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无声告白》中莉迪亚的死亡原因

来源 :校园英语·中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hhscyf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小说《无声告白》以华裔女孩莉迪亚的死亡悲剧引出极端家庭教育、种族歧视、个人性格缺陷等诸多发人深省的问题。本文对作品中主要人物,即莉迪亚的父母,哥哥内斯,杰克还有莉迪亚自己的形象进行分析,挖掘这些人物对莉迪亚死亡的助推作用。
  【关键词】莉迪亚;死亡原因;人物形象分析
  【作者简介】韦慧妍,合肥工业大学附属中学。
  《无声告白》是伍绮诗耗时六年完成的处女作,故事编排精妙,文笔细腻,出版后便广受好评,成为2014年度最具实力且众望所归的文坛黑马。本书落脚于美国一个华裔家庭,讲述了一个过度承载家人期待、饱受外族压迫最终内心扭曲的女孩最终走向不归路的故事。作者别出心裁地以莉迪亚的死作为全书开端,给读者足够的冲击和阅读兴趣,在此之后讲述莉迪亚生前异族父母的婚姻离合、不寻常的家庭关系、她个人的内心煎熬以及莉迪亚死后家人和社会做出的反应,将导致莉迪亚死亡的一把把利刃呈现在读者眼前,令人叹为观止。本文将据此展开深入探究。
  一、过度期待成为隐形镣铐——父母的影响
  1.玛丽琳—任性的母亲,窒息的爱。玛丽琳的身体里住着一个极度渴望自由独立的灵魂,她不屑与相夫教子的传统女性为伍,力图冲破性别的束缚,凭借自己出色的学科成绩在医学界取得一席之地。因为怀孕她终止了学业,但是她不甘心,她依然渴望追求自己的梦想,于是重新回到校园,当任性的母亲为了心中念念不忘的梦想而上演离家出走的闹剧时,莉迪亚幼小的心灵受到了难以磨灭的创伤,小莉迪亚天真的认为是自己对母亲的要求的抵触造成了母亲的离开,并为此内疚不已,她祈祷只要母亲能回来,她就努力去实现目前所有的愿望,不去违背目前。于是在母亲回来之后百依百顺,生怕再次因为自己的不懂事而失去母亲。“此后的莉迪亚一直活在恐懼之中,她害怕母亲会再次离她而去,害怕父亲会因此而崩溃,害怕全家会再次瓦解。”
  因为怀孕,玛丽琳再度回归家庭,接受现实,回归旧生活,与身边的人一样成为最普通的家庭主妇。即便如此,玛丽琳内心深处对于梦想的执念依旧高涨,她不愿妥协,并且把所有的期望都加在女儿莉迪亚身上。莉迪亚自儿时起就一直过着“被复制”的人生,在母亲的安排下一步步活成玛丽琳理想中的模样,失去了自我,失去了自由,失去了本应丰富多彩、无忧无虑的黄金童年,取而代之的是无尽头的预科课程和理化相关的书籍资料,他们如巨石一般压在莉迪亚年幼的肩膀上,无尽的折磨让莉迪亚喘不过气来。可玛丽琳并没有意识到女儿的异样,认为自己的女儿与自己拥有相同的爱好和梦想是理所应当的,曾经的她是优秀的,那么她的女儿也必定是优秀的。她对女儿的期待值愈来愈高,对女儿的要求也越发严格,“这种过分的爱就像牢笼一样,将莉迪亚紧紧捆绑,最终成为令人窒息的枷锁。”
