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后果法在2-6岁幼儿家庭中的应用

来源 :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didas99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然后果法”是卢梭根据幼儿心理发展特点提出的一种教育方法,强调幼儿通过亲身经历来认识事物.本文通过对“自然后果法”进行概述,发现当前在幼儿家庭中实施此教育方法出现的问题,找到如何有效规避这些不足的措施,以期促进家庭和谐,推动家庭教育的发展.
其他文献
“化学教学论”课程内容理论性很强,其对于将化学师范生培养成发展型、创新型教师具有“发动机”的作用,根据《中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中小学和幼儿园教师资格考试标准及大纲(试行)》,以及师范认证的相关要求,该课程学生学业质量须达到“应会”水平.该文结合学业质量具有过程性和结果性的特点,构建了以主讲教师为评价主体的,以过程性评价、总结性评价、跟踪评价为核心的“化学教学论”课程学生学业质量评价体系.
为了描述和反映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学生对就业择业的期望度以及就业后的满意度,探索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就业指导新模式,该文通过问卷法对安徽中医药大学生物医学工程专业2017—2020届学生的就业期望度和就业满意度进行调查.结果显示,生物医学工程专业本科生专业对口率一般,整体薪资偏低,继续深造期望较高.建议从巩固专业思想、明确就业目标、加强就业指导课程体系建设、积极拓展实习就业基地、努力打造职业技能竞赛平台等方面出发,充分发掘生物医学工程专业本科生潜能,提升其工作满意度.
为满足制造业转型升级对多层次人才的需求,该文以岗位职业能力为核心,构建了“分流培养、分层教学”的人才培养模式和“专业平台+岗位方向”的课程体系,建立了基于职业岗位的实训技能训练平台.“分流培养、分层教学”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充分体现了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实现了学生的零距离就业.
影像叙事有着其自身的图像优势与非线性特质.今日,科技高速发展,影像的生成不再局限于照相机,而诞生了更多影像生成载体.计算机凭借其强大的运算与输出系统,构建出了四维甚至多维影像,增强了影像叙事的视觉表现力.VR影像技术的开发与应用,将会极大促进旅游业的发展,在徽州影像叙事维度上延展出新的空间.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它将是徽州文化传统活态传承的新方式,将助力徽州乡村振兴计划的开展以及徽州文化多平台、多介质的广泛传播,最终在更深的层面上增强民族的文化自信心.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近年来,农村也在加快速度发展经济,人们的物质生活实现了大跨步的发展,可谓是衣食无忧,但是群众的精神生活匮乏更加凸显.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满足人民过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必须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文章就农村基层图书馆的现状,结合李成智公众图书馆的实际做法,浅析基层图书馆的发展办法,旨在服务好新农村建设.
大数据时代已经到来,大数据对高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具有深远的指导意义与实践价值.文章通过解析大数据思维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现状,从大数据的特点、大数据给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带来的机遇与挑战出发,剖析大数据时代高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影响因素,探讨大数据时代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旨在推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不断发展.
“三教”改革是当前职业教育课程建设的方向,课程设计是课程建设的框架和逻辑脉络.将“三教”改革与课程设计结合起来,能有效保障课程建设的质量.会计信息化课程组从“三教”改革出发,提出课程的整体设计思路,并进一步具体化为以教师改革为基础的内容设计、以教材改革为目的的线上开放课程设计、以教法改革为驱动的教学模式设计,旨在解决课程教什么、用什么教及如何教的问题.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进程的推进,越来越多的高校开设了全英文授课专业或课程.采用全英文授课的“中国概况”课程作为来华接受学历教育国际学生的一门必修课,对其认识、了解中国意义重大.该文以山东科技大学为例,梳理和探讨了该课程近年来的教学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并就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和师资建设等方面提出了几点建议,以期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文章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中心提供的资料和以西班牙历史为主的文献,推论西班牙世界遗产形成的原因并归纳其价值所在.浏览“世界遗产名录”,容易发现西班牙的世界遗产特别多.这种现象的形成原因包括积极加入国际组织和官方重视保护的历史传统,地缘与海陆交通位置和早期海外贸易,历史上延续年代悠久的朝代少、存在与并存时间长,资源、环境及其变迁,以及不同类型遗产的数量、人口密度和建筑理念等.其中,最根本的原因是这些遗产在伊斯兰建筑,欧洲基督教和政治,对内、对外殖民和城市发展,供水与水利工程,古人类文化,大学城,交通与
从接受理论看,中国典籍外译要达到让世界了解中国的目的,其目标语读者是译者不可忽略的一个重要因素.从对外传播的效果来看,被传播者对译本的接受程度是对外传播成功与否的关键因素.该研究基于接受美学与对外传播理论,通过对西方读者进行问卷调查,对《论语》辜鸿铭、吴国珍两英译本展开定量研究,探究两位译者是如何通过重视目标语读者对译本的理解和接受,采取恰当的翻译策略来达到弘扬中国文化的目标.研究的结果有助于我们了解西方读者对这两个英译本的接受度,同时也能为改善中国文化典籍外译及传播效果提供客观的参考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