负,缺一点就是不自信,而自负和不自信是教育过程中最容易陷进去的误区。
  比如:学生A在教师转背板书时伸手摸了一下学生B的头,学生B随机反击学生A,教师正好板书完回头目睹学生B的动作,于是批评B。学生B有点不服,于是在情绪即将升级的时候学生A举手,表示是自己先惹事,主动承认自己的错误。这时教师情绪有点激动,心想学生A你居然敢在课堂上公开承认自己的错误,你心里还有没有我这个老师,我今天不收拾你我以后还怎么在讲台上混啊,于是批评升级罚站甚至检讨……
  假如学生B进行陈述:“老师,刚刚是学生A先打我头的,是他先引起的。”
  “你闭嘴,我明明看见你在打他,难道我会污蔑你?难道我和你有仇,会故意陷害你?你那些小名堂我还不知道,你给我站到前面来!”
  教师批评A是不自信,希望自己的威严威慑住学生。因为不自信而忽略掉对诚实对敢作敢当的优秀品质的彰显和肯定。
  教师批评B是一种自负。自负的结果是断送掉了解事情真相的机会,堵住了了解真相的言路。
  一次默写课文。前面已经反复强调,结果在默写的时候学生甲卡住了,我看见她很久都没动笔,于是走近她,语气很轻很温和地问:“怎么啦?”没想到学生甲反应激烈,把笔往桌上一甩,由于用力过猛,笔弹到地上……我心里一惊,表面上却当作没看见,背着手继续在教室里慢慢走……
  上完课,走人。放学,她来了,低着头,摸着衣角,像犯错误的学生,怯怯地站在我面前。“你有事?”我故意问。“老师,我……我不是针对你,我是………我知道,你在生气,你在生自己的气,明明会背的怎么突然就默不出来了,对吧?”我抢过话头。“真的?!老师,你神了!谢谢!”临走还深深地鞠一躬。
  这是自信,这种自信是基于对学生的了解。
  如果当时一时头脑发热,不依不饶:“好啊你,我好心好意问你,你默不出来你还有理,我就知道你会默不出来,你发什么火?你冲谁发火?你不想读书是吧,不想读书你说话啊,喊你爸来,你给我说清楚,不说清楚不准上课……”
  结果可想而知。
  所以,好的心态,可以让自己不受情绪的控制,让自己更为合理地依据实际情况做出准确的判断并且能够机动灵活地处理事情。摒弃自负,减少不自信。
  对准心灵的弦,二是要理解学生的需求。
  班主任,特别是高中的班主任,由于升学的压力,最不喜欢的大概是学校各种名目的检查和活动了。如果班主任只是应付,简单地强制要求,不但效果不好,反而会生出许多事端。正确的做法应该是正面引导,积极支持学校的各种活动,借助于检查和活动表现自己的班级,让自己的班级脱颖而出。
  比如面对学校示范性高中的评估,必然就有各种活动和检查。如果班主任应付:“这几天你们给我悠着点,小心我秋后算总账。”于是学生心生厌烦,被动地应付,教师牢骚满腹,学生怨声载道。
  如果换一种思路:“同学们,近几天我们家里要来一些尊贵的客人,他们在教育教学各方面均有不俗的建树,我们平时表现本来就不错,我们把我们良好的面貌和精神状态表现出来。你们将来毕业以后,说起你们的母校,是全国示范性高中,我们脸上也有光,因为我们也为此尽到我们最大的努力。”这样正面引导的结果是:学生发自内心地积极热情地迎接评估,效果和状态自然大不一样。
  面对学校的活动,比如运动会,艺术节,各种评比,最好的办法是积极支持学生参加。今年学校举行唱响60周年革命歌曲合唱比赛。事先我们认真准备了,但是没有取得好名次,正在大家郁闷的时候,我对他们进行了热情地鼓励:“同学们,因为各种原因,我们没有取得好成绩,但我们已经尽力了,我们无怨无悔,我们班在我心目中,是最棒的,我为我们班骄傲和自豪!”没想到简单几句话,却得到学生热烈的掌声。