  2.詹姆斯—自卑的父亲,脱轨的爱。詹姆斯是二代华裔,虽然是土生土长的美国人,但是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的社会环境下,人们因受“麦卡锡主义”的影响而带着有色眼镜看待跨种族混血人群,尤其是亚裔,詹姆斯自然也就逃脱不了被冠以“异类”头衔的命运。他努力融入群体,却永远以失败告终,他感觉自己从来都不属于这里。他是就读于劳埃德的第一位东方学生,纵然才学出众却仍因这副异于旁人的外表失去哈佛留校任教的机会,即使与白人女性成家之后也不能消减外界源源不断的恶意。这种无法融入的自卑和孤独让他恨透了这具外表,以至于他看到女儿莉迪亚拥有蓝眼睛时不可抑制地激动——他看到了希望!他对莉迪亚疼爱有加,他唯一的愿望就是看到女儿能够积极融入群体并且成功被接受,于是在女儿生日时送给她一本《如何赢得朋友和影响他人》,他这本书可以帮助他的女儿学会如何跟大家相处,让别人喜欢她。他对莉迪亚寄予了极其殷切的期待,当他看到她与朋友通电话时开怀大笑的模样,内心就会得到无与伦比的满足感,丝毫没有听出来女儿笑声中的苦涩与疲惫,他没想过这些都是假象,没有察觉出女儿一天天扭曲抑郁的心灵。“所有他以为的‘为女儿好’的努力却让莉迪亚觉得自己的心仿佛掉进了冰窟窿,冰冷彻骨。”
  二、悲剧中的另一群受害者——同龄人的刺激
  1.内斯——精神支柱的离去。内斯是这个家庭中的长子,也是唯一一个男孩,但是遗传了父亲黄皮肤黑头发的亚洲人特征,在学校中的遭遇也与父亲当年大同小异。内斯是个不善言语但内心丰富的人,对探索天文宇宙有着极大的兴趣,可这项兴趣却因为太过于冷门而没有得到极度渴望融入群体的父亲的支持,换来的只是满怀怒气的一巴掌。父母对内斯令人失望的外表和孤僻的性格大失所望,于是便放弃了对儿子的期待,转而将全部的精力投在莉迪亚身上。这对内斯来说既是坏事也是好事,“坏”在失去了本应属于自己的那一份父母关爱,在家中成了某种意义上的透明人,“好”在父母的忽视给了他充足的自我空间去顺随心意地做自己喜欢的事,这也为他最后成功被哈佛大学录取做好了铺垫。内斯是莉迪亚在这个家中唯一的精神支柱,他理解妹妹的痛苦,却没有要为妹妹的解脱做些什么的意识,也没有这个能力。但即便如此,内斯的存在对莉迪亚来说也已经是一种极大的安慰了。每当莉迪亚被父母的大山般的期待压得快要窒息时,想想身后还有哥哥在,她的内心便会得到一定的鼓励和慰藉。当她得知哥哥要去远方读书时,恐惧和崩溃几乎快要吞噬了她,她将哈佛的录取通知书藏起来,却仍然没有挡住哥哥离开的脚步,“有什么东西在莉迪亚的身体里摇摇欲坠,随后便轰然倒塌……”。她的精神支柱走了,她生命的最后一根稻草再也抓不住了,她失去了抵御压力的铠甲,最终被击垮。
  2.杰克—自我觉醒的助推剂。杰克是邻居家的孩子。在旁人眼中,他生活在一个单亲家庭,浑身带着少年人的轻浮狂气,不听管教,风流成性,是个十足的野孩子。但是,内心深处的杰克却是个同性恋。只能以在学校“泡妹子”的形象掩盖自己的同性恋身份。莉迪亚没有朋友,但是她却与杰克发展了恋爱关系,她完全是“为不受歧视和杰克在一起厮混”,但是她却发现了杰克倾心于哥哥内斯的秘密。杰克那句带着挑衅的“至少我知道我是谁,我想要什么。你呢,李小姐?”对莉迪亚来说无疑是一次心灵暴击。她的确不知道自己是谁,身处何处,又想去往哪里。莉迪亚和杰克的交往中她勇敢的做回了自己,同时也意识到自己一直以来都是为他人而活,实在太累了。她是父母浮夸期待下的傀儡,是社会歧视的玩物。杰克的话使她恍然大悟,也成为促使她步入深渊的导火索。   三、讨好和依赖驱使下的性格扭曲——莉迪亚的自毁
