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微课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运用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自主学习、高效学习的空间,带动了学生阅读能力的提升。文章以课内的《陋室铭》及课外的名著阅读《西游记》为例,就微课在中学语文课内外阅读教学中的应用进行了探讨,从四个方面出发对微课在课内外阅读教学中的应用作了详细的阐述和系统的分析,以翻转课堂助力高效阅读教学。
关键词:微课;中学语文;阅读教学;名著阅读
现在的课堂教学普遍存在“重结果轻过程”的现象,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能力遭到极大的扼制。由于缺少思维快乐,本应充满勃勃生机的学习变得了无生趣。创造精神源于学生的思维能力,而思维能力的培养是需要载体的。所以,要想在语文教学中激活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就必须纠正“天马行空”式的分析,引导学生养成“披文入情”的阅读习惯,使学生在愉悦的审美满足中接受知识,受到教育。
一、微課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运用的必然性
掌握课堂教学艺术是教师发展的首要任务,这对教师个人的发展及业务素质的提高将起到巨大的促进作用。课堂教学艺术也必将让语文课成为一种享受,学生爱上语文,感受课堂艺术的魅力,在别具匠心的课堂设计中轻松愉悦地提高语文素养。语文课堂艺术无论是在学生还是在教师发展方面,都具有广阔的前景,值得广大语文教师不断学习、研究。
微课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手段和学习方式,在中学语文课内外阅读教学中,微课有着极为广泛的应用。巧妙地使用微课进行教学,可以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与记忆,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的确,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微文化”的诞生和“微时代”的到来,微课教学在校园掀起了新浪潮。在翻转课堂上,大力引进微课,以翻转课堂助力高效阅读教学,不仅提升了教师的专业成长,也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自主学习、高效学习的空间,促进了学生阅读能力的提升。
二、微课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运用的意义
(一)形成课内外阅读的完美链接
微课可以让学生进行大量的阅读,其中作品的人物个性更鲜明,情节更直观,对学生更有吸引力。一些优秀的阅读书籍已经被录制成视频,它可以直观、生动地呈现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并能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地阅读的欲望。因此,教师可以把微课作为媒介,整合阅读材料的相关图像资源,调动学生进一步探索汉字阅读的积极性。
例如,在《西游记》教学中,笔者通过微课介绍了体现孙悟空的聪明灵敏、机智过人的情节。在灵台方寸山斜月三星洞拜师学艺时,他的悟性远远高出他人,还能猜到师傅的暗示,从而学到长生不老术。他对佛理有深刻的见解,有时甚至高出唐僧。笔者还通过微课介绍了孙悟空无所畏惧、战天斗地、蔑视天庭神仙,具有强烈的反抗精神故事情节。大闹天宫是最有力的证明。他本身就是“不服麒麟辖,不服凤凰管,又不服人间王位所拘束”的猴子,不愿受老天之气,就独自称王;不想让别人决定他的生死,就到地府取消了死籍。他蔑视神权,见了玉帝和太上老君,从不下跪,只是唱个喏罢了,有时还直呼玉帝为“玉帝老儿”,叫太上老君为“老倌儿”。即使对三界中法力最高、权力最大的如来佛祖,他也不会毕恭毕敬。狮驼岭收三妖时,他竟然痛骂如来是“妖精的外甥”。对于一般的神灵,孙悟空更是不放在眼里,稍不称意,就要“伸过孤拐来,各打五棍见面,与老孙散散心”。利用微课对典型的故事情节像说评书一样引导学生去感受、去欣赏作品,学生们更能从故事情节中感受到人物的性格特点。
笔者通过微课让学生给电影配音和对相应的文本进行阅读,深入理解文本中的人物和情感及环境的描写,引导学生理解文本的深层意境;课后学生小组合作制作微课,把自己的电影配音和原来的电影配音进行对比,加入学生自己对文本的理解。这样一来,就把课内的阅读方法与课外的名著阅读进行了一个完美链接,激发学生主动阅读的积极性。学生的阅读兴趣被调动起来了,教师的阅读教学就是成功的。
(二)引起学生情感的共鸣与升华
促进课堂教学与任务驱动已成为中国教师的普遍认识。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会创造有趣的阅读任务,以更好地引导学生进行探究阅读活动。信息技术的“新宠儿”微课,在课前“先学”中发挥优势,在课中巧妙使用,能有效突破教学的重点、难点,以达到教学的目标。笔者对《陋室铭》教学中用到的微课《读文章想画面》进行分析。《读文章想画面》这个微课,将阅读方法及相关知识点融于5分钟的短视频中,将《陋室铭》中描绘的陋室形象通过学生的想象形成一个画面。接下来再用一个微课《托物言志》来进一步分析写作手法,深刻体会作者的志趣。
在微课教学中,教师在“授人以渔”的过程中,引导学生与作者进行灵魂的交融,引导学生去体会作者描绘的意境,体会作者抒发的情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学会举一反三,利用课内知识解决课外问题。例如:在讲授了《陋室铭》,并利用微课《托物言志》让学生明白什么是托物言志后,笔者就顺势组织了一个抢答活动,即抢答莲、竹、菊托什么物、言什么志。通过抢答,学生学会了学以致用,能够利用课内知识去解决课外问题,从而加深学生对作者情感的认识,以引起情感的共鸣与升华。在微课的指导下,学生可以运用所学到的学习方法进行自主阅读。阅读教学的渗透,可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激发学生的阅读情感体验。