  我们学校也有这样的班级,在临比赛的前一天,正好有一节自习课,学生准备用来排练,班主任却强行用来教学,客观上说,班主任是为学生好,是希望学生取得好成绩,但实际效果却事与愿违。结果合唱失败,倒数第一,班上女生回到教室抱头痛哭,正好班主任还撞见了,撞见了安慰几句也就罢了,偏偏这个班主任还说:“哭什么哭,有什么好哭的?既知今日,又何必当初!”结果学生不但是生气,简直是愤怒!在心里嘀咕:今日怎么啦,当初怎么啦,当初要不是你上课,何至于有今日。从此班级和班主任的感情破裂,班主任在班级里处境维艰,因为学生的心理已经和班主任背道而驰。
  另外,学生差异很大,有人说,每个人都是一个世界,更何况有家庭文化背景差异、学习成绩差异、个性性格差异,面对这些差异,教师应有灵机应变的教育机智而不可死扣规章制度。制度是死的,而违反制度的状况是千变万化的,偶尔的人性化处理,也许会有意想不到的教育效果。
  有时响鼓也要重锤,有时候要哪壶先开提哪壶。许多人同时违反纪律也许要网开一面,因为法不责众;有时因学生一件小事却要煞有 介事大张旗鼓甚至是严厉有加,因为这是始作俑者,以防不好的势头继续扩大。有时要明察秋毫,有时要难得糊涂。初次违规和屡次违规应区别对待,无视纪律和不是故意应处理有别。特殊情况和懈怠懒惰,忤逆和争论,玩笑和恶意,认真和较真,凡此种种要加以甄别,而甄别清楚就要畅通言路,畅通言路就要关系和谐,要和谐教师就要公平公正,公平公正就要对所有的学生有爱心有一份责任……
  有句话是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教师既要了解“横看成岭侧成峰”的事实,更要深得“远近高低各不同”的内涵,要身在此山中而明了庐山真面目。至于教育的方式方法,全在一心。宗旨是有效教育,是为学生的生命成长。
  
  突围二 构建管理的“法”,众里寻他千百度
  
  学生是我们教育长河中的水流,教育只是引领、疏导水流前行的方向。
  管理的方法万万千,但万变不离其宗,就是引领和帮助他们走向目的地,顺利地流向大海。班级的管理应该由他们自己做主,教育者应该从繁琐的桎梏中解脱出来,避免教育者单打独斗独自面对全班的各项管理制度,留给教育者更多的时间思考如何引领和帮助。
  谈到自主管理,有个故事,是关于老人、儿子和葡萄园的。一个老人快死了,死前立下遗嘱。他说:“我的葡萄园下面埋有宝藏,三个儿子中,哪一个儿子先掘到宝藏,宝藏的所有权就归谁。”每个儿子都怕兄弟掘到宝藏,便每天早早地去葡萄园,但是没有一个人挖到宝藏。因为他们每天刨地,最后葡萄园硕果累累。他们终于明白了真正的宝藏是葡萄!故事离奇,因为挖宝藏和刨地是两回事,但我想说的是,如果老人临死前让儿子们天天除草、刨地,三个儿子肯定会说太累了,他们不会干得这么认真。
  这就是老人管理的创意,他想办法用创意来代替制度,创造一个让大家自觉维持的管理的氛围。
  班级管理也需要有这样的创意。创意在哪里?创意在每个教育者的心里。只要贴近学生,体悟学生的心理需求,满足他们内心深处的某种渴望,彰显他们的个性和风采,让他们在付出的同时收获成功和快乐,得到同伴的认同,让每个人有表达自己的机会,让学生在管理中在付出中享受成就感,找到自己在集体中的位置和归宿。班主任在陪伴集体前行的过程中成为班级管理的引领者,成为班级管理团队的成功得失的首席评价者。
  自主管理,很容易流于形式。如何让自主管理落到实处并生动鲜活起来,我想到的主要问题:一是构建的方案如何出炉,出炉后又必须让学生接受。二是如何激活他们的积极性,借学生之口说出来。三是如何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并愿意全员参与班级的管理。四是如何才能责任到人各司其职,真正做到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五是自主管理怎样才能有一定的威慑力。
