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基督教在农村发展迅速,其信教原因各不相同。本文主要从经济、社会、文化、组织、宗教等方面探析基督教在农村发展迅速的原因。
关键词:基督教;农村;发展原因
中图分类号:B9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1)-08-0-01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国家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落实,基督教信教人数在农村有了迅猛发展,到处都可以看到教堂的十字架和信徒的身影。农村基督教热何以来得如此猛烈,发展得何以如此迅速,原因何在?这不能不引起人们的关注和深思。通过农村基督教的实地调查和对有关文献的研究发现,虽然就信徒个体而言,其信教原因各不相同,但就基督教信众整体来说,我们可以从经济、社会、文化、组织、宗教等方面探析基督教在农村发展迅速的原因。
一、相对落后的经济环境和不健全的社会保障体系是基督教在农村迅速蔓延的基础
宗教作为一种心理需要和一种互助性组织需要,最容易首先在经济文化落后的农村地区落户、发展和蔓延。相对于城市来说,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速度和经济发展水平要远远落后于城市。“2009年城乡居民收入比由2008年的3.31∶1扩大到3.33∶1,绝对差距由2008年的11020元扩大到12022元。农村内部收入差距也在不断扩大,目前仍有4007万农村人口尚未脱贫。”在农村,由于至今还没有建立起完善的覆盖全部农村人口的医疗、教育和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体系,生活贫困、因病返贫人群不能很好地享受到社会保障体系所带来的安全感。一旦出现天灾人祸,农民就会经济上一贫如洗,生活上和心理上陷入困境,宗教信仰成为了一些农民抵御心理压力的最后一道屏障。在农村的基督教信徒中,有相当数量的人经历了种种物质性困境。
二、思想政治教育上的失误使基督教在农村传播有了可乘之机
改革开放之后,市场经济的逐利观念对农村社会原有的相对稳定的伦理道德形成了强有力的冲击。在经济利益面前,邻里间的友善互助关系、家庭伦理间的赡养抚养关系,都蒙上了过多的利害关系,人情冷漠、家庭失和、子女不孝等道德上的危机更加重了农村中老年人心中的苦闷。少数干部以权谋私、贪污腐化,严重损害了党的形象,降低了党的威信和凝聚力。这些都给宗教的发展,特别是基督教的发展带来了良机。
三、文化生活上的缺失是基督教传播的有利条件
基督教频繁而有趣的团体生活正好给农村中的一个填补公共生活的机会。农闲时期的教会聚会查经唱赞美诗等文化娱乐活动的举办,为丰富农民的业余生活开辟了一个新的途径,在社会文化落后的农村地区吸引了一定数量人员参加,特别是长期留守在家的老年人和妇女的参加。礼拜与小组聚会是教会最经常性的活动,是教徒相互交流的重要机会。教徒之间的互相帮助,能够使教徒能够满足心理上的需求。在盲目的信仰中,他们获得了内心的安宁,也增添了足够的虔诚,最终彻底投入基督教的怀抱。
四、基础组织管理上的弱化为基督教在农村的传播提供了适宜的环境
改革开放以后,农民从以集体为单位的群体被解散为以家庭为单位的个体,使得习惯于依赖组织和集体的农民在生产、生活中在人身健康、财产得不到安全保障时,迫切需要向一个可信奉和可依赖的组织靠拢。而一些农村基层组织处于半瘫痪状态,农民遇到困难,很难获得组织的有效帮助,矛盾纠纷无法得到有效排解,群众缺乏归属和认同。基督教会在此时伸出温暖的手,针对这些农民的实际困难情况有计划地开展一些探视、劝解、募捐和救济活动,给他们以关怀和力量,使他们感受到集体的温暖,体会到了一种关心,也开始将他们的注意力从家庭生活转向这种群体生活,由此吸引了相当一部分人投入了宗教的怀抱。
五、基督教严密的组织结构和灵活的传教方式是基督教传播的可靠保证
