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_________即景》(统编本五上)教学设计

来源 :小学语文教学·会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ighterok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堂目标:
  1.借助古诗词,明确景物描写的不同顺序,体会景物描写的动态变化。
  2.学习古诗词的写法,选择一个特定的场景,运用景物描写的顺序,写出景物的动态变化。
  3.围绕是否按一定的顺序写出景物
  变化的要求,通过小组交流、互评等方式修改习作。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作前指导
  板块一:画中之景
  1.谈话导入:今天我们来聊聊自然美景。
  2.出示一组景物诗配图,如贺知章《咏柳》、苏轼《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杜甫《绝句》(七言)等配乐欣赏。
  3.在这些诗画中,你看到了哪些动人的景色?
  板块二:心中之景
  1.当你欣赏着诗画中的美景时,你的脑海里有没有浮现出你曾欣赏到的美景?是某天一场不期而至的雨,还是一次期待已久的日出或日落?是踏春时看到的原野,还是你日日看惯的窗外的风景?
  2.学生个别交流,同伴交流。
  板块三:诗中之景
  1.山川之美,古来共赏。不仅是我们对美景念念不忘,千百年来有许许多多的诗人也用自己的笔绘出了无数的美景,在小学阶段我们就学习了许多写景诗。我们一起来回味其中的一首。(生齐读苏轼的《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2.这首写景诗有什么值得我们学习
  的地方吗?我们一起按照以下探究单探究其中的秘密。
  探究内容: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宋)苏轼
  黑云翻墨未遮山,
  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
  望湖楼下水如天。
  共同讨论:
  ①这首诗里写了哪些景物?把每种景物分别写在纸条上。
  ②这些景物是按什么顺序写的?把这种顺序写在纸条上。
  明确分工:
  汇报员一名:向全班汇报诗中的景
  物,并说明这些景物的描写顺序。
  演示员两名:在黑板上按一定顺序排列景物。
  书写员一名:完成展示内容的书写。
  小结:诗人按照时间顺序写出了景物的变化,同时也非常注意景物的方位顺序,从远到近、从上到下描写景物。(板书:描写有序)
  方位顺序有很多种,除了刚才我们说到的从远到近、从上到下,你觉得还有哪些类型呢?(出示两首诗:贺知章《咏柳》、杜甫《绝句》(七言)。全班汇报交流。)
  3.苏轼在《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
  书》一诗中精心安排了景物的描写顺序,表现出了景物的动态变化,条理清晰。联系本单元学过的诗歌和美文,你觉得这首诗还通过什么方法写出了景物的变化?边读边想,这首诗中哪些诗句描写的是动景,哪些是静景?读后交流。
  4.一阵卷地风过,乌云散,暴雨收,望湖楼下水如天,湖面恢复了宁静,诗人巧妙地运用动静结合的手法,展示了景物的动态美和静态美。(板书:动静结合)除此之外,你觉得这首诗中还有哪些妙招值得我们学习?
  5.诗人运用了丰富的联想,把天上的乌云想象成打翻的墨汁,把空中的暴雨想象成跳动的珍珠,突出了雨来得急,来得猛,使得画面更加生动形象。诗人用他的诗句在提醒我们,景物描写不能单单只写眼前之景,还要运用丰富的联想来充实画面。(板书:运用联想)
  6.通过向诗人学写作,我们知道了描写景物时要注意运用恰当的写景顺序,动静结合,运用联想来丰富内容。请你结合刚才所学的方法,完成学习单。想想看,你准备写什么时间或什么地方的景物,每个不同的时间或地点都有哪些景物,你将以怎样的顺序来安排这些景物。如果你觉得记忆中的景物已经有点模糊,可以选择一两首古诗作为习作的内容。如,杜甫的《绝句》一诗可以扩写成《窗外即景》,苏轼的这一首可以扩写成《雨中即景》。
  《______即景》学习单
  班级_______姓名________
  按照一定的顺序,选择自己印象深刻的景物,列出小提纲:
  (时间或方位)
其他文献
现实中常有这样一些教学场景:课堂上教师或激动昂首问苍天,或悲伤无语凝噎,但奇怪的是学生们却无动于衷,甚至会表现出完全不符合情境的举止,造成教学目标的落空。如一名教师正在上《姥姥的剪纸》一课。课堂上,播放着深沉的音乐,配着音乐,教师深情地叙述着:“后来,我渐渐长大了,离开了家乡,离开了姥姥。姥姥高兴了,我无从得知;姥姥悲伤了,我也无法陪伴;姥姥生病了,我也无法在床头尽孝……”说到这里,教师都已经情不