  基于此,我在班级里尽情铺垫:我们学习生活的地方,足以影响我们一辈子,中学生活是人生的重要阶段,既可以留下美好的记忆,也可以铭刻上终生的遗憾。作为班级的一员,每个人有义务有责任好好地思考这个问题。我希望每个同学在集体的心目中刻下自己的名字,在集体的心里找到自己的位置。我不希望有同学成为集体唾弃的对象,成为集体的负累。理想的状况是,班级应该有一个端庄典雅而有魅力的形象,她因为同学们的勤奋努力而永远微笑着,她因为同学们的精心维护而在全校亭亭玉立,风姿绰约。同学们也因为她的微笑和关爱而感到开心幸福,因为她的包容温馨而让每位同学在她的怀抱中找到归宿感,让集体这个她因为自己的存在而美丽。
  集体有凝聚力,有号召力,有进取心,有正义感,会不时地提示自己的懈怠,会敲击自己的懒惰,随着集体奋进的湍急,扬其波而逐其流,携手前进,和谐温馨。气馁了有人打气,懈怠了有人鼓劲,进步了有人喝彩,徘徊了有人前来引领。这样的集体,是我们大家希冀和期待的,可为什么我们不积极主动地营造这种环境?为什么不齐心协力来试一试?
  在水到渠成时抛出我们的构想,请大家群策群力献计献策,为此在全班隆重征集《班级自主管理构建方案》:一、要求人人参与,是集体的一员就有义不容辞的责任;二、要有可操作性和实用性;三、选出优秀的方案予以重奖(重在精神鼓励):四、酝酿一个星期,下周交,不得有误。
  收上来的建议和构想,许多有独到的设想,奖惩措施到位而别致,认真地遴选和集各家之长,逐步丰满了自己的思考,一个逐步接近我心目中的且操作性强,实用而有威慑力的管理方案出台。
  具体构建是:根据班级人数,确定为七组,暂定为全班的七个部门,我称其为七个部落,各部落的召集人叫做部长,分别是纪律部、宣传部、体育部、卫生部、生活部、学习部、文化部。各部负责相关的内容,比如纪律部负责考察早读早操眼操晚自习等的人数及迟到相关情况,学习部通过课代表负责作业的收缴检查登记和布置,定期向班长交流汇报情况。
  每个部落全权负责一周的一日常规工作,比如卫生两操值日晚自习的纪律等全方位全权负责,一周下来由班长和全体同学考评,值日的部门总结,重要的考量因素是学校相关的检查结果,全部同学参与管理的程度,优秀部落在班级博客里记录在案,合影一张,上传桃李部落相册,成为永久性纪念。
  由于班级的每位同学都可能要担任部长,所以在选择部长的时候相对随意(班长的人选一定要慎重,一定要深得同学们信任且支持班主任工作)。
  各部部长选定以后,一定要有竞选宣言,面向全班发表上岗宣言,要有号召力和感染力,以期在全班招聘到最为合适和优秀的同学成为自己部落的成员。
  我给出一星期的时间让他们自由组合,规定人数及男女生比例,比如每个部落的人数不得少于几不得多于几,让班长密切关注并及时协调,有问题及时和我联系。各部人员确定下来后部长协调好部落成员的前后座位秩序,由于各部长是召集人,有一定的威信,能很快完成。组合完毕,各部抽签确定组次,统一时间,各就各位,由班长宣布按新座位表就座,干净利落。
  这七位部长在本部值周时,全盘负责本周班内所有大小事务。组织好本部同学的工作,部长行使与班长同等权力,每周轮换。此项措施分担了班干部的部分负担,又将更多的原本没有参与班级事务的同学纳入到自主管理体系来,使更多的同学体会班级管理的不易,也让全体同学和集体的荣誉连在一起,同心同德,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