  讨好型人格的特点是:无限忽视自己的想法,无限满足他人的需要,让自己处于弱势地位;依赖型人格的特点是:顺从、依附、害怕分离。莉迪亚就是这种两种人格的典型代表,具體表现为对母亲的百般顺从、对父亲的无限满足以及对哥哥的过度依赖。面对母亲,她极力掩饰自己对于物理化学的不擅长,配合母亲的期待和要求,将自己雕刻成“玛丽琳二号”,在自我迷失的道路上越走越远;面对父亲,她将在学校里受到的委屈咽进肚子,拼命装作受欢迎的模样来讨父亲的欢心,通过天衣无缝的演技完成她的社交任务,逐渐陷入空虚的泥潭;面对兄长,她得到了帮助和宽慰,全部的精神压力在哥哥这个温暖的港湾中得到了救赎,以至于在哥哥不得不离开的时候,伤口瞬间被无限放大,她的灵魂无处安放,痛苦再也无法承受。莉迪亚自始至终都活在他人的影子里,她不敢与外界压力作斗争,而是选择妥协和承受。她害怕失去,害怕孤身一人,可从实质上来看,她一直拼尽全力想要去守护的东西,使她弄丢了自己,她依旧是一个人。讨好和依赖,是两个无形的杀手,推着莉迪亚一步步地迈向死亡。
  四、结语
  综上所述,父母的过度期望、同龄人的影响、自身性格的扭曲导致了莉迪亚的死亡。从人物形象的角度来看:因种族歧视而陷入痛苦的父亲詹姆斯和被家庭牵制追梦脚步的母亲玛丽琳将自己的遗憾压在女儿身上,被父母忽视的兄长内斯与妹妹同道殊途,“生而有异”的白人小孩杰克一语点醒梦中人,莉迪亚性格的致命缺陷最终使她万劫不复。“这个家庭的每个人看起来都极其无辜,每个人又都隐藏并承受着太多无法言明的痛苦”。正如同本书最核心的一句话——“我们终此一生就是要摆脱别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莉迪亚一生都活在他人期待的阴影之下,在满足他人的过程中丢了自己。在今天,也许我们并不会受到种族偏见和极端家庭教育的“暴行”,但是其他各种各样的无形压力依旧存在,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应坚定自我立场,接受他人合理建议,走自己心中的路,活成自己想要的模样。
  参考文献:
  [1](美国)伍绮诗.无声告白[M].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
  [2]李润润,张慧荣.《无声告白》中莉迪亚悲剧原因探析[J].长江大学学报(社科版),2016,39(7):34-36;75.
  [3]杨静.不堪重负的爱[J].濮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29(5):117-118:122.
  [4]于溪.《无声告白》中的“呐喊”[J].文学评论·外国文学, 2018:108.
  [5]元志英.《无声告白》中莉迪亚之死亡原因分析[J].时代教育, 2017(5):195-205.
  [6]张冬梅.“我从未告诉你的秘密”——论《无声告白》中的种族歧视和性别歧视[J].华文文学.2018,145:60-65.