一、简介作家,导入课题  师:有这样一位女作家,她被称为“世纪老人”,她十分擅长写作,在中国文坛有以她的名字命名的“冰心文学奖”,她是散文家、诗人。今天我们就怀着对冰心老人的尊敬,学习她的一篇散文《肥皂泡》。  (师板书课题,出示“皂”字。)  师:“皂”这个字想要写好,就要注意到它是上下结构,横斜钩平。齐读课题。  生:(齐)肥皂泡。  【评析:先结合课后资料袋介绍作者生平事迹,这样的教学可以增
一切有价值的教学研究都应基于儿童成长的需要。走进儿童阅读视野,捕捉到儿童对绘本的喜爱,我对绘本教学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文学绘本故事,就是满载我习作教学理想的小小摆渡船,我与孩子们一起用情感和智慧的双桨划向自由表达、充满童年幸福的彼岸。  一、摆渡,带来彼岸创造力的种子  文学绘本,一般都是通过文字和图画共同叙述故事,且二者起互补的作用。选择适合孩子们阅读的绘本,任何年龄段的孩子,都可享受到绘本阅
稚学课堂是“以儿童为中心”的发现型课堂,也是儿童素养生长的发展型课堂,它充分尊重“儿童”这一独特生命体的主体地位,根据儿童的内在逻辑和行为方式,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交流互动等路径,促进儿童核心素养的全面提升。稚学课堂提倡教师基于儿童视角来选择、设计与开发学习资源,引领教师全力创设充满探究性、开放性与挑战性的学习场域,为师生协同发展创造无限可能。  一、稚学课堂:儿童“素养生长”的课堂样态  1
于永正老师是一位卓著的语文教育实践家,也是一位杰出的语文教育思想家。像很多注重实践的教育专家一样,于永正老师没有教育理论方面的长篇大论、高头讲章,其语文教育思想或散见于随笔短论,或融化于教学案例,支撑起于老师高效课堂的,正是这些“活的”语文教育思想,即吴康宁教授所说的“基于实践”又“高于实践”的“有意义的”教育思想(吴康宁《“有意义的”教育思想从何而来——由教育学界“尊奉”西方话语的现象引发的思考
茨威格曾说:“在一个人的命运中,最大的幸运莫过于在年富力强的时候发现了自己人生的使命。”令我倍感幸运的是,在2019年,从教小学语文不满三年的我有幸被招进“东湖高新区彭爱芬语文名师工作室”成为正式学员,这对于我而言,仿佛就是在茫茫教学路途中遇到了一座明亮的灯塔,且这座灯塔以教学之名曰“本真”,而点灯人呢,正是工作室导师——彭爱芬老师。  在以后的日子里,随着和师父的不断相处,我逐渐开始感受到,师父
在这个以“快”为美的时代,很多朋友不理解我对戏曲的热爱,觉得这门古老的艺术太“慢”。其实戏曲于我而言,更像一株空谷幽兰,它不孤寂,不高傲,不张扬,不自矜,只静静地等待着相隔百年的知音,踏着晨露而来,欣喜地因它的美丽而流下热泪……  缘起《牡丹亭》  十岁那年,父母第一次带我走进剧院,看的是昆曲《牡丹亭》。台上扮演柳梦梅的,是著名昆曲表演艺术家岳美缇老师。那一晚,岳老师婉转悠扬的水磨腔,潇洒倜傥的身
初到杭州,夜幕降临,天下着毛毛细雨。刚刚参加完全国“七彩语文杯”语文教师素养大赛,颇感疲惫的我拖着一只行李箱,揣着满满当当的期待,从记忆中的上塘路上人行天桥,进永宁巷,开始行走在茫茫人海中……  公交车上的温暖  杭州历史悠久,曾是五代吴越国和南宋王朝两代建都地,是我国七大古都之一,华夏文明的发祥地之一。人们都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今日杭州,是一个公共交通尤为发达的城市。我住在拱北公交总站附近的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初读课文,学习生字新词。  2.理清脉络,了解课文大意。  教学过程:  一、谈话设疑,激情导趣  1.谈话导入:同学们,我们伟大的祖国山河秀丽,风景优美。我们刚刚游览了富饶的西沙群岛,今天老师又要带领大家一起走进具有南国风光的海滨小城。(板书课题:海滨小城。生齐读课题。)  2.鼓励质疑:看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3.生自由发言,师板书有价值的问题。  二、初读课
教材解读  本单元的习作是看图作文,安排的是“看图画,写一写”,语文学习要素中明确提出了习作要求:把图画的内容写清楚。  统编本教材中,在第一学段安排过“看图讲故事”和“看图写话”,要求学生观察画面,看懂图意,并发挥想象把图画的内容写下来。三年级上册和下册第一单元对如何观察开展了进一步的训练,学生对按照一定顺序观察有了基本的能力。在此基础上,本次习作要求学生根据图画展开想象,把自己看到的、想到的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