  为正确引导学生进行自主管理,引入竞争机制。每周一班会时间,都将由上周值日部门与班长进行小结,众所周知,评价的好坏直接影响到自主管理的落实和实行,甚至影响到全员参与管理的积极性,因此班主任鼓励值日部长认真总结,要求总结全员参与的情况,各人负责的项目,之后由除本组之外的其他同学进行评分。七个部门进行完一回合即七个星期以后,便是初步掌握了管理的基本套路和办法,接着再轮换一次,也就是一个部落都将全权负责两周的值日。完成任务后,第二任七位部长又将重新组合重新上岗。
  此举措将班级管理责任分摊给更多同学,同时又能明确责任,协助班干部工作,使班主任的工作更加自如,进一步扩大班级自主管理范围。
  我觉得这种做法有以下几点值得肯定。
  一是部长是本部的召集人,大家相对合得来,因而有凝聚力,加上部长有组合遴选组员的优势,因此相对有号召力和协调能力,在调动组员积极性以及分工安排上有相对的魄力,由于部长相对有责任感,因而他会尽己之力完成本部的各项任务。
  二是大轮回结束以后,再重新组合,连任或重新挑选各部部长,再次组合的时候,一些同学担心自己在组合时面临“下岗”的危险,因而他必须兢兢业业地完成自己的本职工作,任何贪小便宜偷懒的行为将面临着严峻的考验。同时不断置换管理层,避免职业倦怠。
  三是这种各部轮流值日,避开了卫生委员单打独斗天天要督察卫生的辛苦局面,他只要和值日的部长交代注意事项,责任分摊到各部,而各部又落实到个人,个人做好自己的分内工作,常规管理就不会有大的失误。
  四是全员参与,各部成员都要进行管理,各部要定好自己的奖惩措施,在总结的时候,全员参与的程度直接纳入评价的机制中,而这恰是自主管理的坚实基础,大家都是管理者,所以相对能够配合管理,既是一种荣誉也是一种风度,因为大家的目的是一致的,管理好班级,让自己在一个健康积极进取文明的环境中生活学习。
  五是关键环节实行交叉管理,比如晚自习的纪律,各部尽力督察,部长全权负责,加上纪律检查部的持久督察,进行协助,班长的关注,这种交叉管理,加上学习氛围的营造,再加上纪律的约束,事实证明,我班晚自习状况很好。
  “我的地盘我做主,我的生活我经营”,这是我们班级深入人心的口号。其实班级管理无定法,只要用心思考和经营并契合学生的心理需求,就会有“众里寻他千百度”,“得来全不费功夫”的管理佳境。
  
  (栏目编辑 熊华生)
其他文献
上午上班时,办公室的陈老师说,他从《读者》上读到一篇“很有意思”的文章,大致是说:如今这社会,谁如果觉得离了自己地球就不转了,那他肯定是一个“神经病”。听了陈老师的话,我暗暗告诫自己:以后在单位千万别把自己当回事儿!  地球离了谁都照转,那如果谁离了地球呢?谁又是我的“地球”呢……想到这里,我一下子兴奋起来,于是就很认真地思考:谁是我的“地球”呢?  首先想到的是六岁的儿子。我很肯定地对自己说:儿
期刊
课间,我站在教室里“等课”。站得有点累了,就拉过讲台上的椅子准备坐下来休息一下。这把椅子是班级专门为老师课间休息配备的。  我把椅子拉过来,却发现有要“散架”的感觉,摇摇晃晃不适坐。我细细观察了一下,原来是榫铆接口处的“木砧夹塞”掉失了,导致这椅子的结构松散起来,才有摇晃的感觉。我正要布置班干部找时间修理一下,谁知上课铃响了,我只好先上课。  刚刚开始讲课,赵晓晓却迟到了,手里拎着一根雪糕站在教室
期刊
这是一部电影的名字。  而我想到的是生命的话题。  人生就像一段旅程,有起点,当然也有终点,中间是一段或长或短的过程。起点是从你出生的那一刻便决定了的。至于终点在何处,一开始,谁也难以预料:或在百里开外,或在几十里开外,或者就在离起点不远的旁边;景致也许同样殊异:或在山之高,可观风景无限;或在渊之深,四周是如墨的黑暗;或者是一片平野,无甚奇景伟象,却也平静而美好。而你到达终点之前必先经过一段平凡或
期刊