(三)为师生搭建完美的交流平台
微课,实现了翻转课堂的学习创新,促进了师生之间的学习互动。在翻转课堂的实践中,电脑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高效互动的重要终端。教师将“微课”发到班级QQ群、“微课掌上通”上,学生可以自行掌握微课播放的节奏,懂了的可快进跳过,还不懂的可倒退反复观看,也可以停下来仔细思考或做笔记,甚至还可以通过聊天软件向教师或同伴寻求帮助。如,微课《标点符号的使用》,重点是对标点符号的使用进行梳理和汇总,学生通过完成导学任务单,整理学习中的难点,可以及时借助QQ平台,和在线的老师或小组同学进行对话,在师生、生生互动中,使学生正确掌握及使用标点符号知识。
另外,微课还在课后评测中发挥作用。通过测验反馈以及重播微课,帮助学生自测学习效果。观看完微课之后,学生可以对微课中的收获和疑问进行记录,并通过QQ平台进行互动沟通和寻求解答,教师通过学生的互动交流情况,把握有价值的问题,以此来调整第二天的课堂教学。
翻转课堂为教师和学生交流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帮助学生在交流中更深入地阅读课文。学生接触课外学习的过程中把问题反馈给教师,教师和学生通过排序和评价反馈信息,促进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沟通,使学生更大胆、更积极地表达自己的感情,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四)资源整合促进科学学习
任何学习内容具有一定的水平和结构,所以教师会为学生推荐课外读书的校园网络平台,根据阅读材料的主题、语言风格的不同,有效整合资源,形成科学的学习系列,构建多元化的课外阅读微课程。
综上所述,微课技术作为科学技术与教学深度结合的产物,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不仅能够翻转课堂,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能够显著提高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若要让中学生在语文课内外阅读中积极主动地学习,需要借助微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在此基础上把语文课内外阅读理解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在灵活机动的微课课件的引导下,顺利走进原文、理解原文。
参考文献
[1]赵国栋.微课与慕课设计的初级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
[2]周萍.基于微课的语文翻转课堂教学初探[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6(04).
[*本文系广东省教育科研“十三五”规划课题《微课程下的山区中学合作性语文阅读教学的实践与研究》(课题批准号:2017YQK112)的研究成果]
关键词:微课;中学语文;阅读教学;名著阅读
现在的课堂教学普遍存在“重结果轻过程”的现象,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能力遭到极大的扼制。由于缺少思维快乐,本应充满勃勃生机的学习变得了无生趣。创造精神源于学生的思维能力,而思维能力的培养是需要载体的。所以,要想在语文教学中激活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就必须纠正“天马行空”式的分析,引导学生养成“披文入情”的阅读习惯,使学生在愉悦的审美满足中接受知识,受到教育。
一、微課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运用的必然性
掌握课堂教学艺术是教师发展的首要任务,这对教师个人的发展及业务素质的提高将起到巨大的促进作用。课堂教学艺术也必将让语文课成为一种享受,学生爱上语文,感受课堂艺术的魅力,在别具匠心的课堂设计中轻松愉悦地提高语文素养。语文课堂艺术无论是在学生还是在教师发展方面,都具有广阔的前景,值得广大语文教师不断学习、研究。
微课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手段和学习方式,在中学语文课内外阅读教学中,微课有着极为广泛的应用。巧妙地使用微课进行教学,可以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与记忆,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的确,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微文化”的诞生和“微时代”的到来,微课教学在校园掀起了新浪潮。在翻转课堂上,大力引进微课,以翻转课堂助力高效阅读教学,不仅提升了教师的专业成长,也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自主学习、高效学习的空间,促进了学生阅读能力的提升。
二、微课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运用的意义
(一)形成课内外阅读的完美链接
微课可以让学生进行大量的阅读,其中作品的人物个性更鲜明,情节更直观,对学生更有吸引力。一些优秀的阅读书籍已经被录制成视频,它可以直观、生动地呈现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并能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地阅读的欲望。因此,教师可以把微课作为媒介,整合阅读材料的相关图像资源,调动学生进一步探索汉字阅读的积极性。