基督教有严密的组织结构,教会的决策和管理部门呈金字塔形,以确保教会的所有活动都在有序的领导下有组织的进行。教会还有一批虔诚的不辞辛苦的专门布道的传教队伍,这里面既有神学院培养的专门传教人员,也有教徒自发的传教活动。基督教的传教方式灵活多样,不仅在家庭内部、亲属和邻里间等熟悉人群中传播,还通过利用先进的工具把教会的讲道等活动传出去,邀请他人到教堂参观宗教活动,免费发放宣传品和圣经,提供无偿服务来获得信任等,这些对村民都能形成很强的吸引力。教会还在信徒家庭红白喜事人群聚集之机积极参与,起到隐蔽传教的作用。
六、传统信仰体系的破坏为基督教的发展拓展了广阔空间
改革开放以后,随着党的宗教政策的恢复和落实,宗教信仰重新迎来了发展的春天,但是佛教、道教等传统宗教任由自然生长,恢复缓慢,基督教会则开始了有组织的推广、渗透,发展迅速。香港梁家麟在《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农村教会》一书中指出:“民间宗教在农村遭到全面取缔后,妨碍民众接受基督教的社会和心理因素均告去除,于是农民便将宗教感情转而投向基督教,基督教成了原有宗教的替代品。”
七、基督教的乡土化趋势也为推动了基督教在农村的发展
在基督教的传播过程中,为了推动基督教在中国的发展,基督教的传教方式、宗教活动形式等开始出现了同中国传统文化融合,同民俗信仰融合的趋势。和佛教一样,基督教如果不与中国环境融合便不会出现其在农村扎根的现象。在中国的文化背景和民俗环境里,基督教的伦理道德及基督教的虔诚都出现了中国化、本土化的特有面貌。
基督教运用中国文化形式,诸如中国画、中国歌曲、中国诗词、中国建筑、中国小说或戏曲等,来表现基督信仰,推动民间的传教。还在一定程度上附和中国人的传统礼俗,在传教的内容上往往也融入中国的伦理观念,展现出一定的包容性,披上与中国传统民俗信仰融合的外衣,迷惑性更强,适应了中国国情,赢得了一大批教徒。
参考文献:
[1]江苏省农村宗教状况及对策研究,中共江苏省委统战部,江苏省宗教事务局,江苏省社会科学院课题组.江苏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3,(3).
[2]姚力.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基督教发展的原因探析[J].当代中国史研究,2004,(5).
关键词:基督教;农村;发展原因
中图分类号:B9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1)-08-0-01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国家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落实,基督教信教人数在农村有了迅猛发展,到处都可以看到教堂的十字架和信徒的身影。农村基督教热何以来得如此猛烈,发展得何以如此迅速,原因何在?这不能不引起人们的关注和深思。通过农村基督教的实地调查和对有关文献的研究发现,虽然就信徒个体而言,其信教原因各不相同,但就基督教信众整体来说,我们可以从经济、社会、文化、组织、宗教等方面探析基督教在农村发展迅速的原因。
一、相对落后的经济环境和不健全的社会保障体系是基督教在农村迅速蔓延的基础
宗教作为一种心理需要和一种互助性组织需要,最容易首先在经济文化落后的农村地区落户、发展和蔓延。相对于城市来说,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速度和经济发展水平要远远落后于城市。“2009年城乡居民收入比由2008年的3.31∶1扩大到3.33∶1,绝对差距由2008年的11020元扩大到12022元。农村内部收入差距也在不断扩大,目前仍有4007万农村人口尚未脱贫。”在农村,由于至今还没有建立起完善的覆盖全部农村人口的医疗、教育和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体系,生活贫困、因病返贫人群不能很好地享受到社会保障体系所带来的安全感。一旦出现天灾人祸,农民就会经济上一贫如洗,生活上和心理上陷入困境,宗教信仰成为了一些农民抵御心理压力的最后一道屏障。在农村的基督教信徒中,有相当数量的人经历了种种物质性困境。