其他文献
【摘要】本文主要介绍笔者参赛案例及比赛心得。本次教学设计按照课前、课中、课后三个环节进行设置。课前主要是通过学习平台发布预习任务,检测任务完成情况。根据预习情况确定分组;课中根据课前学生的预习情况,以学定教,以任务驱动为主的教学策略设置环环相扣有知识梯度的任务,并组织学生以小组合作、角色扮演的方式参与学习。教师在课中实时进行点评,学生实时进行互评,即时进行课堂总结和课堂检测。课后利用学习平台,学生
【摘要】在教育改革不断深入的背景下,教师更加注重在教学方法和手段上进行探索和创新,为学生创造出良好温馨的学科学习环境,以此来促使学生的学习效率得以充分有效地提高。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教学方式是一种新型和有效的教学方式,其不但能够让教师准确了解学生英语知识掌握的情况,同时也可以为学生创造活跃生动的英语学习环境,促使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被充分良好的调动,进而推动小学英语教学良好发展。本文就小学
【摘要】自2015年刘慈欣获奖以来,对《三体》的研究也逐渐增多,却鲜有文献从译介途径的角度对中国科幻进行研究。本文以中国科幻作品在海外出版传播现状为出发点,分析中国科幻小说在国外的译介途径,重点分析出版社的合作方式和大众媒介的运作,总结中国当代科幻小说走向海外市场所应努力的方向,以期为更多的中国科幻作品甚至文学作品“走出去”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译介;科幻;大众媒介  【作者简介】何英(1
【摘要】新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全球化进程加快,英语作为重要的沟通工具,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但从当前我国高中生的英语学习情况来看,阅读、写作表现相对较差,这也是老师的教学重难点,本文基于读写结合如何提升英语课堂教学效果展开了简单分析。  【關键词】读写结合;高中英语;课堂  【作者简介】朱萍萍,江苏省木渎高级中学。  传统的英语教学侧重于语法、词汇、基础英语知识的教学、记忆,忽视了学生的英语阅读以及写
【摘要】大学英语读写课作为文化类的公共基础课,如何认识线上教学,实施线上教学有何思考,如何具体实施本课的线上教学,在学期末进行总结梳理反思,为以后的教学提供参考借鉴。  【关键词】大学英语;线上教学;课堂活动;思考  【作者简介】李巧英(1979-),中国消防救援学院基础部,讲师,硕士,研究方向:语言文学、英语教育、翻译研究。  许多大学和学习平台开展免费的学习培训,高校教师在短时间密集学习各大在
【摘要】委婉语不仅是一种修辞手法,同时也是一种文化现象,它广泛存在于各类语言之中。恰当地使用英语委婉语,可以在交际中起到缓和语气,使话语更加礼貌等作用。因此,对委婉语的语用功能进行研究,可以提高人们的语用意识,以便于人们掌握委婉语的使用,并不断提高应用于生活的实际能力,同时也有利于委婉语及语用学的进一步深入和发展。  【关键词】英语委婉语;语用功能;交际  【作者简介】高月,就读于辽宁师范大学,外
【摘要】立足于英语学科语言性的特点,课程标准中提出了培养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教学要求。但是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部分英语教师在组织教学的时候,忽视该学科的特点,机械地灌輸知识,剥夺学生看开口说英语的机会,导致不少学生的口语能力较差。为了改变初中哑巴式英语教学的不足,笔者不仅重视培养学生口语交际能力,还从教学目标、教学环境等方面入手,采用不同的方法培养学生口语能力,在本文中,将着重介绍初中英语口语交际能
【摘要】在初中英语教学过程中,要想提升学生的英语水平,增加学生的中考词汇量,并且让学生可以长久、牢固地记住中考词汇的含义和用法是关键。基于此,本文以凯里学院附属中学2020届初三学生为例,重点针对语境对初三学生中考词汇记忆的辅助作用进行了详细的分析,以供参考。  【关键词】语境;中考词汇;记忆;辅助作用  【作者简介】李清华,凯里学院附属中学。  词汇是英语的基本语言单位。但是,只有将词汇放到一定
【Abstract】Compared with early native language literacy development, early English literacy development may encounter greater challenges. This paper aims to explore the challenges faced by Chinese chil
【摘要】本文探讨了体育院校《大学英语》课堂教学的现状,分析了体育院校学生英语学习的特点,详细阐述了体育院校《大学英语》课堂冬奥文化浸润的必要性,并深度探讨了体育院校《大学英语》课堂冬奥文化浸润的策略,为冬奥会背景下体育院校开始大学英语教学提供了新的教改思路。  【关键词】冬奥会;文化浸润;大学英语  【作者简介】王斌(1976.08.06-) ,女,汉族,河南安阳人,首都体育学院外语教研室,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