例如,在《西游记》教学中,笔者通过微课介绍了体现孙悟空的聪明灵敏、机智过人的情节。在灵台方寸山斜月三星洞拜师学艺时,他的悟性远远高出他人,还能猜到师傅的暗示,从而学到长生不老术。他对佛理有深刻的见解,有时甚至高出唐僧。笔者还通过微课介绍了孙悟空无所畏惧、战天斗地、蔑视天庭神仙,具有强烈的反抗精神故事情节。大闹天宫是最有力的证明。他本身就是“不服麒麟辖,不服凤凰管,又不服人间王位所拘束”的猴子,不愿受老天之气,就独自称王;不想让别人决定他的生死,就到地府取消了死籍。他蔑视神权,见了玉帝和太上老君,从不下跪,只是唱个喏罢了,有时还直呼玉帝为“玉帝老儿”,叫太上老君为“老倌儿”。即使对三界中法力最高、权力最大的如来佛祖,他也不会毕恭毕敬。狮驼岭收三妖时,他竟然痛骂如来是“妖精的外甥”。对于一般的神灵,孙悟空更是不放在眼里,稍不称意,就要“伸过孤拐来,各打五棍见面,与老孙散散心”。利用微课对典型的故事情节像说评书一样引导学生去感受、去欣赏作品,学生们更能从故事情节中感受到人物的性格特点。
笔者通过微课让学生给电影配音和对相应的文本进行阅读,深入理解文本中的人物和情感及环境的描写,引导学生理解文本的深层意境;课后学生小组合作制作微课,把自己的电影配音和原来的电影配音进行对比,加入学生自己对文本的理解。这样一来,就把课内的阅读方法与课外的名著阅读进行了一个完美链接,激发学生主动阅读的积极性。学生的阅读兴趣被调动起来了,教师的阅读教学就是成功的。
(二)引起学生情感的共鸣与升华
促进课堂教学与任务驱动已成为中国教师的普遍认识。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会创造有趣的阅读任务,以更好地引导学生进行探究阅读活动。信息技术的“新宠儿”微课,在课前“先学”中发挥优势,在课中巧妙使用,能有效突破教学的重点、难点,以达到教学的目标。笔者对《陋室铭》教学中用到的微课《读文章想画面》进行分析。《读文章想画面》这个微课,将阅读方法及相关知识点融于5分钟的短视频中,将《陋室铭》中描绘的陋室形象通过学生的想象形成一个画面。接下来再用一个微课《托物言志》来进一步分析写作手法,深刻体会作者的志趣。
在微课教学中,教师在“授人以渔”的过程中,引导学生与作者进行灵魂的交融,引导学生去体会作者描绘的意境,体会作者抒发的情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学会举一反三,利用课内知识解决课外问题。例如:在讲授了《陋室铭》,并利用微课《托物言志》让学生明白什么是托物言志后,笔者就顺势组织了一个抢答活动,即抢答莲、竹、菊托什么物、言什么志。通过抢答,学生学会了学以致用,能够利用课内知识去解决课外问题,从而加深学生对作者情感的认识,以引起情感的共鸣与升华。在微课的指导下,学生可以运用所学到的学习方法进行自主阅读。阅读教学的渗透,可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激发学生的阅读情感体验。
(三)为师生搭建完美的交流平台
微课,实现了翻转课堂的学习创新,促进了师生之间的学习互动。在翻转课堂的实践中,电脑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高效互动的重要终端。教师将“微课”发到班级QQ群、“微课掌上通”上,学生可以自行掌握微课播放的节奏,懂了的可快进跳过,还不懂的可倒退反复观看,也可以停下来仔细思考或做笔记,甚至还可以通过聊天软件向教师或同伴寻求帮助。如,微课《标点符号的使用》,重点是对标点符号的使用进行梳理和汇总,学生通过完成导学任务单,整理学习中的难点,可以及时借助QQ平台,和在线的老师或小组同学进行对话,在师生、生生互动中,使学生正确掌握及使用标点符号知识。
另外,微课还在课后评测中发挥作用。通过测验反馈以及重播微课,帮助学生自测学习效果。观看完微课之后,学生可以对微课中的收获和疑问进行记录,并通过QQ平台进行互动沟通和寻求解答,教师通过学生的互动交流情况,把握有价值的问题,以此来调整第二天的课堂教学。
翻转课堂为教师和学生交流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帮助学生在交流中更深入地阅读课文。学生接触课外学习的过程中把问题反馈给教师,教师和学生通过排序和评价反馈信息,促进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沟通,使学生更大胆、更积极地表达自己的感情,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四)资源整合促进科学学习
任何学习内容具有一定的水平和结构,所以教师会为学生推荐课外读书的校园网络平台,根据阅读材料的主题、语言风格的不同,有效整合资源,形成科学的学习系列,构建多元化的课外阅读微课程。
综上所述,微课技术作为科学技术与教学深度结合的产物,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不仅能够翻转课堂,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能够显著提高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若要让中学生在语文课内外阅读中积极主动地学习,需要借助微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在此基础上把语文课内外阅读理解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在灵活机动的微课课件的引导下,顺利走进原文、理解原文。
参考文献
[1]赵国栋.微课与慕课设计的初级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
[2]周萍.基于微课的语文翻转课堂教学初探[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6(04).
[*本文系广东省教育科研“十三五”规划课题《微课程下的山区中学合作性语文阅读教学的实践与研究》(课题批准号:2017YQK112)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