二、思想政治教育上的失误使基督教在农村传播有了可乘之机
改革开放之后,市场经济的逐利观念对农村社会原有的相对稳定的伦理道德形成了强有力的冲击。在经济利益面前,邻里间的友善互助关系、家庭伦理间的赡养抚养关系,都蒙上了过多的利害关系,人情冷漠、家庭失和、子女不孝等道德上的危机更加重了农村中老年人心中的苦闷。少数干部以权谋私、贪污腐化,严重损害了党的形象,降低了党的威信和凝聚力。这些都给宗教的发展,特别是基督教的发展带来了良机。
三、文化生活上的缺失是基督教传播的有利条件
基督教频繁而有趣的团体生活正好给农村中的一个填补公共生活的机会。农闲时期的教会聚会查经唱赞美诗等文化娱乐活动的举办,为丰富农民的业余生活开辟了一个新的途径,在社会文化落后的农村地区吸引了一定数量人员参加,特别是长期留守在家的老年人和妇女的参加。礼拜与小组聚会是教会最经常性的活动,是教徒相互交流的重要机会。教徒之间的互相帮助,能够使教徒能够满足心理上的需求。在盲目的信仰中,他们获得了内心的安宁,也增添了足够的虔诚,最终彻底投入基督教的怀抱。
四、基础组织管理上的弱化为基督教在农村的传播提供了适宜的环境
改革开放以后,农民从以集体为单位的群体被解散为以家庭为单位的个体,使得习惯于依赖组织和集体的农民在生产、生活中在人身健康、财产得不到安全保障时,迫切需要向一个可信奉和可依赖的组织靠拢。而一些农村基层组织处于半瘫痪状态,农民遇到困难,很难获得组织的有效帮助,矛盾纠纷无法得到有效排解,群众缺乏归属和认同。基督教会在此时伸出温暖的手,针对这些农民的实际困难情况有计划地开展一些探视、劝解、募捐和救济活动,给他们以关怀和力量,使他们感受到集体的温暖,体会到了一种关心,也开始将他们的注意力从家庭生活转向这种群体生活,由此吸引了相当一部分人投入了宗教的怀抱。
五、基督教严密的组织结构和灵活的传教方式是基督教传播的可靠保证
基督教有严密的组织结构,教会的决策和管理部门呈金字塔形,以确保教会的所有活动都在有序的领导下有组织的进行。教会还有一批虔诚的不辞辛苦的专门布道的传教队伍,这里面既有神学院培养的专门传教人员,也有教徒自发的传教活动。基督教的传教方式灵活多样,不仅在家庭内部、亲属和邻里间等熟悉人群中传播,还通过利用先进的工具把教会的讲道等活动传出去,邀请他人到教堂参观宗教活动,免费发放宣传品和圣经,提供无偿服务来获得信任等,这些对村民都能形成很强的吸引力。教会还在信徒家庭红白喜事人群聚集之机积极参与,起到隐蔽传教的作用。
六、传统信仰体系的破坏为基督教的发展拓展了广阔空间
改革开放以后,随着党的宗教政策的恢复和落实,宗教信仰重新迎来了发展的春天,但是佛教、道教等传统宗教任由自然生长,恢复缓慢,基督教会则开始了有组织的推广、渗透,发展迅速。香港梁家麟在《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农村教会》一书中指出:“民间宗教在农村遭到全面取缔后,妨碍民众接受基督教的社会和心理因素均告去除,于是农民便将宗教感情转而投向基督教,基督教成了原有宗教的替代品。”
七、基督教的乡土化趋势也为推动了基督教在农村的发展
在基督教的传播过程中,为了推动基督教在中国的发展,基督教的传教方式、宗教活动形式等开始出现了同中国传统文化融合,同民俗信仰融合的趋势。和佛教一样,基督教如果不与中国环境融合便不会出现其在农村扎根的现象。在中国的文化背景和民俗环境里,基督教的伦理道德及基督教的虔诚都出现了中国化、本土化的特有面貌。
基督教运用中国文化形式,诸如中国画、中国歌曲、中国诗词、中国建筑、中国小说或戏曲等,来表现基督信仰,推动民间的传教。还在一定程度上附和中国人的传统礼俗,在传教的内容上往往也融入中国的伦理观念,展现出一定的包容性,披上与中国传统民俗信仰融合的外衣,迷惑性更强,适应了中国国情,赢得了一大批教徒。
参考文献:
[1]江苏省农村宗教状况及对策研究,中共江苏省委统战部,江苏省宗教事务局,江苏省社会科学院课题组.江苏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3,(3).
[2]姚力.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基督教发展的原因探析[J].当代中国史研究,2004,(5).