美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总统之一——林肯,他的一生可谓都在与苦难和不幸搏斗。  林肯出身贫寒,幼年丧母,穷困到没有钱上学。23岁时,林肯与他人合资做生意,结果公司倒闭,债台高筑。林肯本可以钻个法律空子赖账,但他坚持自己还债,经历了14年的负债生活,终于还清了债务。  从25岁起,林肯就开始竞选公职,却一次又一次输掉了重大的竞选。特别是1854年与1858年两次竞选伊利诺斯州参议员时,都以相当接近的选票数
期刊
活动背景: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想,它对我们的一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现在的青少年由于社会环境和人为因素的影响,很少能有让自己为之奉献一生的理想。所以借助这次班会让学生确立明确的方向,努力的目标。活动过程:  第一篇章同唱一首歌,感受《真心英雄》  请全体同学随着音乐声共同演唱《真心英雄》。学生可以随意就座或者和自己的好朋友结伴而坐。  (音乐停)  主持人问:英雄应该是什么样的?  学生A:
期刊
一、活动目的  让爱情教育名正言顺地进入中学课堂,引导学生自己去面对青春期的情感困惑,并寻找到解决的途径;为学生未来生活中将要遇到的爱情问题的处理奠定一个良好的情感和道德基础。  二、活动准备  1,要求学生搜集爱情经典故事、言论、诗歌,并围绕讨论题写好发言提纲。  2,制作班会课件。  三、活动过程  1,教师导入  今天我和大家聊聊爱情这个话题。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认为,世界原本不分男人与女人,
期刊
活动理念  由于我国社会和家庭结构的变化,在校单亲学生已形成一定的群体。如何对单亲学生进行心理辅导,已成为教育工作者研究的重要课题。单亲学生心理辅导的重要理念,就是帮助孩子走出失去父亲或者母亲的阴影,让他们跟正常孩子一样享受到爱的呵护、陪伴和温暖。单亲家庭的孩子容易产生极端心理,独来独往,不愿意和班级其他同学一起活动,他们看上去很孤独,内心自卑、脆弱,会产生很多正常家庭的孩子不会有的想法。单亲家庭
期刊
什么是“祥林嫂式强化”?  祥林嫂是鲁迅先生《祝福》里的主人公。她的儿子被狼吃掉后,逢人就倾诉:“我真傻,真的,……叫我们的阿毛坐在门槛上剥豆去。……央人出去寻。……他果然躺在草窠里,肚里的五脏已经都给吃空了,手上还紧紧地捏着那只小篮呢……”  开始时,这个故事颇有效,女人们“陪出许多眼泪来”,即使老女人也会“一齐流下那停在眼角上的眼泪”。  后来,祥林嫂只是反复诉说着那个悲惨的故事。但“强化”逐
期刊
最近发现班内周日返校学生三五成群,热火朝天地议论着什么。我一上凑,孩子们的喜笑颜开立刻僵硬在脸上,不再言语。“到底什么事,这么神秘?”满腹疑惑的我把班长请到办公室。“老师,我们都在聊偷菜的事,咱班的QQ就你没开辟农场了,很好玩的。”我知道“偷菜”是当前比较流行的一种游戏,但我目前尚属游戏盲。“怎么好玩法?”随便的一问,没想到触及了班长的兴奋神经,他用了不到5分钟就帮我申请了农场,教会了我如何买种子
期刊
有许多班主任勤于笔耕,经常在报刊上发表文章,甚至著书立说,出版了一部又一部专著,赢得了教育人生的辉煌,也为教育事业做出了贡献。这是可喜的。但是,令人叹息的现实是,一方面,教育报刊为缺乏有真知灼见、让人耳目一新的好文章而苦恼不已;一方面,广大班主任的智慧和才华“养在深闺人未识”。更多的班主任疏于动笔,如果在晋升职称需要有这方面的成果时,便不惜重金,买版面,获得“发表”文章的资格,“发表”后,与写作也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